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96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技术
分类号: S894
页数: 6
页码: 183-18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蜂群饲养管理、病敌害防治、饲养方式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养蜂业 技术

内容

福建是全国中蜂主产区之一,所饲养的中蜂群数将近意蜂的一倍。由于中蜂的蜂蜜单产不及意蜂的1/2,加上通常只有蜂蜜、蜂蜡两种产品,而意蜂除蜂蜜、蜂蜡外,还有蜂王浆、蜂花粉等,所以全省中蜂的年产值反而少于意蜂。意蜂的饲养规模一般比中蜂大,中蜂、意蜂的饲养技术及饲养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蜂群饲养管理
  福建春季阴雨天气多,常有寒潮,既影响蜜蜂的采集活动,又影响蜜粉源植物的开花、泌蜜,所以对培养强群迎接本省首要的荔枝流蜜期甚为不利。流蜜期,中蜂因分蜂性强,难以维持强群,产蜜量一直较低。盛夏,外界蜜粉源枯竭,天气炎热,蜂王停卵,群势显著下降,是蜂群周年生活和养蜂生产的困难时期。人秋以后,平原地区的意蜂,因蜜粉源稀少,气温偏高,“秋衰”严重,影响来春繁殖。针对这些问题,广大科技人员和蜂农,经过长时间摸索,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管理蜂群的方法。
  (一)加快蜂群春季繁殖
  从福建春季的蜜粉源、气候及秋后的群势条件看,如果按单王群任其自然繁殖,则闽南荔枝流蜜期开始时,一般很难养成强大的采蜜群势。从50年代末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养蜂业发达地区的养蜂人员,经过不断试验,总结出若干加快蜂群春季繁殖的有效措施。其一,双群同箱繁殖。50年代末,泉州、福州等地首先在意蜂上采用这个方法,将两个弱群或中等群合养在一个箱内。中间用闸板或铁纱闸板隔开。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巢温,产卵圈大,比单群繁殖快速得多。60年代中期,福州等地养中蜂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进入80年代,闽南各地普遍采用这一方法。其二,一强一弱的主、副群繁殖,以强带弱、以弱助强。其三,密集群势,前期保持蜂多于脾,中、后期保持蜂、脾相称。其四,奖励饲喂,春季繁殖期,由于气温低,蜜源植物泌蜜少或不泌蜜,奖励饲喂既能满足蜂群生活及育虫的需要,又能刺激蜂王产卵。60年代初,福州地区一些中蜂场实行中蜂分组轮流奖励饲喂。其五,补充蛋白质饲料。蛋白质是蜜蜂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营养物质,蜜蜂幼虫的成长发育及幼年蜜蜂器官的完全发育等,都离不开蛋白质的消耗。春季,省内蜂群常出现严重缺粉、幼虫被拖弃的现象。1959年,福州有经验的养蜂者就认识到蛋白质饲料对蜜蜂的重要性,首先使用牛奶与糖浆的混合物对意蜂进行奖励饲养。1985年以来,莆田、福州、漳州等地的许多蜂农,采用人工饲喂花粉或花粉代用品的办法以弥补粉源不足。
  (二)强群新王采蜜
