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养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3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养禽
分类号: S83
页数: 3
页码: 17-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养禽业的历史和现状。明代以来,福建的养禽业一直是农村家庭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养禽业发展迅速,但也经历了多次曲折。1957年以前,家禽以私养为主,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平调社员家禽,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加之自然灾害,家禽生产逐年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私人养禽受到限制甚至禁止,家禽生产多年徘徊。1978年后,家禽生产开始回升,农村积极扶持专业户、联合体发展养禽业,城市郊区建立了一批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养鸡场,提高了家禽业的生产率和商品率。1990年,福建省家禽存栏达到6908.9万羽,每百户存栏1037羽。金定鸭是福建著名的家禽品种之一,年产蛋平均在16公斤以上。福建省家禽饲养以家庭副业形式进行,饲料以稻谷、米糠、大米和家庭剩菜为主。防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建立了科学的免疫程序,对保护家禽生产发挥重大作用。
关键词: 福建省 饲养业 养禽

内容

福建省饲养鸡、鸭、鹅等家禽,历来是农村家庭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八闽通志》记载,明代福建所辖八府一州均饲养有鸡、鸭、鹅。民国30年(1941年),福建省每百农户饲养鸡、鸭、鹅488羽。1949年末,家禽存栏683.1万羽,其中鸡424.92万羽,占62%;鸭222.71万羽,占32%;鹅35.47万羽,占6%;每百户家禽存栏242羽。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养禽业发展很快,但其中也曾有曲折。1957年以前,家禽以私养为主,不受限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家禽逐年发展。1957年末,存栏1923.7万羽,其中鸡1289万羽,占67%,鸭607.59万羽,占31.6%,鹅27.11万羽,占1.4%;每百户家禽存栏568羽。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有的地方平调社员家禽办“万鸡山”、“千鸭场”,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此后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家禽生产逐年下降。1960年,存栏1297.5万羽,比1957年减少626.2万羽,每百户存栏386羽。1961年,家禽生产开始回升,1963年,存栏达到1703.3万羽。“文化大革命”期间,私人养群鸭受到批判,有的地方限制甚至禁止社员饲养家禽,宣传“鸡头、鸭头不能超过人头”,不能“三五成群”,造成家禽生产多年徘徊。福建省根据197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精神,提出对社员养禽不能加以限制,要鼓励私养。此后,家禽生产又有所发展。1978年存栏2601.6万羽,每百户存栏537羽。随后,农村积极扶持专业户、联合体发展养禽业;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等城市郊区实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建立一批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养鸡场,家禽业的生产率和商品率大大提高。
  80年代,福建省开始进入现代化养禽新时期。1980年,在晋江地区建立本省良种蛋鸭金定鸭原种场。1983年和1984年,引进鸡的商品化专门配套系,在福州地区建立蛋鸡和肉鸡祖代、父母代种鸡场各1个。1990年,全省饲养配套系种鸡场40个,每年提供商品代鸡苗570多万羽。加上这期间饲料厂的兴起,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家禽生产向良种化、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养禽业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本省“菜篮子工程”的又一支生力军。当年,家禽存栏6908.9万羽,每百户存栏1037羽;家禽出栏7859.59万羽,产禽肉9.71万吨,占全省肉产品(74.2万吨)的13%,人均占有禽肉3.2公斤;产禽蛋12.93万吨,人均占有量4.3公斤,但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9年人均6.5公斤)。
  福建省家禽品种多,生产性能好,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尤其是水禽。其中较著名的有金定鸭、山麻鸭、莆田黑鸭、番鸭、白绒鸡、河田鸡等。金定鸭由于产蛋性能高,适应性强,普及面达江南10多个省份。1990年,鸭蛋占全省商品蛋总数60%以上。金定鸭年产蛋平均在16公斤以上,核心群可达20公斤。在放牧饲养条件下,料蛋比为2.5:1;舍饲条件下,料蛋比为3.2:1。
  福建省家禽饲养历来以家庭副业形式进行,除蛋鸭和半番鸭有小规模群养外,多数以农村家庭散养为主。饲料基本上以稻谷、米糠、大米和家庭剩菜为主,处于有什么吃什么的原始状态,素有“斗米斤鸡”的谚语。40年代末至50年代,从省外引进红康、白洛克、澳洲黑、澳平屯、芦花鸡等品种,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小型鸡场和良种场开始采用混合饲料。60年代,开始有计划利用外来鸡种同本地鸡进行杂交取得较好效果,其中以河田鸡和澳平屯杂交的平河鸡在外贸出口上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70年代开始至1990年,先后从国内外引进20多个禽种,总数达10万多羽,逐渐形成本省家禽科学繁育体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蛋鸡、肉鸡和白番鸭的杂交配套系,饲养水平不断提高。饲料采用全价配合料,根据不同禽种、不同生长阶段,采用的配合料一般每一公斤含代谢能2700~3200大卡、可消化粗蛋白质160~200克。饲养技术上普遍采用网上饲养、公母同栏分饲、限制饲养、人工授精、光照控制、断喙、恒温育雏等先进技术,使家禽生产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福建省家禽疫病较多,解放前除鸡新城疫在局部地方有防疫外,其他疫病多是靠自然隔离方式防疫,家禽育成率很低,年死亡率高于30%。50~70年代主要以预防鸡新城疫、鸭瘟、禽霍乱等传染病为主,防疫工作未形成科学程序。80年代,随着家禽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家禽疫病预防问题也逐渐突出。至80年代中后期,家禽防疫以鸡新城疫、鸭瘟、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肝炎等10多种疫病为重点,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对保护家禽生产发挥重大作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