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通信设备、导航设备和雷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28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通信设备、导航设备和雷达
分类号:
F407.63
页数:
13
页码:
10-22
摘要:
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通信设备,第二节导航设备,第三节雷达。
关键词:
福建省
通信
雷达
内容
通信工业是电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福建电子工业的各个专业门类中,通信工业发展最早。20世纪30年代,福建的通信工业开始兴起。当时,一些具有无线电技术知识的个人,以及一些经营元器件的商行,由兼营修理业务,进而仿制简单的无线电零部件,出现了一批维修制造电信器材的作坊式小厂,如福州市的“三和”、厦门市的“华星”等三四家无线电行。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政府还在南平铁工厂办了一个专门制造通信产品的电工厂,生产电话机、各种总机和收讯机、电池等。但由于旧中国国力贫弱,技术落后,通信工业发展十分困难。省营的南平电工厂在抗战胜利后,受“美援”冲击,因产品滞销而破产(①详见本书“概述”。)。私营企业更是举步维艰,最后不得不转产其它产品。福建无线电通信工业尚在萌芽状态就不幸夭折。
1958年,随着福建电子工业的创建,通信工业再度起步。1958年至1961年间,福州电讯器材厂、泉州电讯器材厂和福州载波机厂都在生产电话机、交换机和载波机。1962年,在国民经济大调整中,泉州电讯器材厂“下马福州载波机厂和福州电讯器材厂只调整产品,企业则保留了下来,并成为福建电子工业技术的骨干力量。1970年以前,主要在邮电系统生产电话机、载波机、汇接台等民用通信产品。
70年代初,福建通信工业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生产军用通信产品的骨干企业有两个:一个生产无线电通信设备,一个生产有线电通信设备。这时期,无线电通信产品的技术水平有所更新,半导体化取代了电子管化(②50年代末期,半导体技术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通信产品半导体化已势在必行,但由于国家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在决策上曾一度把采用超小型电子管作为当时产品小型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耽误了时间。四机部成立后,通信产品半导体化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到了70年代中期,各类通信产品逐步完成由电子管向半导体化的过渡并实现了系列化。)。除生产电台、收讯机、载波机、电传打字机、电话机、总机和通信电源设备外,还成功地开发了对讲机产品。生产通信器材的企业增至5家,通信工业规模已经形成。70年代末期,军品任务锐减,企业又遇到严重困难。
80年代初,福建通信工业调整了产品结构,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主动“找米下锅”,生产民用产品。同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采用进口散件、组装和来料加工等方式,生产多种功能的电话机、程控交换机、对讲机、单边带电台、全电子电传打字机,以及无人值守微波通信电源设备等。不但品种规格多,而且从半导体化向数字化、集成化迈进,有些通信产品还采用微机技术,提高了技术水平。还充分利用特区优势,与外商合资办企业,以及让外商兴建独资企业,有效地引进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快了发展步伐。
至1988年,全省生产通信产品的企业已达20多家,其中独资企业2家、合资企业1家、内联企业3家。品种发展到8个大类上百种,产量从1980年的893部上升到1988年的通用无线电通信产品9448台、电话机98.36万部。通信产品的开发生产,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先进的通信装备,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福建无线电导航工业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其产品有晶体管中波导航机和航海导航设备,由两家通信企业生产。
福建雷达工业创建于70年代初,起步较晚。且因技术密集、投资大、产品更新换代快、生产批量小、协作面广,受财力和技术力量的限制,也未能获得较大的发展,迄今只生产军用地面侦察雷达和民用航海雷达。
第一节 通信设备
我国生产的主要通信产品有10多个大类。福建从30年代至1988年主要生产以下几类:
一、电话机
