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福建省防震减灾规划与专项工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1996-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2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福建省防震减灾规划与专项工程建设
分类号: P315.94
页数: 59
页码: 57-1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防震减灾规划与专项工程建设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福建省防震减灾规划、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工程、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等。
关键词: 福建省 防震减灾规划 工程建设

内容

第一节 福建省防震减灾规划
  一、编 制
  1997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国地震局要求各省都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及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1998年初,省地震局开始编制《福建省防震减灾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减灾工作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依靠法制和科技进步,大力加强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报工作,提高福建省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和抗震能力,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基本原则是:(1)服务原则。坚持防震减灾工作服务并服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从省情、震情、灾情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战略的实际出发,提出今后20年福建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协调发展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规律,促进防震减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坚持与《中国防震减灾“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相衔接;坚持长期与近期目标相结合、软环境与硬环境相配套、重点与一般相兼顾、局部与全局利益相统一,注重体现综合性、系统性。(3)综合防御原则。以加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科学研究为依托,全面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防震减灾各环节的工作。统一部署,走有中国特色的专群结合、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道路。(4)效益原则。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及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地震部门为主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编制。努力做到防震减灾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提高防震减灾实效。(5)可操作性原则。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突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条块结合、分级投入;强调防震减灾规划的宏观性、指导性、政策性,增强其预测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坚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充分考虑已有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困难和问题。
  二、奋斗目标和建设项目与保障措施
  (一)奋斗目标
  2001—2020年福建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奋斗目标:围绕福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完善防震减灾法规建设;基本实现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现代化,地震监测能力大大加强;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和实际能力明显提高,争取短临预报有所突破;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有显著提高,使之较为快速、高效;全面提高福建省抗御破坏性地震的综合能力,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这—奋斗目标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1—2010年,第二阶段2011—2020年。
  1.2001—2010年奋斗目标
  加强以地震监测预报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系统的网络建设,逐步实现闽东南沿海海峡西岸繁荣带、海洋开发区以及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现代化;在中短期地震预报方面,建立起适合本省地震特点的预报方法及指标,使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水平和实际能力有一定提高;逐步提高上述地区的应急救援抗震能力,较为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2.2011—2020年奋斗目标
  在前10年的基础上,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法制建设,全面实现福建省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水平和实际能力明显提高,短临预报有所突破;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有明显提高,应急反应快速、高效,全面提高全省抗御破坏性地震的综合能力,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建设项目与保障措施
  1.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1)加快地震监测台网现代化建设,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水平。对全省台网实行统一规划,优化布局,增加台网密度,加大对地震监测环境和观测设施的保护力度,完善省主干网建设;加大对前兆观测系统数字化改造和完善的力度,建立应急流动前兆监测处理系统,努力研究新的观测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2)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大力发展新的地震预报方法和技术,开展地震短临跟踪预报工作,争取长期预报更科学,中期预报成功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突破。
  (3)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群众性地震测报网络,根据新形势、新问题及时调整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4)健全地方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各设区的市政府要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市、区)要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其他未设立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的县(市、区),本级政府要明确防震减灾工作的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2.震灾预防体系
  (1)逐步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现有的规章、办法和规定,做到抗震管理系统化、规范化;适时推进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条例》、《地震灾害评估条例》、《地震保险条例》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等配套行政法规的制定并予以实施,逐步建立健全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2)加强抗震设防的各项基础工作。各级政府在制定城镇(市)总体规划时,应将防震减灾内容纳入其中;国土规划也要充分利用地震区划成果,搞好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要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村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要摆上议事日程;积极推广适合不同地区的乡村抗震住宅设计。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已建重要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且有加固价值的建(构)筑物进行加固。
  (3)建立震害预测、快速评估的网络信息系统。在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市、县以及部分乡镇开展震害预测与灾害评估工作,建立地震应急对策系统,动态地进行未来震害预测和灾害评估,提出辅助决策建议,发挥其社会效益。
  (4)认真做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制订地震应急预案,适时对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查,并进行“实战演习",检测反应能力,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尽早加以解决,同时还应根据震情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应急预案。
  3.地震紧急救援系统
  (1)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并完善应急指挥系统,确保各项工作协调、有序、高效地进行;建立省、市地震信息网络中心和地震应急处理中心;建立与全国链接的高速网络,使地震信息传递高速化、地震信息处理智能化;落实专项资金,储备地震应急救援设备和专用救生器械以及生活必需品,建立并逐步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2)加强救灾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加强救灾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提高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救援水平;条件成熟时组建—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技术和装备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各地、各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利用各种时机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网络,努力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在地震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使之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4.“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
  “十五”期间,将闽东南沿海和闽西部分地区作为重点地区,集中力量实施城市防震减灾体系—期工程。以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6个地级市和福清、长乐、石狮、晋江、南安、龙海、永安7个县级市的城区为重点防御对象,用3年时间,采用高新技术,建立—批防震减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程,形成以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多媒体技术等为基础,覆盖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较可靠的现代化防震减灾工程体系,全面提高上述地区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城市防震减灾体系—期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个防震减灾中心(包括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及其技术系统设施)、三大地震观测台网(数字地震台网与强震观测台网、地壳形变观测台网与前兆观测台网、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网络系统)和三大基础工程(城市活断层探测及其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建筑物抗震性能评定工程、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测预报系统工程)。这—重点工程项目的可研报告和建设资金拼盘方案经省计委同意并予以批复,于2001年正式启动。
  5.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促进防震减灾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加强检查和监督,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国内与国际地震科技合作交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加速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同时应加强防震减灾五年计划及重点项目的编制工作。
  第二节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闽南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是国家地震局、省政府及厦门、漳州、泉州三市政府在“九五”期间共同投资、重点支持的一项地区性综合防震减灾项目。工程由先进的技术系统和有效的社会管理措施组成,是一项综合社会和科技内容的系统工程。
  一、立项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发生7.3级地震,给福建闽南、广东汕头沿海地区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章立受国务院领导委托,到闽粤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提出建设“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的构想。经过省政府和国家地震局批准,将“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列入福建省“九五”计划,投资1600万元,国家、省、市各承担1/3投入。
  1996年2月28日,副省长黄小晶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专项研究福建省防震减灾的有关问题。会议决定:要抓紧闽南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报批工作,邀请省计委、省工程咨询公司、闽南三市政府和地震部门有关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以便对报告做进一步的修改。在此基础上,由省计委牵头召开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的正式可行性论证会,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审批,以便尽快组织实施。据此,省地震局组织专家和科技管理人员抓紧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省计委也委托工程咨询总公司开展对闽南示范工程评审论证工作,并组成项目组深入闽南三市和地震台站进行调研。
  1996年6月13日,省工程咨询总公司组织召开由国家、省、市专家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会议邀请国家地震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11人,其中院士4人。副省长黄小晶和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何永年到会讲话。专家们对建设闽南示范工程可行性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省工程咨询总公司综合项目组根据调查研究和专家评审论证意见,6月18日提交《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7月,省地震局、省计委向国家地震局上报《关于请求批准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9月25日国家地震局批复同意“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要求按照报告及评审意见要求,尽快组织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把闽南建成起点高、层次高、水平高的全国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区。投资各方应尽快安排项目投入资金,以尽早使项目得以实施。至此,项目的立项工作全面完成。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及主要技术系统
  (一)目 标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闽南地区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救灾与重建等综合防震减灾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显著加强,尤其在大中城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面起示范作用。具体体现在:
  1.建立较完善的地震监测、分析预报和数据通信系统,使区内地震前兆台网监测效能显著提高;厦、漳、泉城市中心地区测震监控能力达到1.5级以上,闽南区域范围内测震监控能力达到2级以上。
  2.建立起组织严密、运行高效、指挥便捷、运行可靠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和应急指挥系统,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多渠道通讯工具,实现地震数据的快速传送和处理,在中强地震发生时能及时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馈震情,并针对震害和灾情作出快速反应,从而为指挥中心制定减灾措施、发布救灾应急预案等起到参谋部的作用。
