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307
颗粒名称: 一、电视机
分类号: TN948.5
页数: 10
页码: 38-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电视工业起步于70年代,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从1970年起,福建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后逐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国产化工作。1979年起,福建电视工业进入大发展阶段,重点发展彩色电视机产品。福建引进了日本、香港等企业的技术,并发展了中外合资企业,如福日和厦华等。通过逆向发展战略,福建电视工业迅速提高了电视机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产品种类从初期的几种发展到40多种。福日牌电视机成为我国著名的品牌之一,以其先进的技术、稳定的质量和受欢迎的功能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关键词: 福建省 广播电视 电视机

内容

我国的电视工业起步于1958年,当年3月在天津试制成功我国第一部电子管式黑白电视接收机(简称电视机)。这年8月福建也成功地制造出全省第一部黑白电视机。品种为单频道35cm电子管式,所用元器件主要由捷克进口。这是当年福建省计划建电视台时,指令福建广播器材厂试制的,后因省电视台停建,未投入生产。
  福建电视工业起步于70年代。1970年,为在福州乌山建立省电视台而发动的全省电视大会战中,省广播器材厂和省机电学校当年10月分别制造出35cm电子管式黑白电视机,总数量为70台。此后,由省广播器材厂小批量生产。1973年,福建电子设备厂仿制生产23cmFJ-1晶体管黑白电视收音两用机,随后又在此基础上改进为FJ-2晶体管23cm黑白电视机(我国70年代生产黑白电视机的主要机型以23cm为主)。1977年,该厂又在生产上述产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出31cm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并投入生产。接着,又试制出两部晶体管5cm黑白投影电视机;1978年1月,试制成功6部51cm彩色电视机,除彩色显像管进口外,其它元器件均由国内配套,并通过了技术鉴定。1978年,全省仅上述两家工厂小批量生产电视机,且都不是专业电视机厂。从1970年福建开始生产电视机后,至1979年,全省电视机总产量仅45366部,且没有彩色电视机的生产能力。
  1979年是福建电视工业大发展的转折点。全省电子工业转变发展战略,重视发展消费类的电视机产品。年末,省电子工业局决定将福建电子设备厂和福建广播器材厂(由省广播事业局系统划归省电子局后改称福建电视机厂)转为电视机专业厂。从此,福建的电视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80年起,先后通过来件装配、与外商合资生产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等办法,大大提高了电视机的装配生产能力。至1988年,兴办了福日公司、厦华电子公司两家在全国有很高知名度的中外合资企业,创出“福日”、“厦华”名牌彩色电视机,引进了10多条电视机生产线和一大批先进设备,如波峰焊、信号源、自动程序插件、一次成型高速冲床、大型自动注塑机、机械手喷涂和电脑化的模具加工等具有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使电视机年生产能力超过200万部(其中彩色电视机生产能力为145万部)。全省有10个电视机厂,产品品种从1980年的3种发展到40多种(不同型号规格),产量从1979年的8661部,上升到1988年的110.9万部(其中彩色电视机为92.2万部)。
  从1970年到1988年,福建先后生产过23cm、31cm、35cm(电子管式和半导体式两类)、44cm的黑白电视机和33cm、37cm、41cm、47cm、48cm、51cm、54cm、56cm、.61cm、64cm、71cm的彩色电视机。技术发展经历了电子管到半导体分立器件再到集成化,从单频道、12频道到全频道,从黑白发展到彩色,从卧式、立式到平面直角、数字技术、红外遥控到大屏幕等多种功能、型号、制式。尤其是彩色电视机的质量、数量在国内都居领先地位,并已成批出口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全省历年累计生产电视机4619573部,其中彩色电视机为2547083部。