1940年,福建开始制造磁石电话机。省企业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电工厂,下设有线电场,专门生产供军队和政府部门使用的电话桌机、壁机、刻度盘长途电话机、电话皮袋机、军用电话皮机放大器,每种月产架左右。生产各种总机有5门、10门、20门、50门、100门等。电工厂亦采用机床、绕线机等当时国内较先进的技术设备。抗战胜利后,“美货”冲击国内市场,该厂被迫停产,企业倒闭,技术、设备都未保存下来。
1956年,福州市公私合营的广声、新华无线电行,装配电话机出售。1958年,泉州电讯器材厂和福州载波机厂生产电话机、电话交换机;福州电讯器材厂生产电话单机、25瓦会议电话机、10瓦交直流会议电话机。至1961年,这三个企业都因调整停止生产电话机。
60年代,电话机的生产由省邮电系统组织。
1969年10月,福建根据建设“小三线”电子企业的要求,决定在福建电信器材厂的基础上,建立福建有线电厂(原厂名福建7784厂)。并迁到南平王台。该厂在1970年,试生产65-1型军用便携式磁石电话机800部。这种电话机供部队野战通讯使用,所有机件在机架上固定成一体,连同手机装入塑料壳内,结构坚固,便于野外携负。但处于试制阶段,采用压电陶瓷送受话器,质量达不到要求,只能作为次品处理。1972年、改按江西834厂的65-1型图纸生产,产品质量经军检合格,即于同年9月起正式批量生产,当年产量为1.5万部。从1972年至1980年,共生产73792部。1980年,由于军品任务减少而停产。
1980年后,不少电子企业积极采用来料加工或从国外引进技术和原材料等办法,生产各种电脑电话和多功能电话机。生产企业从70年代的1家增至10多家,产品品种从1种增至10多种,并向多功能、电脑化发展,技和质量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厦门南华电器厂1983年开始为香港来料加工、装配TK806台式电话机、7259型录音电话机、9902收录电话机、TM3000录音记录仪、TL6800录音电话机。厦门半导体器件厂引进技术,生产了双莲牌HA-849脉冲式按键电话机,并获得邮电部入网证书;福建无线电设备厂从1983年起组装生产和经营了电脑电话机、PMX-68录音电话机、4044型多功能电话机、6332B自动电话机、6338B电话机、ADD-0230有线电脑电话、Cy-96电脑电话、T-128微型录音电话机;泉州无线电三厂装配生产电话机、录音电话机机架;尤溪无线电二厂生产了电话会议机;连江县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和香港诗丽雅有限公司合作,1985年初,引进琴键台式电脑数字电话机生产线,3月初在连江县仪表厂芷式投产。这种琴键电脑数字电话机,具有完善的送话、受话、收讯、发讯等系统,采用电子按键和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取代旧式电话机的拨号方式,并有通话指示器、响铃和取机开关等结构。
厦门市被国家辟为经济特区以后,有两家香港企业来厦兴办以电话机为主产品的独资企业。1984年,香港亿利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厦门创建了特区第一个独资企业--厦门永泰电子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各种先进的多功能电话机,产品全部外销。该公司与我国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联合,共同设计、开发新产品。如利用国产材料生产电话铃和变压器,30%外销,大部分用于自产电话机配套。因产品精巧美观,价格便宜,质量优于国际标准,畅销美国。继永泰公司之后,1985年12月,香港鑫港实业有限公司也来厦独资创办了厦门宏泰发展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以通信设备为主的电子产品。该公司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生产品种4大类12种,电话机日产量达2000部,部分产品30%国产化,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0%,全部销往欧美市场。1988年,该公司生产线从2条增到8条,品种增近40种,日产量增至4000部,工业总产值达1.4亿元,创汇400多万美元。
二、载波电话设备
1958年,福建开始生产载波电话设备(①载波电话是利用频率分割制原理,在一线或两对线上同时传输多路电话。不仅用于通信,还可二次复用开放载波电报、广播节目、电视、传真和传输数据等。载波电话由终端设备、增音设备、传输线路及配套辅助设备等组成。)。这年6月建厂的福州载波机厂,国庆前夕试制成功省内第一套“巨龙”12路载波终端机。1960年,该厂在福州大学方大川教授的主持下,试制成功铁线三路载波终端机。1961年,该厂生产的载波电话设备,因国家压缩基本建设项目被调整停止生产。
60年代,载波电话设备由邮电系统组织生产。省邮电器材厂试制成功60路载波终端机。