  3.建立闽南示范区震害预测及其减灾对策系统,以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城区为对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手段,对城市可能出现的震害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发现城市抗震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制订出适合此三个城市的防震减灾对策,为政府落实防震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使此三个城市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4.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社会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制定规范性文件,提高政府的减灾职能作用。使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得以明显提高,具备基本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减少地震谣传事件人为发生,并能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使之得到平息。
  (二)基本框架与主要技术系统
  示范工程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总体思路,体现技术进步、政府职能、民众参与的有机结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技术措施,包括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地震前兆台网、地震数据通讯网、震害预测和减灾对策系统、震情监视和应急指挥系统等五部分;第二部分是社会措施,包括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法规体系和地震预案等四部分。
  五大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旨在加强地震预测、预防,提高地震应急快速反应能力,为实现紧急救援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能在8分钟之内确定地震参数,使政府迅速掌握震情;震害预测系统在输入地震三要素数据后,可以及时提供闽南三市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预估值以及救灾的辅助决策方案,并按地震应急预案开展高效、有序的抢险救灾行动;震情会商与震后趋势判断系统可在震后数小时内提出地震类型及趋势初判意见;现场图文传输系统可以及时准确直观地了解现场震害情况等。四大社会减灾措施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和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这些都将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指挥效能,为救灾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工程实施
  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是一项大型科技—社会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的科研、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工作。为使工程顺利实施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成立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领导工作体制。由国家地震局、福建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三市政府的领导共同组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省地震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由张志清(省政府副秘书长)任组长,李裕澈(国家地震局科技发展司司长)和林思诚(省地震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建委、省科委、省计委、省财政厅、省工程咨询总公司和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有关领导。陈金海(省地震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包括省地震局有关处室和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地震局领导。
  按照工程总体设计框架,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级分解、分项管理的原则,由项目负责人负总责,重大问题由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工程下设五个项目组,即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地震前兆台网、震情监视和应急指挥系统、震害预测及其减灾对策、社会减灾系统等。各项目组再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采取与中国地震局直属科研院所、大学、软件开发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发的方式组织实施;其中数字地震遥测台网项目中的6个数字地震台和台网中心扩建的建设任务并入“福建沿海数字地震台网工程”—并实施。厦门、漳州、泉州三市政府组织协调市政各部门、相关单位、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三市地震局开展通信、供水、供电、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和各类建筑物的普查,收集整理基础资料。
  1997年初工程开工建设,2001年7月建成投入试运行。在工程实施期间,领导小组召开过两次全体会议,重点解决资金落实及各专题实施中需要协调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具体的组织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工程进度、质量,做好各参建单位协调、衔接等工作,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及时组织项目验收等。2002年1月17日,经中国地震局同意,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主持召开《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项目鉴定会议,由中科院院士马宗晋任鉴定委员会主任。此后,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又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召开项目验收会议,对《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进行验收,省计委副主任庄荣文任验收委员会主任。验收委员会听取并审阅项目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系统测试报告、查新报告、用户报告等,经认真讨论和考察,参考各子项目的验收意见,一致通过验收。该工程建设项目获2001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经中国地震局同意,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2年1月17日在福州主持召开了《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项目鉴定会议。鉴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以及系统测试报告、查新报告、用户报告等,审查了项目组提交的全部资料和文档,经认真讨论和考察,一致同意以下鉴定意见:
  一、项目组提交的鉴定材料齐全、完整,符合鉴定工作要求。项目组已完成各项任务。
  二、该项目把工程技术综合功能和社会减灾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包括五大技术支撑系统和四大社会减灾体系,使闽南地区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等防震减灾各个环节得到显著加强,是国内第一次在综合防震减灾领域的成功探索,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系统在应对台湾南投9·21地震影响和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实战演练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技术系统。
  三、在综合运用高新技术于技术系统建设方面,有许多新的创意和特色,主要有:
  1.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相对独立的五大技术系统集成为有机整体、协调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多种操作平台并存、多个数据系统与数据格式多样的技术难点,既能充分利用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数据资料,又能便捷调用各技术系统所产生的各种实时信息。
  2.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在国内首次综合运用DDN专线与扩频微波手段.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地震现场图文传输系统应用GPS技术配合使用电子地图,能进行地震烈度图的现场绘制,有效地解决了地震现场与指挥中心的图文信息的通讯问题。
  4.针对闽南石砌房屋量大面广的实际情况,结合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和抗震经验,设计建造了符合当地民居习惯的石砌抗震示范房屋,对减轻该地区地震灾害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四、该项目建立的四个社会减灾体系的实施,在该地区建立了较健全的防震减灾领导工作体制、可操作性强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较充分的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及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体系,使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各级政府领导更加重视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为今后该地区防震减灾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技术思路正确、设计合理、系统技术先进,是我国第一个地区性综合防震减灾的工程,在国内同类工程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对大中城市综合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借鉴意义。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建议该工程应适当扩展到整个闽东南地区,并开展新的减灾技术项目研究与建设,适当加强前兆观测台网密度及加强震害预测的资料更新能力,特别是把项目工程技术系统融合于政府指挥和社会功能系统之中,以使工程系统在福建综合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专家组组长:马宗晋副组长:冯启民
  附3: 《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项目验收意见
  经中国地震局同意,福建省计委于2002年1月17日在福州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召开项目验收会议,对《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进行了验收。验收委员会听取并审阅了项目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财务决算报告、系统测试报告、查新报告、用户报告等,经认真讨论和考察,参考了各子项目的验收意见,形成了项目总体验收意见如下:
  一、提供的验收资料齐全,数据完整、可靠,符合验收要求。
  二、该项目圆满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达到预定的考核目标,实现了项目提出的全部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五个技术系统和四个社会减灾体系。
  五个技术系统:
  1.在闽南地区建成了地震监控能力达到ML≥2.0级的数字地震台网(大部分地区可以达到ML≥1.5级),对网内ML≥3.0和网缘M≥4.5级的地震可在1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
  2.在闽南地区原有的地震前兆①观测台网基础上,按照综合化、数字化改造的原则,对台网进行加密、调整、优化。
  3.建成了基于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地震数据通信网络。
  4.研制了地震分析预报、防震减灾信息快速响应和应急指挥系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多种基础数据库。
  5.对闽南地区的厦、漳、泉三市开展了地震危险性评价、设定地震的研究和地震地质小区划工作,对三市市区建筑和生命线工程进行了震灾预测并提出了相应减灾对策,建立了应急救灾辅助决策系统。
  四个社会减灾体系:
  1.建立了由政府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分工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和应急指挥系统。
  2.基本建立了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和执法队伍。
  3.进一步巩固加强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
  4.制定了省级和闽南三市及辖区的主要县(市、区)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三、项目的建设对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工作做了成功探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对闽南地区乃至全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均有重要意义。该系统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系统建成后,在福建省近年来有感地震及台湾地区“9·21”强震的事件处理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四、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602万元。资金来源:中国地震局拨款500万元,福建省政府拨款559万元,厦门市拨款200万元,泉州市拨款180万元,漳州市拨款163万元。资金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基建工程建设、设计勘察、实验研究等,经费使用合理。
  验收委员会委员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验收委员会主任:庄荣文副主任:张宏卫2002年1月17日
  ①地震前兆: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概括性地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第三节 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工程
  一、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
  1995年2月,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视察福建时提出:要从祖国统一的战略高度看待对台合作交流。地震是两岸都关心的课题,能不能先实现地震数据、资料交换。地震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自然灾害,合作研究两岸都会赞成、支持的。在福建建立一个与台湾地震观测网络相协调的数字化地震台网,首先开展两岸联合监测海峡地震活动,开展资料交流,进而推进全面的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对此,省政府要求省地震局尽快提出方案,上报立项审批。2月25日省地震局向省政府上报“关于加快闽台地震科技交流,申请建设福建沿海数字地震台网”的请示。经协调,3月7日省科委以闽科委〔95〕03号文件上报国家科委。5月29日省科委和省地震局又以闽科委〔95〕11号文上报国家地震局。6月8日国家地震局批准上报的技术方案,并以震发科〔95〕160号文件报国家科委请求经费支持,12月20日以震发科〔95〕360号文批复省地震局。这期间省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将该项目列入计划。此后,省地震局开始对福建沿海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可行性研究,广泛听取地震管理部门和高级专家的意见,1996年4月编写出《福建省沿海数字化地震台网可行性研究报告》,从技术角度的可行性和数字化台网建设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科学、严谨论证,提出台网建设的基本框架规模、总体目标和各项技术功能与指标。6月,该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同年12月,根据中国地震局全国数字地震台网建设项目要求,福建地震台网建设技术组编制《福建省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施方案》。1997年2月,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批复该实施方案。1997年7月7日省地震局召开专题论证会,对实施方案做部分修改。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与主要技术系统
  (一)总体目标
  根据福建省经济建设发展对全省综合防震减灾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和对台开展地震科技交流需要的总体要求,福建省沿海数字化地震台网总体设计为宽频带、大动态、高分辨率,具备人机结合、快速处理、交换地震数据等功能。本台网的总体目标是:能完整、精确记录地震时当地地面运动波形,与台湾地震台网互传地震信息,分析处理各种地震活动图像,实现全省沿海地震台网的数字化、遥测化、智能化,达到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
  (二)基本框架
  根据台网的总体目标,结合已有省地震观测台网的状况和野外初步调查的情况,提出省沿海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基本框架:由16个遥测地震台、2个中继站和功能齐全、容量较大的福州台网中心构成。
  1.遥测地震台:全省13个人工值守模拟地震台,已经有20多年的观测历史;福州无线遥测模拟地震台网和水口库区无线遥测模拟地震台网也正式投入运行多年;闽南地区数字化地震台网正在筹建。结合以上基本情况,综合考虑地震观测工作的连续性和全省观测资料的统一性,本项目共建设16个遥测地震台,实现数字化记录地面运动波形,并有可传输的出口。在实际建设中,《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6个数字遥测地震台的建设任务并入本项目。合并后,共建设22个数字遥测地震台,实现对全省大部分地区监视地震的能力达到ML2.0级以上,闽南与福州沿海地区达到ML1.5级。
  2.传输与中继站:福州遥测地震台网具有较良好的无线传输通信信道和两个中继站,通过数字传输改造,可继续使用。9个人工值守地震台分布较散,无线传输相当困难,拟采用电信公用网络的通信线路,采用有线实时与拨号相结合,实时传输与拨号传输相结合。
  3.福州台网中心:为实现与台湾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福州台网中心应具备接纳省内其他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并网能力,使福建地震观测台数与台湾地震观测台数靠近。因此,福州台网中心的基本框架是:由具备接收45个遥测地震台速度型和部分加速度型地震信号能力,能快速、精细、人机结合处理、存贮地震数据部分和向国家地震局、全省震情应急指挥中心与台湾地震台网中心输出地震信息部分组成。本台网基本框架的总体构成方框图如下图所示。
  [=此处为插图(图2.3-1 福建省沿海数字化地震台网总体构成方框图)=]
  (三)主要技术系统
