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基本建设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94-9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在畜牧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畜牧业 福建省 基本建设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省和各级地方政府每年为畜牧业生产安排一些基本建设资金。1975年前,省农业厅畜牧部门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主要用于药械购置,基本建设投资平均每年只有23万元。197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精神,畜牧经费有较大增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省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增加了对畜牧业资金的投入,同时,对畜牧业的投资分别由省计委、省财政厅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行业直接安排。1976~1985年,平均每年投入650多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8.35万元。1986~1990年,平均每年投入800多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82.2万元。以上畜牧系统基本建设投资总数为2969.5万元。80年代以来,省财经、粮食、商业等系统对饲料工业、城郊生产基地等基本建设投入很大,截止1990年,全省用于畜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共有51325.61万元。
  至1990年底,全省已在畜禽良种繁殖、饲料工业、草地牧业、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兽药生产、城郊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了基础设施,建立起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一、畜禽良种繁殖体系
  1954~1990年,基建投资5072.66万元,加上近十年进口种畜(乳牛、猪)62.65万美元,自动化孵化,设备9.2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359.25万元,共投资5431.91万元,建成种畜禽场138个。1990年末,存栏种猪6389头、种牛995头、种羊160头、种兔3599只、种鸡15.02万只、种鸭4.67万只。是年提供种猪11875头、种牛204头、种羊28头、种兔159.1万只、种鸡561.74万只、种鸭339.49万只、种鹅1.2万只、种鸽1万羽,基本满足社会需要。
  二、饲料工业
  (一)饲料加工工业
  1978~1990年投资1.5亿元(其中外资5000万元),建成中小型饲料加工厂139座,年双班加工能力120万吨。1990年生产各种配(混)合饲料74万吨。
  (二)饲料原料工业
  1982~1990年投资3500万元,建成小型鱼粉厂6座,年双班加工能力1.4万吨;各种饲料添加剂厂17座,年双班加工能力3.32万吨。1990年生产鱼粉0.8万吨,草粉、松针粉0.3万吨,各种添加剂0.5万吨。
  饲料工业的建立与发展,为城市郊区畜牧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及高效、低耗经营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三、草地牧业
  (一)牧草种子繁殖基地
  1979~1990年,投资41万元(其中农业部10万元),建成基地5000亩,其中崇安县2000亩,清流县1000亩,建阳县1500亩,漳浦县500亩。1990年,生产各种牧草种子2.5万公斤。
  (二)草地牧业综合发展项目试点
  1988~1990年,投资600万元(其中农业部300万元),在厦门、清流两地以示范牧场为基础,发展种草养畜专业户。1990年八厦门试点已种草300亩(计划3000亩),饲养奶牛500头,是年向特区提供鲜牛奶40余万公斤;清流试点已种草4000亩,种果1000亩,是年提供四川麻羊和南江黄羊近千头。
  (三)地(市)、县种草养畜试点
  1981~1990年,投资41万元,其屮连城县廖天山10万元,罗源县飞仙岩10万元,建阳县书坊10万元,周宁县里山岗3万元,南靖县佛仙亭3万元,安溪县莲花山5万元。建成人工草山1.5万亩,平均年亩产鲜草3000公斤,增养牛1000头。
  四、社会化服务基础设施