70年代初,电子工业的通信生产企业又开始生产载波电话设备。1971年,福建有线电厂接受四机部指令计划,生产军用载波机。这时,载波机生产技术已由电子管化向半导体化过渡。首批产品为B845-C单路载波终端机,这是移植上海无线电24厂的样机,从1972年6月3日正式投产,至1974年,共生产了1400端。该厂生产的3ZDL-20型3路载波电话终端机,采用四川国营730厂的图纸,根据四机部、省国防工办(①省国防工办全称为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国防工办。)的指令计划,于1973年底开始试制,1974年5月试出了一台样机,经检验,其性能和技术指标全部符合质量要求。1975年投产,当年生产终端机80端、增音机40部。利用该机可以得到3个载波话路和一个音频电路,在线径3毫米、线距20厘米的架空铜线上直通距离为300公里,加入相应的增音机后,音频接段长度为1500公里,还能配野战二芯电缆工作。1975年10月,该机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从1975至1981年共生产了终端机410端、增音机205部。
1976年,根据四机部和省电子工业局指令计划,福建有线电厂开始试制12路载波电话设备(12ZDL-4型12路载波终端机、12ZZRL-5型12路载波增音机),采用的是四川730厂的图纸(在1971年前该厂已试制过6端12路电缆载波终端机,由于四川730厂本身尚未定型,且福建有线电厂的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加上该型机技术难度大,采用双导频调节,同时提供两个通路开设载波电报或传真电报,而未能投入生产)。试制中因原材料供应不足,延至1977年才试制成功终端机4端、增音机2部。1978年7月28日,该机通过省级生产定型。至1982年生产了终端机82端、增音机56部。从1970年至1982年的10多年间,共为国防建设生产载波电话设备3大类2175端。
三、电传打字机
电传打字机是一种机械结构简单,适用于装车、坑道和全内电报通讯的产品。福建从1975年开始,先后研制成功半电子式和全电子式电传打字机。由福建无线电设备厂独家生产。
1975年,福建无线电设备厂接受生产DCYL半电子式电传打字机的任务,在武汉733厂的帮助支持下,于次年年底制成样机3台,经四机部和通信兵部等有关部门检验合格,从1977年起正式批量生产。至1980年,已生产150台,全部供给总参通信兵部。
1980年,半电子式电传打字机被全电子式电传打字机所取代。福建无线电设备厂与福建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合作,采用通用微机芯片取代原来的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于1980年生产出具有70年代中期水平的全电子式电传打字机--TW85微型机控制电传打字机。该项目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四、程控电话交换机
80年代后,我国开始生产程控电话交换机(②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以预先编好的程序来控制交换接续动作。这是一种采用存储程序控制的电话交换设备,具有比半电子交换机接续速度更快、体积更小、耗电更省、机房无噪声、维修工作量少等特点。)。先是一些厂家在引进散件基础上,组装生产小型程控交换机。而后从1984年开始在对外引进的基础上,开创国内程控电话交换机科研、生产新局面。
福建从1985年开始组装生产小型程控交换机。当年,厦门电子仪器厂先来料组装生产8部,后来便开始小量生产,至1988年共生产了81部。1986年,省电子技术研究所、闽芗电子总厂和北方交通大学联合研制60-JKQ程控用户自动电话交换机,当年获得成功。这是电子工业部和福建省科委联合下达的攻关项目,也是我国“七五”期间通信技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研制中,首次采用分布控制技术和标准化设计技术,使交换机线路简单、元器件品种少、稳定可靠、速度快、功能强,而且生产、使用和维修都简便。样机经邮电部通信计量中心测试和北京国际俱乐部有限公司等单位使用,各项技术性能符合邮电部颁发的指标要求。该机能安装70台终端电话机、外接16条外线,具有跟随、转移、穿梭等50多项功能,国产化价值率达60%,价格比进口的同类机低三分之一左右。1987年12月30日,该机通过技术鉴定,鉴定意见认为60-JKQ程控用户自动电话交换机的研制成功,是对我国现代电信技术的一大突破。至1988年,闽芗电子总厂已生产192部。
五、电台
福建生产的电台主要有小八一系列战术电台(A、B、、C型)、74系列超高频电台、单边带电台和铁道电台等。
(一)小八一系列战术电台
福建无线电厂(8400厂)1969年9月接受为军队师团以下配套通信器材--小八一系列战术电台的任务后,试制出2台样机。1971年正式投产,并在原小八一A型电台的基础上,改进成小八一B型电台,又发展了小八一C型电台,形成系列产品。A型电台重量为20多公斤,B型电台重量仅11公斤。这种全半导体军用短波电台(①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部队通信设备的更新。1968年9月,周总理指示“师以下电台要实行半导体化、小型化”。全半导体化小八一系列战术电台,重量比电子管化的电台,减少40~50%,耗电量也大幅度减小。),机箱要求牢固、密封、防水性能好。工厂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自行改进工艺条件,制造了高质量的机箱拉伸模具,并采用22向冲床冲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他们还对电台发射部分的主振线圈,采用有阴螺纹的瓷骨架,用镀银线在两端经低压大电流加热后绕制,使电感温度系数少,振荡频率稳定。1978年,小八一B型电台获全国科学大会合作奖。1971年至1979年,共生产小八一系列战术电台2589台。1972年,该厂和外交部通信总台联合设计了为我国驻外使馆所需的通信设备XF-DA型1千瓦短波发射机。该机可发送等幅电报或频移电报。1975年投入生产,至1977年生产了93台。1978年,该厂又试制成功XJBD-1型74系列超高频电台(②此为民用小型超短波电台系列,简称74系列。),至1980年共生产100多台。后因军品任务减少而停产。