  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由数字遥测地震台和台网中心以及联系二者的数据传输(通信)系统组成。各数字地震台主要是实现地面运动参量到模拟电压量的传感变换,通过模数(A/D)转换(①模数(A/D)转换: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经数据传输(通信)系统传输到福州台网中心。物理量到电量的转换要用地震计,转换成数字量要用数据采集设备,本台网数据传输主要采用超短波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为保证采集数据的精度及时间确定性,还设有时间服务和对系统进行监控的标定部分。
  1.数字遥测地震台
  各遥测地震台是地震台网的基础部分,台站可分为有人值守与无人值守两种类型。其主要功能为:
  (1)经地震计将地面运动量转换成模拟电压量;
  (2)经数据采集设备将模拟电压量转换成数字量;
  (3)将数字地震信号编排处理并插人GPS绝对时间后,经数传设备向台网中心传送;
  (4)经GPS仪接收标准时间信号,保证数据采集时间服务的绝对精度;
  (5)定期实现系统自动标定;
  (6)各有人值守地震台实时监视当地地震活动。
  数据采集器采集三分向速度型地震计输出的模拟信号,经A/D转换成数字信号后插人绝对时间,生成—串行数据码流,再经数传设备、无线或光缆向台网中心传送。
  根据地震台功能要求,遥测地震台主要配备三分向速度地震计①(其中7个地震台增配三分向加速度计)、数据采集器、时间信号接收机、无线数据发送机和直流稳压供电系统及避雷系统。
  2.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是联结数字遥测地震台与数字台网中心的重要渠道,实现远程信息汇集中心统一处理的目的。本台网数据传输系统的通信方式采用无线超短波传输、无线超短波加上无线超短波接力传输和电信公用网络的通信线路及数传设备传输。
  无线超短波数据传输设备分为发射机和接收机及配套的天线等。
  3.台网中心
  福州数字台网中心是本台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数据接收与回放、数据处理与记录两大系统。
  台网中心的功能:
  (1)数据接收设备接收数传信道传至台网中心的各遥测地震台波形数据实时信号。
  (2)计算机的实时处理与记录部分完成多路实时波形数据汇集、事件检测等实时处理;能自动记录连续波形数据、事件波形数据,并快速地计算地震参数。
  (3)脱机处理部分回放保存在软盘(或磁带)上的事件数据;进行人机结合分析、地震参数修订、数据编排存档等。
  (4)数据处理与记录部分完成对系统标定信号的处理与记录,并具备系统运行监视及一些必要的声光报警手段。
  (5)提供多种形式的数据与处理结果的存储与输出(屏幕显示或打印)方式。
  福州台网中心技术原理方框图,其中实时处理机与脱机处理各自以—台计算机系统为主要核心设备,二台机用网络联结,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后台机也作为前台机的备份机。台网中心的供电需要保证不间断。
  台网中心的主要设备有无线数据接收机、SUN/SPARC工作站、数据控制器、模拟记录器、数字钟与GPS接收机以及必要的接口、显示系统和直流不间断电源。
  三、工程实施
  1997年3月,根据国家地震局批复的实施方案,省地震局成立地震台网建设领导小组,袁定强副局长任组长,成员由科技监测处、分析预报中心领导及福州地震遥测台网中心负责人组成;成立台网建设技术组和工程组,聘请国内著名专家担任顾问。
  工程组首先对需新建的永定、惠安、平和、小陶四个台站按台站选址需求进行选址测试,台址确定后,立即进行摆房基建。其余台站主要是利用原有人值守的模拟台站和原福州遥测台站的台址,但也重新进行台基测试,并对其摆房、仪器房进行改造、修缮。上述工作于1997年8月上旬完成。1997年4月,工程组开始对台网中心的机房进行改造装修。期间,技术组对有线传输技术进行调研,确定采用传输质量高的电信数字数据有线电路(DDN)。经多方努力,线路租金合理,有线传输地震台站全部实行实时有线传输,取消设计中部分台站的拨号传输方式。
  在实施建设中,增配加速计的地震台站由设计的7个改为5个。安装在同一摆墩的速度地震计与加速度地震计输出地动信号数字化后经复接为—路DDN线路传回台网中心复分还原成各自地动信号。由于地震台站与DDN节点的距离不同,采用多种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确保数据传输质量。
  1997年8月19日起,技术组人员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数字化地震实验室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数字地震仪、传输设备的安装、调试。9月12日,福州台等8个台站仪器设备安装完毕,并进入试运行。11月中旬,第二批仪器设备到货,立即又进行6个台站的设备安装,至12月18日完成,共有14个台站投入试运行。在福州台的试运行中,发现无线传输中有丢数现象,主要是超短波传输设备的问题。经调研并经专家论证,决定采用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扩频微波设备进行传输和中继。更换传输设备后,解决了丢数问题。1998年2月26日,开始第三批8个台站仪器的安装调试,至4月10日,全部完成数字地震台站、中继站和台网中心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至此,具有22个数字地震台站的福建区域数字遥测台网正式建成,投入试运行。经与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和全国遥测台网管理组协商,将“福建省沿海数字化地震台网”、“福建区域数字遥测台网”统一定名为“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1998年5月15日至8月15日为国家地震局批复台网运行考核期,共三个月。其运行完好率达到95.8%以上,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1998年10月13日至14日,国家地震局组织验收专家对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设进行验收。验收组听取关于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设的技术总结报告、考核运行报告以及关于台网系统软件及网络结构报告;听取验收测试组的测试报告;审阅关于台网建设和考核运行的技术资料及台网运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现场查看台网中心系统和福州台的台站设施以及台网运行和数据处理情况,一致通过验收。1999年1月,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在福州召开全国区域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设现场会,推广省地震局建网经验。
  该项目被评为2001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
  附: 《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项目验收意见
  根据中国地震局中震发防〔1998〕193号文的要求,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验收组于1998年10月13日至14日在福州对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进行了验收。
  验收组听取了关于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设的技术总结报告、考核运行报告以及关于台网系统软件及网络结构的报告;听取了验收测试组的测试报告;审阅了关于台网建设和考核运行的技术资料及台网运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现场查看了台网中心系统和福州台的台站设施以及台网运行和数据处理情况。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是中国地震局“九五”计划项目95-01-01中的第一个被正式验收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台网由22个数字地震台、台网中心计算机网络数据汇集与处理系统以及台站和中心间的数据通信链路组成。其设计目标是要监测福建全省范围内ML≥2.5级地震、加密地震监测闽南重点地区ML≥l.5级地震,为大地震速报、分析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科研提供准确、可靠的地震数据,为闽台地震科技交流提供有力的基础资料。
  考核运行期间实际记录和处理地震的结果表明,台网监测能力达到了台网设计的预期目标;考核期间对于应予速报地震的速报速度和精度也达到了设计目标;考核期间台网正常运行率达到95%以上,记录数据可用率达到95%以上,积累了完整的原始地震波形数据,利用台网数据处理软件产出了符合规范要求的地震报告和地震目录,并保留了完整的台网运行日志数据。
  在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技术设计和建设实践中,根据福建省地震监测的目标要求和福建省的具体条件,合理调整了台站布局和台站仪器配置;在采用多种数据传输技术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获得了很高的数据传输质量,使得困扰我国数字地震台网建设的传输信道问题在技术上和实践上得到了较圆满的解决;扩充了台网数据处理软件的功能;并在确保原有模拟台网和新建的数字遥测台网运行的延续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台网建设和考核运行实践,建立了一整套台网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并付诸实行,形成了一支有能力管好、用好台网的技术队伍。
  综合上述各个方面,验收组认为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已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并符合中国地震局对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验收要求,台网工程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费使用合理,文档资料齐全,已具备正式运行条件,予以验收通过。
  验收组相信,福建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建成和正式运行,将为福建省的防震减灾和闽台地震科技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验收组组长:张奕麟
  1998.10.14
  第四节 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
  一、立项与保障措施
  (一)立 项
  1999年3月,省地震局向省计委报送《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项目建议书》。9月,省计委批复,原则上同意该工程项目立项,总投资估算8000万元。2000年5月,省地震局会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编制完成了《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6月19日,福建省工程咨询总公司受省计委委托,对“可研报告”进行审核和深入调研工作,在福州召开评估论证会,邀请地震系统的3位中科院院士、2位工程院院士、2位中国地震局专家和3位省内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可研报告进行论证;省计委、建设厅、财政厅、省科协和省地震局等省直部门代表也出席论证会。会议评估认为:工程覆盖范围及建设目标合适,工程建设方案先进合理,技术经济上可行;投资估算经调整后,基本可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并建议将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本项目建设内容作为福建省城市防震减灾体系的—期工程,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设二期甚至三期工程。
  2000年11月,省计委批复《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项目总投资估算8337万元,其资金来源构成为:申请中国地震局安排1000万元,省财政专项投资3913万元,省预算内基建投资1424万元,项目受益市配套投资2000万元。为此,省地震局抓紧进行工程设计、大楼选址及资金落实等工作,并于2001年8月开工建设。由于大楼选址及设计变更,需增加投资852万元,经省政府办公厅协调,省计委调增752万元,中国地震局增补100万元。最后批准的项目总投资为9189万元,其中省财政专项3913万元,省预算内基建投资2176万元,中国地震局补助1100万元,项目受益市配套2000万元。
  (二)建设目标
  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用4年左右的时间,采用IT、GIS、GPS等高新技术,通过建设全省防震减灾中心楼及其技术系统、加密优化数字地震台网和建设强震观测台网,建设全省地壳形变观测网和优化改造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完善中强以上地震的中短期预报系统,开展重点城市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对某些类型建筑物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定,建立震害预测和震灾快速评估系统等工程措施,辅助以若干非工程性的社会措施,使全省的地震监测系统、预报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升级换代,基本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和震后恢复等防震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重点城市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全省综合防震减灾水平和能力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建设内容
  该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个防震减灾中心、三大地震观测台网、三大基础工程。具体是:
  一个防震减灾中心:建筑面积9840平方米的省防震减灾中心楼和中心技术系统设施(各种台网监控中心、地震信息处理中心、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及应急指挥中心等)。
  三大地震观测台网:
  数字地震台网与强震观测台网——新建5个测震台、21个强震台,对原有的14个测震台站进行环境改造,并建设流动地震台网和强震台网中心。
  地壳形变观测台网与前兆观测台网——建设4个GPS基准站和8个GPS基本点,并与已建站、点构成观测网络,结合重力、地磁和水准监测地壳形变;新建、改造25个台站45个前兆测项。
  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对福清等8个城市开展震害预测及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建设,开展全省震灾宏观预测研究、城乡震灾快速评估与防震减灾对策研究系统建设、城市群震害预测管理系统与防震减灾对策研究,建立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系统。
  三大基础工程:
  城市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运用地质学、地球化学、浅层地震探测、深地震反射与折射、电磁法观测等方法,开展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的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砖石房屋抗震性能评定工程——对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和永安七个城市中量大面广、具有代表性的未进行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标准不满足现行国家规定的砖石结构住宅,进行抗震性能评定和鉴定工作,提出有关防灾对策的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
  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体系研究及其系统建设工程——建设地震分析预报数据库系统,开展福建及闽粤交界沿海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和闽台地震活动相关性研究、地震预测预报基础研究、福建地区中强以上地震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指标体系研究;建立适合本地区的中强以上地震长中短期预报及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指标,提高对地震潜在危险区的判定、震情跟踪、震前预测和震后趋势早期快速判断的水平。
  (四)工程组织管理体系
  1.领导机构
  为组织好项目实施工作,省地震局成立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由局长林思诚任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统一领导和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重点项目办公室、技术协调部、人才培训部、审计监察部等4个协调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相关事宜。项目按照统一规划、逐级分解、分步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在局长(项目总负责人)统一领导下,各专题分别由四位副局长负责并挑选各学科技术骨干担任技术负责人,协助副局长抓好专题实施工作。同时,还制定《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管理机构的设置、各部门职责分工、专题(子专题)负责人职责、项目的计划管理、经费管理、基建和技术装备管理、成果管理以及奖惩条例等都作明确规定,并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套出台《省地震局重点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物资设备管理办法》、《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建立起一整套制度,使管理工作规范化,提高办事效率。重点办还不定期印发重点项目工作简报,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指示精神,通报各项工程进展情况,交流各方面工作经验,以便于各部门掌握情况,促进有关工作的协调配合。
  工程组织管理体系如下:
  (1)项目总负责人
  林思诚(1999年3月—2003年7月)
  黄建发(2003年8月—2004年10月)
  金 星(2004年11月—2005年12月)
  (2)七个专题的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及其技术系统建设”专题负责人黄向荣,技术负责人陈少敏(土建)、黄宏生、郑黎辉(技术系统)。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专题负责人朱金芳,技术负责人黄宗林。
  “数字地震台网扩建与强震台网建设”专题负责人史粦华,技术负责人陈文明。
  “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与地震前兆台网改造”专题负责人史粦华,技术负责人丁学仁(形变台网)、李毓(前兆台网)。
  “震害预测及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建设”专题负责人陈金海,技术负责人危福泉。
  “福建省砖石房屋抗震性能评定”专题负责人朱金芳,技术负责人朱伟强。
  “福建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研究及其系统建设”专题负责人黄向荣,技术负责人林树。
  (3)主要管理部门负责人
  重点项目办公室负责人 曾建民
  人才培训部负责人 申平
  审计监察部负责人 唐元苍(2002年12月前) 陆福生(2002年12月后)
  技术协调部负责人 李毓(科技处)
  杜运连(震防处,2004年2月前) 朱伟强(震防处,2004年2月后)
  2.专项负责制与协作单位
