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地震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1996-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2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区域地震活动
分类号: P315.5
页数: 22
页码: 8-29
摘要: 本文章主要介绍了福建省及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从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和强度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空间分布上,福建及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南强北弱,主要集中在华安—漳州—龙岩—永安地区、莆田—泉州海外至东山—厦门海域以及古田水口库区。时间序列上,各年份地震活动频次差异很大,且最大地震级别也高低起伏不均。强度特征上,福建地区以3级左右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小震频繁,ML4级以上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福建地震活动的周期变化与整个华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紧密相关,并与台湾地区的强震活动有着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福建省 地震活动 区域地震活动

内容

一、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与强度
  (一)空间分布
  1996—2005年,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南强北弱;北纬26.5°以北的闽北与闽东北的地震活动明显偏少,没有ML≥3.O级地震,ML2级以上地震也极少;而北纬26.5°以南地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普遍,ML3.0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安—漳州—龙岩—永安地区、莆田—泉州海外至东山—厦门海域以及古田水口库区。华安—漳州—龙岩—永安地区是福建内陆地震最活跃地区。该区位于政和—海丰断裂带中南段西侧,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和九龙江断裂穿过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小震频繁,3—4级的震群活动比较活跃,福建省约90%的震群活动发生在这个地区。莆田—泉州海外至东山—厦门海域,以孤立中小地震活动为主,时有4级以上中等强度地震发生。1996年4月21日水口库区发生4.1级地震(1993年3月蓄水以来最大),还发生多次3级的震群活动。
  福建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沿北北东、北东方向条状分布比较明显,基本上与滨海断裂带各段断裂十分吻合。福建大陆上的地震活动在沿大小地震构造线分布基础上,成丛分布的特点尤为显著;永安、连城、龙岩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成丛性尤为突出,水口库区又是另一个地震活动成丛的地区。此外,永定附近、福州附近、漳州一长泰附近也是小震活动比较密集的地区。
  (二)时间序列
  1996—2005年,福建及附近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不均匀性。各年份ML≥2.0级地震活动的频次差异很大,最多的是1997年的306次,最少的是1996年的49次;各年份最大地震级别也高低起伏不均,1997年最大地震震级为ML5.2级,2003、2005年的最大地震震级仅为ML3.6级。1997年的地震活动水平是福建地区有仪器纪录地震
  以来地震活动最活跃的一年,发生2级以上地震306次。最大地震是5月31日永安西南5.2级,该地震是自1968年4月1日华安5.2级地震以来福建地区内陆最显著的一次地震。之后,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水平有所降低,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
