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9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教育
分类号: F326.3
页数: 5
页码: 138-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畜牧兽医教育事业经历了薄弱的基础和起步晚的阶段,但在民国和新中国时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政府重视教育工作,畜牧兽医教育事业在高等教育、干部培训和农民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福建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58年设系后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办学条件,并在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验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一定挫折,但随着福建农林大学的成立和恢复福建农学院建制,该系重新焕发活力,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畜牧兽医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福建省 教育事业 畜牧业

内容

福建省畜牧兽医教育事业起步很晚,基础薄弱。民国25年(1936年)永泰县创办私立同仁初级职业学校,设立畜牧兽医班。民国26年秋,私立协和大学设立农学系,在该系课程中开设普通畜牧学和普通家禽学。民国29年,该大学成立农学院,设农学系、园艺系和农业经济系,各系将普通畜牧学和普通家禽学列为选修课;校内牧场饲养有牛、羊、猪、免、鸡、鸭、鹅、鸽等供学生实习。
  民国28年3月16日,福建省立永安高级农业学校改称为福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设立畜牧科,民国32年并入福建省立农学院。
  民国29年,创办福建省立农学院,校址在永安黄历,设有畜牧兽医系,不久被取消,仅在农业生物系中设有畜牧兽医教学组。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重视教育工作。畜牧兽医教育事业在高、中等教育、干部培训和农民教育等方面,都取得很大发展。
  一、学校教育
  (―)高等教育
  1.福建农学院畜牧兽医系
  1958年设系,其前身是由黄震教授任组长的农学系动物家畜饲养教研组,该组1953年成立。包括1个动物实验室,成员共4人,1957年发展至9人。系成立的当年,招收畜牧兽医专业本科生60名。1959年,省政府决定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将福建省福州农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全部师资、设备及在校学生约300人并入该系,充实了办学条件;并将畜牧兽医专业分为畜牧和兽医两个专业,还开办畜牧兽医专科班,以后每年各招收30名学生。该系建有畜牧教学楼1座,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楼东侧为畜牧专业,西侧为兽医专业)。全系共有14个教研组,其中畜牧专业设有遗传育种、饲养、养牛(羊)、养猪、养禽等5个组;兽医专业设有病理、药理、普通病、传染病、外产科及寄生虫等6个组;另设有专业共同课解剖组织胚胎、生理和动物等3个教研组。各学科均建立初具规模的实验室,同时建立1个颇具规模的动物标本室。1959年底,全系教职员工共60余人。
  为适应教学生产实习需要,该系从建系开起,即着手筹建校内实验牧场和兽医院,由省外贸局提供无息贷款10万元作为建场资金。同时发动全系师生勤工俭学,劳动建场。如牛场就是在农学系1957年饲养的几十头黑白花乳牛等品种的基础上办起来的,1965年发展到170多头,日产奶量300多公斤。养猪场最大饲养量达9700头,计有6栋自动化喂料的猪舍,养鸡场饲养来克亨等品种鸡5000多羽。此外,还饲养300只毛用免,40头美利奴羊和60头湖羊,尚有40亩水面养殖淡水鱼。不仅解决畜牧专业的生产实习,而且为外贸市场提供畜产品。
  为适应兽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需要,在福州西门建立兽医院,有3名专职兽医驻院,其余由兽医专业教师轮流门诊值班,除供学生实习外,也解决附近家畜(禽)疾病的防治。
  两专业学生除在本校牧场和兽医院进行教学生产实习外,毕业前到外省牧场或兽医站实习3个月。畜牧专业主要到上海、南京等地,兽医专业则到苏北、山东、河南等地。
  在“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遭受劫难,1969年奉令撤销,全体教职员工下放全省各地农村,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牧场畜、禽随即散失殆尽。
  1972年,中共福建省委决定,由原福建农学院与福建林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林大学。校部设在南平西芹,原农学院所属各系(包括畜牧兽医系)设在三明荆东,教师陆续从各下放点调回,同时吸收一些省内外畜牧兽医师资和行家充实教学力量。1972年和1974年,招收3年制畜牧兽医专科两个班,计有工农兵学员75人。1975年恢复福建农学院建制,校址仍在荆东。1975年和1976年,各招两个班畜牧兽医专业“社来社去”工农兵学员,计147人,学制为二年半。毕业生回原推荐地,经省农业厅委托农学院统一出卷考试,及格者可录用为干部。从1977年起,分设畜牧专业和兽医专业。当年参加省统招兽医专业学生70名,此为“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兽医专业统招本科生,学制4年。学生多来自下放农村劳动锻炼的知识青年,本届毕业生品学兼优,颇得社会各界好评。此后两个专业分别隔年招生。自1980年起,两个专业每年同时招生。1986年,福建农学院迁回福州金山新址,此时开始招收兽医专业内科、寄生虫、组织胚胎学硕士研究生各一名。另外,还接受各地输送的代培进修生和承办各种技术短期培训班。
