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地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79
颗粒名称: 一、草地资源
分类号: S812
页数: 4
页码: 76-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在1980-1987年期间,根据国家和省级的任务部署,对全省的草地资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此次调查历时8年,基本查清了福建省的草地面积、分布、类型、质量和利用现状。草地总面积达3082.92万亩,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48个山区县、市,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75.85%。草地类型包括山地丘陵草丛类、山地丘陵疏林灌木草丛类、山地丘陵灌木草丛类、山地滩涂草甸类和农林隙地类等。各种草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利用价值。此次调查为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制定草地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福建省的草地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福建省 牧草繁殖 利用

内容

1979年,根据全国《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对中国草地资源进行调查的任务和1979年4月国家农委与国家科委下达的全国草地资源调查研究项目计划,福建省革命委员会颁发文件部署对福建草地资源进行调查。1980年5月,省农业厅畜牧局在福州召开草地资源调查会议,落实计划任务会后,即组织9个地、市畜牧部门进行协作,按照《中国南方草地资源调查方法导论及技术规程》,编写《福建省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要点》。同年7月,在顺昌县埔上乡举办全省第一期训练班,培训技术骨干40余人,随后,逐级举办各种类型技术培训班107期,培训技术人员2100人次,同时,各地、市以所属一个县作为调查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历时8年(1980~1987年),基本查清全省草地面积、分布、类型、质量和利用现状,取得较完整成果(包括专著或报告、牧草名录、资源统计和五十万分之一的草地资源图),综合分析草地生产潜力,为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制定发展草地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989年1月,通过国家级成果验收。1990年,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国家农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草地分布
  据调查,全省300亩以上的连片宜牧草地有2894处,797.27万亩,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4.32%;加上300亩以下的农林隙地2285.65万亩,全省共有草山草坡面积3082.92万亩。但分布不均,48个山区县、市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75.85%,而且规模不大,连片宜牧草地全省平均每片仅有2717亩。
  (二)草地类型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形成不同的草地类型。
  1.山地丘陵草丛类
  这类草地是本省草地类型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全省共有502.56万亩(可利用面积412.3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6.29%,理论载畜量为16.06万个黄牛单位。主要分布在宁德、龙岩、漳州等地、市,多是由于森林、灌丛植物遭受破坏,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而形成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伴生灌木和零星乔木,常与灌丛草地、疏林草地交错分布。主要牧草有五节芒、芒、野古草、四脉金茅、纤毛鸭嘴草、雀稗、马唐等。平均亩产鲜草370公斤,草质中等,平均25.67亩可供养一个黄牛单位,是良好的放牧地和割草地。
  2.山地丘陵疏林灌木草丛类
  此类草地广布于全省各地,以南平、龙岩地区居多。全省共有160.87万亩(可利用面积127.42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5.21%,理论载畜量4.1万个黄牛单位。多是由于丘陵、低中山(海拔300~800米)的原始森林、次生林、经济林等历遭破坏而生长灌木、稀疏老残林和草本植物。土壤以红壤为主,偏酸少磷。植被复杂,以草本占绝对优势,森林郁闭度0.1~0.3,灌木郁闭度小于0.1,草木植物的郁闭度大于林、灌郁闭度之和。常与森林、灌丛相间分布,构成草、灌、乔混合结构草地。主要牧草以禾草为主,豆科牧草稀少,蕨类等低劣植物多、草质差,平均亩产鲜草305公斤,每一黄牛单位需草地31.07亩。
  3.山地丘陵灌木草丛类