  福建电视工业迅速发展的显著特色就是采用“逆向发展”战略。70年代,我国投入巨额资金研制彩色电视机,因关键元器件长期不能解决,收效甚微,生产出的彩色电视机可靠性很低。1979年,福建实行对外开放后,大量进口电视机,仅这一年就进口几十万部彩色电视机。国家重视发展电视工业。福建则设想以福建电子设备厂为基础,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自己组装,以产顶进(国内组装生产顶替进口),减少外汇支出。为此,与日本的胜利公司、索尼公司和日立公司接触,选择了符合省情的日立生产线,当年11月与日立公司签署了《彩色电视机装配线洽谈协议》。继而由于双方都希望进一步合作,发展到合资办厂。这样,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便诞生了。福建从引进日立技术后,又先后引进了日本索尼公司、夏普公司和香港康艺公司技术。并从终端产品抓起,通过来件装配,再逐步国产化。国产化是彩电生产中的难点。1981年,四机部副部长刘寅来闽考察福日公司时,指出它的问题是:“要花大量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全套元器件维持生产,生产得越多,用汇越多。”(①刘寅给中央关于福日公司的调查报告。)以产顶进虽然为国家节省了外汇开支,但用汇仍然很大。因此,彩色电视机的国产化迫在眉睫。1981年9月福建省电子工业局成立“国产化配套领导小组”,由一位副局长负责。该小组首先抓以福日彩电HFC-450G为“拳头”产品的国产化工作,并确定该型机三年国产化配套达到50%(价值)的计划。为此,确定了全省22个引进项目,其中有外壳注塑设备、涤纶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瓷介电容器、印刷线路板、硅低频大功率管、硅稳压整流二极管、喇叭、变压器、拉杆天线等生产线或设备。这些引进项目投产以后,彩色电视机的国产化水平明显提高,同时还促进了其它广播电视整机产品的国产化。从终端产品抓起,采用“逆向发展”战略,使福建电视工业能够较快地提高水平和适应国内市场需求,为产品出口创造条件,也为元器件和原材料的大批量生产创造市场条件。并且在福建工业基础弱、技术和管理水平低的情况下,易于迅速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但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发展起点的初步阶梯,重要的还在于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掌握产品开发技术、大批量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并逐步有所创新。福建电视工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充分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已能自行设计开发生产出多种线路优越的福日、厦华、珊瑚牌彩色电视机新机型,并以先进的机型、优美的款式和优越的功能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一)福日牌电视机
  福日牌电视机是由福日公司生产的。该公司组建之前的原福建电子设备厂已经具备一定批量生产晶体管31cm黑白电视机的能力,1980年的总产量达27433部;并通过福建省电子进出口公司进口940部37cm彩色电视机的散件进行组装。1981年,省里以该厂具有1685万元的年产值、60万元利润的生产水平和13528平方米的厂房面积(包括当时即将竣工的4层6000平方米的电视机大楼)、202万元固定资产的基础折价180万元人民币与日本国的日立公司合资经营,日方提供了两条彩色电视机和1条黑白电视机的生产流水线及辅助设备。6月8日,福日公司开工生产,年产电视机能力为38万部(彩电20万部,黑白机18万部),当年生产各种电视机68731部。福日公司引进的电视机生产设备,其信号源为PAL制式(西德研究的克服NTSC制的相位敏感性,称倒相制)和NTSC制式(美国国家标准,可兼容于彩电制造),(信号设备、波峰、浸焊等属先进设备),联动装配线则根据福建劳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择了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设备。
  福日牌电视机是我国的名牌电视机之一。它以技术先进、质量稳定优越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曾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1983年)、电子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8年)、福建省优质产品奖(1984年、1986年、1988年)、机电部第二届彩色电视机质量评比一等奖(1988年)。福日牌电视机之所以有稳定优异的产品质量,主要是通过合资,学习并掌握了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从元器件进厂检验、入库、保管、发料直到车间准备工作,插件、焊接、调试、总装、检验、包装、出厂,每一道工序都考虑“让用户满意”,严格执行工艺要求,严格质量检验。