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部探测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168
颗粒名称: 三、深部探测研究
分类号: P315
页数: 2
页码: 212-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深部探测研究通过重、磁、电探测和人工、天然地震探测等方法,揭示了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为地震预报、资源勘探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福建省 深部探测 地壳结构

内容

(一)重、磁、电探测
  1972年,省地震综合队开展以重力、地磁、地电方法为主的地壳深部探测研究,配合区域地质对地震危险区进行解剖。其成果《闽赣深部构造特征的研究》获1978年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1984~1985年,省地震局配合成都地质学院在龙岩、漳州、惠安、闽侯等地进行大地电磁测深(MT法)工作,发现闽侯、漳州地壳内存在相对高导层,龙岩、惠安存在上地幔高导层。提出福建地区深部电性分布明显受政和—海丰和长乐—诏安断裂带控制的论点,推测两断裂可能是超壳深断裂,长乐—诏安断裂带可能是一古俯冲带。
  1986年,省地震综合队对福建全省1972年后的重力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乐—诏安断裂带重力值相对政和—海丰断裂带的东侧表现为下降,由于受永安—晋江北西向断裂的阻止,将长乐—诏安断裂带下降区分南北两段,北面兴化湾地区下降值达-100μgal,南面东山、诏南下降值为-70μgal。而政和—海丰断裂带西侧则为上升区,漳州、华安、龙岩地区由于受北东向和东西向两组构造带的控制,在整体上升区域中切成两个异变带,九龙江以东为下降区,以西为上升区。从整体上看,福建存在着3个重力梯度带密集区,即兴化湾地区、漳华龙地区及漳浦和东山地区。
  对1981~1991年的重力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长乐—诏安断裂带自福州至诏安分成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4个不同变化区域,上升的最大速率为+3.6μgal/年,下降的最大速率为-5.0μgal/年,这一现象与该地区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由北而南活动分段的特征相吻合。
  对1991~1996年重力资料分析表明,这一时期重力场的变化继承了过去的变化特点,并从多局的变化向较单一的区域变化发展,形成了厦门至泉州方向以北地区为上升区,以南为下降区的格局,上升和下降的量值平均为5.5μgal/年左右。重力场变化较大的地区自北而南为:福州地区+10/μgal/年,泉州地区+6μgal/年,厦门至漳州地区为-6.0μgal/年。
  (二)人工地震探测
  1982~1988年,省地震局在福建及其与江西、广东交界地区连续组织4次较大规模地壳上地幔结构爆炸地震探测试验,取得总长3000多公里的8条剖面,记录到39组地壳上地幔地震波。省地震研究所利用人工地震资料结合工业爆破、航磁、重力资料,反演出福建及邻近地区三层地壳结构模型、莫霍面分布起伏状、地壳深断裂展布;发现福建沿海地带中地壳存在速度为5.60~5.90公里/秒,厚度约3~5公里的低速层和以泉州为界南北地壳结构的差异性;揭示华南大陆边缘地区地壳上地幔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从江西到福建沿海以及台湾海峡,地壳厚度逐渐从34公里减薄到26~27公里,福建沿海至台湾海峡是地壳厚度的突变带,台湾海峡可能存在中、新生代以来的裂谷构造;研究证实了福建沿海几条重要的北西断裂:闽江断裂、湄洲湾断裂、晋江断裂、九龙江断裂及广东韩江断裂,有些断裂甚至切割到M界面以下3~5公里,地震震源均分布在中地壳低速层界面以上及其过渡区,发震地点与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区密切相关;研究认为,福建沿海存在3个地热资源的远景区:福州—永泰区、德化—永春—安溪区、漳州—漳浦—华安区。研究成果已初步应用到中长期地震预报、城市烈度区划及重大工程抗震设计和石油气藏、地热学等矿产资源远景设计等方面。
  (三)天然地震探测
  1989年,福建省地震局利用福建、江西以及台湾等44个地震台站的1557个地震观测记录,输入23000多条波形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投影重建福建、台湾海峡、台湾及其邻近地区不同深度、不同方位的水平和垂直剖面彩色速度图像,揭示了闽台地区地壳构造变化、莫霍面起伏、岩石圈和软流圈的变化、强震震源深部构造特征等深部构造信息。速度图像分析表明:闽台地区深部速度图像呈现横向不均匀性,这种横向不均匀性一直延展到上地幔。18公里深度以上速度图像特征同地表的地质构造特征一致。福建沿海中生代火山断隆区对应高速区,台湾海峡东侧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出现低速异常,这是台湾主要油气资源分布区。台东火山岛弧带对应高速异常。30公里深部速度图像给出了研究区内莫霍面起伏情况。福建武夷山脉以南地区为莫霍面凹陷区,福建大部和台湾海峡为莫霍面隆起区,台湾地区为莫霍面凹陷区。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并非逐渐减薄。70~220公里深部速度图像给出了岩石圈和软流圈厚度情况。闽台地区岩石圈厚度至少110公里,属于大陆型岩石圈。台湾纵谷以东海域岩石圈厚度小于70公里,属于海洋型岩石圈,其软流圈厚度至少150公里左右。台湾海峡出现局部的软流圈物质涌入,厚度小于50公里。速度图像表明闽台地区8级强震震源区深部构造的特征是:上地壳是高速区;莫霍面起伏变化急剧;上地幔盖层出现低速块体。研究区内中强地震大部分都位于上地壳高速区和低速区的边缘地带。速度图像还表明菲律宾海板块同欧亚板块碰撞运动不仅发生在台湾纵谷附近,而且穿过菲律宾和台湾之间的海域,延伸到台湾海峡南端的中部。俯冲运动过程有3种不同形态,在台湾南端海域,欧亚大陆板块先向北后转向南插入菲律宾海板块;在台东纵谷附近,两大板块近乎垂直碰撞;在台湾境内北纬24°以北,板块大致以30℃左右倾角平缓向北俯冲至160公里深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福建省志·地震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中强地震、地展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科研、机构与队伍、地震工作管理。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建省地震局
相关机构
成都地质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