  多分布在闽西北和宁德地区的低中山和丘陵地带,总面积123.62万亩(可利用面积101.31万亩),占草地面积的4.01%,理论载畜量3.85万黄牛单位。多是由于森林砍伐,且长期连续遭受破坏不能恢复,而发育成草本和灌木混合结构的草地。灌木郁闭度0.1~0.4,草本植物郁闭度大于灌木。植物以禾本科为主,其次有胡枝子、杜鹃、盐肤木、苦竹等灌木,并伴生芒萁、拔楔、金櫻子等低劣植物。平均亩产鲜草312公斤,26.31亩可供养一黄牛单位。宜于牧羊。
  4.山地、滩涂草甸类
  山地草甸多是交通不便,气候寒冷;滩涂草甸地势平坦,环境条件较好;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含有机质多、肥力高。全省共有22处10.22万亩(可利用面积8.88万亩),占草地的0.35%,理论载畜量4737个黄牛单位,平均亩产鲜草506公斤,18.74亩可供养一黄牛单位。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多未开发利用。
  5.农林隙地类
  这类草地又可分为农隙地和林隙地,广布于全省各地。共有可利用面积2285.65万亩,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74.14%。平均亩产鲜草577.56公斤,15.6亩可供养一黄牛单位,理论载畜量146.43万个黄牛单位。其主要特点是面积大、分布广、零星分散、环境条件好、载畜量高。农隙地多处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牧草种类多,再生力强、草质好、利用率高,是当前农村的主要放牧地和割草地;各种林间小块草地,草质稍差于农隙地的牧草。本省林地面积大,林隙地也是重要的天然草地。
  (三)草地基本特点
  1.分布零星分散、坡度较大
  福建多山,地形地势复杂多样,缺少成片或幅度较大的草山草坡。千亩以上的连片草地不多,万亩以上的更少。据统计,全省千亩以上的连片草地731.85万亩,占总面积的23.73%,分散在1878处;万亩以上的仅占总面积的7.2%。德化县有草地面积93.46万亩,其中,连片宜牧草地65处37.74万亩,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40.38%;万亩以上的有6处18.94万亩,仅占总面积的20.26%,且多处在海拔高、冬春间有冰雪、气候较寒冷、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开发利用困难较多。平和县有草地面积41万亩,其中农林隙地占73%。全省在海拔800~1500米的草地有856片303.17万亩,占连片宜牧草地总面积的39.07%。沙县有连片宜牧草地28处,其中坡度在20~30度的占总面积的33.5%,30度以上的占48.9%,20度以下的占17.6%。
  2.植被复杂,牧草品质较差
  本省天然草地上植物种类繁多,约有173科、671属、1227种,植被复杂。其中可作为牧草利用的为206种,占草地植被的16.8%;季节性变化大,一年有三五个月的枯草期;并且由于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偏酸(PH4.5~5.1)少磷,不利于豆种植物生长。野生牧草中豆科牧草少(13种占6.3%),适口性差,可为牛羊放牧利用的多属禾本科(53种占25.73%),—般只能在生长前期利用,抽穗后迅速老化,营养价值降低。此外,还有大量的灌丛。蕨类以及菊科、莎草科、百合科等低劣植物,全省三等草地比重最大,其面积共368.79万亩,占全省成片宜牧草地总面积的46.9%,—等草地仅有65.51万亩,占0.8%,平均27亩方可供养1个黄牛单位。如龙岩地区以芒萁为主的低级草地有47.28万亩,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32.32%,草地质量较差。
  3.具有多宜性和不穗定性
  本省天然草地的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具有多种利用的适宜条件,既可作为放牧地发展牛羊生产,也可以植树造林或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50年代,林牧争地、农牧争地、农林挤牧的现象相当严重。60年代和70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在不适宜种粮的草山草坡,也盲目垦荒种粮,造成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草地资源遭受破坏。从目前利用现状看,面积较大的成片宜牧草地,完全用于放牧的仅占5%左右。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土地珍贵、利用率高,今后在人为影响和各种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植被将向多方向、多类型演替。特别是农林隙地,水热条件较为优越,野生牧草种类多、草质好,但由于人类活动频繁,缺乏合理利用,严重过牧,造成退化。长汀县河田乡燃料缺乏,当地群众对草地进行掠夺性铲锄,结果沦为不毛裸地,成为全省闻名的水土流失区;漳平县牛场草地管理利用不善,严重过牧,牧草被灌丛、蕨类及其他低劣植物所代替,因而失去利用价值。
  (五)草地载畜潜力
  据调查,全省有可利用草地面积2935.59万亩(包括农林隙地2285.65万亩),理论载畜量为170.91万个黄牛单位,加上农作物的秸秆藤蔓,共计载畜量为239.62万个黄牛单位。1990年末,全省存栏草食牲畜折合163.4万个黄牛单位[每一头(匹)水牛、乳牛、马(骡、驴)各折合1.2黄牛单位,每一只山羊折合0.4黄牛单位]。此外,还有大量林间草地可以利用,发展草食牲畜潜力很大。目前,广大农村主要利用农林隙地发展牛羊生产,面积较大的连片宜牧草地开发利用的不到10%。例如,德化县在连片宜牧草地放牧的牲畜只占理论载畜量的6.7%,放牧利用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