  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土建工程,省政府要求作为省重点工程代建试点项目,2002年6月经招投标,确定中建七局三公司承建。对于各专题建设中涉及的复杂技术问题,省地震局以签订各种技术合同的方式,与10多个单位进行协作,坚持科技成果归我所有、知识产权共享的原则,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有所创新。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探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青岛海洋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北京震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阿帕斯软件有限公司、福州大学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地质遥感与地理信息服务中心等10多家单位形成合作关系,并以合同形式确立合作建设的内容、要求达到(或采用)的技术指标及验收标准,双方的权利义务、经费使用及拨付要求等也都做详尽规定,保证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
  3.质量保证及其主要措施
  在项目前期论证中,省地震局聘请省内外专家(包括多名院士)对各专题的初步设计进行几轮审查,反复修改,最后报送省计委批准。为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省地震局抽调业务精通、技术过硬的科技人员组成专题实施组,专题技术负责人深入专题实施的每个环节。对技术难度高和关键的建设环节,借助中国地震局的力量,邀请全国系统内资深专家亲临现场指导。聘请65名省内外专家(含5名两院院士)长期提供技术咨询及指导,使项目建设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对每个专题的重要工作环节进行检查,对数十个单体工程进行层层把关与验收;所有验收资料、专家评审意见均由重点办存档备查;实施过程中遇到具体建设内容、技术途径需变更的,都要在征得有关专家认可的基础上由项目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五)工程验收
  2005年11月23—25日,受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委托,省地震局在福州召开省“十五”重点项目——“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项目总验收会议。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建设厅、财政厅、科技厅、省重点项目办公室等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员参加验收会。专家组由中科院院士陈运泰、丁国瑜,工程院院士谢礼立、周福霖等11位专家组成,陈运泰任组长。专家组听取项目总成果报告,并审阅各专题成果验收报告,实地查看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及其技术系统、GPS福州基准站、前兆地下流体闽侯旗山观测点、福州强震动观测台等建设成果,观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演示,听取专家测试组的测试意见,经质疑和讨论,形成验收意见。验收专家组认为,“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项目全面完成项目预定的任务,并有所创新,建设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验收。专家组建议,“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现有系统的作用,不断完善现有的技术系统,加强对海峡西岸及海峡地震的监测力度,进—步提高全省的防震减灾能力。
  附1: 《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项目总验收报告
  2005年11月23—25日,省地震局在福州市召开省“十五”重点项目“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项目总验收会议。省政府办公厅、发改委、建设厅、科技厅、重点办等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员参加了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总成果报告,并审阅了各专题成果验收报告,实地察看了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及其技术系统、GPS福州基准站、前兆地下流体闽侯旗山观测点、福州强震动观测台等建设成果,观看了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演示,听取了专家测试组的测试意见,经质疑和讨论,形成如下验收意见:
  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是一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综合性工程项目,经过参建人员4年多的努力,已全面完成项目预定的任务,实现设计功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性。
  1.“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是福建省第一座采用隔震技术建设的高层建筑,并采用液压挤扩支盘灌注桩、GBF薄壁管现浇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等新技术,提高单桩承载力,降低大楼自重,提高抗震能力,获2004年度福建省“闽江杯”奖(省优质工程)。楼内技术系统的功能齐全,可满足地震应急指挥及日常监测、分析预报及科研工作需要。
  2.“福建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专题包括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四个城市,其中福州市子专项被中国地震局确定为全国城市活断层探测试点项目,某些探测技术和方法是国内首次应用,建成城市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该专题的完成,既为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四个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和防震减灾提供重要依据,又为全国其他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在项目管理和实施方面提供范例。
  3.“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和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使省内地震台站布局更加合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强震动台站的建设,还通过实时传输的宽频带强震加速度记录与地震台通常测量的速度记录的对比分析研究,为工程地震、地震监测相互开发应用台网资料提供新的途径。
  4.“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在国内率先建成以GPS连续监测为主体的省级地壳形变同一地点的多手段综合观测系统,实现GPS、水准、重力等多手段综合观测。
  “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改造”建成华南地区第一个省级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实现前兆观测项目由模拟到数字化的飞跃,大大增加前兆信息量。
  5.“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建设”在国内首次建立三个层次的震害预测技术系统,在突出重点城市的同时,建立省内的震害预测系统,既考虑单个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防震减灾问题,对我国震害预测工作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6.“福建省砖石房屋抗震性能评定”专题对福州等七个城市的砖石房屋进行抽样调查并逐栋进行抗震性能评定,提出对此类房屋进行抗震加固的技术方案及防震减灾综合对策建议,对城乡民居防震减灾具有指导作用。
  7.“福建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研究及其系统建设”在华南地区属于首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为福建省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工程地震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起到示范作用。
  验收专家组认为,“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项目全面完成了项目预定的任务,并有所创新,建设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良好,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专家组建议,“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现有系统的作用,不断完善现有的技术系统;加强对海峡西岸及海峡地震的监测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省的防震减灾能力。
  专家组组长:陈运泰2005.11.25
  [=此处为表格(附2:《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项目总验收专家组名单)=]
  二、重点工程建设
  (一)防震减灾中心大楼
  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是“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项目的基础工程,主要功能为全省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平时兼作地震科研办公之用。项目分为大楼土建工程和大楼技术系统两大部分。大楼建筑于2004年9月竣工验收,10月投入使用;技术系统于2005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
  1.大楼土建工程
  (1)建设目标
  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作为全省防震减灾中心,在建筑、装修和总体设计上力求体现“防震减灾、为民服务”的特点,构思上适当超前,要美观、实用。
  (2)建设内容
  大楼位于福州市华鸿路7号,征地面积426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9840平方米,其中:地上11层面积9070平方米,地下1层面积770平方米。
  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一类高层建筑。按8度m类建筑场地抗震设防,框架抗震等级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一级,地下室顶板梁下设橡胶隔震垫,1—11层梁板采用现浇砼“GBF空心无梁楼盖”(最大跨度达10米);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基准年50年,工程耐久等级一级,耐火等级一级。楼面活荷载2.OkN/m2,屋面为上人屋面,活荷载为2.0kN/m2。
  基础:钻孔挤扩压支盘桩(基底注浆),粧尖持力层为卵石层。
  层数:地下1层,地上11层,局部12层,屋顶建通讯铁塔—座,高25米。
  层高:地下一层4.4米,一层5.1米,其他3.3米。
  总建筑面积:9840平方米。
  地下室埋深:—5.9米。
  建筑总高度:47.2米。
  绿地面积:1200平方米,机动车地下停车位8位,地面停车位30位。
  工程设电梯两部,外墙为铝单板玻璃幕墙,内墙为100厚承重空心砖墙及200厚非承重空心砖,屋面防水等级为二级。
  供电系统:由市电10000伏进线,有高压配电柜2台,变压器2台(500千伏安),低压配电柜2套(500千伏安一用一备),后备电源采用—台250千瓦发电机(停电自动切换)。按二类防雷建筑设置防雷保护措施,采用TN—S(①TN—S:具有专用保护零线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系统叫TN—S接零保护系统,俗称三相五线制系统。)保护接地方式,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弱电接地共用—组接地体,接地电阻小于in。
  空调与通风系统:空调采用大金VRVII小集中(冷暖、变频)中央空调,共有13组,每层—组,2组楼道新风机。可以单台分别控制和集中控制(消防控制机房),满足大楼各用房空调可灵活独立运行的要求。
  地下车库、设备用房通风均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通风方式,以满足地下建筑的通风要求。
  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每层设加压送风口,着火层与上下相邻两层组成联动单元,风口可就地开启,也可由消控中心遥控。
  综合布线系统:系统采用六类非屏蔽综合线。系统一至十一层共设有1547个信息节点,弱电间设有五个节点柜,语音和网络共用一套系统,可以相互跳线转换。大楼设有三套网络系统——内部局域网、数字福建和Internet网,系统数据主干采用3根六芯多模光纤与6根六类非屏蔽四对双绞线结合,语音主干采用五类25对双绞线,由电信虚拟网接入。有线电视系统采用分配分支方式,共设有60个点。
  安全防护体系:闭路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采用模拟式,大楼内部布设12个、室外布设1个彩色监控信息点,其中4个(室内3个、室外1个)为一体化全方位摄像机,2个为电梯固定摄像机,7个为手动变焦固定摄像机,数字硬盘录像机可保存1周的摄像记录,同时楼内还设有8个红外线报警点。
  消防系统:设计上大楼按照1类高层建筑考虑,设有消防水系统(室外地下360立方米消防水池可以保证2小时的消防用水,底下是水泵房,屋顶消防气压灌、喷淋头和消防箱,室外还设有4个消防栓,两处水泵结合器),消防报警系统(烟感报警、温感报警),消防控制系统,消防广播,气体灭火系统(9层图书室、资料室,10层、11层机房)。设备均为自动控制联动。
  供水系统:由市政自来水管网接入,主干管采用100管径镀锌钢管,生活用水由地下室30吨水箱送至屋面30吨水箱对大楼供水。
  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雨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3)工程实施
  工程代建
  按照省政府要求,省发改委重点办负责对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作为省重点项目代建试点工作的管理。2002年2月7日,在福州召开省防震减灾中心楼工程代建招投标试点会议,会议主要确定代建工作内容、代建范围、代建招标对象,并形成会议纪要(见闽计委重点〔2002〕8号),要求业主遵照执行。省地震局于2002年3月经过招标,选定厦门建设监理公司作为代建单位并按照招标文件要求代建单位同时承担监理任务,厦门建设监理公司组成代建部和监理部,分别独立工作、相互配合。2002年6月通过施工图审查。代建单位开始全面接手现场工作,代表甲方对工程进行投资、质量、进度三大控制和管理。
  工程施工
  2002年6月经招投标,确定工程由中建七局三公司承建。工程于2002年9月正式动工,10月20日完成多支盘液压挤扩钻孔桩;2003年1月完成基坑钢板粧支护,1月至3月地下室施工,3月5日至3月25日进行橡胶隔震垫安装,2003年6月29日结构顺利封顶,9月完成墙体砌筑;2004年3月完成外墙装修拆除外脚手架,2004年7月完成室内装修工程;2004年9月完成室外工程。
  工程监理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从施工机械设备进厂检查,各特殊工种上岗证的审查,材料、构配件的进场验收及每道工序、隐蔽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通过巡视、旁站、检验等方式,检查、监督施工全过程,共检查、验收9个分部,37个子分部,117个分项,955个检验批,合格率100%。同时对各项变更、洽商进行现场验收测量和签证。
  工程新技术应用:
  ①橡胶隔震垫技术
  大楼在地下室柱顶与一层梁之间设置52个橡胶隔震垫,其中:无铅芯GZP800V4A隔震垫21个,有铅芯GZY600V4J隔震垫31个,将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分隔开,上部结构荷载通过隔震垫传至基础,在地震发生时,通过隔震垫的柔性作用,延长上部结构的震动周期,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增强大楼的抗震能力。这是福建省第一个采用隔震技术的高层公用建筑。隔震垫采用汕头和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产品,由福州市规划设计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联合设计,福建省建设厅主持隔震技术专题认证会,邀请武汉理工大学、北京设计院、中国建筑工程研究院专家对隔震垫设计及产品进行研讨和认证。
  [=此处为插图(图2.4-3 大楼隔震垫)=]
  ②GBF薄壁管无梁楼盖技术
  GBF薄壁管无梁楼盖是一项新型的大跨度无梁水平结构体系,本工程从2至11层采用GBF薄壁管无梁楼盖技术。其打破传统的抽芯成孔工艺,采用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埋芯成孔,从而形成类似小“工”字梁受力结构。与普通框架结构相比较,本技术使混凝土用量大大减少,减轻大楼的自身重量,降低结构震动荷载,降低结构造价;楼板屋外凸的梁和柱帽,同样的层高下空间更开阔美观,具有空间分隔灵活,隔音效果好的优点,能满足应急指挥中心及各个技术系统对大开间房屋的需求。
  ③液压挤扩支盘钻孔灌注桩
  液压挤扩支盘钻孔钢筋混凝土灌注粧,是在原等截面(冲)钻孔灌注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变截面灌注粧。该粧型及其专利设备获国家火炬计划推广项目,可增大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投资。挤扩支盘钻孔灌注桩的主要特征是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增加—道挤扩工序,选择几个有利地层利用专利设备在不同的深度进行挤扩,完成侧面行腔,再进行混凝土灌注形成承力盘,使单桩承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本工程采用0650液压挤扩支盘钻孔灌注桩,共97根,挤扩支盘设在粉质黏土层、碎卵石层上,桩长约20米,单粧设计承载力标准值最大为3100千牛,根据地质实际情况,桩底增加高压注浆·桩基完工后静载试验3根,动测97根,均满足设计要求。
  (4)工程验收
  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代建及监理单位共同努力下,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于2004年9月20日达到竣工条件。此前,隐蔽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均已通过验收,如:桩基工程及地下室结构(石砼工程)已于2003年1月25日、5月16日分别通过验收;隔震垫工程于2003年11月28日进行专项验收。主体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工程于2003年5月16日(—至三层)、6月7日(四至八层)、8月26日(九层以上)通过验收,砖砌体分项工程于2003年8月26日(地下室及—至五层)、10月10日(六层以上)通过验收。
  2004年9月23日业主组织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勘察、设计单位、代建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档案馆进行竣工验收。与会各方及验收组成员经检查验收,一致认为:大楼均已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施工到位,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同意验收。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与会人员对验收的组织程序、行为主体、依据的标准进行监督,认为验收组织程序符合要求,行为主体合法、依据的标准正确,同意参建各方和验收组成员验收意见,同意验收。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2005〕闽公消监验字024号)认为该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和(2000)闽公消监(建)字第034号审核意见书及相关会审纪要的要求,消防验收基本合格。
  该工程获2004年度福建省“闽江杯”奖(省优质工程)。福建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福建省建筑业协会为施工单位颁发荣誉证书。