  1984年,全系设10个教研组和1个研究室,系办有教学实习牧场和兽医院。拥有教职员工8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讲师25人。全系教学、科研、生产用房约6300平方米,设23个实验室,并更新和添置部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教师认真贯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验三结合的原则,承担国家“六五”、“七五”科研攻关项目和省科委、教委等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和院课题等共计40多项,其中9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同时还出版科学专著、教材和论文等。
  截至1990年止,该系共培养毕业生1732人,其中畜牧兽医专业工农兵学员222人,畜牧兽医专科班300人,畜牧专业本科481人,兽医专业本科581人,畜牧兽医职业师资本科班59人,畜牧兽医职业师资专科班89人。
  2.仰恩学院
  1987年由华侨吴庆星创办。院址在吴的家乡泉州市鲤城区马甲乡,内设动物营养和饲料加工专业,在校生180人,1990年有专职教师5人。
  (二)中等教育
  全省有福州、龙岩、漳州、建阳、宁德、晋江和三明等7所农业学校,先后设有畜牧兽医专业。1980年调整后,只有福州、漳州、龙岩和南平4所农校尚有这一专业。截止1990年,共计培养毕业生3920人,多分配在全省各地省、乡、镇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
  1.福州市农业学校
  1951年7月,由福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与私立协和职业学校合并,定名为福建省福州市农业学校,校址福州市西郊祭酒岭原协职旧址。学校曾三迁校址(祭酒岭、东塔、琯口)、数改校名。曾用的校名有:福建农学院附属农校、福建农科院附属专科学校、闽侯专区农校、莆田地区农校。1984年1月定为现校名。
  该校畜牧兽医专业创办于1954年,学制3年。本专业一度分为动物饲养和兽医两个专业。60年代前期,学生分配试行“社来社去”,其余均为统招统配。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列为省属重点农校。自创办以来,该专业教师均保持在10~40人,他们多次参加全国中等农业学校牧医专业有关教科书的编写;参加各项科研协作及本省畜禽资源调查等。校内建有7000多平方米校舍,拥有近2万册图书。历年共培养毕业生1459名,除1957年的49名和1959年的289名毕业生为全国性分配外,其余全部分配在省内各县。
  2.漳州市农业学校
  该校位于漳州市园山脚下水仙花基地,创办于1951年9月,是全国重点中等农业专业学校,其前身是鼓浪屿寻源中学,于30年代迁漳。新中国成立后数易其名,初为漳州农业技术学校,1952年改为龙溪农业技术学校,1976年定为龙溪地区农业学校,1985年始定为现名。全校占地604亩,校舍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图书5万多册。
  1959年,该校创办畜牧兽医专业,仅办学一年即被调整下马;于1964年重办,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0年教师下放,1973年教师返校办农训班,1976年正式复办,1978年开始招收牧医专业学生,截至1970年共招14个班。1990年有4年制学生3个班,3年制不包分配3个班,在校生计210人。本专业有高级讲师3人,讲师5人,教师1人,共计9人及实验人员4人。有校办猪、牛、鸡场,供学生教学实习。
  本专业“文化大革命”前3年制毕业生共160人,“文化大革命”后共毕业486人,前后共计646人。
  3.龙岩农业学校
  该校位于龙岩南门外军营仓,成立于民国31年(1942年),校名为福建省立龙岩高级农业学校,后几经更名,1963年起定为现名。畜牧兽医专业创办于1958年9月,学制3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校下放,至1962年复办。最初2年只办1年制、半年制的短训班,1979年开始统招统配,第一届为2年制,以后均为3年制。现有牧医科教师12名,校图书馆藏书2.4万册,拥有价值20多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截至1990年共有毕业生985人(其中包括半年制短训班80人),分配原则是回毕业生原籍,绝大部分毕业生到县乡、镇最基层兽医站工作。
  4.宁德地区农业学校
  该校位于福安城关洋边,始创于民国24年(1935年)8月,前身为福建省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曾多次易名。自1975年5月定名为现校名。校舍面积约1.2万平方米,拥有图书3万多册,仪器设备数十万元。畜牧兽医专业于1959年开设,学制3年,专业师资均保持4~5人。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共171人,除1968年40人为“社来社去”不包分配外,其余多分配在本地区各县牧医站,少数在乡镇牧医站。
  1983年,全省农业中专调整专业,本专业被撤销,留下专业教师3人,承担畜牧兽医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5.南平地区农业学校
  该校座落在建阳县城东童游,是全日制农业中专,1990年开设农学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
  学校于1959年创办畜牧兽医专业,学制3年,从1986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学制改为4年。现有牧医专业教师计13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11人,中专学历2人;职称情况为高级讲师1人,讲师4人,助讲4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人,实验员1人。截至1989年止,历届毕业生计659人。
  二、干部培训
  (一)福建省农业干部学校
  该校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上山路,前身是福建农林干部训练班,创办于1951年,1953年改为福建农业干部训练班,1960年始定为现校名。该校畜牧兽医培训班承担全省畜牧兽医干部培训工作,专职教师4~5人,根据办班培训的需要,还聘请省内外专家讲学。
