一、物资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478
颗粒名称: 一、物资供应
分类号: F426
页数: 4
页码: 192-195
摘要: 本文描述了福建省电子工业的供应体系和物资流通管理的发展历程。关键词:福建省电子工业;供应体系;物资流通管理。福建省电子工业的物资流通管理和供应体系的发展历程,包括物资计划、仓库管理、定额管理、收费标准等方面的调整和改进。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子工业 出口

内容

(一)供应体系
  1970年以前,电子企业的物资供应归属于农机、重工业、轻工业等系统管理。1971年6月,福建省机械局电子组根据1970年电子工业三次大会战时物资供应的情况,为适应按产品渠道申请供应原材料的新形势,向省革委会报告要求成立福建无线电基础产品供应站。经批准,供应站于8月初建立。与此同时,省国防工办物资供应站在顺昌大坪山村建立。前者主要负责供应地市国营、集体电子企业,后者则供应“小三线”电子企业。
  1973年,福建省无线电基础产品供应站改名为“福建省电子器材供应站”。1974年4月,省国防工办物资供应站撤销,主要业务归福建省电子器材供应站负责。同年5月,省计委批复了“关于国防工办和电子物资供应归口办理的报告”,电子工业的物资管理从国防工办中划出,也由福建省电子器材供应站负责。
  1977年11月,四机部决定撤销闽赣无线电器材公司。该公司是四机部于1970年为适应大军区管理国防工业而设立的,地址在福州市龙腰山,主要负责跨省的电子产品分配、供应及管理业务,经营属国家储备物资和全国配套的库存周转储备的电子器材。因地处边远地区,物资管理出现倒流。为了逐步实现产品配套,减少物资中转,有效地做好器材供应及管理工作而撤销。撤销后,闽赣公司大部分人员及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划给省电子工业局接管,业务则由华东无线电器材公司承接。1978年5月,福建省电子器材公司正式成立,行使省电子工业局物资处管理职能。
  1978年后,为了协调生产和原材料等物资供应工作,先后建立了各地市电子器材供给站或电子器材公司。如:1978年10月31日,泉州市电子器材供应站成立;1979年1月,南平市电子器材公司成立;3月,厦门市电子器材经理部成立;1983年10月,福州市电子器材公司成立;1984年9月,三明市电子器材公司成立;1985年,莆田市电子器材公司、龙溪地区电子器材公司、建阳地区电子器材公司和宁德地区电子器材公司先后成立。
  各地市电子器材管理部门,均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并在国家许可的经营范围内,负责本地区电子产品及原辅材料的供销业务,开办修理门市部。这样,电子物资供应在全省初步形成了网络。
  (二)物资流通管理
  电子工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原辅材料、设备以及电子产品,大部分是国家统管的一类物资,其流通渠道和范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参与流通的物资是在国家计委、物资总局以及电子工业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内进行的。1983年前,生产资料不能直接进入市场,物资流通依赖高度集中的计划来推动。1983年以后,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1971年至1978年,物资管理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四机部下达的全省电子产品的生产和科研计划,由省电子器材公司组织各电子企业、科研单位编报、审查、汇总综合上报年度物资供应计划,准确率须达85%以上。按照四机部下达的物资供应指标,根据生产、基本建设所需的物资数量,参加全国性或全国电子系统举办的订货会议;依照减少入库、大部分物资直接供应到企业的原则,由省电子器材公司掌握一定的储备物资,储备量相当于全省电子工业生产科研所需物资二三个月的周转量。对其中专用性较强、价值较大的稀贵材料,则直接订到用料工厂;同时根据四机部下达的物资消耗指标,按照工厂编报的生产计划、消耗定额,拟定实际需要量,对物资指标和库存超储物资进行分配。对部分紧缺物资的供应,坚持保证重点产品、照顾一般产品的原则,由省电子器材公司负责组织全省电子企业的多余物资的调剂、调度和落实。对所需物资,主要是向四机部物资局申请,由四机部物资局分配物资供应指标,再参加订货。但这个时期,电子工业发展较快,产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新厂的建立,加上对物资管理缺乏经验,供销人员经常被调换、队伍不稳定等等,给物资管理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此外,总的物资供应原则是物资计划先行、产品计划在后,以及产品受到销售情况的影响而经常调整其生产计划等因素的制约,也给物资管理和物资供应的计划准确性带来影响,物资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是国家强调按实际需要分配和查库挖潜,另一方面是企业商品生产意识不强,缺乏严格的经济核算观念,在要求物资供应时多数是抱着多多益善、有备无患的态度,造成所需物资的人为紧张。四机部分配给福建省的物资指标,一般只能满足计划的80%,甚至更低,不足部分只好通过物资管理部门的努力,达到基本的供需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积压、浪费、变质、报废等一系列不良循环。在1978年及其后对全省电子系统,尤其是省直属电子企业的多次清产核资中,上述问题暴露无遗。