  1999年的地震活动水平也很高,8月5日20时发生惠安海域ML4.8级地震,惠安、泉州、莆田沿海一带震感都比较强烈。9月21日台湾南投发生7.6级地震后,福建省大陆地区发生两次响应小震群活动,一次是9月23日开始的福州ML3.8级小震群活动,共发生0.0级以上地震400多次;另一次是11月2日开始的水口库区ML3.2级小震群活动,共发生0.0级以上地震400多次。其他几年基本上属于地震活动比较正常的年份。2005年的地震活动水平比较低,ML2.0级以上地震的频次比较少,只有66次,最大地震仅为ML3.6级。
  (三)强度特征
  1996—2005年,根据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测定,福建地区共发生ML2级以上地震1108次(表1.1—2),其中2.0—2.9级地震979次,3.0—3.9级地震135次,4.0—4.9级地震9次,5.0—5.9级地震1次。期间年平均发生ML2.0级以上地震112次,其中2.0—2.9级地震占87%,3.0—3.9级地震占12%,4.0级以上地震约占1%。以3级左右的中小地震活动为主,小震频繁,ML4级以上地震每年平均仅一次。1997年是福建有仪器纪录地震以来地震活动释放能量最高的一个年份,达到1.6907×1013焦耳(表1.1—3),当年最大地震是发生在永安西南的5.2级地震。
  同时,福建地震活动的周期变化与整个华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紧密相关,并与台湾地区的强震活动有着一定的关系。1971—2005年,仪器记录了福建ML2级以上地震实际发生的频次与当年最大地震,以及地震活动能量释放曲线。所记录的统计数字反映出福建及沿海地区四个时段每年地震活动水平呈高低起伏的变化特征。
  1.1972—1980年,ML2级以上地震年频次基本在50次以上,最大震级ML4.O级左右,每年平均释放地震能量为5.8932×1011焦耳,最高年发生ML2级以上地震频次为1974年的125次,虽然弱震活动较为活跃,但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属于正常的地震活动时段。
  2.1981—1990年,地震活动水平较低,年频次多在50次以下,其中年频次最低的是1984年,ML2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仅10次,其间年最大震级较低,多在ML3.5级左右,每年平均释放地震能量为2.3694×1011焦耳,属地震活动异常平静时段。
  3.1991—1997年,地震活动活跃期(图1.1-3),地震频次和地震能量释放均明显提高,每年平均释放地震能量为7.04866×1012焦耳,中强震频发,最大震级为1995年晋江海外5.3级地震,ML2级以上地震地震最高年频次为1997年,达306次,是本省有仪器记录以来地震年频次最高的年份。
  4.1998—2005年,年频次基本在60次以上,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最大震级ML4.8级,每年平均释放地震能量为1.0823×1012焦耳,最高年频次为1999年的134次(受台湾1999年9月21日南投7.6级地震影响,中等强度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属于正常的地震活动时段)。
  二、中强地震活动
  1996—2005年,福建地区发生ML4级以上地震10次,主要发生在莆田—泉州海外至东山—厦门海域、永安西南地区和古田水口水库。空间分布的显著特征是沿海集中成带,沿北东—南西向滨海断裂带展布;内陆主要发生在永安西南区域和水口库区。这些地震震源深度保持由西往东逐渐加深的分布特征。永安西南和水口地区级以上地震震源深度(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深度: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做震源深度。)一般分布在10千米以内,沿海的漳州—厦门—东山地区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居多。
  福建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均有原地重复发生和震中南北跳迁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强地震震中迁移还表现出海—陆跳迁活动的特点:1968年4月发生华安5.2级地震,1992年2月莆田南日岛外发生5.2级地震,1992年11月内陆龙岩—连城地区发生4.7级地震,震中由海向陆跳迁;1994年9月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1995年2月晋江海外发生5.3级地震,1997年5月又在内陆的永安西南发生5.2级地震,之后,沿海地区4级地震活动保持较为活跃的状况。
  (一)1997年5月31日永安西南5.2级地震
