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壳深部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206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壳深部结构
分类号: P315
页数: 5
页码: 6-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地壳构造运动在地表的构造变形,往往取决于地下深部动力学过程。深部构造主要通过地球物理场加以反映。目前,对福建的深部构造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人工地震测深、布格重力异常及航磁等资料进行。
关键词: 福建省 地震构造背景 地壳深部结构

内容

地壳构造运动在地表的构造变形,往往取决于地下深部动力学过程。深部构造主要通过地球物理场加以反映。目前,对福建的深部构造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人工地震测深、布格重力异常及航磁等资料进行。
  一、分层结构
  根据对福州一泉州一汕头地区人工爆炸地震测深资料分析,福建地壳具有大陆向海洋过渡的特征,地壳介质P波速度6.3公里/秒,莫霍面P波速度7.9公里/秒,地壳平均厚度约30公里,由海洋向陆地逐渐增厚,除表层外,地壳由上、中、下三个速度结构层组成。
  上地壳,速度结构层平均厚度3公里,横向变化剧烈,大致在1.5~4公里之间,主要由岩浆岩、变质岩及局部地区的老沉积岩组成,多为浅断裂切割。
  中地壳,厚度比较稳定,平均为15公里,在其下部存在一低速层。低速层厚度3~4公里,层速度5.5~5.9公里/秒,在低速层分布地区,地表往往有温泉出露,以及重、磁等地球物理异常现象。
  下地壳,平均厚度约12公里,可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较稳定,下部分纵、横向变化较剧烈。泉州以南下部分厚度约4公里,层速度7.1公里/秒,表现为均匀层;泉州以北下部分厚度约7公里,表现为梯度层,速度从6.8公里/秒递增到7.21公里/秒。
  在下地壳下方存在数公里厚的高致密物质,是由于上地幔物质上涌并迁移下地壳而形成。
  地壳下面的莫霍面,从南到北逐渐加深,南浅约29公里,北深约30.5公里,在总背景上出现4个局部隆起区,即汕头隆起、诏安隆起、漳州一厦门隆起和泉州隆起。除诏安隆起外,各隆起区轴部发现有深断裂。地震沿深断裂活动,震源深度一般在15公里左右,最深不超过30公里。深切汕头隆起区轴部的韩江断裂,北侧斜坡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7级和民国7年(1918年)71/4级大震震源区;深切漳州一厦门隆起区的九龙江断裂,莫霍面断距为2.5公里,沿断裂以破碎带形式出现,所以厦门一漳州一带多有5级左右中强地震;深切泉州隆起的晋江断裂是区内最大一条北西向断裂,在惠安莫霍面隆起区断距达5公里,其北侧30公里处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海外71/2级大震震源区。此外,深切泉州隆起北侧还有湄洲湾断裂。
  二、重力场
  在布格异常图上,福建大致可以划分成2个总体呈北东向的重力场,即东南沿海重力梯级带和浦城一连城负重力场。
  (一)东南沿海重力梯级带
  东南沿海重力梯级带纵贯沿海地区,向北延伸入浙江,向南入广东,福建东部地区位于其中段。该带西侧的界线大致在布格重力图的-40×10-5米/秒2的重力线上,呈北东45°方向展布。此梯级带由东部台湾海峡的正异常带和西部福建沿海的负异常带组成。东部正异常在陆地上已知最大重力值为+35.5×10-5米/秒2,布格异常零值线与福建海岸走向十分吻合。重力梯度带宽60~70公里,梯度变化北大南小,等值线自东北向西南舒展,梯度变缓,往南至南靖、平和时,等值线向西拐弯合并于南岭负重力场。这种重力异常值直接反映着莫霍界面的起伏,重力异常值由西向东急剧升高,显示着沿海地区深部构造有较明显的变化。莫霍面在陆地埋藏较深,在海里较浅,根据省地矿局计算结果表明,福建省地壳厚度变化在27~31公里之间,由海向陆倾斜(见图1-3)。东部沿海地区为北东向的上地幔拗陷带,而台湾海峡则为上地幔隆起带,长乐一诏安断裂带恰好位于它们之间的“东南沿海梯度带”上,这说明台湾海峡和福建东部地区的基底,受北东向深部构造控制。
  (二)浦城一连城负重力场
  浦城一连城负重力场范围包括福建大部分地区,呈北东向展布,东与东南沿海梯级带相接,西界为江西省的上饶—万安梯级带所环绕,向南汇于南岭重力场。在布格重力图上,该重力场等值线自北而南呈孤立状封闭曲线展布。在该重力场内的连城重力低和建瓯重力高之间,存在着北西向异常带,由于该异常带的穿插,福建沿海的重力梯级带在莆田附近突然向西北方向扭曲,这是深部存在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反映。此断裂构造向东南延伸经兴化湾而入台湾海峡,其主干部位大致在湄洲岛—石牛山—将乐一线,延伸方向为320°,往西可延伸到江西的南丰。此外,从东山经上杭至江西省会昌,也存在北西向重力异常带。可见,福建省深部构造控制着地表的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的发育。
  三、磁场
  福建省区域磁场东西部有明显的差异。西部磁场弱,强度一般在-200~200nt之间,呈平缓起伏;东部磁场强,变化也大,强度一般在-500~500nt之间,正负值频繁交替,起伏剧烈,形成呈北东向展布的高磁异常带,这两种不同的磁场特征,与其所处地下岩石组成密切相关,它反映着东西部不同岩类组合。
  在福建东部,零星而狭窄的强磁异常,水平拐度大,单个或成组的北东、北西、东西向异常错落穿插,正负异常急速交替,尽管单体异常走向各异,但其总体分布组合成一个北东向的区域强磁异常,表明存在着北东向的基底隆起。
  福建区域磁场可划分为呈北东向展布的三大磁场带,东部福州—平和磁场带;中部古田—龙岩磁场带;西部浦城—连城磁场带。中部古田—龙岩磁场带属过渡性质,具有较稳定的带状正磁场。在这三大磁场内,北东(北北东)、北西、东西向等各自不同走向的异常体,显示着深部构造的存在,其中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基底构造最明显。
  福建省地震局利用航磁资料进行磁性基底上、下界面反演,结果表明,磁性基底的上、下界面在b、d、l等处隆起,而在a、c、f、g、h等处下凹。其余各处,特别是在福州附近,磁性基底上界面在福州西北方向有一带状凹陷,而下界面在福州的西北地区有一圆形隆起。沿福州、闽清、南平一线有一居里等温面隆起,这一隆起带恰好与该地的断裂带重合。地震的分布与居里等温面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的地震都发生在居里等温线的梯度带上(见图1-4、1-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地震志

《福建省志·地震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中强地震、地展监测、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科研、机构与队伍、地震工作管理。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