  这个时期,新产品试制和科研所需的材料,也很难保证。例如由省电子工业局下达的科研和试制计划,所需的各种材料,四机部不给;省计委强调原材料供应渠道,也不给,只给划块供应部分维修用料。每年钢材供应量只有实际需要的30%或多一点,铜材、铝材则只有20%,木材及其他材料几乎没有供应。至于基建材料的欠缺就更加明显,主要是国家分配基建物资时实行“先生产、后基建,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方针,造成了生产与基建争计划。其次是国家对基建材料的计划供应指标是按每万元基建资金供应0.8吨钢材、4吨水泥、3立方米木材,而当时福建省电子工业基建材料的需要量是每万元2吨钢材、8吨水泥、6立方米木材,其缺额部分,只好由省电子器材公司及有关企业,通过其它途径,争取供需平衡。
  在仓库管理方面,原省电子器材供应站曾组织系统内各企业物资工作人员到江西省的部属企业参观学习先进的仓库管理经验。此后,省直属企业以及福州、厦门两市的一些企业的仓库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基本上达到了“三化”(计划化、架子化、五五化(①“五五化”,即五件一堆,五堆一垛。))、“四清”(物清、资料清、帐清、标志清)、“四保”(保质、保量、保供应、保安全)的要求,涌现出一批物资管理先进单位和个人。
  物资的消耗定额是编制物资计划和物资供应工作的基础,又是工厂实现限额发料的依据。省电子器材供应站根据四机部1973年3月和1974年1月分别召开的物资工作会议精神,于1974年间组织力量,核实材料定额,94%的受供单位重新上报定额资料,重点审查了38家用料大户,效果非常显著。1975年按新定额供应的物资数量与1974年相比,钢材下降214吨,铜材下降34吨,铝材下降74吨,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厂用料无定额、储料多多益善的浪费现象。
  1979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全省电子企业全面开展经济核算,注意加强资金管理,推行以销定产的生产管理机制,从单纯的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因而生产计划的比重有所下降。部分企业的物资库存出现饱和,要求开单提货的客户自然减少。部分厂家也因资金周转困难不能及时向省电子器材公司提货。省电子器材公司对外订货也随之减少。面对新的情况,省电子器材公司采取深入基层,摸清物资实际需要量,加速物资周转流程,推销积压物资,加强材料定额管理,调整收费标准等措施,以适应物资供应的新形势。其中调整物资供应收费标准是牵动全省电子工业的一件大事。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拟定了调整方案,报福建省电子工业局批准。从1979年7月1日起执行新的收费标准。1980年至1983年上半年,电子行业计划供应与市场调节并行,企业产销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因此,计划申请量大幅度下降,工厂依据销售合同临时采购物资供应生产,供应管理工作处于疲软状态。在申报年度计划时,工厂企业只申报一些短线材料如锡、薄钢板、矽钢片等。机电产品及配套原材料已逐步敞开供应。
  鉴于上述各种情况,物资主管部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为生产第一线服务:尽量压缩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率,增大短线品种的库存量,控制关键用料,使企业不致于因短线材料的缺乏而停产;改变供应方式,将原来大部分进库分割改为增大代订直供到企业的方式,减少企业的中转费用;对企业生产中急需的短线材料深入摸底调查,组织业务人员外出组织货源。如企业在1981年第一季度提出缺乏薄钢板,经省电子器材公司向省内外求援,及时解决了100吨;利用申请来的物资与江西701厂串换成其它型号的短缺物资,主动解决工厂的缺料问题;调整收费标准,从1980年起,黑色金属的收费标准由14%(代运,下同)降为12.8%,有色金属从11%下降为10%,非金属由9%下降为7%,机电配套产品大部分取消公司费用,不少品种减少甚至不收运费,其间的损失部分主要从供货厂家的批零差中弥补;加强管理,积极宣传物资计划管理的重要性,开展联销活动,疏通供应渠道,密切供需关系,先后与电子工业部800库、上海钢铁研究所、西安精密合金厂、江西701厂、常州无线电材料厂等单位协商,签订了联销协议。
  通过上述各项活动,电子工业物资管理及供应工作,基本适应了新形势,达到了服务生产的目的。全省电子物资的经营额从1979年的300多万元提高到1984年的800多万元。
  为了加强和落实物资计划供应的管理,省电子工业总公司于1983年10月召开全省电子工业物资计划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之后至1988年,全省电子工业的物资供应基本上采用下列原则进行管理:“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搞活;加强计划申请的管理,明确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的主次关系;在计划申请中减少中转环节,采用指标划转和指标择优切块分配,产品挂钩供应;产品串换定向供应;提高物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抓好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等;搞好物资综合利用的宣传促进、推动工作,特别是那些短线紧张物资;建立一支能适应多渠道销售工作的队伍等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本书记录了福建省电子工业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止,全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