  畜牧兽医干部培训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1952~1953年,以老带新,扩大队伍。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省仅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7~8人,利用这些在职人员以老带新进行培训,学员来源是社会上零散的初中程度兽医人员,以及从社会招收的青年、土改干部等,共办4期培训班,学习内容为畜牧兽医基础知识、疫病防治、打预防针等。共培训323人,结业后学员分配全省各地、县。
  1953~1955年,主要是提高技术水平,该校主要培训对象是对原在农干班培训过的在职畜牧兽医干部,进行再培训,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其中个别有中专毕业的技术干部,办3期共140人。
  1956~1960年,主要是培训骨干,提高业务领导水平。1956年,各县开始成立畜牧兽医站,当年办1期畜牧兽医站站长训练班。
  1961~1966年,结合生产实际需要,进行专题培训。主要培训对象是畜牧兽医中专毕业的干部和部分农干班出身的干部,计办有遗传、育种、养蜂、人工授精、中兽医、中草药、传染病、寄生虫病、兽医内科诊断、检疫和检验以及传授阉割技术等,共办9期,计培训541人次。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以后。结合生产需要,举办多类型、多层次培训班。主要对象是畜牧兽医基层干部、技术骨干、各地县牧医站长、农业管理领导干部、部队畜牧兽医干部等。共办22期,培训1074人次。
  (二)其他
  福建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受农业厅等单位委托,于1985年和1989年各办1期“电子计算机在畜牧业中应用”培训班,对象是各地、县饲料厂及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每期20天,40人。1988年和1989年,各办1期“家禽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培训班,每期14天,40人。
  漳州市农校畜牧兽医专业,1980年举办漳州市县、乡畜牧兽医站站长培训班1期,42人。同年各办1期“饲料与饲养”培训班共70人。另外,还举办多期短期培训,现漳州市基层牧医站有80%以上技术人员经过该校培训。
  三、农民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畜、禽疫病严重流行。春、秋防疫季节,在农民夜校,由防疫人员讲授防疫卫生常识;同时,对乡、村防疫骨干进行三五天短期培训,学习常见病防疫常识和预防接种技术。1952年,泰宁等25县共培训防疫员1984人。1954年以互助合作组织为主要对象,全省各县培训家畜保健员和饲养员2023人。1955年,在农业合作运动中,为适应家禽集体饲养的需要,有36个县为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培训饲养员2398人。1958年“大跃进”期间,要求控制、消灭严重危害家畜的各种疫病,全省上下普遍开展防疫宣传和培训工作,当年共培训农业社兽医员6247人,防疫员28936人,普及防疫常识和简单的防疫技术,为此后群众性防疫工作打下基础。
  1959年下半年至1960年上半年,全省掀起集体养猪高潮。当时对农民的科普教育,一方面在农民夜校讲授养猪常识,一方面大搞集体猪场饲养员的培训,受训人员5000多人次。
  80年代,福建省畜牧业向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畜牧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对畜牧兽医科学技术有高层次的要求,于是,各地院、校、科研、学会、农村职业中学和职业培训学校等部门,开展各种专业培训、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函授等有偿技术服务。漳州市农校畜牧兽医专业从1982年到1988年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1年制培训405人,半年制培训225人,为山区培训技术员210人。为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已办13期培训班培训441人。福建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受省军区后勤部委托,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于每年暑期举办“猪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培训班,每期1个月,已办7期,每期40人,共280人。顺昌县职业培训学校,1987年创办,1988年开始招收畜牧兽医班学员,有专职师资3名,其培训方法为自编教材,以兽医基础为主,学员在校上基础课与技术课1个月,到基层畜牧场或畜牧兽医站实习1个月,每期2个月,学成发给结业证书。已办33期,共结业557人。学员有农村知识青年、退伍转业军人等,主要来自闽西、闽东等贫困山区。结业后回农村,有的开业行医,有的办家庭小型兔、鸡、鸭及猪场。该校实行对学员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学员实践中疑难问题等咨询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获得社会赞誉。1986年,省科协、共青团省委和省教委决定今后九年开展农村知识青年实用技术培训,省畜牧兽医学会及时组织编写各种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技术小册子共15种,由省科协科学普及部刊印发行;学会科技咨询服务部1987~1990年,有关畜禽饲养新技术函授学员2966人,培训208人。另外,还向专业户、联合体转让饲料配方和技术咨询等。省养兔协会1986~1990年举办培训班、函授班10多次,学习人员千余人,解答咨询信函千余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