  1997年5月31日14时51分,永安市小陶镇张家山发生5.2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5°35′,东经117°11′,震源深度6千米。宏观震中位于永安市小陶镇张家山自然村南部山区,极震区烈度(①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中国采用12等级的地震烈度划分标准。)为VI度。震时全省普遍有感,并波及江西省会昌、寻乌、石城、安远、赣州,广东省梅州、汕头等地。震中附近的永安市、连城县、新罗区、漳平市等地区震感强烈。
  1.等震线分布
  烈度等震线的长轴走向呈北东向展布,其半径为18.5千米,短轴半径12千米。极震区为Ⅵ度,面积约697平方千米,Ⅴ度区面积为3957平方千米。
  2.地震类型
  1997年2月中旬起,永安市小陶镇、连城县赖源乡与龙岩市新罗区交界附近的小地震活动频度明显加强,强度逐渐增强。省地震局4月上旬在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架设临时流动地震台,距离小震群震中20千米左右,用以监视三市、县、区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与震情发展。该地区5月27日开始连续发生22次MLl.0—3.3级地震,5月31日07时14分万安临时台记录到10次小震,最大为2.7级。单台记录到的微小地震横波和纵波(②地震波: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的波。)的到时差(S—P)较稳定,永安、龙岩台在5.9—6.1s之间变化,万安台也在2.3—2.5s之间。5月31日14时51分发生5.2级主震后,截止到11月18日已记录到1102次(包括万安单台资料)余震,其中大于ML3.0级以上地震39次,最大余震为7月1日10时04分发生的ML4.1级。主震释放的应变能(①应变能:物体变形过程中贮存在物体内部的势能。)约占全序列的96%左右,判断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5月31日永安西南5.2级地震以小震群活动作为前震,余震活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直到1998年9月22日也是以小震群的方式结束地震活动,前后持续近一年半时间。主震发生后至7月初为地震活动频度最高阶段,日平均频度26次,7月1日发生ML4.1级最大余震。高频度活动持续35天,强度也较大。至8月中旬地震活动频度变缓,日平均频度少于7次,8月中旬以后进入正常的衰减,日平均1—2次。这次地震活动延续到1997年11月18日,平静了半个月时间,1997年12月3日又发生余震,持续到1998年4月28日,共发生0级以上地震54次,再平静了一个半月时间,1998年6月18日又发生余震,持续到9月22日,共发生0级以上地震140次。这两次作为主震后的余震的小震群活动都没有大于ML4.0级的地震。
  3.震源机制解(①震源机制解:指震源区在地震发生时的力学过程。利用地震波纵波的初动方向的分布状况来推断震源机制,常把震源区划分为压缩区和膨胀区相间的四象限区。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可划分出两个正交的平面界面(称为节面),其中之一为发震断层面。):
  福建地震台网和广东、江西个别台站记到了21个P波初动(②P波初动:地震计接收到的最早到达的纵波信号。)资料,以下半球投影等面积方法求得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方向呈北北东,主压应力轴为北西向,结合该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判定节面Ⅰ为主破裂面,即断层走向北东12°,倾向北西,为左旋逆断层,其中走滑成分占优势。主压应力轴与东南沿海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致。
  4.发震构造
  宏观震中位于永安市小陶镇张家山自然村南部山区,极震区周围断裂构造发育,相互交汇切割。震区广泛出露花岗岩和奥陶系变质石英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等。极震区位于构造侵蚀中低山区,海拔800米以上,最高山峰南山顶海拔1753米,山体高大山坡陡峻,切割深度大于500米,山脉和水系均呈北东向,河流阶地不发育,反映出晚第四纪以来地壳上升较为强烈。万安—古田断裂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断裂。
  地震震区东侧为新华夏系政和—海丰断裂带,西侧为邵武—河源断裂带,震区北侧与南侧分别有北西走向的次一级断裂:永安、晋江和九龙江断裂所控制。震中就位于北东向政和—海丰断裂带中段的西北侧,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带的西南侧。震中区虽无大的断裂存在,但存在多组交汇的断层,有北东、北西、南北向断层穿越切割。发震断裂万安—古田断裂是呈北东方位,即从永安城关东向西南经过洪田东,张家山、新罗区万安镇,地表出露表现为断续分布。根据福建省地震目录及万安临时台记录,本次地震活动的余震震中分布集中成团,两头稍稀疏,无明显的优势方位,也没有沿北东展布的特征。该地震由于断裂的局部应力调整而发生,并无涉及整个断裂带的活动。
