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息地震谣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151
颗粒名称: 五、平息地震谣传
分类号: P315.9
页数: 6
页码: 185-1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地震谣传的特点、影响和应对措施。地震谣传通常带有迷信色彩或离奇传说,传播途径包括小道消息或海外电话,且容易在海外传播。其影响范围广泛,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甚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关键词: 福建省 地社会综合防御 地震谣传

内容

地震谣传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产生并通过非正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迅速蔓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受地震谣传事件影响的地区,社会经济及生活秩序,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扰破坏,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等情况,甚至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1970~1997年,福建发生较大地震谣传事件12起。为了明确反映谣传事件的影响情况,根据谣传影响程度将谣传事件分成5个等级(见表5-10)。
  (一)谣传特点
  1966年后,中国大陆曾发生十多次7级以上大地震,尤其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潜在恐震心理是产生地震谣传的基础或根本原因。除此之外,福建地震谣传还有三个特点:一是带有迷信色彩或离奇传说,如闰年要地震,某地要沉为海等等。二是传说外国人测出某地、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时,要发生“8级”、“12级”地震。三是打着专家旗号,通过小道消息或海外电话传播有地震预告的消息。例如,70年代,福建就传言:“李四光曾预言的四个大地震已发生三个,唯有闽南还未发生。”地震部门多次宣布这是谣传,李四光的论文中从未有过此类论述,但直至1994年,仍然有人在传播这种说法。
  客观上,福建面临中国地震活动性最强的省份台湾,经常受到大震波及,同时又是开放地区,尤其泉州一带闽南侨乡,旅居海外的侨胞达500万人,华侨大学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生和留学生,地域特殊,信息灵通,国外的不确切信息和讹传,容易导致“海外传闻”发生,且传输迅速,形成“海内外遥相呼应”。
  (二)谣传事件
  1.闽南地震谣传
  1980年7、8月,福建省闽南地区盛传要发生大地震。这次地震谣传来自香港,以报纸为媒介,迅速传播扩散,影响范围超出福建省和国内有关地区,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波及。
  1980年7月20日,香港《明报》第八版发表沁泉文章《勘探石油发现地下是空旷大洞—闽南地区盛传大地震》,称“这次大地震将在八月发生”,地点在“闽南泉州地区”,“强度在8级以上”。当天,香港法新社发出电讯。1980年7月21日,《香港时报》头版刊发法新社电,称“泉州外浅滩勘探石油触及空坑——中共地质学家预测闽南将有八级强震——料震央近厦门八月中发生”。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同胞纷纷来信、来电并寄来剪报,汇来款,规劝亲友外逃避震。厦门、晋江两地的城乡、工厂、学校、机关到处都在议论地震传闻,人们纷纷抢购食品,宰杀家禽、家畜,提取存款,外出避震。社会经济受到影响,表现在:
  (1)工业产值出现波动。8月份高温季节,工业产值通常低于年月均值,以厦门为例,前后3年8月份工业产值低于月均值比例分别为1979年7%,1980年13%,1981年8%,以1980年8月下降幅度最大,而且是全年最低的。
  (2)外贸活动受影响。外贸产值7~8月低于年均月值的15%~19%(1981年的7~8月份高于年均月值的7%~14%),一些侨商、外商洽谈商务活动因地震谣传延期进行。
  (3)侨汇减少。历年8月是泉州一带普渡节,正是侨汇旺季,但1980年8月却不旺。据厦门中国银行华侨服务部统计,7月26日至8月2日,存少取多,支付增加。据晋江县支行统计,晋江侨汇明显减少682笔。
  (4)外事旅游受到较大影响。根据厦门旅游部门统计,1980年7月国外旅客低于月均值16%,打破历年7~8月是旅游旺季的规律,旅游收入减少。据泉州中国旅行社统计,1980年7月接送出入境人数比1979年同期减少14%,且出境人数多于入境人数,减少了收入。原定的菲律宾等12个旅行团要来厦门等地,因逢地震谣传,全都没有来。原定的“福建省港澳青少年夏令营”和“闽、浙、沪和港澳青少年航海夏令营”因退团人数剧增而取消。