(二)单边带电台
1980年,三明无线电仪器厂接受三明市科委下达的研制单边带电台(③为更有效地利用通信频道,国际无线电通信咨询委员会曾决定,短波国际通信自70年代开始一律使用单边带制。单边带通信的突出优点是,在无线通信中节省发射功率和频带。)的任务后,在较短的时间里试制成功SD-B型单边带电台,1983年通过技术鉴定并正式投产。这是15瓦全半导体便携式短波电台,能收发单边带话及单边带报,以通话为主,采用载频全抑制单边带通信技术,频率源为晶体振荡源(稳定度可达10⁻⁷)。该机体积小,重量仅3.4公斤,操作方便。通讯时不寻找即可微调。1983年,该厂引进日本先进技术,生产TS-530SP(SSB)单边带电台,至1988年共生产274台。
1984年,厦门航运电子仪器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和来料组装生产单边带电台。产品有RAY-150150瓦、C12525瓦、240012瓦单边带电台。1988年产量为116部。
(三)铁道电台
1979年,铁道部委托四机部设计试制山区铁路无线列调系统。四机部通信工程公司向铁道部承包了京包铁路丰台-沙城-大同区段(简称丰、沙、大铁路路段)的电气化改造工程中的无线电列车调度通信工程。该项目属国家重点工程。这一列车调度系统,是一种有线与无线、短途与长途、平原与山区、固定与移动等联合技术应用综合性业务通信形式。四机部通信工程公司将这项系统工程交由福建的国营8400厂、国营8420厂、尤溪无线电一厂和武汉711厂共同研制生产。
1980年1月,四机部通信工程公司和铁道部电化局及有关部门,在南平市召开了“铁路山区通信系统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技术方案论证会。会议商定国营8400厂生产隧道中继器远供电源、充电机、无线电话机、对讲机(为工程配套专用)等;国营8420厂生产调度控制台、总机、车站分机、无人机、四路汇接器等;尤溪无线电一厂生产无线电中继差转机;武汉711厂生产车站无线电固定电台。
9月,各研制单位相继出了成果:国营8420厂采用本厂生产的3路载波机的机体和生产工艺,很快试制出一套样机,得到四机部的奖励,并得到福建省科委的重视,拨给试制费8万元。该厂生产出WXLD-1调度总机6台、WXLD-1车站分机48台、WXLD-1调度控制台4台。其结构和功能为:采用柜式片结构,卡片从每层的上、下导轨插入,用后接插与机架线缆连接。总机安放在调度所内,受双方遥控,发出各种信号,起着调度员与各车站及机车的联系功能作用,分机放在调度段的各车站内与车站台(或车站电台)接口联通,起着本系统的双方有线与无线间指挥调度用;控制台放在调度员工作台上,由调度员遥控与沿线各车站及机车有关人员进行调度指挥用。国营8400厂完成4种型号23台样机,其中XZB-D型中继器、TZY-1型中继器远供电源是自行设计的新产品。尤溪无线电厂也按时完成无线电差转机的任务。
1981年1月,铁道部挂专车来闽,将有关设备运往丰、沙、大铁路路段试验。3个厂均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到工地,冒着风雪进行安装、联调、开通等协助试用。到1984年,全线开通,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山区铁路列车通信调度系统线路。全工程投资1000多万元,福建收到试制经费300万元,提供了各种设备1239台。当时,福建正处于开放引进热时期,而参加重点工程攻关的各会战厂家所进行的技术设计,使用的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均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行设计,全部采用国产原材料,按时完成了任务,并保证了质量。1985年12月8日该系统工程在福州经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被确认为填补了我国通信领域的一项空白。成功地交付丰、沙、大铁路路段通信使用。六、收讯机
1969年,福建无线电厂承接军用短波全半导体化收讯机(系移植产品)的生产任务。为此,该厂设置了专门生产收讯机的军品车间。同时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充分发挥本厂机床加工力量较强的优势,自制了大型专用设备NA-200型自动控制点焊机,解决了铜板焊接问题;自制光学刻度机、弹簧机、C型铁芯卷绕机、喷砂机、胶木切割机、振动剪、盐液炉等专用设备和3台自动车床;试验成功了镀镉、镀镍、镀锌纯化军绿色、印刷线路板制作等新工艺,解决了军品试制和生产的急需,当年生产139A收讯机326台。139A型收讯机生产至1974年。1975年至1979年,该厂生产139B、139C收讯机。到1979年,共生产139(A、B、C)收讯机6671台。后因军品任务减少而停产。