  5.震后快速反应
  1997年5月31日,永安西南5.2级地震发生后,局分析预报中心在15分钟内便迅速定出地震“三要素”并通报有关部门和领导。省地震局领导迅速召集专家紧急会商,宣布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全局各部门进入应急状态,同时迅速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开展震害及宏观调查与现场监测工作。召开震情紧急会商,综合比较判断后,提出“短时间内原地重复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要注意可能发生4级左右有感余震”的趋势判断意见。
  永安地震发生后无论是省地震局分析预报或监测部门还是现场工作队,自始至终保持信息沟通。震区虽然地处山区,但现代化通讯和信息网络为地震现场工作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资料信息。震区附近的地震台、办随时保持联系,从容应对、互通地震最新信息,上报地震数据,及时收集灾情。通过通讯网信息沟通传递,及时向现场工作队提供资料。收集较详尽的震灾考察情况,使地震部门和地方政府能果断应急,及时决策,消除社会恐震情绪,稳定民心。通过震后趋势预测判断,群众在发生4.1级有感余震时有思想准备,未引起新的恐慌。
  6.震灾损失评估
  本次地震灾害受灾面积大,Ⅵ度区、Ⅴ度区普遍受灾,Ⅳ度区个别也有受灾,总面积达4654平方千米。震灾波及龙岩市连城县的11个乡镇、新罗区的5个乡镇,漳平市的3个乡镇,三明永安市的7个乡镇,共计4个县市26个乡镇,受灾人口达35万5千人,83750户。地震使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受损总面积达到120万平方千米,其中毁坏675平方千米、严重破坏65321平方千米、中等破坏374537平方千米、轻微破坏664486平方千米,民房直接经济损失4670.17万元。学校教学楼受损57898平方千米,经济损失247.65万元。工业及其他设施主要是厂房及设备受到中等以下破坏,两处小煤矿塌陷,经济损失达562.38万元。生命线工程主要是电力、水利水渠、广播电视、公路交通、水库等遭受不同程度破坏造成,经济损失1874万元。因此,永安西南5.2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7354.22万元,其中永安市经济损失2561.92万元,连城县经济损失2276.26万元,新罗区经济损失1960.87万元,漳平市经济损失555.17万元。
  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社会稳定,经济损失仅有7354万元,确定本次地震为一般性破坏地震灾情。
  (二)1999年8月5日惠安ML4.8级地震
  1999年8月5日20时07分在惠安海域发生ML4.8级地震,福州至厦门沿海城镇普遍有感,惠安、泉州、甫田等地的震感比较强烈。由于该地震发生在特殊背景下,引起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省地震局的高度重视。
  1.震情
  8月5日10时30分在北纬25°10′,东经119°10′,即莆田东南平海湾海域发生ML3.6级地震,莆田市区震感比较强烈,平海、湄洲岛等乡镇震感强烈。截至8月6日16时共记录到3次余震,最大余震ML1.8级,很快就衰减了。主震震源机制解:主破裂面走向北东17°,倾向南东,倾角69°,属左旋正断层;P轴走向153°,倾向北东;T轴走向255°,倾向北东。晚上20时07分在北纬24°49′,东经119°18′,即惠安东南海域发生ML4.8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福州至厦门的沿海城镇普遍有感,惠安沿海的净峰、小砟等乡镇均听到地声,震感十分强烈。截至8月20日12时共记录到17次余震,最大余震为8月20日10时35分发生ML3.5级余震。本次地震与上午发生的莆田平海湾3.6级地震相距37千米,地震波形相差很大,震源机制解也非常不同,属于不同的地震序列。因此,本次地震没有前震,其余震震中分布比较集中,无扩散现象。惠安净峰地震台所记录的S(横波)波到时减P波(纵波)到时的差值稳定,初动符号较为一致,无大的变化。ML4.8级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释放总能量的99.6%,属于主震—余震地震活动类型。与本区域历史地震十分相似,如1992年2月莆田南日岛海外5.2级地震,1995年5月晋江海外5.3级地震都是余震少、衰减快、具有主震—余震地震活动类型。
  主震震源机制解:主破裂面走向北西332°,倾向北东,倾角55°,属左旋正断层;P轴走向122°,倾向北东;T轴走向217%倾向北北东。