  福建省地震局召开震情趋势会商会议,经综合分析判定:福建省及其附近海域年内不可能发生强烈地震。1980年8月2日和8月4日,省地震局向省人民政府提交《关于迅速制止地震谣传的报告》和搜集到的4份外报报导导致谣传发生的《呈阅件》。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组织辟谣的指示精神,厦门市人民政府立即召开各部、委负责人会议,部署辟谣教育工作,各区、县、乡(镇)、村逐级传达贯彻。8月3日,《厦门日报》头版发表市地震办提供的《传说闽南地区八月将发生大地震纯属谣言》的新闻稿,当天上午零售报纸供不应求。晋江地区行政公署也及时组织辟谣,地区科委召集各县、市科委和地震办负责人会议,部署辟谣工作,地区地震办发出《关于做好地震宣传教育,制止大地震谣传的通知》,要求各级层层传达。各群众地震测报组充分发挥作用,利用宣传栏、墙报等开展宣传。同时也发挥侨务、金融部门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平息地震谣传教育。8月7日,《厦门日报》又发表《多大的地震才有破坏力》的科普宣传辟谣文章。泉州市人民广播电台8月8日、9日两天4次播放《关于我市将发生大地震的传说纯属谣传》的文章。8月9日,福建省地震局发出《福建省地震局否定闽南地区八月间发生大地震的传闻》新闻稿,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于当晚向香港发了电讯。8月10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澳门日报》等以显要位置发表这一消息,香港法新社也发表斥谣的电讯。马来西亚《星槟日报》以题为《中国否认福建省月中会发生地震,斥责香港一家报章报道谣言》的报道,转发了法新社的电讯。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于8月20日和21日广播省地震局领导答省电视台记者问,批驳香港《明报》等的地震谣言。8月23日至25日,省电视台录制《地震预测预防访问记》电视片,以省地震局领导答记者问的形式,对闽南地区8月将发生大地震的谣传予以批驳,并介绍福建省地震观测系统,再次强调“福建省及附近海域年内不可能发生强烈地震”。9月3日再次播放电视片时,这场地震谣传已平息了。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福建省地震局关于这次的事件总结——《对香港<明报>等报谣传1980年8月中旬在中国闽南发生大地震的反响及我辟谣对策》和《关于中国闽南地震谣传社会经济影响的概况综述》报告,分别刊载在《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第6期和1982年第12期。福建省地震局因平息这次地震谣传事件,获国家地震局“地震科普评比特等奖”。
  2.华侨大学地震谣传
  1987年2月下旬,泉州华侨大学海外学生因其家属来电误传要发生大地農而引发避震风潮。2月24日晚至25日中午,不到一天时间,泉州华侨大学学生离校达777人,银行大量存款被提走,福厦公路汽车票价数十倍上涨,引起国务院和国务院侨办的重视。2月25日,260多名华大学生到福州火车站抢购车票,要北上到上海、天津、北京等地避震,副省长陈明义带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地震局、省教委、省侨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立即到火车站与学生对话,澄清学生所传“听‘美国之音’广播,说泉州要地震”等说法。26日上午,学生陆续返校。26日中午,省地震局派出由闽赣地震研究所和泉州市地震办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赴华大辟谣。厦门市地震办也深入厦门各大专院校,对到厦门避震的华大学生做细致的疏导工作。2月底,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调研报告《1987年2月福建省泉州华侨大学地震谣言导致避震事件概述》发表在《国际地震动态》1987年第7期。
  3.福清地震谣传
  1997年11月下旬,福州市及所辖福清市、长乐市、平潭县流传要发生大地震。11月25日夜至26日凌晨,福清市20多万人到街头、公园避震。26日凌晨,福清市人民政府在及时得到省地震局无地震前兆异常消息后,立即在全市辟谣,并出动公安部门做群众工作,群众逐步返回室内,未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次地震谣传原因有3点:
  (1)11月24日,《福建日报》、《福州晚报》刊登新华社通讯稿《地震短临预报并非不可攻克》,报道用“地热法”对可能发生的东部地区5级以上地震作出预报。
  (2)“小雪”时节下冰雹是多年少见的气候异常现象。25日之前气温高,25日很多地方受雷雨、冰雹袭击,有人把气候异常与地震联系起来。
  (3)福清市25日晚市区停电,加剧市民恐惧感。
  采取平息谣传的做法:
  (1)福建省地震局和福州市地震局负责人11月22日和11月27日分别在省和市电视台发表辟谣讲话。
  (2)请气象和地震部门专家会商。让记者把气象异常与地震前兆无关结论刊登在11月27日《福州晚报》上。
  4.其他谣传事件
  1970~1998年,福建省还发生多起较有影响的地震谣传事件(见表5-1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福建省志·地震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中强地震、地展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科研、机构与队伍、地震工作管理。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四光
相关人物
陈明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