  附: 《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土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工程,位于福州市华林路。工程占地面积8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70平方米,建筑高度39米,地下一层,地上十一层,耐火等级为一级,属高规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其中地下一层为车库及设备用房,一层至十一层为科研办公用房。
  2004年9月23日上午,业主组织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勘察、设计单位,代建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档案馆进行竣工验收。
  与会各方及验收组成员经检查验收,一致认为:大楼均已按设计图纸和施工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施工到位,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同意验收。
  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与会人员对验收的组织程序、行为主体、依据的标准进行监督,认为验收组织程序符合要求。行为主体合法、依据的标准正确,同意参建各方和验收组成员验收意见,同意验收。验收通过的具体日期以通过消防专项验收及尚需进一步整改的现场施工质量问题整改到位后施工单位整改反馈日期为准。2005年2月25日,由省地震局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工程技术人员对该工程进行工程消防验收,认为该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和(2000)闽公消监(建)字第034号审核意见书及相关会审纪要的要求,消防验收基本合格。
  本工程质量综合评估意见:本工程所含检验批、子分部、分部工程的质量均验收合格;经核查,质量控制资料完整,符合要求;所含分部工程有关的安全和功能检测资料完整,符合要求;主要功能项目的抽查结果符合相关专业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观感质量验收“好”,符合要求。本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达到了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要求,同意验收。
  2.大楼技术系统
  (1)建设目标
  福建省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建设目标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音视频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成熟的技术,建设一个能及时动态、快速准确地汇集全省及周边地区的地震震情、灾情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和基础背景数据资料进行抗震救灾决策和指挥,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同时,科技人员还可以利用该技术系统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向公众及时发布震情、灾害信息,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2)建设内容
  该系统包括防震减灾信息网络系统、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运行环境保障体系、综合数据库和系统集成等建设内容。从涉及的技术内容看,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数据库三大组成部分(见图2.4—4)。
  (3)工程实施
  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系统采用主干光纤、水平六类非屏蔽结构化综合布线设计,共布设四套物理隔离的布线系统(语音一套,数据三套)。三套数据系统中一套用于接入互联网,一套用于接入数据福建政务网,一套用于内网或全国地震专网,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系统从2004年9月大楼竣工后即开工建设,先后进行省地震局原大楼信息网络系统旧设备搬迁、新设备的安装调试,完成网络服务器调试、网络交换的配置、路由器配置、防火配置、SAN①配置、双机集群配置、网络防病毒软件安装、网络备份软硬件安装配置等,到年底投入正常运行。
  地震现场卫星通讯系统。系统包括地震现场烈度调查及图文传输系统研制开发及海事卫星M4通讯系统建设。
  现场地震烈度调查及图文传输系统由专题组科技人员与震创公司合作开发。从2003年5月开始,根据中国地震局最新颁布的地震现场工作指导大纲,进行系统需求分析,提出研制方案,经专家论证后开始软件研制。该软件系统采用不规则三角网(TIN)技术,在不同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上自动生成等烈度线。由于地震等烈度线受多种因素(如地形地质条件、人口分布、调查数据密度及调查人员的主观因素等)影响,勾画等烈度线十分复杂,属非函数模拟。该系统于2004年12月完成。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是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技术系统的核心与窗口,涉及的建设内容较多,且技术较先进、复杂,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2004年,先后完成方案优化和设备造型,指挥中心装修、大型屏幕与投影仪安装调试,数字会议、视频监控系统和中央控制室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年底基本完成系统集成。2005年1月至3月,系统进行总调试和试运行,期间举办多次学术讨论会及印尼地震海啸灾情汇报会等大型活动,系统运行良好,达到设计预期的效果。
  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系统主要建设内容是在大楼十层建设一个机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的网络管理中心和前兆中心、GPS中心,管理大楼各个技术系统的网络运行及全省地震监测、各种前兆资料数据即时传输。2003年制定工程实施方案,2004年完成机房精装修、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气体消防灭火装置、场地监控等仪器设备安装,10月底投入使用,为信息网络设备、前兆数据库服务器、预报会商系统服务器等提供合格的运行环境,保证大楼内各个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行。
  综合数据库及系统集成。为适应地震应急、地震预报相关研究的需要,要把已有的各类地震资料数据库整合到一个数据平台上,为地震应急决策专家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库支撑。综合数据库采用两台IBM机架式服务器作为数据库主服务器双机集群,并利用网络中心机房先进的SAN存储及磁带库备份系统,形成层次型分布式数据库,包括各类前兆数据库、测震目录数据库及地震应急所需的基本资料数据库等。
  系统集成是保证地震应急指挥需要而建设的。不仅要充分体现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各个专题的建设成果,更要确保地震应急指挥时各类信息畅通,调试灵活,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从2003年年底开始,省地震局科技人员反复进行调研、技术选型和学术探讨,2004年初和福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合同,2005年3月基本完成,经测试和试运行,又多次征求领导及专家的意见,进行优化和修改,到2005年5月通过验收。
  (4)工程验收
  2005年5月16日,省地震局在福州市召开“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技术系统建设”专题验收会。
  验收专家组认为:“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技术系统建设”专题完成设计书的各项任务,实现设计功能,部分功能具有特色和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已在福建省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该专题经费使用合理,技术文档齐全,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大楼技术系统的建成,防震减灾中心大楼真正实现其建设目标,成为福建省防震减灾的“心脏”。省领导已多次在此听取震情、灾情汇报,对发生在省内的几次中强地震进行应急指挥。国内几次大型的地震学术讨论会,闽台地震合作研讨会等均在此举行;专家对大楼及其技术系统给予充分肯定。大楼投入使用以来,全国地震系统已有十多个省地震局、研究所的领导、科技人员专程来考察。
  附: 《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技术系统建设》验收意见
  2005年5月16日,省地震局在福州市召开“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技术系统建设(105—01B)”专题验收会。验收专家组认真审阅了专题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观看了系统演示,实地察看了技术系统的运行情况,经质疑和认真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建成的局域网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符合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技术先进,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网络系统涵盖网络安全、存储备份、双机热备份等功能,实现各种信息的传输、交换和服务;所选设备具有智能化的功能,采用集中管理、实时监控,为网络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同时实现系统安全接入因特网。
  2.专题组研制的“地震烈度调查和图文传输”系统,可通过海事卫星传送地震信息,满足地震现场烈度调查的需要,数据传输方便、及时,同时在应急指挥中心服务器上建立一套基于SQL—SERVER平台的地震现场烈度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简化地震现场数据的管理。
  3.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采用中央控制系统,对所配备的投影仪、音频视频设备、灯光、音响、窗帘等可全面进行控制。信号切换灵活,音频视频信息能传送至各层会议室;地震会商室的音频视频信号也能及时切入指挥中心大厅。
  4.采用数据库、GIS和J2EE等相关技术开发的“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集成省地震局“十五”项目的成果,实现的系统支持文本、图像、GIS数据和各种数据库等多种数据类型,支持事务并发处理。
  5.系统运行环境保障系统采用智能化设备,实现集中管理和实时控制、报警、事件记录,提高系统运行性能和可靠性,为网络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验收专家组认为:“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技术系统建设”(105—01B)专题完成了设计书的各项任务,实现了设计功能,部分功能具有特色和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已在福建省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该专题经费使用合理,技术文档齐全,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同时,验收专家组希望进一步完善以下工作:
  1.应注意系统与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的衔接。
  2.进一步完善应用该系统的应急业务流程。
  验收专家组组长:陈鑫连2005.5.16
  (二)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位于靠近菲律宾海与欧亚两板块边界的推挤、碰撞的近前沿地带,具有发生中强—强烈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其中中强震常发生于多组断裂交汇部位的晚第四纪盆地中。福州、泉州、厦门和漳州等沿海城市正是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这四个城市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重要大都市,对其开展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以了解城市之下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及抗震设防等基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以中国地震局《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为基本依据,采用地震分析、地质—地貌调查、壤中气汞测量①、地震勘探、钻探、钻孔测井和年代学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以由露头区到隐伏区、由浅部到深部、由控制性探测到详细探测、由目标断层评价到目标区评价等渐进方式,开展活断层探测、解释、定位与活动性鉴定,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
  1.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1)建设目标
  查明福州市区主要断裂特征与活动性,并对其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价,为城市规划、建设及抗震设防等基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建设内容
  福州市的目标区范围包括整个福州盆地及周围地区。福州盆地位于长乐—诏安断裂带北端西侧、闽江断裂(带)南东段上,周边由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断裂所围限,呈菱形状,总体长轴走向北北西,是一个晚第四纪盆地,面积约430平方千米。
  福州市重点探测的主要断层为经过市区的八一水库—尚干断裂,其次为桐口—洪山桥断裂,兼顾探测盆地周边的鼓山山前断裂、湖头—苗圃断裂、五虎山北麓断裂和闽侯—南屿断裂,共有6条目标断层。
  (3)工程实施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分项目由中国地震局、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由省地震局实施完成。主要技术协作单位有:福州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福建地震地质工程勘察院、福建省新华夏电脑有限公司、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等,城市活断层综合试验探测的多道直流电法和瞬变电磁法试验探测分别还有德国DMT公司和加拿大GEONICS公司协作。
  2001年项目启动,技术设计书于2001年8月16日通过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审查论证。实施过程中,省地震局多次组织国内专家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阶段性验收。至2004年5月已全部实施完成或超额完成技术设计提出的任务和工作量。其中,深部构造环境探测部分,不但增加深地震反射探测和宽角反射/折射探测①内容及相应的剖面长度,而且增加观测点和炮点数或缩小道间距,大大提高原设计的探测精度。在沿断层地质—地貌调查和跨断层钻孔探测中,还大量增加年代测试样品,为断层活动性鉴定提供充分的基础资料。此外增加对已有钻孔地层分层对比和第四系现今构造格架分析的内容,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计算机平台,建立盆地第四纪地层层序和可视化的三维层序—构造模型。
  该项目共取得六项技术成果: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技术成果报告;1:25万福州市区域地震构造图;1:5万福州市目标区主要断裂分布图;1:1万主要断裂条带状分布图6幅:八一水库—尚干断裂分布图、鼓山山前断裂分布图、桐口—洪山桥断裂分布图、湖头—苗圃断裂分布图、五虎山北麓断裂分布图、闽侯—南屿断分布图;1:5万福州市主要断裂地震危险性评价图;福州市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
  (4)工程验收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地震局曾多次组织国内专家对各阶段成果进行初步验收。2004年8月16日,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组织有关专家在厦门召开《福州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验收会。该项目既是中国地震局城市活断层探测试点项目,又是福建省政府“十五”重点项目《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子项目之一。以中科院院士邓起东为组长的专家组共16人听取了本项目的工作报告、技术成果报告和工程监理报告,并进行认真讨论和质询,形成的验收意见认为,提交的工程报告内容丰富,资料完整,图件符合要求,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专家组建议对结论部分要仔细推敲,并作进一步修改。
  附: 《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验收报告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于2004年8月16日组织有关专家在厦门召开了《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验收会。该项目既是中国地震局城市活断层探测试点项目,又是福建省政府“十五”重点项目《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子项目之一。专家组听取了本项目的工作报告、技术成果报告和工程监理报告,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质询,验收意见如下:
  1.该项目根据《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的要求,按照技术设计书和施工实施方案,针对福州市特定的构造地质环境,开展多方法城市活断层试验探测、主要(隐伏)断层活动性鉴定与定位、主要断层发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性评价等工作,探明八一水库—尚干断裂等6条断层的空间位置、活动性和深部构造环境,评价它们的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综合编制1:25万区域构造图、1:5万主要活动断层分布图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图以及6条主要断裂的1:1万分布图,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和规定的工作量,技术思路明确,经费使用基本合理,达到工程建设目标。
  2.该项目对中等强度地震活动区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首次在国内开展深地震反射、高分辨折射和宽角反射/折射的深部构造环境联合探测以及隐伏断层地表形变带预测分析,建成我国第一个城市活断层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3.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完成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为其他探测城市在项目管理和实施等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借鉴意义。
  提交的工程报告内容丰富,资料完整,图件符合要求,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专家组建议对结论部分要仔细推敲,并作进一步修改。
  验收组组长:邓起东2004.8.16
  2.闽南三市区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1)建设目标
  查明泉州、厦门、漳州闽南三市区主要断裂特征和活动性,并对其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价,为城市规划、建设及抗震设防等基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建设内容