  强大的群势,是获取蜂蜜高产的前提。50年后期,我省养蜂界已普遍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中蜂群势强了,容易产生分蜂热。一旦出现分蜂热,蜂蜜产量反而更低。从70年代后期开始,闽南尤其是龙溪地区饲养中蜂的蜂农,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采用新产卵王(或处女王)组织强大采蜜群,而且群内保持适量的子脾,产蜜量显著增加。
  (三)越夏期保存蜂群实力
  七、八、九三个月,福建天气炎热,蜜粉源枯竭,敌害严重,常出现蜂王停卵或卵不孵化、幼蜂束翅,工蜂疲于扇风降温,既增加贮蜜的消耗,又缩短寿命,致使群势大幅度下降。1958年以来,全省各地蜂农总结出“新王、足蜜、一定群势”是蜂群安全越夏的前提条件。“新王”,指意蜂必须是当年的蜂王;中蜂必须是夏初培育的蜂王;“蜜足”,平均每足框蜂需有1~2千克的贮蜜;“一定群势”,一般在3足框蜂左右。蜂农们还创造出“海滨越夏”和“山林越夏”的先进经验。海滨温度,湿度适宜,敌害少。从60年代以来,厦门和龙海地区的蜂群迁往海边牡荆、芝麻区,晋江地区蜂群迁往海边田青区,福州和闽侯地区的蜂群迁往海边瓜区,都获得满意的效果。高山密林,天气凉爽,有零星粉蜜源,中蜂多数深入山区渡夏,效果很好。
  (四)克服蜂群秋衰
  9月中旬以后,转地省外的意蜂陆续回闽,不少地方秋季蜜粉源缺乏,零星少量的桉树、山花、野草蜜粉源,难以满足蜂群繁殖的需要;蜂王在转地连续赶采大流蜜期之后,产卵力明显下降。利用有限的辅助蜜源,让蜂王继续产下少量的卵,显然难以维持蜂群后期的群势,冬季至蚕豆花期群势十分弱小,发展甚为缓慢。1982年以来,莆田等地的蜂农,采用囚王断子的管理措施。在晚稻粉源结束后,把蜂群迁至周围没有粉源、坐南朝北、天气阴凉的场地,用王笼把蜂王囚禁起来,迫使蜂群断子一段时间,直至蚕豆开花才放出蜂王。这种技术可达到节省饲料、减少人力和物力开支、延长工蜂寿命、使蜂王得到休息、有利于治螨等效果。
  二、病敌害防治
  蜜蜂的病害和敌害,是养蜂业发展的重要障碍。50年代末以来,福建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大的流行性蜜蜂病害,给全省的养蜂业造成严重损失。全省养蜂工作者,经过不断试验、研究,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蜜蜂主要病敌害的技术措施。
  (―)病敌害种类
  本省的中蜂和意蜂,曾经发生过的病敌害种类很多。病害有两大类,一是传染性病害,二是非传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主要有,属于病毒病害的囊状幼虫病和麻痹病;属于细菌病害的美洲幼虫腐臭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属于原生动物病害的孢子虫病和马氏管变形虫病;属于寄生虫病害的大蜂螨和小蜂螨。非传染性病害主要有茶花蜜中毒、农药中毒等引起的卷翅病(又称束翅病)。敌害主要有昆虫类、两栖类和兽类。昆虫类敌害,主要有巢虫、胡蜂和蚂蚁,两栖类敌害主要有蟾蜍。兽类敌害主要有黄喉貂等。
  (二)主要病虫害的流行和危害
  1.大蜂螨、小蜂螨
  1959年3月,福州市各意蜂场先后发生大蜂螨为害,至10月间,大部分蜂场的蜂群损失50%以上。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意蜂也在这一年相继遭受大蜂螨危害。漳州地区意蜂损失达70%。大蜂螨既寄生在成蜂体上,也寄生在幼虫房里。成蜂被寄生后,体质衰弱,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被寄生的幼虫,有的在幼虫期死亡;有的在蛹期死亡;有的虽幸而羽化,也常是翅、足残缺不全,不能飞行。受害严重的蜂群,往往死蛹、死蜂遍地,幼蜂四处爬行,群势迅速减弱,进而全群覆灭。在本省,春、秋季节群势较弱时,大蜂螨寄生率和寄生密度较其他季节高。
