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繁殖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新繁殖技术
分类号: Q945.5
页数: 3
页码: 44-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畜禽繁殖技术的发展历程。在60年代以前,福建省的畜、禽繁殖技术基本处于原始自然状态。之后,人工授精技术逐渐引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文中详细介绍了猪、牛、禽的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过程及应用成果。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胚胎移植技术这一新兴繁殖技术在福建省的应用情况。这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福建省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植物 繁殖 福建省

内容

畜禽的繁殖技术水平是反映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60年代以前,福建省畜、禽繁殖技术基本上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其中耕牛和家禽多半是野交乱配;奶牛和猪多是采用有选择的本交形式进行配种。只有家禽种蛋的人工孵化比较先进,其中长距离运输的种禽“漂蛋”技术延用至今,仍是本省家禽繁殖的传统实用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在1950年初期曾在奶牛上尝试过,最初是在福州畜牧场进行。将采出的公牛鲜精立即用注射器输入母牛阴道,但其授精率为零,因此中断了试验。1958年“大跃进”期间,各地为加快母猪繁殖,曾盲目采用中、西药物对母猪催情,但由于药物质量及饲养技术等原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1963年10月,省农业厅畜牧局派林朝星到上海、广西去学习奶牛、水牛和猪的人工授精技术,1964年6月在省农业干校办起首届家畜人工授精训练班,培养一批技术力量。
  一、猪的人工授精
  1958年秋,吴燮恩曾在福州北郊畜牧场,应用人工授精技术。1964~1965年,省农业厅畜牧局黄伟勋、林友春、吴英煌与仙游县畜牧兽医站黄道杰等人首先将人工授精技术用于生产实践,开始使用的公猪为盘克夏,人工授精所生的杂交猪太活泼,不易管理,群众不欢迎。接着,从建阳农校引进长白公猪两头(编号分别为1号及2号)。其中1号公猪杂交的后代生长迅速,肥育性能好,深受群众欢迎。从此猪的人工授精工作在仙游县普遍推开,在4年时间内,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尤其在杂交改良上,外来种公猪的引入促进该项技术的发展,其中仙游、长泰、漳平等县开展较快。至1990年,全省种猪采用人工授精繁殖的达35%,受精率达85%以上,收到很好经济效益。莆田县由于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公、母猪配比提高15倍,全县少养公猪1132头,每年节约公猪开支数十万元。
  二、牛的人工授精
  1963年4月,郑鸿钧开始在福州岳峰、城门谢坑等地开展奶牛、水牛人工授精工作。谢坑牛人工授精站用7年时间,在福州郊区和各奶牛场推广英国黑白花公牛、摩拉公牛、福安水公牛等良种,共繁殖7248胎次,情期授精率由开始时30%提高到55%,年授精率达到85%。该项技术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传授,逐步向各地推广。1972年末,在福州北门奶牛场和仙游郊尾畜牧兽医站试用干冰(C02)冷冻公牛精液进行配种,授精率达35%,出生25头小牛。1976年10月,省农业局畜牧组在福州市郊魁岐龙门征用土地50亩建省育种站,饲养奶牛、肉牛、水牛等公牛23头,年生产公牛冻精6~8万头份。1978年开始,先后从日本、美国进口不同容积的液氮罐257个,在全省开始黄牛改良工作。牛的人工授精推广到42个县,1978~1981年,新办人工授精站78个,国家每年下拨推广费10万元,共为各配种站配备摩托车38部,年平均采用冻精冷配方式改良黄牛3万多胎次。1990年,全省2.5万头奶牛中,采用优良公牛冷冻精液配种的占95%。
  三、禽的人工授精
  本省是半番鸭的主要产区,由于麻鸭与番鸭在自然杂交繁殖上,授精率一般为40~50%,浪费很大。为了提高受精率,1982年,关奇勋等人开始在龙岩探索鸭的人工授精技术,受精率仅为40%左右,生产上未能推广。林朝星采用左侧臁部输精法,提高受精率,达60%左右。1986年,张开兴等人探索出适当输精的技巧,并研制出稀释液,使公母配比从1:5~6提高到1:20,同时受精率提高到70%左右,超过自然本交水平。该项技术通过鉴定后,很快被番鸭产区群众接受,并自发地将此项技术广泛用于养鸭繁殖上。1989年前后,长乐养鸭专业户采用翻肛(将总排泄腔暴露)技术,将精液直接输入输卵管,进一步提高受精率。至1990年,全省半番鸭生产采用人工授精的普及率达40%左右,其中长乐县普及率最高,达100%,受精率为70%;莆田县普及率达95%,受精率从46%提高到63%。
  鸡的人工授精工作始于80年代末期。由于推广配套系肉鸡生产提高了优良公鸡的利用率。惠安山腰种鸡场率先在红波罗父母代种鸡上采用人工授精,公母配比提高到1:20,种蛋受精率提高到90%左右。南平种鸡场和福建榕泉鸡场分别对父母代种鸡和祖代种鸡采用人工授精。进行繁殖,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胚胎移植技术
  家畜胚胎移植是新兴繁殖技术。1986年1月,省农业厅畜牧局邀请范必勤到安溪县兔场举办兔胚胎移植训练班,用长毛兔胚胎移植于肉用兔30多头,成功率达90%。这是本省胚移工作的开端。1986年11月,福建农学院牧医系杨廷位等人,采用国产FSH和HCG,对13头长毛兔进行超排处理,取得3日龄胚胎293枚。用手术法将58枚胚胎移植6只受体黄兔、受体兔全部妊娠,并产下29只仔兔,产仔数为移植胚胎的一半。1987年2月,又将235枚鲜胚用(DMSO)作抗冻剂,分三步冷冻后保存在负196℃液氮中,经44~163小时后快速解冻,胚胎回收率达61%,移植妊娠率为53%,产下仔兔13只,成为本省家畜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的首例。1988年3月,杨廷位等人在南平奶牛场,分别用常温和冷冻胚胎及手术与非手术法移植母牛胚胎,前后共产下8头胚胎移植犊牛,填补本省此项技术的空白。由于受药品质量、设备条件,经费开支及经济效益制约,胚移技术仍难于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利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