如31cm黑白电视机平均无故障时间1981年企业标准订为8400小时,实际达到1万小时以上,而当时国家考核标准为1000小时,优质产品为3000小时;彩色电视机平均无故障时间的国家标准是1.5万小时,福日公司的出厂标准为2万小时,一般达2.7万小时;例行试验合格率达100%,开箱率为99.7%(电子工业部质量司开箱检查为100%),产品返修率稳定在0.5%以下。上述标准均超过1984年国家优质品考核标准,居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四机部广播电视总局对全国4个彩电主要厂家的产品进行摸底试验(北京电视机厂、上海电视机一厂、天津无线电厂和福日公司),1600部电视机通过电光声试验、振动冲击跌落试验、高低温潮湿等环境试验和寿命测试等,结果是福日牌彩色电视机独占鳌头。1982年12月,经过日方鉴定,福日牌电视机已达日立同类机水平。
  福日公司在引进国外技术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盲从、不照搬照抄,而是坚持按我国的实际情况择优选择生产设备和电视机机型,设计并生产出符合国情的性能可靠的电视机。品种共有43种,其中彩色电视机37种。该公司初建时,曾因黑白电视机的生产技术、质量和公司自主权问题与日方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
  那是在刚开工投产后不久,组装生产的31cm黑白电视机出现温升偏高、灵敏度偏低、场收缩和行辐射等现象。技术科反复测试确定机器质量有问题。实际上,在5月份省中心检验所对福日公司试产期间进行监督检验,发现生产没有技术标准,同时抽查榕江贸易公司从日立公司进口的7.7万部同类31cmM白电视机,也发现相同的质量问题。经查,问题出在设计方面。福日公司即向日方交涉,提出要改进设计,使福日电视机不重蹈日立机覆辙。开始日方不承认质量有问题,怀疑我方测试不准确,同时提出普及型机达到可靠就行,其它指标不是主要的。为此,福日公司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决定在质量指标没有达到前停止生产该机型,二是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分析,对原设计提出技术改进。技术分析的结论是,机内结构和元器件布局不够合理,电源变压器、外输出变压器、电源稳压器和场输出三大发热器件集中安装在垂直板上下位置,且又远离机壳散热孔,使场扫描线路附近空间温度过高,机内电源调整管表面温升高达摄氏105度,机内温升高,会影响电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必须改进。日方相继派出4批人员来福州商谈,根据日方要求分别抽100部电视机做摄氏50度、15部电视机做摄氏60度的高温试验,抽300部电视机做连续通电30天的常温试验,结果均没有发现损坏,日方依此为据,不同意改原设计。福日公司的中方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省电子工业局、省中心检验所、省标准化局的支持和配合下,做了大量的试验,用厚膜组件实际热系数,说明温升不降低达不到我国可靠性标准的要求,并以经过自行改进的该型电视机,即将厚膜组件变换位置,机内温升已降低到我国标准,随着机温的降低,灵敏度提高了,场收缩和行辐射的现象也解决了,这充分证明了对设计结构进行改进是必要的。日方技术人员对此虽然折服,但却不肯轻易退让。于是,福日公司中方的总经理游廷岩于7月16日在谈判陷入僵持时对日方正式提出:为了对福日公司,也为了对日立公司的声誉负责,如不彻底改进设计,使产品质量达到先进水平,宁可停产也决不同意出厂,要出厂请董事会另派总经理!迫使日立公司承认了技术质量问题,同意改进设计,提高指标。并同意将福日公司已生产的31cm黑白电视机全部返修,赔偿省电子进出口公司经营损失30万美元,赔偿福日公司停产损失费31万美元,以及榕江贸易公司进口的“日立机”委托福日公司返修,日方付给修理费63万美元。从这以后,双方增进了了解。
  福日公司十分重视国产化工作。他们意识到加快福日彩电国产化步伐,不仅可以推动国产元器件的发展,也是求得自身解决外汇平衡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该公司一成立,就努力寻求国产化的道路。连日方副总经理和技术人员也都积极抓国产化工作。当时国产元器件,质量不过关,价格高昂,如购一只国产31cm黑白显像管需55元人民币(约计20美元),进口的只需9美元;购一只国产37cm彩色显像管260元(约91美元),进口只需49美元。国产元器件价格比进口的高,使用的越多,成本越高。但是,福日公司还是积极采用国产元器件,在国内搞配套。如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总厂生产的彩色显像管,当时国内尚没有一个电视机厂采用,而福日公司却第一家选用上机。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在实行国产化过程中,积极帮助元器件厂家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质量。如福州无线电元件一厂的碳膜电阻器,在配套认证过程中因脉冲电压试验不过关,经福日公司日方技术人员帮助,查出原因是刻槽有毛刺而造成耐压试验不过关。该厂采纳了日本技术人员提出的两条建议:刻槽前要经过超声波清洗工序,改电阻涂两道绝缘漆(70年代工艺)为三道绝缘漆(80年代工艺),解决了耐压试验和电阻引出帽头部棱角处会击穿的质量问题。此后,该厂为福日彩电提供了大量的元件。