七、无线电话机(含对讲机)
70年代中期,福建开始试制生产无线电话机(①无线电话机是使用话筒式的无线电通信产品,具有波长长、频率大、通讯距离远的特点。)。早期只有一家企业生产。80年代,通过来料装配等形式,全省生产对讲机和手持式、移动式、车载式无线电话机(即移动通信产品)的企业,发展到20多家(含乡镇电子企业17家)。
1973年,三明无线电一厂开始研制无线电话机,1977年获得成功,1978年批量生产。产品广泛用于公安、林业、渔业、水利、地质、建筑、大型工矿、交通、测绘等国民经济各部门。1980年后,由于产品适销对路,质量较好,加上工厂改革了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使企业得到较大发展,由原来的半导体器件厂转为生产无线通信产品为主的工厂。1983年,该厂引进日本先进技术,生产灯塔牌ZET-152-2W调频无线电话机(对讲机)。经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测试鉴定,这种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电子工业部80系列无线电话机技术标准,是一种性能优良,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噪声低,灵敏度高,通讯距离远和可靠性高的机型”。适用于生产调度、指挥联络。频率范围150-167MHZ,通讯距离山区约5公里、平原约10公里,若配上室外天线,可增距1倍以上。1977年至1988年,共生产6种对讲机,总产量为8490台。
80年代初,福建无线电厂在全国率先开发手持式对讲机产品,并在全国评比中获总分第一。1980年,该厂生产1000台XJBD-1型调频无线电话机。1983年,该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华燕牌SV-9001型、H6型手持式,110A型、125型及SRL1645、SRL1645HS(150M.HZ的单、双工机)和SRL1630、SRL1630US(450MHZ的单、双工机)车载式系列无线电诘机。125型是用频率合成技术,频率范围150〜174MHZ,输出功率25w,接收机灵敏度优于0.3UV,音频输出在0%时失真大于2w。车载式无线电话机系SKD组装。1984年,在福建无线电厂基础上成立了省通信广播工业公司,工厂的大部分从南平搬迁到福州市区和马尾,移动通信产品便由其下属在马尾的榕燕电子实业公司和在福州市区的省通信广播技术研究所生产。省通信广播技术研究所(后改为华燕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华通公司,是全省第一个获得机电部颁发的移动通信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从1985年开始对H6型手持式对讲机(又称JBD-28型便携式无线电话机)进行国产化试生产并通过鉴定,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优秀新产品称号。1980年到1988年,省通信广播工业公司系统共生产各种移动通信产品8753部。华通公司还与机电部第7研究所合作研制无中心信道选址通信系统(以车载台为主,扩展为固定台、背挂台、手持台、遥控台及中继台等)。此外,他们十分重视开展无线组网工程技术服务与咨询业务。组网工程具有以下特点:即在整个通信网内进行选呼、组呼、群呼;除无线电台之间通话,还与有线电话网接通;除传递语言外,还能传输计算机数据、传真和传送静止图像、文字等。
1984年,厦门航运电子仪器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生产美晨牌FM(调频)便携式无线对讲机。该机配备全功能、全输出设备,可在多频道工作,采用先进的微型电路设计,机器体积小、性能高;采用固态输出器在小电流下能达到最大的输出功率,全机重量454克。该公司还从1985年开始,开发VHF甚高频无线电话机(RAY-32、66两种)。引进技术后,该公司技术开发部就动手研制整机零配件,先解决天线、电源的国产化。几个月后,全部配件都实现了国产化,整机的国产化程度达到50%。RAY-32VHF无线电话机,有28个通用的甚高频调频频道,符合或超过FCC标准规定的要求,适用于船与船、船与岸通讯联络。该机线路特点是,采用直接调频方式,双栅场效应管和集成高频功效,因而性能稳定,灵敏度高,对邻近波道的抑制能力强,噪声小,操作简单,架设方便,故障率低。在无障碍物情况下,通话距离达100公里,实际测试距离达130公里。福建省气象部门用该机与PC-1500微型计算机配合,使基层台站之间的通信达到准确、快速、自动化。闽南三角地区用该机形成了一个气象通信联络网。即各类站点除可直接与主台(厦门市台)和所属副台(漳州市台、泉州市台)联络外,还可以与附近的站点直接或间接联络。该机除传话功能外,通过微机接口,可增加扩充功力,包括防抢话,增加话筒和喇叭,安装报警器,组成微机联网,自动采集和传递气象情报,增加图传功能。这个网络能迅速传递雷达、卫星云图等气象信息,又能及时集中和反馈各县站的实时观测资料,气象服务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都有显著提高,为防灾抗灾,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节约了气象台站的电话、电报费的开支。RAY-66VHF无线电话机,为全扫描、自动对全频道摸索或选择扫描,并备有国际通用的紧急呼救、16频道的甚高频无线电话机,经我国南极考察队员使用,效果甚佳。1986年至1988年,共生产甚高频无线电话机7637部。
