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加工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69
颗粒名称: 一、饲料加工工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58-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福建省的畜牧业发展历程中,饲料工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50年代后期开始,集体养猪业的兴起促使粮食系统的粮油加工厂开设了饲料加工车间,同时农村也逐渐兴办饲料加工点。到了70年代,全省大部分生产队建立了饲料加工站,支持社员和集体养猪场的饲料需求。进入80年代,随着商品猪生产基地的建立,饲料加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省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纷纷投资建设饲料加工厂。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饲料的生产能力,推动了商品猪的发展。到了90年代,全省的饲料加工厂数量显著增长,年生产能力也大幅提升。此外,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如华侨、香港同胞以及各个系统部门,也积极参与饲料加工厂的建设。饲料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科学饲养方法的普及,也显著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畜牧业 发展 饲料工业 福建省

内容

50年代后期,由于集体养猪业的发展,粮食系统的粮油加工厂附设饲料加工车间,农村开始兴办一些饲料加工点,把一些农副产品加工粉碎,发酵喂猪。省天马种猪场、连江官坂农场和福州市北郊畜牧场等国营农牧场也创办简易饲料加工厂,生产混合饲料。1971年,全省有60~70%的生产队建立饲料加工站,为社员和集体养猪场加工粉碎粗饲料,供制作醣化(发酵)饲料。1978年,省政府确定福州郊区、厦门、漳州、泉州、南平、三明、永安、邵武、龙岩、建阳、宁德、莆田、惠安、闽侯、同安等15个县、市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各地粮食系统相应增设饲料加工车间或饲料厂,利用部分原有设备,生产混合饲料,据统计,1979年,全省年双班生产能力6万吨,生产各种混合饲料5万吨,促进商品猪的发展。1981~1982年,省粮食部门开始投资新建福州、厦门、泉州等3个中型(年双班生产能力万吨)和莆田、宁德、南平、龙岩、龙海、三明、永定、邵武等8个小型(年双班产量6000吨)饲料加工厂。同时,省农牧部门根据畜牧生产和种畜禽场发展的需要,于1983年起,在福州、罗源、福清、仙游、南安、安溪、南靖、三明、浦城等9个县(区),以自筹资金为主,国家给予贴息贷款,着手建设不同规模(年双班产量0.4~1万吨),不同类型的饲料加工厂。1985年,全省已基本建成投产的饲料加工厂56座,年双班生产能力34.4万吨(其中粮食系统20万吨)。随后,泰国、新加坡、缅甸等地华侨和香港同胞相继在福州、同安、泉州、漳州投资办厂,省水产、商业(食品公司)、乡镇企业、侨办等部门也在本系统内建设一批中小型饲料加工厂。到1990年,全省约共投资1.5亿元,建设中小型饲料加工厂134座(年双班产量1~5万吨9座;万吨的23座,其它的均为4000~6000吨的小厂),年双班加工能力为106.9万吨(其中:粮食系统44.0万吨,占41.16%;农牧部门29.1万吨占27.22%;水产部门6万吨,占5.61%;商业系统5.10万吨,占4.77%;三资企业20.0万吨,占18.71%;其它的2.7万吨,占2.53%),主要分布在福州(26.2万吨,占全省的24.50%)、泉州(16.8万吨,占15.71%)、厦门(15万吨,占14.03%)、漳州(15.1万吨,占14.12%)等4地、市。当年实产各种配(混)合饲料74万吨,其中猪饲料约占45%,蛋鸡(鸭)料占30%,肉鸡(鸭)料占15%,其它的占10%。实践证明,在群众饲养条件下,用配合饲料养猪,饲养6个月体重可达90~100公斤,比传统的单一饲料缩短饲养期3~4个月。饲料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科学饲养,有效地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