  福日公司国产化配套有四种形式:买卖关系;代管;合资经营;“一条龙”协作体的松散联合。配套方法采取择优选取配套厂家的三条原则:一是不降低原来整机性能指标;二是保持原机型的独特性;三是配套厂点要有质量保证和按时交货的措施及批量生产能力,再经过13道关卡,才逐步扩大订货。
  经过几年的努力,福日牌电视机的国产化取得了可喜的发展。37cm彩色电视机的国产化价值率达到80%以上;47cm达到56.1%;51cm达到52.7%。与福日牌电视机配套的省内外60多个元器件厂家,不仅产品的质量水平有明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很好。
  尽管福日公司在国产化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明显的成效,然而外汇不平衡的矛盾却依然存在。
  外汇不平衡问题,是福日公司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人们对福日公司产生种种不同认识的焦点。外汇不平衡,有种种因素,如合资企业一般都有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引进、进口替代、国产化、出口创汇),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合资的对方要扩大外销比例,解决好产品的出口渠道。福日公司的问题恰恰在于合资合同不够完善,以致使日方未能承担外销义务,产品出口局面打不开。1980年,福建与日立公司谈判组建福日公司时,关于外销比例问题发生了尖锐的争议。中方要求产品有一定数量的外销,签署《原则合同》必须有明确的外销比例;日方为了在中国扩大市场,不愿承担外销的义务,以含糊的方式,不肯明言。但在谈判无法进行的情况下,双方都有所折中,1980年5月23日,在签订《原则合同(草案)》的同时,以《备忘录》的形式:“确认外销比例以台数计算,1981年10%,1982年20%,1983年40%,1984年55%,1985年以后60%。”但在7月,双方正式签订《原则合同》时,日方又以“日立在国外合资经营企业均没有担任外销的义务”为由,坚持不同意把外销比例写入合同。最后经双方再次磋商确定,在签订《合资经营合同书》的销售条款中规定“福日公司的产品销售,内销由甲方(中方)进行,外销由乙方(日方)在乙方销售网进行。在1983年内,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同时根据生产和市场的情况过渡到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由于产品外销问题未能较好解决,不但加重了国家外汇负担,也给福日公司经营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如1985年,国家限制电视机进口用汇,由于日元升值和关税增加等因素,致使福日公司外汇不平衡的矛盾加剧,一方面电视机积压6.5万部,另一方面人民币贷款达7150万元。为此,福日公司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削减产量12万部,停止1条生产线生产,裁减220名临时合同工,扩大生产37cm彩色电视机和44cm黑白电视机,包括不再派人出国学习等等。为了帮助福日公司渡过难关,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从政策上给予支持。1985年7月3日,两委以国计贸(1985)1021号下文,指出:“‘福日’公司是我国对外开放初期与日商合办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各方面应在可能条件下,积极帮助他们办好。为了解决‘福日’公司生产的部分彩电顶进口问题,经报国务院批准,请在国家经委已批准的数额内,用外汇购买‘福日’公司的产品。”虽经各方共同努力,但福日公司当年还是亏损了41万元人民币。其中赤字的197万元(折成日元),日方(日立与东荣商行)表示同意负担。尽管这一年福日公司以利润冲平,不进行分红,但仍挂亏809万元。1986年,福日公司仍继续严重亏损,其中,因人民币对美元比价调低15.8%,造成销售亏损1315万元;银行外汇贷款(折算为2350万美元)兑换损失1307万元;同时由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造成银行日元贷款(24.3亿日元)兑换损失1284万元。