1985年后,泉州市涌现了一大批生产经营对讲机的乡镇电子企业,计有17家。主要分布在鲤城区和南安县,生产便携式和车载式对讲机,年产量达4万台左右,其中年产值上百万元者就有3家,已经初具规模。这些企业的产品配套所需的零部件、元器件,有的自己生产,有的在本市内配套,有的来自广东省。这些企业在社会上都有一批供应商为其组织货源。销售方式主要为社会供销和广告推销两种。主要销往公安、消防、矿山、港口、林区、草原等部门和地方。因为价格低廉,加之经营销售手段灵活,产品供不应求。“社会供销”方式,以泉州红星无线电器材厂为代表,该厂生产5种对讲机产品,年产量3万台,销售人员多达百余人,工厂以出厂价卖给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各显其能,多卖多挣;“广告推销”方式,以泉州迅捷电子仪器厂为代表;经常在《参考消息》、《人民公安》、《法制报》、《森林报》等报刊上刊登广告,该厂每年用于刊登广告的费用达30〜40万元。这些企业,职工多则三四百人,少则几十人,甚至只有几人。因未归电子行业管理,业务上得不到指导和帮助;对讲机生产的质量管理仅限于部分适用性能的测试和无线电频率的管理,几乎没有一家做过全性能周期试验。其产品质量属低档水平,使用寿命仅一二年左右。
八、通信电源设备
1975年,福建开始研制为通信产品配套的多种通信电源设备,其生产企业为福州无线电二厂,它是国内少有的几家生产军用通信电源设备的企业之一。至1988年,产品主要有稳压稳流电源、可控硅逆变器、通信电源成套设备、无人值守微波站电源和自动控制系统等。
(一)稳压稳流电源
1975年8月,省邮电部门为研制本省第一台1000门准电子交换机系统,要求福州无线电二厂为之试制配套稳压稳流电源12V/100A。当时国内虽有几个厂家生产此类产品,但均无这种规格。经市场摸底调查后,该厂于1976年2月试制KW1-12V/100A可控硅稳压稳流电源样机两台。样机安装在建瓯县邮电局。由于KW1的电路不成熟,又改进成KW3系列,通过了生产定型。从KW1型开始,该厂生产了20多种规格的稳压稳流电源。技术质量指标达到了一机部、邮电部的部颁标准。至1979年共生产了498台。
(二)可控硅逆变器
1976年,福州无线电二厂设计了NB3通信逆变器,因产品与总参通信兵部的技术要求有距离,又重新设计KZB1-220/2直流变换器,试制4台样机,经省中心检验所例行试验合格,并于1978年1月通过了由总参通信兵部和省电子工业局组织的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产品为军用整机配套,这是该厂生产定型的第一套军用通信电源。此后,还相继开发了MB2可控硅逆变器、KZB2-60X2X6可控硅变换器、KNB型铁磁稳压逆变器等。这些产品批量都不大,至1985年,每年产量仅10多台。1980年,该厂的KZB2-60/6可控硅变换器获四机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通信电源成套设备
1979年,总参通信兵部要求福州无线电二厂和湖北襄樊市电子设备厂研制通信电源成套设备。福州无线电二厂试制的通信电源成套设备,是在KW3型系列直流稳压稳流电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两台通信用整流设备和一台通信用交流控制屏(配电屏)、一台直流控制屏(配电屏)组成。同年5月,总参通信兵部在福州召开通信电源成套设备设计方案论证会。该厂设计的方案经论证后,10月试出样机。样机经总参通信兵部及各军区通信部代表观察测试审查,于1980年6月通过了总参通信兵部和省电子工业局共同组织的设计定型,认为该设备具有交流自动倒换,互相联锁,整流设备发生故障时,可由另一台整流设备自动切换投入工作,可以远控等特点,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改进较大。这为后来研制无人值守的通信电源设备打下了基础,1980年6月投入了批量生产。1987年,该厂的通信成套电源作为军援物资出口朝鲜,当年被评为福建省的优质产品。从1980年到1988年,共生产1956台(套)。(四)无人值守微波站电源和自动控制系统
无人值守微波中继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波站电源和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分系统,它能提供无人值守站的基础电源和实现微波站的自动控制(包括遥控和遥信)。
1981年,电子工业部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管理局下达由福州无线电二厂研制无人值守微波站电源和自动控制系统设备的任务,这是电子工业部组织研制的我国第一部PCM480路数字微波接力通讯系统配套的。福州无线电二厂为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抽调了13名工程技术人员全力以赴进行研制。