  1960年8月,福州市各意蜂场发生小蜂螨危害,其程度较大蜂螨更为严重,两个月间,有的蜂场整场毁灭。其他地区的意蜂,也在这一年陆续出现小蜂螨危害。小蜂蟥的整个生活过程,都寄生在子脾中,靠吸取幼虫的体液为生,受害严重的蜂群,虫死蛹烂,甚至断子。在本省,6月中旬以后,蜂群内小蜂螨逐渐增多,寄生率、寄生密度呈直线上升趋势,10月中、下旬达到最高峰,不少峰群因此灭亡。
  由于螨害来势凶猛,初期又束手无策,全省意蜂群数减少70%以上,直至1963年,蜂群数量才开始回升。这是本省养蜂史上第一次蜂病大流行。至今,蜂螨仍然是本省养蜂生产上最主要的虫害之一。
  2.中蜂囊状幼虫病
  1972年,中蜂囊状幼虫病从广东蔓延到本省漳浦县,1973年秋季以后,在全省沿海地区普遍流行。龙溪、莆田、晋江、福州、厦门、闽侯等地区,中蜂损失70%以上。其中,南靖县1972年有中蜂7732群,蜂蜜收购量达5195担,1973年由于中蜂囊状幼虫病暴发成灾,至1974年,中蜂仅存1965群,产蜜量仅1174担。同安县在此病暴发前有中蜂3000余群,暴发后只剩下12群。这是本省养蜂史上第二次蜂病大流行。此病是由传染迅速的蜜蜂幼虫病感染死亡的,一般是5~6日龄的幼虫,多数死于封盖后。病情表现有两种类型:一种急性型,大片子脾很快全部死亡;另一种是慢性型,少量染病幼虫夹杂在健康幼虫之间陆续死亡。在福建,冬、春季节发病严重,尤以当年11月中旬至12月,翌年2~3月为发病高峰。1990年,此病在老病区仍时有发生,新病区也在不断出现。
  (三)主要病虫害防治
  1.美洲幼虫腐臭病
  预防措施:本省普遍采用给蜂群饲喂0.1%磺胺噻唑钠糖浆的方法,预防美洲幼虫腐臭病。
  治疗方法:通常使用磺胺噻唑钠、四环素和土霉素等3种药物进行治疗。先配好50%糖浆,然后每公斤糖浆加入磺胺噻唑钠(针剂或片剂)1克,或者四环素10~20万单位,或者土霉素10万单位,混合均匀后喂蜂。每框蜂每次喂药物糖浆50~100克。每隔3~4天喂一次;3~4次为一个疗程。直至症状消失。症状消失后,过一两个月,再治一个疗程。至来年春季发病前,再治1~2次。每个疗程应将3种药物交错使用。在喂药治疗的同时,结合换箱换脾。病群使用过的蜂箱、巢脾,用乙烯氧化物(EO)气体熏蒸消毒。
  2.欧洲幼虫腐臭病
  预防措施:福建省普遍采用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如春季合并弱群、密集群势、加强保温和喂足饲料等,结合奖励饲养进行喂药预防。
  治疗方法:一般使用链霉素、土霉素和四环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效果甚好。用药量及饲喂方法与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治疗方法相同。
  3.中蜂囊状幼虫病
  本省普遍采用由福建农学院等单位协作研究出来的综合防治技术:从发病蜂场中选择一组抗病力强,其他性能也较为理想的蜂群,分别培育雄蜂和蜂王,替换病群的蜂王。加强蜂群的饲养管理,春、秋容易发病的季节,合并弱群、密集群势,加强保温,喂足饲料。换王、囚王,人为断子一个时期。用华千斤藤干块根或半枝莲,加水适量,先以猛火煮沸,继以文火煎煮15~20分钟,经过滤去渣后,趁热配成饱和的药液糖浆。傍晚饲喂蜜蜂,隔天喂药一次,连喂5次为一个疗程。每10框蜂用华千斤藤干块根10克或半枝莲干草50克。用0.3%高锰酸钾或10%漂白粉水溶液对病群的蜂箱进行消毒。
