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地震前兆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172
颗粒名称: 七、地震前兆研究
分类号: P315
页数: 3
页码: 218-2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地震科技人员自1973年以后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地震前兆研究,取得多项成果,提出适合本省的地震短临预报指标和异常判据,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 福建省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内容

1973年以后,福建地震科技人员通过震例总结、现场实验、地震年度趋势研究、专题研究等多种渠道,开展地震前兆研究。
  1978年,福建省地震办公室分析组提交了《福建、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地震综合报告(1972~1977)》。
  1979年,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利用视振幅比方差判别地震序列类型,指出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之间,其视振幅比方差存在显著差异。1980年,开展强震的地下水位阶及其成因研究,提出强震的地下水位阶的出现与面波关系密切,单纯用裂隙发育与演化的观点来解释水位变化的机制是不够的。
  1982年,水化学中心实验站提交的《江西永平爆破水文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从现场试验资料中提取出地应力变化与水文地球化学各测项变化的规律性,并对震后效应的特征与机制提出新的见解。同年,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研究三层倾斜层直流电测深正、反演问题,用冻胶有限电阻模拟法验证其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编制了正演计算程序,提出新的α曲线的定量反演解释法。成果论文应邀参加1987年9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探学术讨论会”。
  1983年至1986年,国家地震局组织地震预报清理攻关研究。省地震局参加的全国重点攻关项目《地震综合预报探索二十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专项一等奖;水化学中心实验站参加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地震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获国家地震局清理攻关专项二等奖。省地震研究所提交的〈福建省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总结报告》,指出福建地震台网中强地震前兆异常台站占总台数的10%~30%,地震监测能力表现为“多项目、少台站”的震前异常状况,该报告获国家地震局清理攻关专项三等奖。省地籐研究所综合预报室完成的《福建地震综合预报清理研究汇编》,总结出本地区中强震及台湾强震发震的一些前兆现象和规律,获国家地震局清理攻关专项三等奖。
  1985年,水化学中心实验站总结国内多次地面爆破和井下爆破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规律,进一步研究外力授予地层后引起的地下水各组分变化的机理。成果论文应邀参加1985年8月在日本召开的第二十三届国际地震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年会。1988年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985年11月25日至12月23日,水化学中心实验站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质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在南靖县汤坑村地热异常区进行水压致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实验。资料分析证明,在持续压力的作用下水文地球化学效应存在。
  1987年至1989年,国家地震局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研究。省地震研究所提交《多项前兆因子最佳组合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研究报告,认为最佳异常组合是实用化综合预报的一条可行途径。水化学中心实验站提交《水化、水位综合观测的可能性》研究报告,提出综合观测是今后地下水前兆手段的发展方向,一井多用可以最有效地提取地震信息。
  1988年,福建省地震局在对过去19年的预报经验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后,提出分别适合本省沿海地区和闽南赣南地区的地震学和前兆手段的短临预报指标和异常判据,制定了短临预报决策方案。
  1991年7月,省地震研究所提交的《利用水化学前兆探讨近一二年的地震趋势》研究报告,通过福建和粤东地区水化学前兆监测网对一些4级左右地震前兆异常的震例总结,指出,当时出现的一批水化学异常可能是近1~2年将在政和—海丰带中段及其以东地区(包括沿海)发生中强地震或在台湾南部地区发生强震的反映。研究结果为1992年地震活动实况所证实。
  1995年1月,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开展“台湾海峡南部7.3级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指出震前在福建和粤东地区地下流体监测网内,观测到一批具有层次结构、阶段分明特征的震前异常现象,它们在时间进程、空间展布、强度表现方面都有一定特点。最早出现异常的测点主要分布在烈度Ⅵ度区内,显示多项中期异常的测点与具有突出短临异常的测点有沿北西向断裂分布。
  1995年10月,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交《福建地磁场趋势变化特征及与地震的相关性》研究报告,通过分析1985年后地震活动的地磁场时空变化特征,指出:地磁场趋势异常往往在震前一年左右出现,其幅度与各台的震中距成正比;由于磁场的空间相关性,正常时各台有较好的同步性,如出现某台不一致,则可能是该台局部异常或异常在该监视区内;地磁手段有较明显的反应。
  1996年,省地震局开展“闽台地区震前电磁辐射和自然电位特征”的研究(国家地震局“八五”攻关项目),对台湾7级大震,福建M>4.0级地震和水口水库地震的震前电磁辐射和自然电位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台湾强震的前兆特征主要表现在超低频频段;震中在海里的地震与陆区地震震前电磁辖射波形特征有明显区别,震中距相近,强度相当的海中地震比陆区地震的信号弱得多;测点收到震前电磁辐射信号之强弱,同测点是否与震源处同一构造带有关,同一构造带上的信号强;具有孕震背景的大型水库是研究伴随岩石微破裂发生的电磁辐射现象的天然试验场,其前兆波形特征与构造地震明显不同。
  1997年,省地震局根据福建沿海几个有较长历史的验潮站的验潮记录研究“福建沿海的海平面变化及其影响”(省重点科技项目950107专题),经研究认为:海平面上升可能引发或加剧一系列的次生灾害,海平面上升的另一种主要影响是洪涝灾害增加,海平面上升一般会引起海水沿河口入侵,如再加大抽用地下水量,易造成咸水侵入地下含水层,使地下水质恶化和土壤盐渍化,影响工农业生产;福建沿海海面上升速率不高,相对来说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南部要比北部严重一些,需予以一定注意。
  1998年2月,省地震局提交《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倾斜固体潮特征及其动力学解释》研究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计委资助课题),根据厦门、漳州、泉州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对海潮影响进行分析,指出:潮港类型是决定固体潮特征的主要因素,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地球动力学解释。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福建省志·地震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中强地震、地展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科研、机构与队伍、地震工作管理。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建省地震局
相关机构
国家地震局
相关机构
兰州地震研究所
相关机构
福建省计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