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船舶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99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其他
分类号: F426.474
页数: 2
页码: 49-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在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造船业发展历程。由于木材资源的缺乏,福建省开始转向制造水泥船,马尾造船厂成为全国最早试制水泥船的省份之一。1960年,该厂建造了第一艘300吨沿海钢丝水泥船,并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随后,福建省的造船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种不同规格的水泥船相继问世,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生产体系。其中,马尾造船厂和福建省水产造船厂等成为主要生产厂家,年建造水泥船能力达到1万吨。1970年,马尾造船厂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00吨沿海钢丝网水泥杂货船古田号的制造任务,并获得了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奖。
关键词: 福建省 造船业 马尾造船厂

内容

50年代末,由于木材缺乏,全省木质船严重失修,技术状况越来越差,不能适应水运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更新。当时的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省、市相继兴起水泥船的建造热潮。福建省也是全国最早设计试制水泥船的省份之一。1958年,马尾造船厂开创本省新产品钢丝水泥船建造之首例。当年12月29日,成功建成全国第一艘钢丝水泥机动船尖兵号,其船长仅8.5米,排水量6吨,主机为16马力。
  1960年,国家交通部在上海召开建造水泥船的科研会。由于福建省马尾造船厂于1958年建造了全国第一艘机动内河水泥船,交通部便把建造300吨沿海水泥船的任务交给福建省马尾造船厂。1960年,全国第一艘300吨沿海钢丝水泥船(原闽海167号)在马尾造船厂建造,时值国家困难时期,于1962年下马缓建,至1965年9月续建完成。
  该船在结构方面采用艉机型,船首设有升高甲板,船中部有两个货舱,结构采用横构架式,钢构架钢丝网水泥壳板,纵向钢筋三层,横向钢筋一层。所采用工艺分别船体不同部位用震荡器、水泥喷枪以及手工操作施工。该船长为41.4米、型宽7.4米、型深3.7米、吃水3米,满载排水量571.3吨,载重量300吨,主机6267型柴油机一台功率250马力。航速9.3节,航行于上海至福州航线。后调厦门航管局改名为厦水运19号。
  该轮自投入营运以来,已在海上航行60多万公里,技术状态良好,经济效益明显。1978年获省科技成果奖。至90年代,仍在厦门至香港的航线上营运。
  1964年,福建省兴起建造水泥船的热潮。当时,福州造船厂选派技术人员到苏州学习建造钢丝网水泥船技术,并成立水泥船制造车间,于当年11月正式投产建造农用水泥船,到1965年,两年共建造农用运输和抽水船共142艘,最大排水量150吨,最小30吨。同时期,闽侯造船厂、连江琯头水运公司造船厂,也相继建造一批载重量在10~50吨不同规格的水泥运输船;漳州造船厂于1964年下半年试制2.5吨农用钢丝网水泥船成功,当年就建成水泥运输船6艘;1966年,该厂建造水泥船的技术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建造的一艘沿海机帆货船漳帆414号,经受1969年三号热带风暴的袭击,船体完好无损。漳州造船厂至1970年底建造各类型的水泥船250艘/1200吨。
  70年代,福建省水泥船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生产厂家有马尾造船厂、福建省水产造船厂、上游造船厂、漳州造船厂、闽侯造船厂、马江造船厂、连江琯头水运公司造船厂、龙海县造船厂、莆田造船厂、泉州造船厂、福安造船厂以及福州市水运公司造船厂等,年建造水泥船能力有1万吨。
  1970年,马尾造船厂承担了国家建委和交通部联合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3000吨沿海钢丝网水泥杂货船古田号的制造任务。该船被视为当时世界上同类船之最。该船的建造采用纵向、横向、局部强度及板的网筋配置计算法,开创预应力应用于钢丝网水泥船的先例。同时,在工艺上采用预制水泥分段、船台合拢工艺、“挂斗振浆”成型工艺,突破立面砂浆施工难关。船体成型系采用分段成型和分段吊装相结合的新工艺和旁板分片成型的新工艺,减少一次成型的工作量,解决了设备和式序交叉的问题。旁板水泥浆浇注工程有80多吨水泥、1400平方米,该厂组织科室、车间干部及技术人员、工人奋战5天5夜,完成关键工程项目。上层建筑采取立体分段预制、船台吊装合拢的新工艺,缩短建造船周期。同时,在建造工艺方面做了明显的改进。该船是中后机型单螺旋桨货轮,排水量5773吨,载重量3024吨,主机8GSPZ43/82左旋,额定功率2660马力,航速13.5节,续航力2500海里。共3个货舱,舱容4769.1立方米。采用半回转式单把杆起货设备,机械启闭货舱盖,转叶式液压舵机,船体结构是单甲板,双层底,甲板和船底采用钢丝网水泥结构。适宜装载粮食、化肥、糖、盐等包装货和煤、砂等散装货。航行于上海、大连等沿海各大中港口。该船于1971年开始施工设计,经几年的艰苦努力,克服了原材料供应和设备配套的困难,攻克了大量的技术难关。1973年3月22日古田号下水,1974年底首次载重试航到上海,1975年9月投入试营运,1977年7月在上海船厂召开技术预审会,会后,报请交通部和国家建材总局组织部鉴定。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奖。这是中国水泥船吨位最大的一艘。水泥船虽具有保管方便、水密性强、船身稳、航速快等优点,但不耐碰,船身自重大,因而大吨位钢丝水泥船不适宜推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船舶工业志

《福建省志·船舶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断至1990年,附录内容断至1997年。记述了福建古代、近代和当代船舶工业,包括交通运输、渔业、盐业等船舶的建造、修理及配套制造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