  4.大蜂螨和小蜂螨
  根据蜂螨的寄生特性,利用蜂群断子期治螨,效果最好。在蜂群繁殖期治蟥,可采用扣王断子或分巢治螨。本省意蜂场治螨用的药物种类很多。1960~1967年,主要使用萘粉和鱼藤精。具体治法:一是萘粉。将萘粉均匀地撒在纸板上,药粉上覆一层纱布,于傍晚放入巢箱底,不关巢门熏治一夜,翌日清晨撤出药纸板,集中落螨烧毁。每隔3~5天熏治一次,连续熏治4~5次。气温在20℃以上时,8~10框蜂,每次用药2~3克。气温高,群势强,药量酌减,反之则酌增。二是鱼藤精。把含鱼藤酮2.5%的乳剂加肥皂水(在每公斤温水中加入3克中性肥皂薄片,搅溶即成)200~400倍稀释,搅匀后装入喷雾筒,傍晚(早春或晚秋气温较低,可在晴天的中午),一人提起带蜂巢脾,使巢脾上梁与地面垂直,另一人持喷雾筒,斜对脾面,向蜜蜂喷药,至蜜蜂体表蒙上一层雾滴为止。一般1千克药液,喷50框蜂。每隔1~3天喷一次,连喷4~6次,直到看不见落螨为止。喷药前,在箱底套上硬纸板以收集落螨。喷药后一段时间,集中落螨烧毁,在幼蜂大量出房时,停止用药。
  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使用敌螨熏烟剂、灭螨灵熏烟剂、螨卵酯熏烟剂、升华硫、硫磺、马拉硫磷等药物治螨。具体治法:一是敌螨熏烟剂。傍晚,先在蜂箱底铺一张纸,然后打开箱盖,关闭巢门,点燃药包一角,置于比药包略大的瓦片上,放入蜂箱内没有蜂脾一侧,立即盖严箱盖,熏治20分钟左右,揭开箱盖,取出残灰,整理好蜂群。翌日清晨,收集落螨烧毁。标准蜂箱单箱群,每群每次用药2克,继箱群3~4克。每隔5~7天熏治一次,连治4~5次。灭螨灵熏烟剂和螨卵酯熏烟剂的用法和剂量与敌螨熏烟剂相同。二是升华硫。抖掉子脾上的蜜蜂,用纱布包裹升华硫,涂擦封盖子脾的房盖。涂药时,巢脾适当倾斜。每隔7天治一次,连治3次。三是硫磺。预备一个空巢箱和一二个继箱。一人把蜂群内所有巢脾脱蜂后提出,放进备用的继箱,每一个继箱放脾8个;另一个人把烧红的木炭夹放在瓦片上,放入备用的空巢箱内,再把约25克的硫磺粉撒在火炭上,至药粉液化冒烟时,将巢箱盖严,使箱内蓄足烟量,约经30秒钟,揭去箱盖,叠上一个装着巢脾的继箱,迅速加盖,熏治1~3分钟(卵、虫和小幼虫多的,熏1~2分钟),然后搬下继箱,即刻把巢脾放回原群。每隔4天熏治一次,连熏2次。夏季熏治时,须在放药的巢箱上加一个空继箱,然后再叠上装有巢脾的继箱。四是马拉硫磷。取20%的药液加水3000~4000倍稀释,再加入少量酒精,搅匀即可。其他使用方法同鱼藤精,但配制液的用量应适当减少。
  从80年代初开始,本省普遍使用双甲脒治瞒。具体用法是:取20%双甲脒乳剂,加水4000倍稀释,然后喷雾蜂体。喷法同鱼藤精,配制液的用量,一般每群蜂(放框7~8个)用30~40毫升。
  三、饲养方式
  (一)意蜂
  40年代以前,由于蜂群数量少,福建基本上都是以固定一地放养的方式(称定地饲养)饲养意蜂。50年代初,以定地结合短途转地放养为主。由于当地蜜源植物时有时无,全年养蜂的生产期总共不过2个月。1958年,莆田国营九华农场养蜂场首创转地外省放蜂获得成功,全年生产期可达5个月以上,蜂蜜产量比定地饲养成倍甚至数倍地增加。此后,这种长途转地追花夺蜜的饲养方式逐渐在全省意蜂主产区推开。现在全省饲养意蜂的方式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
  1.长途转地饲养