  极震区位于海中,推测地震烈度达到Ⅴ度。由于震中距离陆地20多千米,沿海地区受到IⅤ度影响,因此没有建筑物遭到破坏,没有造成经济损失。
  2.应急
  这两个前后发生的地震位置相隔仅37千米,后来发生的地震震级比先前发生的地震震级大,引起中国地震局专家和省地震局的注意。8月6日上午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召开临时会商会,发了(99)临第18期临时会商意见,要求省地震局近期须注意对惠安海域4.8级地震序列的跟踪分析和前兆异常变化的研究。省地震局于8月5日20时07分发生地震20分钟后召开紧急会商会,宣布按照《福建省地震局震情应急工作方案》决定进入Ⅱ级地震应急状态,要求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中心加强震情值班随时将余震资料转送分析预报中心;要求分析预报中心加强分析预报,每天应急会商一次,对8月5日10时30分莆田平海湾海域ML3.6级地震与20时07分惠安东南海域ML4.8级地震的关系作进一步分析;要求各地震局、各地震台加强震情值班,泉州市、莆田市地震局要尽快开展地震宏观调查工作。并向省地震局各单位发出通知(闽震发科〔1999〕084号),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紧急会商会纪要》执行。
   8月11日省地震局召开第七次震情应急会商会,根据连续7天的跟踪分析结果,与会专家对两次地震的序列特征、震区地质构造环境、历史地震情况等作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一致认识。会后宣布持续7天的震情应急状态予以解除,并要求继续对震情的发展趋势加强跟踪分析。
   3.宏观调查
   8月6日,泉州市、莆田市、惠安县地震局由领导带队到沿海城镇、乡村开展宏观调查,基本确定沿海地区为IⅤ度强影响。建筑物均未发生损坏及墙体裂隙;群众情绪比较稳定,生产生活秩序正常,没有发生大的恐震等现象;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掌握情况及时。
   泉州市地震局调查组走访净峰镇、小砟镇群众百余人,观察调查新、老房屋(多数为石头房)百余幢。大多数群众都听到类似飞机、汽车行驶的地声两次,紧随着感觉建筑物、室内物件摆设晃动较为强烈,尤其小砟镇的群众感觉晃动特别厉害。南安县地震局《关于惠安海域发生4.8级地震的宏观调查报告》称:东田镇—教师反映震感强烈,人站立摇晃,有地声刷刷作响,房顶粘灰瓦槽整条下滑5厘米左右;洪濑镇群众反映,震感强烈,人跑出屋外,茶杯碰撞作响;石井、康美、梅山、溪美等镇群众反映灯泡摇晃,地声刷刷作响约10秒钟之久。
   莆田市地震局调查组的调查情况报告称:全市沿海城镇多数人感到震动,普遍听到地声,门窗作响、家具跳动。平海镇群众反映震动时就像大卡车撞到房子的感觉。湄洲岛群众在黄金沙滩上都感到晃动(上午平海湾海域3.6级地震)。埭头镇的群众反映,上午10点许听到地声后,感到两次震动,相隔3—4秒,晚上8点许感到整个三层楼都在上下晃动。有极少数居民打包,准备外逃避震,有少数人从高层楼房直接跑到楼下避震。
   三、震群活动
   1971年至2005年,福建共发生震群活动18次,震级最大的震群是1994年5月永安小陶ML4.5级震群,震群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的是1988年8月3日开始活动的长汀震群,历时近5个月,共发生ML1.0级以上地震493次。
   1996年至2005年,福建共发生震群活动11次(表1.1—6),震级最大的震群是1999年9月福州ML3.8级震群,震群持续时间最长的是2000年1月2日开始活动的永安ML3.2级震群,历时6个月左右,共发生1级以上地震70次。震群活动均发生在福建内陆,主要集中在永安、龙岩、华安、安溪等地区,福建北部较少出现震群活动,福州、水口库区各发生一次震群活动。1997年5月31日永安西南5.2级地震持续到11月,平静半个月之后先后发生两次小震群活动,即1997年12月3日至1998年4月28日最大震级ML3.5级的小震群和1998年6月18日至9月22日最大震级ML3.6级的小震群,上节已经将其归入主震的持续余震活动,没有统计在本节的震群活动范围。
  这十年间的11次小震群活动从其活动参数(表1.1—7)可以知道,有些小震群活动是属于正常的地震活动,其活动参数显示没有前兆意义;有的小震群活动参数显示有前兆意义,特别是1997年4月11日的永安小震群,它的小震群活动参数对省地震局觉察到将要发生永安西南5.2级地震起到很大作用。
  从1996—2005年期间福建地区发生11次小震群的主震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小震群主要集中在长汀一龙岩与永安交界地区一漳平一带和古田一福州一带,基本上呈北西向走向。而长汀一龙岩与永安交界一漳平一带主要围绕龙岩与永安交界地区,有6次小震群都发生在这个交界地区。