上述合计(自1985年至1986年)亏损额为4715万元。亏损除了有大量的外部原因(即银根紧缩和汇率变化)外,也有内部的严重问题(即当时过份重视以产顶进,因而忽视出口,出口渠道不通)。1986年3月,福日公司总经理写信给胡耀邦、邓小平,就福日电视机出口和外汇平衡问题作了分析提出建议,国务院领导作了批复,并由国家经委以经厅进(1986)138号文件回复了6条意见。当月,福日公司赴京小组向国家经委、电子工业部汇报。姚依林副总理也对经济日报《情况反映》第207期关于“福日电视机公司面临破产”一文作了批示。国家经委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赴京汇报小组共同认真研究,并将意见报经国务院批准。1986年10月22日国家经委以经机(1986)646号文件向国务院的报告中,对解决福日公司的困难,提出三条意见:
  一、鉴于福日公司是我国对外开放初期与日商合办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各部门要帮助福日公司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度过难关,支持把福日公司办好。
  二、福日公司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出口,真正办成外向型企业。福日公司开业五年来,风波迭起,其主要原因是合资合同不完善,日商未能承担外销的义务,尽管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在认真总结福日公司创办几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对合资企业的有关政策,制订出到1987年底实现扭亏并在二至三年内办成外向型企业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针对福日公司当前暂时困难,我们会同有关部门议定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 1986年、1987年两年内,财政部同意免收产品进口工商统一税976万元,福建省免收产品出厂的工商统一税1300万元;
  2.产品经国家质量机构认证,质量达到“日立”同等水平,并与日立公司签订商标使用合同后,一部分产品可以使用“日立”牌商标,由福日公司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备案;
  3.1987年彩电计划仍维持今年20万台水平,配套元器件供应与国内企业一视同仁(有关器件降价问题,由电子部与物价局统一研究解决);
  4.近一两年内,福日公司的一部分产品出口可通过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渠道,福日公司只收加工费;
  5.责成福日公司根据中日双方签订的协议,对日方据理力争,实现日方应承担的义务和许诺,通过日立公司的渠道扩大出口。
  6.为解决福日公司生产的部分产品顶进口问题,重申1985年7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发出的计贸(1985)1021号文件继续生效。
  1986年11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以闽政(1986)综433号文件转发了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经委《关于解决福日公司困难的请示》的通知。
  10月,就福日公司困难一事,福州市副市长龚雄、福日公司副总经理唐文合再次赴京汇报,并参加国务院特区办通知由国务委员谷牧亲自主持的会议。这次会议为福日公司解决了“发给进口元器件许可证”、“国内销售收取部分外汇”、“内销市场部分使用‘日立’商标进行销售”、“产品出口部分纳入国家专业进出口公司出口渠道,分汇与补亏均按国家规定办理”、“在香港等地设立经营机构”等5个问题。免税问题已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复获准。谷牧要求“福日公司一定要打开出口创汇的路子,把合资企业办得更好,作出成效”。至此,福日公司意识到以往忽视了外汇平衡的重要性,对出口工作重视不够,经营方针出现了偏差。1987年,该公司调整了经营方针,确立“稳定生产、降低成本、加速出口”的经营方针,并在国家有关部门及省、市两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之下,加上日方的协作,实行“中方免税、日方免费”,才保住了生存,迅速扭亏为盈,1987年生产彩色电视机28.64万部,实现工业总产值5.61亿元,利税5482万元。