  ①泉州市
  泉州市的目标区范围包括整个泉州盆地及周围地区。泉州盆地位于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带与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带交汇部位,盆地呈北西向似长方形,其东南与泉州海湾、晋江平原相通。
  泉州市重点探测的主要断层为北西向清源山断裂、寺角—晋江断裂、乌石山—紫帽山断裂,兼顾性地初步探查北东向惠安—晋江断裂;实施过程中,还对新探测出的寺角—晋江断裂南西支追加为重点探测的主要断层。共有4条目标断层。
  ②厦门市
  厦门市的目标区范围包括整个厦门岛及西北陆域地区。厦门岛面积约135平方千米,位于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带中段东缘、东西向南靖—厦门断裂带东端,发育北东向赏笞港断裂带和零星北西向断裂,赏笞港为第四纪地堑,受北东向断裂控制。
  厦门市的目标断层有6条,重点探测的主要断层为赏筌港断裂带之狐尾山—钟宅断裂、龙山—五通断裂和本次新发现的赏笞港断裂,其次为北西向石胄头—高崎断裂和濠头—塔头断裂,兼顾探测岛外西北陆域的北西西向海沧—钱屿断裂。
  ③漳州市
  漳州市的目标区范围包括整个漳州盆地及周围地区,重点探测区域在盆地东南部。漳州盆地位于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带与北西向九龙江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受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控制,是长轴呈北西走向的菱形状晚第四纪断陷盆地,面积约300平方千米;盆地及邻近地区是福建东南沿海陆地上中强地震最频繁、活动性最强的地区,例如1185年和1445年的漳州6级地震。
  漳州市共有4条目标断层:九龙江西溪断裂带内的漳州市区南侧的岱山岩—珩坑断裂、漳州市区的珠坑断裂和探测新发现的九龙江断裂,以及通过市区的北东向古塘—大梅溪断裂。其中前2条断层是设计提出的重点探测对象,实施过程中,将这4条目标断层均作重点探测对象。
  (3)工程实施
  该分项目于2001年9月启动,由福建省政府、闽南三市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实施完成单位为省地震局,主要技术协作单位有:泉州市地震局、厦门市地震局、漳州市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闽赣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福建地震地质工程勘察院厦门分院等。
  分项目技术设计书于2002年1月16日通过省地震局组织的审查论证。至2005年5月全面完成技术设计提出的任务和工作量。其中,在深部构造环境探测部分,增加观测点和炮点数等工作量,提高原设计的探测精度,并增加对福建沿海区域已有的深部探测剖面做综合分析与建模;在跨断层钻孔探测中,大量增加各类测试样品,进尺也超出设计数,为断层活动性鉴定提供充分的基础资料;还增加对已有钻孔地层分层对比和第四系现今构造格架分析的内容,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计算机平台,建立盆地第四纪地层层序和可视化的三维层序—构造模型。此外,在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增加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利用泉州地区78条、漳州—厦门地区56条水准测量资料记录,形成节点11374个,单元9660个的三维网格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涉及边界约束数据1034个,材料数据120个,边界作用力数据1340个,断层劈节点数据425个。
  该项目提交以下技术成果:
  泉州市有6项:泉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技术成果报告;1:25万泉州市区域地震构造图;1:5万泉州市目标区活断层分布图;3幅1:1万主要活断层条带状分布图;1:5万泉州市目标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图;泉州市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
  厦门市有6项:厦门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技术成果报告;1:25万厦门市区域地震构造图;1:5万厦门市目标区活断层分布图;3幅1:1万主要活断层条带状分布图;1:5万厦门市目标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图;厦门市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
  漳州市有6项:漳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技术成果报告;1:25万漳州市区域地震构造图;1:5万漳州市目标区活断层分布图;4幅1:1万主要活断层条带状分布图;1:5万漳州市目标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图;漳州市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
  (4)工程验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地震局已多次组织专家对各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初步验收。2005年6月2日至3日,省地震局组织专家对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进行验收,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专家组又对包括福州市及闽南三市在内的《福建省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进行总验收,提出综合验收意见。
  该项目技术思路明确,基础工作扎实,分析合理,符合《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的要求,提交的工作报告内容丰富,资料完整,图件符合要求,经费使用合理,达到工程建设目标,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附: 《福建省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验收报告
  “福建省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包括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四个分项目,福州市分项目于2004年8月16日由中国地震局组织验收通过,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分项目于2005年6月2日至6月3日由省地震局组织验收通过,2005年6月3日省地震局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在上述四个城市分项目验收意见的基础上,对“福建省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提出综合验收意见如下:
  1.“福建省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项目根据《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针对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四个城市特定地质构造环境,在各城市开展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和第四纪地质环境分析、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主要(隐伏)断层活动性鉴定与定位、主要断层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性评价等工作,探明福州市八一水库—尚干断裂等6条断裂、泉州市清源山断裂等4条断裂、厦门市赏筌港断裂等5条断裂、漳州市岱山岩—珩坑断裂等5条断裂的空间位置和活动性。编制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四个城市的1:2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1:5万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图,1:1万目标断层条图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图,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分布图,开发并建成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等,完成或超额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和规定的工作量。
  2.该项目首次在国内开展深地震反射——高分辨率折射和宽角反射/折射的深部联合探测;首次在城市活断层探测工程中应用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进行4个城市第四纪地层的分析对比,建立4个城市第四纪年代地层格架;开展工作区、目标区及断层带不同精度的深浅部三维构造建模;对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首次开展隐伏断层地表变形带预测,采用多种方法对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的空间分布预测开展试验性工作;在我国建成第一个城市活断层信息管理系统。
  3.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开展并完成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项目。其中福州市分项目被中国地震局确定为全国城市活断层探测试点项目,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分项目在福州市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并完善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技术思路与工作方法。该项目的完成,—方面为全国其他探测城市在项目管理与技术实施等方面提供成功的范例,另—方面为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及漳州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和防震减灾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该项目技术思路明确,基础工作扎实,分析合理,符合《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的要求,提交的工程报告内容丰富,资料完整,图件符合要求,经费使用合理,达到了工程建设目标,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验收组组长:汪一鹏2005.6.3
  (三)数字地震台网扩建与强震台网建设
  1.建设目标
  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和改造的目标是改善台网布局,提高地震监测能力,使全省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局部重点地区达到1.5级。扩建后的台网具有宽频带、大动态、高分辨率的特点,可获得高精度的地震波形,能在几分钟内快速测定网内发生的mL≥2.5级地震参数。
  强震台网的建设目标是填补省内地面强震动观测的空白,为观测和研究福建省强震地面运动特征和地震灾害特点,为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地震烈度速报奠定基础。
  2.建设项目
  (1)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和改造
  新建5个数字地震台:拟在武夷山、政和、福鼎、泰宁、尤溪新建5个地震台,使台网布局更为合理。
  改造升级12个地震台:首先对这些台站的观测环境进行改造,提高摆房的保温和防潮水平,使之能够满足宽频带地震计观测要求;二是更换地震计,采用宽频带地震计及24位地震数据采集器,改造供电及防雷系统等。
  改造福建数字观测地震台网中心系统:更新部分设备,增加地震数据汇集机、地震速报处理机、光刻机等,以满足地震数据大量增加及快速、准确处理和保存的需求。
  (2)强震台网建设
  10个实时数据传输强震台: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0个有基岩台基的地震台增设实时遥测数字强震仪,组成实时数据传输强震台网。
  11个有线电话拨号数据传输强震台:在全省主要潜在震源区的典型土层场地(二、三类)上布设11个强震观测台,以获取不同类别场地的地震动特性,为城市地震烈度速报提供定量数据。
  流动数字强震台:配备4台数字强震仪,供流动强震观测之用。
  强震观测台网中心建设:主要功能是监控、维护强震仪的正常工作,接受强震记录数据,速报烈度、强震观测数据的常规处理与分析,强震观测台网的管理与维护,强震观测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等。
  3.工程实施
  (1)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工程
  2001年初启动。3—9月开始对拟选台址进行勘测,先后选定福鼎、政和、武夷山、泰宁、尤溪5个台站,随即开始台站的土建工程建设,11月初—12月进行数字地震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台网中心监测系统扩充、改造。2002年2—4月进入扩建台站的考核运行。7月底通过专家验收,开始并网运行。
  (2)强震观测台网工程
  2001年7月通过实施方案论证,11月开始订购实时传输基岩台设备,2002年5月开始进行中心机房和基岩台的设备安装以及系统软件调试。2002年7月开始土层台址勘选工作,2003年3月进行土层台台址的地质钻探勘察工作,随即进行台站土建,11月完成,12月开始安装仪器设备。2005年2月强震台网进入考核运行。4月底通过专家验收,开始正式运行。
  4.工程验收
  2005年5月17日,省地震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和强震观测台网建设”专题进行验收。验收组专家认真听取专题的建设报告、技术报告和考核运行报告,查阅了相关文档资料,现场考察台网中心,进行质询与讨论,认为: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后可使全省范围内的地震台站布局更加合理,在全省范围内达到2.0级的地震监测能力,并扩大ML1.5级地震监测能力的范围。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重点城市的典型场地上布设11个强震观测台,为研究各种不同土层场地的强地震响应提供基础数据,填补福建省土层场地强震动观测的空白。10个实时传输强震台的强震仪与数字遥测地震台的地震计同在一个仪器墩,通过宽频带强震记录和速度记录的对比分析研究,对于在地震工程、地震监测相互开发应用台网资源提供一条新的途径。福建省强震动台网的建设表明宽频带强震动观测台网也可以承担地方地震的监测任务,这为我国未来台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工程符合中国地震局的台网建设规范,强震观测台网建设工程符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强震动观测规范(试行稿)的要求,文档、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合理。台网建设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验收组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附: 《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和强震观测台网建设》项目验收意见
  2005年5月17日,省地震局在福州市组织有关专家对“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和强震观测台网建设”(105—03)专题进行验收。
  验收组专家认真听取专题的建设报告、技术报告和考核运行报告,查阅相关文档资料,现场考察台网中心,进行质询与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工程是为了加强闽北、闽东北地区的地震监测所新增的5个台站,由1个宽频带台和4个短周期台组成,采用24位采集、利用DDN数据专线,将地震数据信号实时传输到台网中心,与原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并网运行。
  2.数字地震台网扩建后可使全省范围内的地震台站布局更加合理,在全省范围内达到2.0级的地震监测能力,并扩大了ML1.5级地震监测能力的范围。
  3.福建强震动观测台网是由10个实时数据传输强震台、11个土层场地电话拨号数据传输强震台和4套流动强震仪组成的新建台网。福建强震观测台网的监控软件实现了实时监测强地震的功能,与数字地震台网并网后可提高实时监测地方性地震的观测动态范围。
  4.10个实时数字强震动台,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台网中心,进行事件自动触发、判断、记录和地震烈度快报。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重点城市的典型场地上布设的11个强震动观测台,采用触发记录电话拨号获取数据的方式,为研究各种不同土层场地的强地震响应提供基础数据,填补了该省土层场地强震动观测的空白。
  5.10个实时传输强震动台的强震仪与数字遥测地震台的地震计同在一个仪器墩,通过宽频带强震记录和速度记录的对比分析研究,对于在地震工程、地震监测相互开发应用台网资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专家组认为:福建省强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表明,宽频带强震动观测台网也可以承担地方地震的监测任务,这为我国未来台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扩建部分工程符合中国地震局的台网建设规范,福建强震观测台网建设工程符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强震动观测规范(试行稿)的要求,文档、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合理,台网建设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验收专家组建议进一步做好与中国地震局“十五”项目的衔接工作,使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和强震观测台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专家组组长:朱元清2005.5.17
  (四)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与地震前兆台网改造
  1.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
  (1)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福建省地壳形变监测网,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技术为主,结合精密重力观测、断层活动测量、精密水准测量与流磁测量,将水准、重力、流磁的观测点重合到GPS站点上成为一体化观测网,构成福建省大范围、高精度三维区域形变观测网,初步实现以GPS连续观测为主体的省级地壳形变综合观测系统,以监测福建地区水平和垂直方向地壳形变与重力场、地磁场变化,获取福建主要构造块体和块体内部的运动图像、速率及运动学参数,为研究福建地区地壳形变场特征及其与孕震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2)建设项目
  ①按项目初步设计要求建设4个GPS基准站和新建改造8个GPS基本站。
  ②改造和新建福建精密水准观测网、重力网和流动地磁网,完成以精密水准测量为主要手段的区域垂直形变测量;
  ③按国家一、二等水准路线和地震水准监测路线组成的全省三个闭合环的踏勘与测量,开展闽赣11个跨断层场地3期活动断裂的跨断层短水准测量,并结合历年资料分析研究断层的垂直运动特征。
  ④分别开展两期以重力和流动地磁为主要手段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闽赣交界的重力环观测及流动地磁观测与联测。
  ⑤组织第5期海峡GPS联测,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⑥以GPS观测网为主体,依托基准站,区域网数据传输,建设一个GPS数据中心,包括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三部分。
