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152
颗粒名称: 六、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
分类号: P315.9
页数: 4
页码: 190-1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南地区位于福建地震活动最强烈地区,也是中国东部地区地震重灾区之一。为了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地震局商定在闽南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区。该示范工程旨在借鉴国内外防震减灾工作经验,建立较为完整的综合防震减灾技术体系和社会体系,增强闽南地区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 福建省 地社会综合防御 地震谣传

内容

闽南地区(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位于长乐—诏安断裂带,区内断裂构造纵横交错,是福建地震活动最强烈地区,也是中国东部地区地震重灾区之一。这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是著名的侨乡。为了有效的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地震局商定在闽南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区。目的是借鉴国内外防震减灾工作经验,在闽南地区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综合防震减灾技术体系和社会体系,增强闽南地区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服务于闽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成后,将对国内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防震减灾工作起“示范”作用。
  1994年9月23日,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提出:“省政府和国家地震局支持建立‘闽南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区’,请省地震局尽快提出具体方案,经省政府审核后报国家地震局审批”。据此,省地震局于1994年11月14日向省人民政府正式上报了《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国家地震局于1995年6月28日下达《关于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复函》文件,同意该项目立项,并建议省人民政府责成省地震局提出可行性论证,经组织论证后实施。省地震局对此进行研究,认为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的建设十分必要,技术上可行。它的建成将有效的改善闽南地区防震减灾技术设施条件,提高该区的地震监测、分析和预报水平,增强震后应急反应和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对闽南地区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1995年6月5日,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决定:把综合防震减灾体系建设作为防灾减灾防御体系列入“九五”计划建设项目,用5年的时间建成。“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投资1600万元,按国家、省、市各承担三分之一投入。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以厦、漳、泉3个城市为对象,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3个城市的人民政府职能,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一)总体目标
  按照总体规划,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闽南地区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等综合防震减灾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显著加强,尤其在大中城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主要目标是:
  (1)监测预报方面,建立起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地震监测、分析、预报和通讯系统,加强区内地震前兆台网监测效能,厦、漳、泉城市中心区测震监控能力达1.5级以上,闽南区域测震台网监控能力达到2.0级以上,提高地震分析预报水平。
  (2)应急救灾方面,建立起组织严密、运行高效的由政府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分工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和应急指挥系统,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多手段的通讯工具,实现地震数据的快速传送和处理,震前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迅速有效地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和指挥地震应急、抢险救灾及稳定社会工作,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预案迅速启动,救灾与重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3)震害预测与对策方面,建立闽南示范区震害预测和抗震减灾对策系统,对城市可能出现的震害进行分析预测,发现城市抗震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为政府提供完善可行的抗震减灾对策方案,经过政府组织实施后(主要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区内现有建筑物潜在危险和易受损害的条件得到减轻,生命线工程、重要工程、易引发灾害的工程具有良好的抗震防灾性能,为三城市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打下基础。
  (4)综合防御方面,通过开展社会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完善法规体系,使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并具备基本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减少地震谣传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也能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迅速平息;震时公众情绪稳定,并能迅速动员起来和自觉开展抗震救灾,社会秩序迅速恢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大减少,基本上不造成人为损失。
  (二)规模与布局
  根据国家地震监测总体规划,从保证防籐减灾需要与促进地震科技进步商个基本任务出发,确定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技术措施的建设规模和具体布局。
  1.数字遥测台网
  由福州台网中心和位于闽南地区的10个子台(主要有厦门、东山、平和、永定、惠安、华安6个有线传输地震子台)组成。该台网采用国内先进技术系统和设备,与沿海数字化地震台网联网。该网2级以上地震的监测范围达3.4万平方公里,对主要地段监控能力达1.5级,监控范围1.2万平方公里。
  2.前兆台网
  由分布于闽南地区53个观测点(项)组成,其中形变学科16个点(项)、流体学科28个点(项)、电磁学科9个点(项)。
  (1)地壳形变台网
  由GPS卫星精确定位、重力、应力、跨断层形变、地倾斜等观测手段组成,主要分布在厦门、漳州、泉州3个地区内以及邻区的福州、莆田、广东梅县、广东汕头地区。
  GPS监测台网以闽南为核心布设横穿该地区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地壳运动的监测网,其测点分别为泉州、石狮、同安、厦门、漳州、漳浦、东山、德化,并考虑该地区地震活动受邻区地震活动影响,在其外围布设福州、湄洲岛、梅县、汕头等测点。
  重力、应力、跨断层形变、跨断层短水准、地倾斜等分布在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共有8个观测台项。
  (2)地震流体观测网
  主要由水氡、水位动态、水温、断层气观测手段组成,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永春、安溪、华安、南靖、诏安、漳浦、龙海、惠安、南安等地,共28个观测台项。
  (3)电磁观测网
  以地磁、地磁波观测手段为主,主要分布在厦门、漳州、泉州、东山等地。共15个观测台项。
  3.地震数据传输数据网
  由福州中心站和分布于闽南地区的12个通讯站组成。主要分布在厦门、漳州、泉州、东山、华安、南靖、安溪、永春、集美以及福州通讯中心。中心直接与12个地震局、办、台队进行点与点及点对多点数据通信。
  4.震情监测和应急指挥系统
  主要包括设在省地震局的福州应急指挥中心及设在厦门、漳州、泉州3个城市地震现场和省人民政府的指挥联络网点。福州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信息收集加工处理任务,并在省人民政府及厦门、漳州、泉州市人民政府建设系统网络终端,共享中心系统网络的资源,实现用户间的同步和通讯。
  5.震害预测及减灾对策
  以厦门、漳州、泉州3个城市为对象,通过对各城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结合建筑物和构筑物普查,分析结构易损性,对可能出现的地震地质灾害,开展震害预测,提出减灾对策,震害预测及减灾对策在硬件建设上要涉及计算机防震减灾信息处理系统。
  6.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上述五大技术支撑系统的硬件绝大部分属于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同时,还涉及到少量土建及旧观测用房的改造,主要遥测中心改造和6个子台的基建,漳州地震台综合楼加层,应急指挥中心双向电路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工作室改造,同安、南安、诏安、漳浦、龙海、惠安观测点的基建和改造。
  (三)组织管理
  闽南综合防震减灾工程是一项系统的防灾工程,地震系统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力量。由于项目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优化、完善,为了使工程顺利完成和正常进行,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工作体制,1996年6月19日,成立“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由省人民政府、国家地震局有关领导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厦、漳、泉3市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地震局,负责日常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级分解、分项管理的原则,制定统一的规划和系统建设布局,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传递信息,组织交流,提供服务,进行项目落实监督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福建省志·地震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中强地震、地展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科研、机构与队伍、地震工作管理。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建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