  福日公司在扭亏过程中从三大方面强化企业内部功能。一是增强企业管理机制。针对不能适应外部形势和外向经营型的问题,调整了管理机制,成立了“VA”(价值分析)办公室,进行从管理到生产的全面降低成本工作,使管理机制基本上做到“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的职责范围,周密的工作程序,有效的控制方式”。二是加速国产化,从观念上确立福日电视机只有国产化才有出路,从产品设计上扩大国产化比例,从元器件开发上拓展国产化范围,从元器件配套上落实供应基地,从元器件质量上严格保证技术指标。科学地确认国产化元器件的性能价格比和制定国产化的技术标准。严格遵循开发程序,做好产前各项准备工作,稳妥实行双定点配套的措施。由于观念明确,措施得当,使国产化工作全面铺开,进度良好,各机型国产化件数比例平均达到80%,价值率从1985年的27%上升到1988年的40%多。同时发动全体职工开展双增双节,使47cm、51cm彩电的单机成本比1986年分别下降105.21元和126.47元。该公司以两个基本机型为主,向改变外观、增加附属功能要利润,要市场。积极开发新机型,1987年自行设计开发成功HFC-1822型47cm彩色电视机,是采用两片集成电路和国产元器件及配套件,年底通过设计定型后批量生产。同时还与上海电视机一厂、石家庄电视机厂和日立公司联合设计开发成功HFC-1811型47cm彩色电视机。198&年,开发成功立式56cm彩色电视机。在这前后还相继开发PAL、SECAM、NTSC等制式彩色电视机供出口。并力求产品在生产工艺、国产化配套上平滑交替,加强技术储备,从产品技术上增强对国外市场的应变能力。三是广拓渠道加速出口争取外汇平衡。1987年出口彩色电视机40561部,创汇687.1万美元。1988年,更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改进管理方法,加速资金周转,使产品成本明显下降。这一年共出口各种电视机15.99万部,创汇753.48万美元。
  总之,福日公司从建立起,发展就很不平坦。当时该公司的经营体制与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而经过多年闭关自守的中国,对与资本主义合资办企业有各种认识和看法,社会上议论很多,毁誉相加:赞成、期待、疑虑、担心,甚至提出批评指责:“福日公司让外国人占了便宜”、“打击了民族工业”、“是殖民地性质的企业”、“桥头堡”等等。但是,该公司成立7年间,共生产出各种电视机1893745部(其中彩电1616907部),创产值266415.2万元,上交国家利税3984.9万元,出口电视机238924部(其中彩电238063部),共创汇3406万美元。省内外为福日牌彩色电视机配套的厂家有204家,配套价值达44630万元。由于福日公司的建立,福建电视工业才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这个全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是在开放初期缺乏外经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又急于求成,才导致出现合资合同不完善。办福日公司合资企业的这个典型,给工业战线的领导者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使继福日公司之后,福建电子工业又相继建立的2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基本不再出现上述现象。(二)珊瑚牌电视机
  珊瑚牌电视机是福建电视机厂的产品。该厂原为福建广播器材厂,生产福建牌电子管式35cm黑白电视机。1978年,该厂仿造上海无线电18厂的飞跃牌12D1黑白电视机,经组装、调试、分析,最后选定仿造飞跃12D3黑白电视机。因12D3机的加工件少,装配速度快,结构布局合理,调试方便,是当时国内较先进的机型。1979年末试生产了10部,1980年生产了2502部。经过两年的试生产和市场试售摸底,深受欢迎,被该厂确定为产品的发展方向,1980年12月24日通过了省级生产定型,定为珊瑚牌SH-12型。
  珊瑚牌SH-12型黑白电视机初生产时,工艺落后,设备简陋,到1981年时还没采用工装夹具。1982年,自行设计了工装夹具,生产效率提高,日产量从1981年的60部,逐步增加到80部、100部、120部。1983年,该厂投资200万元建成一幢4425平方米整机装配大楼,安装了4条福建无线电配件厂制造的电视机生产流水线,实现了自动传送、波峰焊接和气动工具进行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日产量上升到200〜250部。但是,这种适应山区和边远地区,接收灵敏度很高的国产化珊瑚31cm黑白电视机刚刚崭露头角,市场正看好时,受到了彩电热的冲击。加之31cm屏幕太小,人们对黑白机和小屏幕电视机不喜欢等原因,使该产品仅生产至1985年即被淘汰,共生产了91452部。
  1981年10月,该厂开始试制SH14-1U黑白电视机。在综合了上海无线电18厂等国内先进机型的基础上,设计出珊瑚SH14-lU35cm全频道半导体黑白电视机。1983年1月10日,该机通过设计定型,9月14日通过生产定型。
