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平市乳牛良种繁殖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45
颗粒名称: 三、南平市乳牛良种繁殖场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4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该牛场始建于1952年南平市三元坊,初始饲养从福州郊区选购的奶牛20多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历了牛场迁移、牛群更新、种牛引进、草地改良等重要阶段。在1980年代,成功实现了牛群健化,成为本省第一个无结核病的乳牛场,并大量引进西德和丹麦的高产种牛,建立了高产黑白花乳牛核心群。同时,该场还积极开发荒山草地,种植各种高产和野生牧草,提供了将牧草转化为畜产品的宝贵经验。在繁殖技术上,该场于1988-1989年与福建农学院合作,成功实现了乳牛的胚胎移植。至1990年,牛场面积达到2200亩,职工643人,年产奶量显著,平均单产也有大幅提高。
关键词: 畜牧业 经济 福建省

内容

1952年,建立于南平市三元坊,饲养从福州郊区选购的奶牛20多头。1962年1月,南平综合农场并入。
  1970年,奶牛发展到60头,年单产不足1500公斤,牛普遍患有结核病。1971年,牛场迁到近郊长坑村。同时从上海、北京等地选购种牛40头,开展人工授精工作,加快牛群生产性能的提高。由于迁场中未考虑到牛群健化的配套措施,部分病牛也移入新牛场。1975年,全场200头乳牛90%以上患结核病,严重影响牛场的发展。1979~1982年,全场为牛群健化,进行全面更新,前后淘汰病牛近百头,新建一个健化乳牛分场。通过严格的检疫和淘汰,1982年,全场牛群健化成功,成为本省第一个无结核病的乳牛场。是年,该场生产业务划归省农业厅指导。1983年开始,在省厅支持下,先后3次从西德和丹麦调进高产种牛79头。经过5年繁育,1988年已形成150头群体的高产黑白花乳牛核心群,为全省推广高产乳牛奠定基础。
  1985年,该场开发牛舍附近的荒山坡埤,在有水源的坡地种植象草、墨西哥玉米等高产牧草,而在缺水的荒山种雀稗、马唐草等野生牧草,全场改良500多亩人工草地,每年平均收割青草125万公斤,为本省利用荒山种草养畜,把牧草转化为畜产品提供经验。1988-1989年,该场在福建农学院配合下,对场内乳牛进行胚移的探索,先后采用常温和冷冻的办法移植成功7头牛,该项新繁殖技术在本省首先取得成功。
  1990年,全场面积2200亩(其中草地500亩),职工643人(其中科技人员9人)。有纯种黑白花乳牛292头(其中生产母牛158头),年产奶55.6万公斤,平均单产4166公斤。全场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牛舍6724平方米),固定资产95.6万元,总产值294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