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饲料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饲料工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0
页码: 57-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饲料工业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前的落后状态到逐渐发展的过程。在50年代,农村饲养畜禽仍采用传统方式,而到了60年代,随着粮油加工业和集体养猪的发展,出现了不同规模的糠麸生产车间和饲料粉碎加工点。70年代末期,随着城市半机械化养鸡场、养猪场和饲养专业户的发展,对配、混合饲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促使政府加强了对饲料工业的管理。80年代,畜牧业迅速发展,饲料需求量增加,质量要求提高。福建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和国务院文件,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制定相关政策,并成立饲料工业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动饲料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 饲料工业 福建省 畜牧业

内容

饲料工业,包括饲料加工工业、饲料原料工业和饲料机械制造工业,是为养殖业服务的工业部门。新中国成立前,福建省饲料工业十分落后。50年代,省内农村饲养畜禽仍沿袭“有啥喂啥”的传统方式。60年代,随着粮油加工业和集体养猪的发展,出现不同规模的糠麸生产车间,在农村发展起饲料粉碎加工点,加工粉碎秕谷、花生藤、豆秆、干地瓜藤等粗饲料,供社员和集体养猪。70年代初期,福建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开始试制饲科加工机组、定点生产饲料粉碎机。各地相继出现不同类型的饲料加工厂或饲料加工车间,生产混合饲料;同时,零星发展饲料原料、添加剂工业,在农村推广使用。当时,虽然只能做到“有啥配啥”,但同单一用粮食作饲料相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受到越来越多饲养单位和农户的欢迎。70年代末期,城市半机械化养鸡场、养猪场和饲养专业户发展起来以后,实行集约化饲养,对配、混合饲料需求量日增,引起政府重视。福建省闽革(1978)22号文批转的〈养猪工作会议纪要》决定,省、地(市)及养猪基地县的粮食部门成立饲料公司,省编制委员会以编委(1978)62号文核定各级粮食部门饲料机构的编制,加强粮食系统饲料工业的管理,促进全省饲料工业的发展。80年代,城乡畜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国营、集体的集约化畜禽场和饲养专业户、重点户大批涌现,不仅对饲料需求量日益增多,而且对饲料品种范围要求越来越广,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1983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领导“我们也要搞饲料工业,这是一个行业”的指示和国务院国办发(1983)14号文件《关于发展我国饲料工业的报告》的精神,召开省农业厅畜牧局和粮食厅饲料公司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发展本省饲料工业问题。省农委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我省饲料工业的报告》文件,提出多部门、多层次发展饲料工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鼓励发展饲料工业的有关政策。同年12月由省计划委员会、省农业厅、省粮食厅派代表参加全国饲料工业座谈会,讨论制定中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问题。1984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要求统筹规划,通力协作,加强行业管理,把饲料工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迅速把饲料工业这个新兴行业搞上去,以促进畜牧业现代化的实现。省政府根据《纲要》精神进行部署。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发展饲料工业作为发展农业的第一突破口”,要求省农业银行从1985年起改变农业贷款结构,重点放在发展饲料工业,将饲料工业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建设计划。省农行和财政厅划拨贴息贷款3000万元。省委、省府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若干政策的补充》通知,规定对“饲料厂要实行优惠政策,新建厂不征收建筑税,投产后三年免征各税款,对必须进口的原料,减免工商税和海关税等”。1985年,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制《1986~2000年福建省饲料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本省饲料科技发展方向、重点和目标。同时,省政府批准成立福建省饲料工业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协调解决饲料工业发展中的问题。根据本省养殖业以农村户养为主、集约化程度低等特点,饲料工业要合理布局,便于供应。各级粮食部门先后成立饲料公司,省农业厅畜牧局设立饲料牧草工作站,加强饲料工业管理。省农业机械局和农业机械研究所积极开展饲料加工机械的研究、试制与生产。乡镇企业和医药行业等有关部门也有计划地发展原料、添加剂工业,这些都促进本省饲料工业的发展。