  1982年8月,该厂为降低电视机的成本,并提高其可靠性,采用了日本NEC公司的UPC集成电路,设计出SH14-2U全频道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1983年通过设计定型,1984年通过生产定型,投入了批量生产。该机开箱合格率为96%,无故障工作时间为6960小时,超过了省优标准。1985年,该型机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该厂从1981至1985年共生产35cm黑白电视机282661部。
  1984年,针对市场需求较大屏幕电视机的情况,福建电视机厂开发成功了44cm全频道黑白电视机,至1988年生产180171部。
  1984年,该厂引进了日本夏普电视机散件进行组装生产。1986年,采用“拼盘方式”从日本夏普公司和香港等地引进一条能年产20万部彩色黑白兼容的电视机生产流水线,总投资662万元(其中外汇160万美元)。当年4月,该生产线通过了电子工业部的验收。1984年至1986年的三年间,共组装生产37cm彩色电视机15248部、47cm彩电9295部、51cm彩电5037部,成为一个能年产30方部电视机的电子工业部电视机专业定点厂。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企业管理优秀单位。
  1985年,该厂开始研制D35H-4型37cm全频道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于1986年12月通过了省电子工业总公司主持的生产定型。该型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MC13007XP和声表面波滤波器、陶瓷滤波器等新型元器件,灵敏度高,图象清晰,伴音宏亮,特别是采用键控AGC电路,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1987年8月,福建电视机厂在国内夏普联合体与日本夏普公司共同开发的具有80年代水平的新机型(NC-2T)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及国产化工作,开始生产珊瑚牌D47C-1型彩色电视机。该机原型与夏普TA二片机相似。机芯为“冷”底板,设有12档预选器,采用细管颈显像管,国产化水平在85%以上,具有电路先进、多功能、造型新颖等优点。1988年11月19日,该机型通过机电部主持的生产定型。当年即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福建电视机厂已生产47cm珊瑚牌彩色电视机36302部。
  (三)厦华牌电视机
  厦华牌彩色电视机的品种有33cm、38cm、41cm、48cm、54cm、64cm、71cm及37cm、51cm带遥控的PAL及NTSC和SECAM三种制式,由厦华电子公司电视机厂生产。该公司拥有4条从国外引进的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年产能力55万部。公司内部自配能力较强,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具有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如电脑控制的自动检测系统,电脑控制喷涂机、烫金机、机械手的表面处理系统,高速、高精度及连动的一次成型冲床,模具开制及老化测试系统的设备等。设有模具、注塑、五金、印刷电路板、电源线、电容、电阻、中周电源变压器等8个元部件厂为之配套。
  厦华电子公司厂房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厦门特区湖里工业区海滨。7万平方米的标准通用厂房和十分精良的生产条件,使这家公司便于现代化管理。
  1985年,厦华电子公司开业初期组装生产康艺牌彩色电视机。1986年,开始自行设计厦华牌XC-3718A型35cm彩色电视机,次年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获首届全国质量评比三等奖。该公司广泛收集国外的样本、广告、书刊,收集技术与市场信息,提供开发、设计部门参考。参加国际电子产品展览会时,除了推销产品,同时还注意研究国际上的新潮款式和新技术,并不惜重金购买国际上推出的最新产品,交给设计、开发部门解剖、分析、研究,设计中决不允许照搬照抄。厦华牌彩色电视机的外观设计符合新潮趋势,技术上从功能、性能、成本方面综合分析比较,能博采众长,勇于创新,设计中采用标准化、积木化方法,注意为后续产品留有余地,以加速新产品设计速度,简化生产模具、工装设备,节约资金。
