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台湾地震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173
颗粒名称: 八、台湾地震研究
分类号: P315
页数: 2
页码: 220-2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台湾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对福建有直接影响。福建地震部门自1974年起开展闽台地震相关性研究,成果丰硕,为地震预测防灾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 台湾省 地震研究 地震预测

内容

台湾是中国地震频度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其强震活动对福建有直接影响。1974年,福建地震部门开始对台湾与福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开展研究。
  1982年,省地震研究所建立台湾地震研究室,当年,台湾地震研究室完成“闽台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研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给出该区的应力分布图案和震源机制的群体特征。
  1984年,台湾地震研究室在《1920年和1972年台湾8级地震特征研究》中首次指出可用主压应力轴的转向预测地震序列的发展趋势。成果论文收入国家地震局主编的《中国特大地震研究(一)》。
  1984年,省地震研究所开展台湾历史地震专题研究。1987年编成《台湾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收编1985年以前台湾地震史料3555条,把台湾地震的最早记载推前几十年,增补民国以前地震资料20余条。
  1985年,台湾地震研究室开展台湾海峡及其邻近地区现代断裂构造的地震学研究,指出可用地震学的某些标志,来推断现代断裂构造的展布。同时承担“闽、赣、台三省潜在震源区划分”的研究任务,于1988年提交《闽、赣、台三省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图》(1:250万)。
  1986年,以台湾地震研究室为主进行1986年11月台湾花莲7.6级地震对福建沿海破坏的现场考察。写出综合性考察报告《1986年11月15日花莲7.6级地震灾情调查及我们的对策》。
  1988年,省地震局完成有关台湾地震的强震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和区域应力场、震源的某些地震学前兆、震害研究及其与大陆沿海地区地震关系等7个专题研究。
  1988年以后,为开展本地区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省地震研究所把闽、台地震相关性分析作为专题进行研究。1989年发表了《地震活动周期的谱分析》,探讨了台湾地震东带、西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认为3条带隐含2~3种周期,其卓越周期分别为17、30和335年,深入研究这3条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规律,有可能揭示板缘与板内地震之间的内在关系,1990年撰写的《台湾花莲7.6级大震序列及其活动特征》在国家地震局地震专业核心刊物发表。文章指出:按大陆地震类型划分,花莲7.6级地震介于主余震型和震群型之间,该震某些参数虽接近中国西南地区的强震,但更多的是显示出其板缘地震的特征。
  1992年,开始陆续建立地震数据库,共收集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以后台湾地区地震3000多条目。
  1994年,台湾海峡南部发生7.3级地震,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为研究此次地震的归属问题,又开展台湾地震与东南沿海地震的差异性研究,并研究菲律宾、台湾、华南地区强震的关系,认为三者之间存在依序滞后发生的规律,这一结论有助福建地区今后地震大形势的预测研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福建省志·地震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中强地震、地展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科研、机构与队伍、地震工作管理。

阅读

相关机构

国家地震局
相关机构
福建省地震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