  一、饲料加工工业
  50年代后期,由于集体养猪业的发展,粮食系统的粮油加工厂附设饲料加工车间,农村开始兴办一些饲料加工点,把一些农副产品加工粉碎,发酵喂猪。省天马种猪场、连江官坂农场和福州市北郊畜牧场等国营农牧场也创办简易饲料加工厂,生产混合饲料。1971年,全省有60~70%的生产队建立饲料加工站,为社员和集体养猪场加工粉碎粗饲料,供制作醣化(发酵)饲料。1978年,省政府确定福州郊区、厦门、漳州、泉州、南平、三明、永安、邵武、龙岩、建阳、宁德、莆田、惠安、闽侯、同安等15个县、市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各地粮食系统相应增设饲料加工车间或饲料厂,利用部分原有设备,生产混合饲料,据统计,1979年,全省年双班生产能力6万吨,生产各种混合饲料5万吨,促进商品猪的发展。1981~1982年,省粮食部门开始投资新建福州、厦门、泉州等3个中型(年双班生产能力万吨)和莆田、宁德、南平、龙岩、龙海、三明、永定、邵武等8个小型(年双班产量6000吨)饲料加工厂。同时,省农牧部门根据畜牧生产和种畜禽场发展的需要,于1983年起,在福州、罗源、福清、仙游、南安、安溪、南靖、三明、浦城等9个县(区),以自筹资金为主,国家给予贴息贷款,着手建设不同规模(年双班产量0.4~1万吨),不同类型的饲料加工厂。1985年,全省已基本建成投产的饲料加工厂56座,年双班生产能力34.4万吨(其中粮食系统20万吨)。随后,泰国、新加坡、缅甸等地华侨和香港同胞相继在福州、同安、泉州、漳州投资办厂,省水产、商业(食品公司)、乡镇企业、侨办等部门也在本系统内建设一批中小型饲料加工厂。到1990年,全省约共投资1.5亿元,建设中小型饲料加工厂134座(年双班产量1~5万吨9座;万吨的23座,其它的均为4000~6000吨的小厂),年双班加工能力为106.9万吨(其中:粮食系统44.0万吨,占41.16%;农牧部门29.1万吨占27.22%;水产部门6万吨,占5.61%;商业系统5.10万吨,占4.77%;三资企业20.0万吨,占18.71%;其它的2.7万吨,占2.53%),主要分布在福州(26.2万吨,占全省的24.50%)、泉州(16.8万吨,占15.71%)、厦门(15万吨,占14.03%)、漳州(15.1万吨,占14.12%)等4地、市。当年实产各种配(混)合饲料74万吨,其中猪饲料约占45%,蛋鸡(鸭)料占30%,肉鸡(鸭)料占15%,其它的占10%。实践证明,在群众饲养条件下,用配合饲料养猪,饲养6个月体重可达90~100公斤,比传统的单一饲料缩短饲养期3~4个月。饲料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科学饲养,有效地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饲料原料工业
  80年代,本省开始发展一些饲料原料工业。1982年,厦门市饲料公司建立饲料添加剂车间,年双班生产能力2000吨,主要产品有蛋鸡、蛋鸭和猪的生长素以及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等复合添加剂。1983年,泉州第二制药厂利用糖蜜发酵法生产L一赖氨酸盐酸盐,年生产能力20吨;同时,福州味精厂也附设年产1000吨的L一赖氨酸生产车间。同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商业部与福建省粮食厅合资(各1000万元)在泉州兴建一座年产1000吨的L一赖氨酸厂,其中饲用800吨。由于市场价格、技术等多种原因,影响正常生产。省化工、医药等部门,根据本系统的技术、资源优势,发展生产多维素、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光泽县兽药厂生产畜用土霉素,年产量150吨;全省还有6家抗生素骨干厂,每年约有各种药渣3000吨可以利用。厦门市鱼肝油厂开始生产畜禽多种维生素,并利用新技术制成颗粒粉末微型胶囊,使各种成份含量稳定,易与饲料混合,很受用户欢迎。省农牧部门于1985年分别在福鼎、平潭、安溪、龙海等地投资新建年产各1000吨的鱼粉厂和年产各500~2000吨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添加剂厂,在宁化兴建年产500吨的羽毛粉厂,在屏南牧场和尤溪县各新建1座年产1000吨的草粉、松针粉厂。1990年,在龙岩兴建1座年产2000吨的复合饲料添加剂厂。水产部门和乡镇企业也先后在福州、马尾、厦门、东山、福鼎前岐、霞浦等地建成年产1000~2000吨的鱼粉厂。福建省农科院牧医所从美国引进年产1000吨的预混合饲料生产线,于1987年建成投产。据统计,1990年,全省生产鱼粉8000吨,草粉和松针粉300吨,各种饲料添加剂5000吨。
