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兽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90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兽医
分类号: S853
页数: 3
页码: 134-137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中兽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畜牧 福建省 中兽医

内容

中兽医是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50年来,福建中兽医队伍逐步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兽医学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对福建省防疫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组织机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畜禽疫病广泛流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为了发挥中兽医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1951年初,各地区成立兽疫防治站时,即着手筹建中兽医组织。龙溪地区在同年3月和10月份先后召开中兽医会议。全区10个县(市)有199名中兽医参加地区中兽医协会。同年6月18日,农业部发出《关于重视调查组织中兽医,使其发挥在家畜保育工作中的作用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1952~1953年,全省多数地区以县为单位组织中兽医协会。1956年1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提出“团结、使用、教育、提高”的政策。同年7月13日,召开福建省第一届民间兽医代表会议进行贯彻,出席代表200人,成立福建省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同时,表彰一批工作先进的中兽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接着,各地(市)县通过召开代表会及名、老中兽医座谈会,组织中兽医联合诊所和阉割合作社等,扩大中兽医队伍,提高其业务水平,并合理解决劳动报酬。1958年农村公社化,基层中兽医组织转为公社畜牧兽医站。1959年8月27日,召开省第二届民间兽医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42人。此时,全省民间畜牧兽医队伍已发展到6900人,其中中兽医1500人。1960年下半年至1962年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畜牧业处于低潮。多数公社畜牧兽医站自行解体。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为了恢复和加强中兽医组织,9月5日在福州华侨大厦隆重召开省第三届民间兽医代表会议,出席代表330人。全省中兽医队伍发展到180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兽医事业虽然受到很大干扰,但他们在开展“一根针、一把草”活动中,发挥福建省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防治牲畜疫病作出了贡献。1975年,根据中共中央20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的精神,全省公社畜牧兽医站人员确定为集体所有制编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民间兽医除参加乡、镇畜牧兽医站组织外,个体行医的也逐渐增多。据1990年统计,全省民间兽医有5566人,其中属基层站集体编制的有1756人,占31%,个体行医的2889人,占52%,其余921人为兼职兽医,占17%。
  二、采风活动
  中兽医长期同牲畜疾病作斗争,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为了挖掘、整理中兽医的宝贵遗产,各地开展采风活动。在全省3次民间兽医代表会议期间,发动中兽医献技献方,交流单方、验方和秘方共7000多方。经组织力量分别整理、验证及派出专人向名、老中兽医个别访问等活动。省农业厅畜牧局先后编印《福建省中兽医验方集》(1959.12)、《福建省中兽医诊疗经验汇编》第一集(1960年)和第二集(1964年)及《福建省中兽医草药图说》(1963年)。本省较为常用的中草药有305种,收集于中草药图说内的有180种,对于验方和诊疗经验中疗效较好,便于推广的,加以整理,分为诊断、治疗和常用中草药。并对17种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辩证论治,处方分析,加按语等。各地区编印的采风资料有:《晋江专区民间兽医常用草药》(晋江专区农业局1965年编印)、《中兽医牛病诊疗经验》(泉州市畜牧兽医学会1988年刊印,施能桉编写)、《宁德地区中兽医资料选编》(宁德地区畜牧兽医学会1989年编印)、《漳州市中兽医研究会论文选编》(漳州市畜牧兽医学会1989年编印)和童家楠编写的《中兽医牛病诊断与治疗验方选编》(泉州市畜牧兽畜兽医学会1991年刊印)。
  专题经验总结有:省农科院牧医所金学浩整理中兽医林清和的外科、吴连绸的内科和曾碧和产科等诊疗经验,汇编成《福建省中兽医诊疗经验》(第一集),1976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郑宗赞编著的《中草药防治猪病》,1984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科学研究