  从震群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来看,1971年以来有两个震群活动较为密集的时间段,一是1975年5月至1976年4月,漳州、华安、龙岩地区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发生3次震群活动,震级均在ML3级左右,序列特征表明属正常的震群活动;二是1992年至1997年,共发生4次较显著的震群活动,震中分别位于永安小陶和漳浦一龙海附近,震级在ML4.0—4.5级之间,此时福建正处于地震活跃期,中强震频发。对这几次震群活动的分析研究表明,属前兆震群,显示出中强震发生前,本省弱震活动存在一个增强的过程,而震群活动是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1998年至2005年,发生10次ML3级震级活动,序列特征表明多属正常的震群活动,其中在1999年台湾南投7.6级大震后,福州、闽清水口相继发生ML3.8与ML3.2级震群活动,说明台湾强震活动对福建地区存在影响。
  永安、龙岩、漳州和华安地区是本省震群活动的高发区,其序列特征与中强地震活动周期有关,在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时段,震群活动主要以一般震群活动为主,震级较小;在地震活动相对活跃时期,震群活动震级相对较大,序列具有前兆特征。
  附: 福州ML3.8级小震群
  1999年9月24日17时12分,在福州市东北距市中心不到20千米的白庙村发生的ML3.8级显著有感地震,是继1997年5月31日永安西南5.2级地震以来发生在省内陆地区最强的一次有感震群活动。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内陆,且是交通发达、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省会城市福州,故它所产生的影响很大,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在1996—2005年11次小震群中,是最突出的。
  据中国历史强震资料记载,在震中近60千米范围内至今仅有两次较大地震发生,一次是与本次地震震中相距很近的1574年8月发生在福州—连江的5K级地震,另一次是1825年10月发生的福州永泰4%级地震。两震相连呈北东向展布,据此认为:震区周围具有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背景。地震周围60千米范围内,1971年1月1日至1999年9月22日共发生ML0.4级以上地震85次,其中ML3.5级地震4次,均为孤立型,最大地震是1988年10月31日福清近海的4.0级地震,本区表现出较弱的地震活动水平。值得一提的是ML3.8级地震打破了沿海地区孤立型地震的记录,表现为震群型特征。
  ML3.8级地震序列从1999年9月23日23时21分开始前震活动,前震次数共22次,最大ML2.6级。至1999年12月30日止,共发生了ML≥0.0级地震458个,其中ML≥2.0级地震42个,经重新定位,震中呈东西向约1.1千米,南北向约1.7千米的分布。
  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第3天,即9月26日的ML3.6级地震,与主震震级差为0.2级,主震能量占序列总能量的35.3%,因此判断该序列属震群型地震。表1.1—7的9月24日福州小震群活动参数显示确为震群型地震。该参数还显示这个震群具有前兆意义,即余震序列活动表现出相对频度高、起伏大、衰减慢的特征。
  根据福建数字遥测台网中心提供的P波初动资料,确定了ML3.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其震源机制解参数见表3.1—8。根据ML3.8级震群≥2.0级地震精确定位震中图,震中分布基本呈北西向展布,野外烈度调查结果和震区地质构造背景,断层为北西走向,因此确定节面II为主破裂面,走向317°、倾向北东、倾角80°(近直立),属右旋走滑逆断层。
  根据地震现场调查,在震群活动的60千米内,有北东向与北西向构造分布,其中北西向断层F1闽安断层是该震群活动的主要发震构造,如下图所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1996-2005)

《福建省志·地震志(1996-2005)》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历程,重点记述了1998年至2005年期间的变化。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福建省地震局承编了该志书,并提供了资料来源和引用的出处。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所有地震术语均为标准地震术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测定和表示。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