  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70%以上的意蜂场都采用这种方式。其放蜂路线,主要有有3条:第一条是东北线。早春蜂群在东北当地的蚕豆、油菜、紫云英等花期繁殖,至3月上旬或中旬,转地江西采油菜、紫云英,接着转入江苏采油菜、紫云英,再迁往山东采洋槐,又到东北采草花、段树或胡枝子,9月回闽。第二条为华北线,早春在华北当地繁殖,3月上旬或中旬转地河南采油菜、紫云英及洋槐。接着进入山西采洋槐、狼牙刺、荆条,再奔陕西采荞麦,9月返回福建。第三条为西北线。3月上旬或中旬进入河南,后转入新疆采油菜、葵花或山花、棉花,9月回福建。一个蜜源接着一个蜜源,从南到北,春去秋回。以这种方式养蜂的蜂场(养蜂户)一般有80~90个继箱群,常年平均每群产值约300元。长途转地放蜂的主要问题是,养蜂人必须联合互助,费用开支大,成本占产值的50%左右,而且风险较大。
  2.短途转地饲养
  本省有少数蜂场(养蜂户)只在省内转地放蜂,早春在蚕豆、油菜、紫云英场地繁殖,然后转入荔枝、龙眼、山乌桕场地采蜜。盛夏迁往海边田青、芝麻、瓜类场地越夏。秋季或进入桉树、甘薯场地采蜜,或利用山花、水稻等粉源繁殖。冬季转到柃或八叶五加场地,利用其早、中流蜜期,或者转入枇杷、茶、早油菜、早蚕豆花期繁殖。采用这种方式的蜂场(养蜂户)一般只有40~50群蜜蜂,常年产值8000~10000元,其费用开支少,约占总产值的20%,风险小。但是,由于全年主要蜜源只有荔枝和龙眼,且龙眼大、小年很明显,兼之意蜂对柃、八叶五加等蜜源不能充分利用,一旦荔枝、龙眼花期歉收,即有亏损的可能。3.定地饲养
  莆田、同安、漳浦等县有极少数养蜂户采用这种方式。当地蜜粉源条件比较优越,早春有蚕豆、油菜、紫云英等,荔枝、龙眼兼有,还有桉树、芝麻或枇杷等等。采用这种方式的养蜂户,一般只有20群左右蜜蜂,对王浆生产较为重视,常年产值三四千元,费用开支约占总产值10%。
  (二)中蜂
  旧法饲养的中蜂,只能定地放养。50年代,福建新法饲养的中蜂,以定地饲养为主,少数蜂场采用定地结合小转地的方式。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福州等地少数中蜂场(养蜂户)上半年转地到江西、浙江、上海,6月上旬回福建山乌桕场地采小暑蜜。从1973年起,已基本上没有中蜂场转地省外的。目前,全省饲养中蜂的方式主要有两个类型。
  1.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
  漳州地区的南靖、平和、华安、长泰、漳浦、云霄、诏安,厦门地区的同安,福州地区的永泰、闽侯、闽清、福清、福州北郊,以及南平、尤溪、仙游、莆田等县山区中蜂场,早春在当地利用山区蜜粉源繁殖,四五月就近进入荔枝、龙眼场地,龙眼花期结束后,返回本地,利用小暑蜜源,然后越夏、秋繁,最后利用冬季蜜源。平原地区的中蜂场,早春在当地,利用蚕豆、油菜、紫云英等蜜粉源繁殖,四五月转入荔枝、龙眼场地。尔后转运到附近山区或山区县利用山乌桕蜜源,接着在山上越夏、秋繁,再利用冬季蜜源,冬季蜜源结束后回到本地。采用这种饲养方式的中蜂场(养蜂户)一般有中蜂50群以上,常年产值四五千元。由于转地路程短,次数少,费用支出少,约占总产值的10%,收入相对稳定。
  2.定地饲养
  闽东北、闽西及闽北各地绝大部分养蜂户,其他地区的农户庭院养蜂,以及其他职业者的业余养蜂,多采用定地饲养。一般养中蜂十几、二十群不等,常年产值数百至上千元,成本很少,几近纯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