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现代构造应力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1996-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22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现代构造应力场
分类号: P315.2+3
页数: 4
页码: 53-56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福建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通过收集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单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以北西—南东挤压为主,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自北往南有规则变化。在这种构造应力环境下,容易发生走滑断层和正断层性质的地震。动力作用主要来自西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挤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或北偏东向的挤压,形成了福建构造应力场版式,泉州地区是动力作用前锋的地区,该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为活跃。
关键词: 福建省 地震构造 构造应力场

内容

现代构造应力场是驱动地壳断裂构造活动并孕育发生地震的基本原因,不同方向的断裂活动的性质及其发生的震源力学特征,反映了福建省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因此,可以根据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反推地震发生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一、中小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解
  根据收集到福建地区中小地震综合震源机制解共10个(见表1.4—1),这10个综合解中序号1—9为走滑断层①性质,主压应力轴(P轴)仰角小于23°,主张应力轴(T轴)仰角小于10°,反映福建地震构造应力作用主要以水平挤压为主,震源错动以水平走滑剪切为主;序号10为正断层性质。
  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方向较为集中,除序号4为278°外其余集中在305°—331°,说明福建地区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以北西—南东挤压为主。
  二、单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和震源情况的多变,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P、N、T轴方向并不等同于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中等、主张应力轴方向。但地震应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大量的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可以描绘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轮廓,这些地震的断层错动方式在反映应力场作用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省地震局收集了福建及邻区内测定的1996—2005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54个,根据震源机制解3个特征轴空间取向(崔效锋等,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J],地震地质,2005,27[2]:298—307),断层运动性质统计如下:
  福建地区中小地震断层运动性质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性质为主,最大主应力(P轴)仰角较为离散,而主张应力轴(T轴)仰角一般较小,水平或近水平方向为主。
  福建地区最大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北西—南东与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基本一致,方向角为300°—330%沿海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一致性比内陆地区相对较好,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自北往南有规则变化,北部(闽江断裂带附近)主要表现为北北西方向,而南部闽粤交界附近表现为北西西至近东西方向。
  三、福建现代构造应力场
  从福建及邻区单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中小震综合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福建地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P轴)以北西—南东方向为主,存在各种仰角可能;主张应力轴(T轴)以北东—南西方向为主,以水平或近水平方向为主,在这种构造应力环境下,容易发生走滑断层和正断层性质的地震。
  福建及邻区的动力作用主要来自西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挤压,南部还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或北偏东向的挤压,而福建的东北部是受新生海——冲绳海槽的引张作用。在这种动力作用格局下形成了福建构造应力场版式,动力作用的前锋(或动力触角)位于泉州地区。该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为活跃(朱金芳、徐锡伟、黄宗林等,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46—348;史粦华、周峥嵘等,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力源探讨[J],地震,2006,26[2]:104—112)。
  福建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与本区大地测量资料分析结果是相一致的。周硕愚(2000年)认为自海洋指向泉州地区的相对运动,并向两翼扇形展开,同时福建南北构造运动具有显著差异,决定了福建地区构造应力场作用方式,也决定福建地区地震活动方式。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1996-2005)

《福建省志·地震志(1996-2005)》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历程,重点记述了1998年至2005年期间的变化。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福建省地震局承编了该志书,并提供了资料来源和引用的出处。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所有地震术语均为标准地震术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测定和表示。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