  三、饲料机械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省内开始生产饲料粉碎机和青饲料打浆机,70年代初期,农机和农业部门对饲料粉碎机进行选型、定型,使地产饲料粉碎机在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方面迈进一大步。1974年10月,福建省机械工业局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关于抓紧养猪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在福州召开饲料粉碎机对比试验、选型会议,对各地选送的11台样机进行性能测定,评选出永安农械厂生产的闽农400—4·5型饲料粉碎机,参加农林部和农机部在武汉市召开的全国饲料粉碎机选型、定型会议。同时,省农机研究所增设饲料机械研究室,开展饲料机械的研究与生产。1975年该所为长泰县城关机械化养猪场试制1台年单班产量2000吨的饲料加工成套设备。天马种猪场也自行设计制造1台年单班生产能力1000吨的饲料加工机组。1978年11月,省农机公司结合本省14种机型(包括青饲料打浆机)在天马种猪场对全国定型的饲料粉碎机进行对比试验和选型、定型。1979年9月在福州鼓山农械厂召开全省饲料粉碎机“三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会议,据会议统计,当时全省拥有饲料粉碎机18223台青饲料打浆(切碎)机2428台。但这些机械只能加工粉碎单一饲料。进入80年代,随着饲料加工业的发展,南平粮油加工机械厂生产配合饲料加工成套设备。仙游农械厂试制的9SH—0·3型饲料加工机组,于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此外,还有南安梅山、福州鼓山等农械厂生产饲料粉碎机和配套装置。1987年,福建农学院增设食品、饲料加工系,结合教学开展饲料加工机械研究和咨询工作。各地使用的饲料加工成套设备,除粮食系统采用粮油加工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的饲料加工机组为主外,其他部门多从北京的燕京牧机公司、山西的大同饲料加工机械公司和江苏的深阳饲料机械公司引进饲料加工成套设备。
  四、饲料配方研究
  80年代以来,为适应集约化饲养业和畜禽饲养专业户发展的需要,开始饲料营养研究。1985年,省农科院牧医所增设饲料营养研究室,省科委开始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不同畜禽种类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饲料配方试验研究;省饲料工业公司设立饲料科学技术研究所。各地饲料生产厂家也结合当地饲料资源,相继开展饲料配方的实验和推广使用。有20%的饲料加工厂推广应用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优选饲料配方等,促进饲料加工业实现高产、优质、低耗。实践证明,配合饲料的饲养效果比传统饲料提高30~40%。
  五、饲料监测
  80年代以来,全省饲料工业发展迅速,国家陆续颁布饲料产品质量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国发(1983)14号文件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发展我国饲料工业问题的报告》,规定“农牧渔业部负责研究制定各种畜、禽、鱼的营养标准,负责各种饲料产品的技术鉴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管理条例(草案)》规定,全国饲料监测由农牧渔业部主管,地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农业(畜牧)行政部门主管等。农牧渔业部发出(83)农(牧)字第214号文件,要求各地农牧部门抓紧建立饲料监测机构,确保畜禽、鱼安全生产。省标准计量局下发闽标计监(87)043号文件,确定由省兽药饲料检验所承担农委口(畜牧、农垦、水产、农科院、农学院、林业、乡镇企业)及侨办农场,省粮食厅饲料工业公司饲料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工商口(粮食、商业、外贸、工业系统)及其他行业所属单位饲料生产质量的监督、检查任务。对饲料生产企业、经营单位进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或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饲料产品质量检查评比活动,促进本省饲料生产朝着产品系列化、配方科学化、质量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福建省饲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仅用10年左右时间,即初步形成饲料工业体系。采取多渠道集资,多形式办厂,多种经济成分经营;以分散为主,中小型为主;引进、消化与创新相结合,加快全省饲料工业建设。由于能量饲料不足,蛋白饲料奇缺,饲料原料、添加剂和饲料机械制造工业薄弱,饲料资源有待于开发,配合饲料数量少,产品种类不多,质量差别大,所以必须努力提高饲料工业发展水平,以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