  ⑦结合地壳形变观测网络建设和GPS联测成果处理,提交建设技术报告和相关研究论文及成果。
  (3)工程实施
  福州、泉州、龙岩、南平4个GPS基准台于2001年6月起开始选址勘测工作,2002年10月先后动工建设观测墩及观测室的建设,2003年下半年开展室内外装修、电力、通讯线路布设;2004年初进行仪器设备安装,5月1日开始试运行,12月30日通过专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新建8个GPS基本站的工作由中国地震局第一形变监测中心承担,包括武夷山、宁德、平潭、漳州、华安、永安、长汀和邵武8个GPS基本站。2003年4月进行选址勘点,9月初全部建成。与“九五”期间已建成的闽清、水口、尤溪、湄州、晋江、德化、东山和永定8个基本站一起,构成一个良好的跨断裂骨架控制网。于2003年12月完成第五期海峡GPS联测工作。
  精密水准观测网改造与施测工作于2002年11月—2003年1月下旬进行,完成一等水准观测1529.7千米。2003年4月专家组对野外观测成果进行验收,成果优良。
  精密重力观测网共布测点256个,形成闭合环20个,支线6条基本覆盖福建全省。于2002年5—6月(第一期)、2002年11—12月(第二期)进行重联测量,共完成测量任务246段,成果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流动地磁观测网网点改造于2002年6月完成,并于7—8月进行第一期观测,10—12月进行第二期联测,成果质量合格。
  (4)工程验收
  2005年5月20日,省地震局在福州市召开“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105—04A)”项目验收会。专家组认为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和观测均按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或规程要求进行,符合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了设计任务,技术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合理,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附: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项目验收报告
  2005年5月20日,省地震局在福州市召开“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105—04A)”项目验收会。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文件,经质疑和认真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该项目已按照设计要求完成福州等4个GPS基准站和闽清等16个GPS基本站的建设;新建和改造相应的水准网、重力网、流动地磁网;完成GPS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第5期海峡GPS联测;获取相关监测资料;基本构成布局合理的福建省地壳运动监测网。
  2.在国内率先建成以GPS连续监测为主体的省级地壳形变综合观测系统,实现GPS、水准、重力、地磁等多手段综合观测。采用先进的、综合的、成熟的技术手段为监测福建省境内地壳形变与重力场、地磁场随时间的变化,开展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直接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填补福建省在“3S”(①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应用中GPS连续观测网的空白。
  3.建设过程中提交丰富的监测成果和分析资料,并已应用于地震趋势年度会商。课题组还发表十多篇论文。
  专家组认为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和观测均按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或规程要求进行,符合设计要求,全面完成设计任务,技术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合理,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同时建议进一步拓展GPS观测网络的功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广的服务。
  验收专家组组长:张祖胜2005.5.20
  2.地震前兆台网改造(1)建设目标
  工程建设目标是采用自动化、数字化的仪器设备替代原有的模拟观测手段,以取得自动、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并能通过电话专线传输到前兆台网中心;前兆台网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前兆数据收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服务,并监控前兆台网的正常运行。
  (2)建设项目
  数子地震前兆台网由台网中心、形变台站、地下流体台站和电磁台站组成。实际完成的建设内容包括一个前兆台网中心、一个仪器维修室、20个台站(未含邵武台)、9个测项、43套前兆观测仪器,其中形变学科3种8套,地下流体学科3种31套,电磁学科3种4套。具体建设内容见(表2.4—1)与(表2.4—2)。
  (3)工程实施
  2002年6月至2004年2月,市、县级地震台站数字化地下流体台站的建成并逐—投人运行,分别是:闽侯地办、晋江深沪、泉州市局台、南安汤井、南安莲塘、惠安东关、惠安洛阳、永春地办、安溪地办、厦门市局台、漳州市局等。共11个台站、21台观测仪器。
  2002年4月至2005年3月,省地震局专业台前兆数字化仪器安装工作同时全面铺开,涉及的台站有:龙岩台、永安台、泉州台、宁德台、漳州台、南平台、华安汰内台、南靖汤坑台、莆田台、仙游台、福州台、水化站等共11个台站、22台观测仪器,并按照中国地震局数字化前兆台网运行管理规定进行以下几项工作:数据库规划、库表的设计;数据共享规划和设计;前兆网络平台设备的招标采购。
  2004年10月新大楼搬迁后,前兆台网中心进行机房内仪器的安装调试,电源、仪器避雷和网络的接入,恢复正常的各项工作。
  2005年1月数据库服务器设备到位,进行前兆台网中心硬件和数据库软件的安装、调试,以及数据库的建库,制定数据库备份策略及备份实施。依托局监测中心已有仪器维修力量,组建前兆仪器维修组,配置通用仪器维修设备和工具。协助仪修组做好前兆系统的日常维护。4月全部完成省地震局前兆台网中心的测试和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4)工程验收
  2005年5月10日,省地震局组织专家组对“地震前兆台网改造”工程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项目建设报告、技术报告、运行报告,审阅测试报告,考察台网中心,并根据工程设计书与中国地震局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验收大纲,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议,认为福建省数字地震前兆台网改造项目完成项目设计书的各项任务,达到设计书和中国地震局验收大纲的要求。项目组提交的文档齐全,经费使用合理,产出资料已应用于地震预报和地震科研工作。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附: 《地震前兆台网改造》项目验收报告
  根据闽震〔2005〕45号《关于报送省“十五”重点项目验收报告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省地震局“十五”项目重点办组织专家组于2005年5月10日在福州对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改造工程(105—04B)项目进行验收。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的建设报告、技术报告、运行报告,审阅了测试报告,考察了前兆台网中心。根据项目设计书和中国地震局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验收大纲,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了审议:
  1.该项目完成了新建一个前兆台网中心和11个台站,改造9个台站的任务,实现了以形变、地下流体和地磁三大学科为主体的43个主测项,58个辅助测项的综合观测。
  2.该项目通过观测室、供电系统、避雷系统等观测条件的改造,配置了经中国地震局批准入网的数字化仪器设备,所有台站均达到了《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试行)的要求。
  3.该项目完成了前兆台网中心机房、接收仪器设备配置安装、台站数据通讯及前兆数据库等建设任务,实现了地震前兆台网数据的汇集、入库、备份、报送及管理等功能。
  4.经过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的考核运行,数据完整率均达到95%以上,并通过省地震局计算机网络实现前兆数据在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数据共享。
  验收专家组认为:
  福建省数字地震前兆台网改造项目(105—04B)完成了项目设计书的各项任务,达到了设计书和中国地震局验收大纲的要求。该项目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建成了华南地区第一个省级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实现了前兆观测项目由模拟到数字化的飞跃,其中自行研制的引流脱气装置具有创新性。项目组提交的文档齐全,经费使用合理,产出资料已应用于地震预报和地震科研工作。验收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验收专家组建议:该台网投入正式运行后,应及时与相关厂家联系,解决仪器存在的问题,完善设备IP转换功能。
  验收专家组组长:杨马陵
  2005.5.10
  (五)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建设
  1.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目标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手段,通过对工作区域可能出现的震害进行分类预测。一旦输入地震的基本参数,系统能快速提供地震灾害规模,损失情况及分布,并可根据地震现场反馈信息修正评估结果,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在平时,该系统可为城市的防灾规划、土地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
  2.建设项目
  为实现目标,要建设三个层次的福建省震害预测及震灾快速评估体系以满足地震应急指挥工作在不同时段、不同工作范围和不同工作人员的需要;建设城市群震害预测管理系统和开展防震减灾对策研究。具体内容是:
  (1)重点城市(区)震害快速评估与防震减灾对策系统建设
  进行莆田市区、龙岩新罗区、福清市区、长乐市区、晋江市区、石狮市区、龙海市区、永安市区八个城区震害预测系统建设。以选定的城市区中重要建筑物(单体)和居委会(群体)为主要评估对象,采用城市区人口调查、建构筑物分类调查、生命线工程调查、遥感解译等手段,取得详细资料;充分利用全省重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成果,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地质灾害分区成果,在构筑物及生命线工程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八个城区进行震前的震害损失预测和震时快速评估。
  (2)福建省震灾宏观预测研究(大尺度)
  以全省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输出计算单元,采用宏观经济指标(GDP和人口)方法进行地震损失评估,并考虑场地条件等因素,以减小评估的不确定性。该层次用于地震发生瞬间,能在给出地震三要素后极短的时间内对每个受灾县的灾情有大致、粗略的估计,适用于地震速报阶段的震害预测,为全省地震应急指挥的快速决策服务。
  (3)福建城乡震灾快速评估与防震减灾对策系统(区域尺度)
  以全省农村的乡镇和城市的街道为基本计算单元;利用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成果,利用容易得到的人口普查统计资料,通过建筑物分类、易损性分析,对全省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以先进的WebGis平台为依托,建立具有实时动态更新的区域震害快速评估系统。
  (4)城市群震害预测管理系统与防震减灾对策研究
  地震灾害通常波及若干个城市,各城市之间又互相影响。开展城市之间生命线网络防震能力的评价、城市之间地震灾害的相关性、城市自救互救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和研究,为省级决策部门的应急和救灾方案制订提供依据,并建立起基于GIS的全省震害预测系统和综合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5)建设全省统一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系统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下,对“福建省震害预测及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其他子专题的建设(研究)成果进行系统集成,采用Arcview软件平台及ASP+Java等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开发相应的数据访问接口(或数据转换模块)和用户界面,建立子系统功能模块,提取地震应急决策所需信息,通过应急指挥中心集中展示上述集成成果。
  3.工程实施
  2001年6月完成项目前期准备,7月项目正式启动。2002年3月之前,基本完成各类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工作,完成晋江、永安等八个区(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提交小区划报告,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专家评审和验收。
  2002年1月至6月,省地震局完成各区和全省的人口、房屋、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等社会调查表,完成图文资料的整理,完成底图的选定与制图综合,将资料输入电脑。
  2002年6月至12月,省地震局完成晋江、永安等八区(市)和全省的生命线工程易损性分析、地震次生灾害评估、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子专题研究,提交工作报告和相关成果;晋江、永安等八区(市)网络终端和全省震灾快速评估中心系统硬件开始配备,进入软件开发阶段。
  2003年,九个设区(市)和省防震减灾中心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系统软硬件开发完毕,安装调试。
  2004年5月,省地震局组织专家在福州召开长乐、福清、龙岩、甫田四城市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软件系统验收会,并通过验收。
  2004年12月,省地震局组织专家在福州召开晋江、石狮、龙海、永安四城市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软件系统验收会,并通过验收。
  2005年3月,省地震局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福建省震灾宏观预测研究、城市群震害预测管理系统与防震减灾对策研究等子课题验收会,并通过验收。
  2005年4月,省地震局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区域尺度)福建省城乡震害预测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震害预测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项目成果验收会,并通过验收。
  4.工程验收
  2005年5月14日,省地震局在福州市召开“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建设”项目总体验收会。聘请工程院院士胡聿贤先生担任验收专家组组长。专家组认真审阅项目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观看系统演示,经质疑和认真讨论,认为该系统建设有许多技术特点和创新。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完成工作任务,达到设计目标要求,技术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合理,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附: 《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建设》项目验收报告
  2005年5月14日,省地震局在福州市召开了“震害预测与震灾快速评估系统建设”项目验收会。验收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项目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观看了系统演示,经质疑和认真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主要技术内容
  以全省县级行政区为基本预测单元进行福建省震灾宏观预测研究;开展以乡镇和城市的街道办事处为基本预测单元,福建省乡镇震灾快速评估与防震减灾对策系统建设;进行福清、长乐、莆田、龙岩、永安、石狮、晋江、龙海等重点城市市区震害快速评估与防灾减灾对策系统建设;研究了城市群震害预测管系统与防震减灾对策;并对各重点城市市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系统的信息结果集成发布管理。
  二、技术特点和创新
  1.在国内首先建立四个层次的震害预测技术系统,首次开发城乡震害快速评估与防震减灾对策技术系统,在突出重点城市的同时,建立省域全面的震害预测系统,把宏观预测与微观预测结合起来。对重点建筑物单体测算,对一般建筑物以居委会为预测单元群体计算,做到群体和单体预测的结合。系统根据城区建筑物的震害预测结果,给出城区现有建筑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发现城市防震减灾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既考虑单个城市的震害预测问题,又探索性地研究城市群的综合防震减灾技术问题。该项目的多层次、多尺度思想对未来我国震害预测工作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2.本项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的一整套震害预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基础资料数据库,不仅能够有效地管理海量的信息,而且数据的更新,图形的增删操作便捷,为政府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城市综合防御地震次生灾害在估计其危险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各类次生灾害源的致灾力分析,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对实施城市综合防震减灾的管理、运行和防震减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大中城市的防震减灾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4.该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对九五、十五信息系统的数据和结果进行管理,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调用查询。
  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完成了工作任务,达到设计目标要求,技术资料齐全,经费使用合理,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验收专家组组长:胡聿贤
  2005.5.14
  (六)砖石住宅抗震性能评定
  1.建设目标
  砖石住宅在福建省民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抗震性能的优劣差别很大,为较准确地了解福建省地震重点防御区内主要城市砖石住宅的抗震能力,拟对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永安七个市区内砖石住宅进行抽样调查、测试,找出其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措施、对策,为制定城市综合防震减灾对策、地震应急预案等提供基础资料。