根据总体技术设计的要求,研制工作分三个部分进行:一、由交流自动配电屏和直流稳定电源设备所组成的电源系统。二、微波站自动监测控制装置。三、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控制屏。第一部分该厂有通信电源成套设备生产的基础和经验,只需技术上提高一步。重点解决供电质量、无人值守、可靠性等技术关键问题。二、三部分是新课题。该厂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设计方案。系统中配套的柴油发电机组,由闽东电机公司负责研制(按时提供整个项目系统以微波站自动监测控制装置为主体,对各产品参数和接口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试制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11月至1982年8月,作调查研究、电路试验,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与审查;试制初样机,测试审查其指标、性能。第二阶段从1982年10月至1983年4月,初样机参加电子工业部组织的PCM480路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大联试的现场运行试验。第三阶段从1983年5月至11月,改进设计,制造、试验正样机。1983年12月,电子工业部和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管理局召开了无人值守微波通信站电源和自动监测控制装置的设计定型会议,鉴定意见认为:该设备功能较完善,有些指标有较大的富余量,特别是解决了直流稳压电源的过冲抑制、纹波、毛刺、杂音等指标优异,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经一年多试运行,证明设备稳定可靠,符合无人值守微波站使用要求。同年参加国家经委主办的全国新产品展,MW8310无人值守自动控制监测装置、MW8311无人值守交流自动配电屏、MW8312无人值守直流稳定电源均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上述产品于1984年投入批量生产后,当年的订货量为100台,产值超过百万元。至1988年,已生产513台。
第二节导 航设备
导航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用于完成导航任务的手段很多,按其作用原理大致可分为无线电导航(①无线电导航是以无线电技术确定飞机、舰船等航行体的位置,并引导其按正确的路线航行的一种导航方式。无线电导航设备以具有测量迅速、高精度定位和不受时间、气象条件限制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它还可以配合完成诸如海上石油勘探、捕捞、救生、测量、陆地探矿、大地测量和航空测绘等任务。)、惯性导航、天文导航等10种。各种导航手段各具特色,而其中无线电导航手段最为理想。无线电导航系统种类繁多。福建从1977年开始试制、生产无线电导航设备中的机场近距离导航系统。1985年起又相继开发了卫星导航接收机和航海导航设备等。
1977年,国营8400厂开始自行设计,试制用于机场近距离导航和野战机场导航的全晶体管化200瓦中波导航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制出KDD-624型200瓦中波导航机的性能样机。该机技术难度大、性能要求高,经过多次反复调试,采用大功率合成技术和脉宽调制开关稳压电源技术及频率合成、全电子自动信号键等新技术,终于获得成功。1980年,样机经空军部队试用后,认为该机可单机或双机工作,具有遥控和自动切换功能,既可作为飞机导航,又可作辅助通信用,产品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可靠性高。1983年作部分改进后投入生产。在此基础上,1987年国营8400厂又研制成功KDD-625型100瓦中波导航机。1988年初,上述两个品种的导航机通过了部级鉴定,被确认是我国机场近距离导航设备性能最理想的产品。有关部门还决定,今后国内此类导航设备的更新,都要逐步用国营8400厂的产品来取代。至1988年,共生产导航机82台,装备空军、海军和民航等有关单位。使用情况表明,该导航机性能稳定,发射功率大,效率高,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有关标准,能较好担负航空场站导航飞行保障任务。1988年投入批量生产,供不应求。
1985年起,厦门航运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用于接收国际子午仪卫星信号的RAYSAT200卫星导航接收机,以及避碰雷达、导航雷达等航海导航产品。
第三节 雷达
雷达发明于20世纪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很重要的军事装备。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雷达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福建的雷达工业则是在70年代初建设“小三线”的形势下建立的。生产雷达产品的企业有两家。10多年间,为财力和技术力量所限,发展缓慢。
雷达产品种类繁多,我国已能生产9个大类235种。福建生产的雷达为战场侦察校射雷达和民用航海雷达。