  1986年4月下旬,厦华牌彩色电视机通过了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即UL机构的安全标准)的认定,这是我国彩色电视机第一次通过UL认定。UL是美国最有权威的一个产品安全检验机构,美国进口商、零售商在经营产品时都坚持要求产品标有UL标志,所以,世界各国凡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必须先取得UL认可。为使厦华牌彩色电视机进入美国市场,该公司于1986年1月将适应美国市场的彩电样机送往美国UL总部认定,经过三个月的检查、测试后,总部委派工程师准其尔到生产现场检验,签署了证书。准其尔工程师对厦华公司的生产手段、工艺过程表示满意,对关键工序的操作规程完全符合标准表示赞赏。通过UL认定的彩电中,有许多该公司自行生产的并获得UL认定的零部件,如注塑件、印制电路板、电源线等。1987年,厦华牌彩色电视机又通过了加拿大CSA标准、英国BSI、西德FTZ、北欧四国的NEMKO、SEMKO、DEMKO、FINKO和澳大利亚、新西兰SAA的标准认可。出口力口拿大的两批彩色电视机的开箱合格率达100%。加拿大、美国的几家电视台和报纸,多次报道称赞。加拿大《大汉公报》报道:“中国的这批货属80年代先进水平,而价格则比其它产地的低,确实物美价廉,很受欢迎。”
  1986年厦华电子公司的9000部彩电进入了美国市场。
  12月2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在视察厦华电子公司时,对该公司总经理冯光锐(港方代表)说:“你们的技术设备、生产管理都很先进,可以起窗口作用”。其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也都先后参观视察过厦华电子公司,并勉励他们为国家多出口多创汇。
  1988年,该公司与省电子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了机芯采用单片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多频道及数字频率调谐、在屏显示、红外遥控直角平面的彩色电视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上80年代中期水平的中、高档的彩色电视机。几年间,该公司先后开发了PAL、NTSC、SECAM各种制式不同款式的机型50余种,生产自己牌号或接受国外OEM定牌的不同牌号及机型的彩色电视机近100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
  从1985年至1988年,厦华电子公司累计生产彩色电视机91.9万部,其中出口约40万部,出口额约5600多万美元。1988年,厦华电子公司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158位和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电子电器企业第32位。
  (四)其它电视机
  索鲤牌黑白电视机由泉州电视机厂生产。1980年,晋江地区经委通过香港新利贸易公司,从日本索尼公司引进黑白电视机生产线设备和10万套散件后,于1981年2月建立泉州电视机厂。这条生产线能年产20万部黑白电视机。当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组装索尼牌31cm黑白电视机,日产量由240部上升至800部。1982年8月,试制成功35cm黑白电视机,1984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该机合理地采用了索尼公司标准,比国内标准要求严格,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获省标准局授予的“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称号。1984年,泉州市电子工业公司在泉州电视机厂和泉州电视机配件厂的生产区内,建成了3幢共7800平方米的整机生产大楼,为泉州市发展电子整机开创了良好的条件。至1988年共生产黑白电视机263831部。
  此外,莆田闽星电子公司生产闽星牌35cm、44cm及11.43cm(汽车内收看)黑白电视机,沪宁电视机厂生产新歌牌35cm、44cm黑白电视机,南靖金山无线电厂生产美灵牌、航天牌的35cm、44cm黑白电视机,厦门亨盛电子有限公司生产黑白电视机。闽星牌11.43cm黑白电视机批量出口国外市场,35cm黑白电视机出口2000台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新歌牌、美灵牌黑白电视机在广东、江西等地很畅销。美灵牌44cm黑白电视机的平均无故障时间高达12000小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本书记录了福建省电子工业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止,全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广播器材厂
相关机构
福建电子设备厂
相关机构
福日公司
相关机构
厦华电子公司
相关机构
日本索尼公司
相关机构
夏普公司
相关机构
香港康艺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