  1963~1990年,全省投资2918.1万元,建成省、地(市)、县(市、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其中省级1979~1985年投资56.4万元,建成省畜牧防疫检疫站;1979~1986年投资37万元,建成省育种站;1987年投资25万元(农业部),加上进口贵重仪器48.5万元,共73.5万元,建成省饲料兽药监测所。全省9个地(市)、64个县(市)、10个区、978个乡(镇),已有9个地(市)、57个县(市)、7个区、665个乡(镇)建立畜牧兽医站的办公室、宿舍、化验等场所,其中地(市)1963~1988年投资249.7万元(农业部60万元),基建面积16650平方米;县(市)、区1979~1990年投资550万元(农业部20万元),基建面积51500平方米;乡(镇)投资2000多万元,基建面积13.5万平方米。
  五、兽药生产
  省兽医生物药品厂1957~1990年,共投资288万元,基建面积1.7万平方米。1990年,固定资产204.27万元,生产疫(菌)12种,共1.3亿头剂,除满足本省防疫需要外,尚有部分外销。
  疫苗运输冷存设备建设1979~1990年共投资264.5万元,其中购置防疫车21辆、63万元,建设小型冷库5座、19.5万元,购买活动冷柜50台、50万元,冰箱1200台、120万元,背式保温箱4735个、12万元,以上分配各地使用。
  兽药厂近十年投资950万元,建成中小型厂10个,1989年固定资产1239.5万元,年产值2339万元。
  六、畜牧生产基地
  (一)城市郊区肉、蛋、奶生产基地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区的扩大及其人口的增加,城市畜产品的供应日趋紧张。福州、厦门等城市长期从外地长途调入活猪、鲜蛋等损耗大、流通费用高,经营亏损多,还往往不能保证供应。197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要求在大、中城市、工矿区建设一批机械化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以逐步解决城市和工矿区对畜、禽产品的需要。1977年,中共福建省委根据上述通知精神,从本省具体情况出发,决定从支援社队无偿投资中划出300万元,在福州、南平、邵武、莆田等14个市(县)筹建以社队为主、国家帮助为辅的集体畜牧场(猪场)。当年,省财政实拨270万元,省食品公司又拨付中央调肉补助肥800吨。1980年,有50个饲养千头以上的猪场建成投产,上市肉猪3.8万头;1982年发展到79个场,上市肉猪8.5万头;1986年56个场,上市肉猪15万头、鲜蛋495吨、猪苗4.55万头。南平市建立基地后,很快改变了过去吃肉靠调进的局面,1988年,23个场上市肉猪5万多头,蛋45万公斤,肉蛋自给有余。邵武市过去猪肉自给率为65%,基地建成投产后升到88%。福州市郊区,1978~1980年共投资300多万元,新建半机械化商品猪基地16个,母猪基地场40座、乳牛场5座和5个鸡场;1980年集体饲养肉猪19938头,上市9950头,占郊区饲养任务四分之一,占全市上市量53%;全区36座乳牛场,上市鲜奶2159.15吨;为市区供应活鸡6.2万只。1984年,福州市由市农业委员会主持,农牧部门成立家禽办公室和牛奶领导小组,1986~1988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1619万元,建立20万只蛋鸡基地;1987年从欧洲共同体无偿援助的脱脂奶粉和奶油中,经加工成鲜奶可得援助款1200万元,配套款1200万元,共2400万元,用于发展乳牛和配套设施,缓解福州市区鲜奶供应的紧张状况;1988年投资20万元(农业部)建设福清县水禽基地,每年向福州市提供肉鸭(半番)100万只、蛋禽100万只。
  1988年5月,福建省为落实“菜篮子工程”中对肉、蛋、奶生产计划的要求,1988~1990年,由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每年投资2900万元,地方配套对等投资共1.74亿元,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三明、永安、南平、邵武、武夷山、宁德、龙岩等12个城市周围建立以猪为主的肉、蛋、奶食品基地。1990年,.共建成商品猪场452个,其中城市万头猪场5个、5000头猪场8个、千头猪场80个;万只禽场(户)60多个;是年,12个城市肉、蛋、奶自给率均达60%。
  (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80年代以来,随着福建省经济的起飞,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肉的需求,1985~1988年,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本省投资232.1万元(农业部120万元),在福清、莆田、仙游、同安、龙海5个县(市)建立高质、低耗的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1987~1990年,每年上市瘦肉率48%以上肉猪120万头,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设乳牛中心
  1984年,在农业部支持下,福建省于乳牛主产区莆田、仙游两县分别投资20万元和30万元,建立福建省黑白花乳牛繁育中心,年提供育成乳牛300头。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