  为了使传统兽医学与现代兽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中兽医学术水平,省农业厅组织西兽医学习中兽医,做到中、西兽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展提高。省农业厅于1962年和1984年举办2期中兽医训练班。每期学员60人,学习时间2个月,学员多为各地、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兽医人员,作为中兽医学研究的骨干队伍。其次,在农业院校开设中兽医课程。福建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60年开设《中兽医学》课程,讲授100学时,1976年后增至120学时,系统学习中兽医基础理论、中草药与方剂、针灸学和中兽医临床。省内4所中专农校畜牧兽医班1976年后也开设《中兽医学》。近几年来省内农村职业中学也设置中兽医课程,使学习和研究中兽医队伍逐渐扩大,中、西兽医结合不断深化。
  1973年全国中兽医科研工作会议以后,华东7个省、市协议:每两年举行一次中兽医科研协作暨中西兽医结合学术讨论会,由各省、市轮流主持。这对福建省的中兽医学研究起推动作用。1976年第二次讨论会由福建省主持时,到会出席、列席代表183人,本省的占130人。1984年1月,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举办中西兽医结合协作攻关学术讨论会,把中兽医学研究纳入学会年会的活动内容之一。1988年3月,成立省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研究会,从而更加促进有关学术研究的开展。
  福建省中兽医学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方面:
  (一)疾病防治
  1970~1980年,本省累计有7个地(市)16个县53个公社发生“牛血痢”3407头,经中西兽医结合研究,针对便血、泄泻、伤肠及肠热、气虚等症候,采取清热、解毒、渗湿、利尿、止血、止痢为治则,选用地榆槐花汤加减,于1973年3~5月在安溪县治疗255头,治愈241头,治愈率沾.5%,经各地推广防治,疗效显著。1980年2~5月,有6个地(市)、20个县133个公社发生牛流行性腹泻15980头,采用地榆槐花汤加减这一药方防治,亦取得良好效果。牛流行性腹泻的病原为轮状病毒。治疗试验牛进行3项免疫功能指标测定,结果观察到:兔红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而白细胞吞噬百分率未见变化。故认为地榆槐花汤加减这一药方尚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防卫和抗病毒能力的作用。本省牛流行热从1956年以来,每隔3~5年发生一次,采用防风荆芥汤和紫苏薄荷汤加减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此外,关于冬春期间耕牛软脚病,经病因探讨与辩证论治研究,提高了治愈率。如以大补汤或加味温脾汤治疗虚弱软脚病,以归芎汤治疗风湿软脚病,以舒筋汤治疗劳伤软脚病等。
  (二)中草药剂型改革
  70年代初开始,各地中兽医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开展中草药剂型改革试验,提高了疗效,扩大应用范围。经过验证,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的有钩吻(断肠草)、穿心莲(一见喜)、大叶桉、蟾酥以及止痢素注射液和防痢散等。本省进行的中草药剂改革有注射剂、散剂、汤剂、合剂、丸剂、酊剂、丹剂和膏剂等9类共45种。《兽用中草药制备与剂型改革》一书,由金学浩编著,1983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电针疗法与电针麻醉
  70年代以来,省农科院牧医所与基层畜牧兽医站结合,应用电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猪牛母畜生殖器官功能紊乱引起的不孕症等取得良好效果;应用三阳络组穴、百会肾门组穴电针麻醉,进行上千例的牛瘤胃手术、剖腹术、阴囊赫尼亚手术等。福建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家畜针麻研究小组发现猪的电针麻醉新穴位“安神穴”,该穴电针麻醉原理,通过埋植脑室套管,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脑池脑脊液,证明该穴位电针麻醉可激活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释放。周金泰撰写的《电针猪安神穴的镇痛效应与应激相关分析》发表于《福建农学院学报》20卷1期,该论文摘要收载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文摘。崇安县畜牧兽医站发现牛的电针镇痛新穴位“眶下孔——顺气组穴”,1986年在华东区第七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会上作了表演。《家畜电针麻醉与外科手术》一书,由福建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编奢,1988年出版。
  (四)中草药资源调查
  除了各地、县畜牧兽医站进行调查外,福建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中兽医学科组吴德锋等人作了全面系统的调研工作,历时十余载,行程遍及全省60余县,制作标本两万余份,对有重要药用价值和稀有的中草药还拍摄了彩色照片。所采集的植物标本经整理鉴定,分属246科,1873种,汇编成《福建兽医药用植物名录》和《福建兽医常用中草药图谱304种》。以上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