  2.建设项目
  现场调查:对七城市砖石住宅进行抽样调查。要对样本房屋从外观、结构体系、整体性、易倒部位、抗震承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对缺少工程地质资料的典型建筑,要补做场地钻孔勘探。
  分析研究:对现场调查的不同建设年代、不同结构特征的砖石住宅建筑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提出提高砖石住宅抗震性能的简单易行的措施及防震减灾对策。
  3.工程实施
  该项工作主要委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组织实施。抽样房屋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从2001年9月开始,至2002年5月基本完成;收集样本房屋的结构设计资料、地质勘察资料,调查房屋现状和施工、维修历史,测量砂浆强度和结构尺寸,对缺乏设计资料的房屋绘制结构简图;同时进行部分房屋场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和模态参数的测量。在现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砖石住宅抗震性能评估分析并建立基础资料计算机管理数据库。2003年4月,全部工作完成。
  抽样房屋总量为296栋,建筑面积343256平方米;其中砖房为157栋(包括2栋木结构住宅),砌石房屋139栋(含1栋混凝土—石混合结构房屋)。进行模态参数测量的抽样房屋共64栋,其中砖房52栋、石房12栋。
  经评定,抽样调查的296栋砖石房屋中,不满足抗震评定要求的186栋,占抽样总量的63%。其中砖房样本数为157栋,不满足抗震评定要求的69栋,占44%;砌石房屋样本数为139栋,不满足抗震评定要求的117栋,占84%。
  4.工程验收
  2005年1月16日,省地震局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验收。专家组听取工作汇报,审查了有关技术报告,观看数据库系统软件演示,经过质询和认真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附: 《砖石房屋抗震性能评定》项目验收报告
  2005年1月16日,省地震局组织专家在福州对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中的砖石房屋性能评定专题成果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专题组对福州、甫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和永安等七个城市砖石房屋抗震性能评定成果的汇报,审查了有关技术报告,观看了数据库系统软件演示,经过质疑和认真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一、专题组按照项目合同要求,以《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和《石结构房屋抗震鉴定及加固规程》(DBJ13—12—93)等国家和地方标准为依据,参照《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66—98)中的方法,结合多年的抗震鉴定工作经验,对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甫田、龙岩、永安等七个城市的砖石房屋进行抽样并逐栋进行了抗震性能评定,抽样对象为:
  1.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未经抗震设计的房屋为主;
  2.以住宅房屋为主及个别其他建筑;
  3.福州、莆田、龙岩和永安四个城市以预制楼板砖砌体结构为主;
  4.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城市以石结构住宅房屋为主。
  抽样房屋总数为296幢(其中砖房为157幢,石结构房屋139幢),建筑面积343256平方米,并对其中64栋房屋进行模态参数测量,超额完成合同规定的工作量。
  专家组提供了各城市抽样房屋的基本资料、抗震评定结果及抗震对策。对七个城市的砖石房屋样本基本资料及抗震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综合评定结论,对福建省此类砖石房屋的防震减灾对策提出建议,并建立基于GIS的计算机管理数据库系统,圆满地完成合同书规定的任务。
  二、专题组提供的各项验收资料完整,数据真实,技术路线正确,评定结论可信。专家组一致同意该专题通过验收。
  三、专家组提出了如下建议:
  1.本报告应进一步明确抗震性能评定所依据的抗震设防标准,进一步阐述专题工作的背景、内容和范围;
  2.给出模态参数测量结果的方差分析;
  3.进一步充实福建省砖石结构房屋防震减灾对策建议。
  专家组组长:王亚勇2005.1.16
  (七)福建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研究及其系统建设
  1.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根据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适合本地区中强以上地震长中短期预报指标体系;通过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建设福建地区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分析预报会商系统,提高对地震潜在危险区判定、震情跟踪、震前预测和震后趋势早期快速判断的水平;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软件系统,建设现代化会商室,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软硬件支撑;依托防震减灾大楼计算机网络平台,建立集地震数据库、测震和前兆分析、震后趋势判定、会商演示、资料查询等为一体的地震分析预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经济建设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建设项目
  福建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研究及其系统建设是根据全省地震预报的实际需求,综合利用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地震科学的最新成果,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库和地震科学研究于一体,是福建省防震减灾大楼重要的技术系统之一,目的是为福建省地震预测预报、震情分析、地震应急提供软硬件平台。
  专题由基础研究、现代化会商室建设、数据库建设和分析预报会商系统建设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研究为技术系统建设提供背景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技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数据库及现代化会商室建设(图2.4—9)。
  3.工程实施
  由于地震数据库系统、地震预报应用基础研究和地震分析预报会商集成系统开发等工作量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现代化会商室建设与分析预报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涉及相当部分的硬件设施的购买及与防震减灾大楼基建工程进度衔接等问题,专题组首先集中力量开展地震分析预报数据库系统、地震预测预报应用基础研究子专题和福建省地震分析预报会商集成系统开发等工作;同时根据相关技术发展优化现代化会商室建设与分析预报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子专题设计方案。
  (1)地震数据库建设
  2001年7月开始建设地震数据库系统,为保证数据库资料的完整、可靠,在“九五”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全省定点、流动前兆观测资料及地质资料,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承担“地质基础数据库、流动观测成果数据库”部分建设任务,负责完成—万多组福建东南沿海重力、流动地磁和跨断层短水准数据录入及福建地质基础资料收集任务。厦门台、龙岩台、永安台共同承担427余万组(地形变96万组,地磁69.4万组,地下水化学261.9万组)前兆数据录入任务。上述工作分别于2003年5月和6月通过专题组验收。
  随后对前兆数据管理分析软件SODE进行调试。根据实际需求,对部分功能提出修改意见,使软件功能逐步完善。建立福建地震台项数据主表,将新录入和“九五”期间录入的近千万组数据转换升级到SQL-Server数据库。2004年12月专题购置的服务器安装调试完成,将数据全部转人数据服务器,并完成地震目录数据库的建库工作,通过前兆数据管理分析软件SODE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用。
  (2)地震分析预报系统软件开发
  根据实施方案,地震分析预报系统内含十个子模块。软件开发包括地震数据库管理、前兆测震分析软件、序列分析、会商系统、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基础资料查询及系统集成等多项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确定由北京震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软件研制的主要合作单位。2002年上半年,专题组与震创公司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商讨,对软件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和具体编制工作进一步探讨、细化和优化,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原设计方案的部分内容或实现方式。9月与北京震创公司签订网络版前兆分析处理软件(SODE)、测震综合应用软件(SuperSeris)、地震序列分析软件(EasySequence)的购置及地图信息查询系统(Mapper)、福建地震会商系统、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系统软件开发合同。由此,系统软件开发工作全面展开。2003年5月,为满足地图信息查询系统软件开发需求,从福建省区域地质调查队购置福建省地质构造图(1:50万)GIS数据库,作为地图信息查询系统地理底图。6月,测震综合分析处理软件、前兆分析处理软件、序列分析处理软件安装试运行,并完成地震数据库构建。12月,初步完成日常会商系统(EPCS)、震后趋势判定子系统等软件研制工作。2004年3月,福建省地震分析预报会商系统初步集成,开始试运行。在试运行过程中,专题组针对软件系统中部分不尽完善之处,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并修正,使该软件系统的功能、运行方式更加完善,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此外,震例查询系统选用中国震例课题组开发的中国地震震例库(基于浏览器),地震波形显示模块采用港震开发的基于windows环境的地震波形处理软件EDSP—IAS。2004年12月集成系统通过验收。
  专题组与福州大学计算机系协作开发群决策网络会商系统。2004年3月初步完成群决策网络会商系统软件的研制工作,并经多次修改、完善,于2004年4月通过验收。
  (3)现代化会商室建设
  根据系统研制的最新技术进展及会商室场地布局实际情况,主管部门同意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补充,最终确定工程实施技术方案为:会商室要与应急指挥系统联动,更好地为地震应急服务,采用双频拼接背投影系统、建立数字会议系统、中央控制系统,采用音视频矩阵和RGB矩阵控制多媒体信号输入输出等。2003年11月,通过公开招标,与福建省爱乐工程技术公司签订工程施工合同。2004年3月,会商室建设全面展开。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进行设备及相关软件的安装与调试,投入试运行。
  2004年11月,会商室和应急指挥中心系统集成初步完成,会商室系统开始内部运行调试。在试运行期间,在会商室召开2005年度地震年度会商会及多次评审会等,陈运泰院士、张国民等多位著名地震专家在会商室做报告、讲座,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受到大家的好评。
  (4)地震预报基础研究
  2002年8月,地震预报基础研究按照设计方案,将研究内容分成福建及闽粤交界沿海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和闽台地震活动相关性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中强以上地震长期预报研究、福建地区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研究三大部分,并明确人员分工。研究人员广泛收集资料,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福建地区地震活动构造背景、闽台地震动力来源及相关性、中短期预报指标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着边研究边应用的原则,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实际分析预报工作中得到应用,并获得良好的效果。经过两年多的研究,2004年9月相继完成各项工作,经过对各项研究内容的总结汇总,2005年2月研究工作全部完成,并为中短期预报指标查询系统建设提供素材。
  4.工程验收
  2005年5月12日,省地震局组织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总体验收。验收组专家根据项目设计书和验收大纲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认真审议,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注意管理、协调和人才的培养,既锻炼队伍,又培养大批青年科技骨干。应用高新技术建立的该系统,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创新性,在华南地区属于首创,不但为福建省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地震工程和科学研究实现网络信息化和综合分析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而且将在华南地区起到示范性作用。
  综上所述,该项目完成项目设计书的各项任务,预报研究成果、分析软件和会商系统已在全省日常地震预报和年度地震趋势研究中得到良好的应用。该项目经费使用合理,技术文档齐全,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附: 《福建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研究及其系统建设》项目验收报告
  根据闽震〔2005〕45号文件《关于报送省“十五”重点项目验收报告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2005年5月12日,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办公室在福州市组织有关专家对“福建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研究及其系统建设”(105—07)项目进行验收。
  验收组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查阅了相关文档资料,现场观看了系统的总体演示,对部分问题进行了质询与讨论。根据项目设计书和相关的验收大纲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审议:
  1.基于SQL—Server平台的福建地震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功能齐全,维护方便,前兆、测震和基础数据库资料完整、可靠,与前端分析软件连接良好,实现资料处理的网络化和共享。
  2.会商室设计合理,整体布局、装修达到设计要求,数字会议、扩音、投影系统配置先进,实现设备的智能中央控制及与应急指挥中心、其他会议室音视频信号的相互切换和同步传输。整体功能超过预期建设目标,达到同类设施的先进水平。
  3.基于GIS的软件系统界面友好,集数据库管理、各学科资料分析处理、地震序列分析、资料查询和管理、网络会商、地震波形调用、演示等功能于一体,为福建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提供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网络平台,可满足日常会商、地震应急和科学研究的需求。
  4.以特尔菲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基于J2EE系统软件体系结构,提供WEB方式、B/S模式网络会商的群决策会商系统,设计灵活、通用性强,提供较强的信息交流、方案质疑、画板协同编辑、文件传输、主题管理、系统设置维护等功能。
  5.收集大量闽台及邻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震源机制、GPS等资料;对华南地区地震带划分、地震活动性、现代构造应力场、潜在震源区以及地震危险性等内容作较详细的描述和论证;在对闽台地震相关性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划定与台湾强震存在相关性的区域和构造部位;深入研究福建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时空演化特征,总结提出中短期异常判定指标及跟踪方法。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已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验收专家组认为: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注意管理、协调和人才的培养,既锻炼了队伍,又培养了大批青年科技骨干。应用高新技术建立的该系统,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创新性,在华南地区属于首创,不但为福建省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地震工程和科学研究实现网络信息化和综合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平台,而且将在华南地区起到示范性作用。
  综上所述,福建中强以上地震中短期预报指标研究及其系统建设(105—07)项目完成了项目设计书的各项任务,预报研究成果、分析软件和会商系统已在全省日常地震预报和年度地震趋势研究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该项目经费使用合理,技术文档齐全,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验收专家组建议,该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后应加强相关的管理和维护,注意不断补充和完善其资料和功能。
  验收专家组组长:杨马陵
  2005.5.12

附注

①地震前兆: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概括性地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①三分向速度地震计:将东西向、南北向和垂向的地面运动转变为电信号的装置,为能够记录地震某—物理常数之地震仪的主要部件。 ①SAN储:存储区域网络(SAN)是一种高速专用网络(或者子网),用以在数据服务器和不同种类的数据存储设备之间提供连接。 ①壤中气汞测量:测量土壤气中的汞含量。 ①地震反射探测、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利用地震波进行人工地震勘探的一种方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1996-2005)

《福建省志·地震志(1996-2005)》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历程,重点记述了1998年至2005年期间的变化。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福建省地震局承编了该志书,并提供了资料来源和引用的出处。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所有地震术语均为标准地震术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测定和表示。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