一、战场侦察校射雷达
1969年,省国防工办根据建设“小三线”的需要,规划在闽西北地区建立一个生产军用雷达的企业。厂址起初选在顺昌县大坪山村,因地点太偏,交通困难,土建工程进行一半停工(该工程仅土建一项就浪费160万元),改在三明市城关附近建,即国营8450厂。该厂是在原漳州仪表机床厂的基础上迁建的。漳州仪表机床厂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适合生产雷达产品。但这个厂转为军工电子企业后,从人员素质到设备水平与生产雷达仍有很大的差距,加之从漳州搬迁到三明,一部分人员不愿到山区,以及这个厂受“文革”派性干扰严重,研制、生产一度受阻。
为加快军用雷达研制生产的进程,省国防工办调配了一批无线电专业技术人员和一些重要设备给雷达工厂,同时,还采取了思想工作与行政处理相结合的措施,严肃批评了派性,加强了领导。雷达的研制与生产局面终于打开。
最初试制的是小322型对海校射雷达。这种雷达共有机械与电子零件28731个。国营8450厂除总装配和加工部分机械件外,一般的元器件在省内自配,部分关键件从省外购进。试制中,碰到最大的技术难题是天线的改装。这是连老雷达生产企业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按设计图纸生产,与战术性能要求相差甚远。为此,该厂组织了30多次的试验,终于找出了规律,掌握了环氧树脂剂浇灌技术,成功地制造出符合战术要求的新型天线。在电气方面,除各分机因图纸不完善出现一些问题外,发射机发生的故障也比较多。经检查分析,找出线路结构的问题,进行改进调整后,终于成功地在1975年国庆前制造出福建省第一部雷达。这部雷达经过例行试验和打靶考核,其战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性能基本稳定,结构牢靠。从此,国营8450厂被总参谋部定为小322型雷达的生产定点厂。自1976年至1980年,共生产小322型雷达26台,完成了总参谋部下达的任务。
1979年3月,该厂在生产小322型雷达的基础上,接受四机部的指令计划,开始试制378型地面侦察雷达(①这是总参谋部第52研究所为步兵侦察分队设计的全天候侦察雷达。这种雷达由收发机柜、显示机柜、电源机柜、三脚架、汽油发电机等5个部分组成。)。总参谋部有关部门给该厂提供了样机,工厂专门组建了378雷达研究室。当年8月,试制出了两台样机。样机经由总参二部定委及有关部队的检验和战术性能试验,符合设计要求。定型投产后,质量不断提高,军检一次合格率为100%,整机质量由Ⅱ类品上升为I类品。自1981年至1988年,共生产136台,无论是加工设备,还是原材料,全部国产化。该厂制造的雷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其质量好,1986年11月,参加了北京国际防务技术展。
二、航海雷达
我国民用雷达主要产品有气象、船用导航等8个大类雷达产品系列。福建从1983年开始生产航海雷达,生产企业为厦门航运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厦门航运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是由厦门电子仪器厂、交通部上海船舶研究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桂林长海机器厂及美籍华人朱木兰(②美籍华人朱木兰女士热心祖国现代化建设,主动提出与厦门航运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合资,并对该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方面做出了贡献。)、香港商人李礼枞合资基础上建立的。1983年,该公司与美国雷松航海仪器公司签订了合作生产避碰雷达等航海电子仪器为期10年的合同,引进了雷松公司的雷达、通信方面的先进技术。从此开发生产避碰雷达、港口雷达和导航雷达等。
该公司在自力更生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把科研、开发工作放在首位,新品开发进度快。1985年6月,该公司与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一起在上海组织开发航运避碰雷达软件技术。投入资金20多万元,从雷松公司引进样机,进行吸收消化,经过两年多的攻关,终于研制出避碰雷达控制电脑。1987年10月,这项技术经交通部鉴定,被确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他们所吸收消化的先进技术,已逐步被国家有关科技部门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技术开发。至1988年,该公司先后开发生产VTS港口雷达、ARPA自动标绘避碰雷达、MP1625/6X导航雷达、RM1650/9X导航雷达、R21船用雷达及助航设备DE719测深仪、6060测深仪、DC200Z鱼群探测器和RAYNAV750劳兰C导航雷达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子工业志》
本书记录了福建省电子工业有史料记载以来至1988年止,全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