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养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3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养兔
分类号: S829.1
页数: 2
页码: 15-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历史上主要饲养福建兔这一小型肉用兔品种,分布于全省各地,尤其在15个县(市)饲养较多。兔肉被誉为“保健肉”、“美容肉”,在农村是一项良好的致富饲养业。养兔数量在历史上起伏不定,1950年代初至中期数量逐年增加,但随后出现下降,1960年代宣传发展食草动物后数量又回升,并在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长毛兔于1950年代从浙江省引进,主要分布在闽东北与浙江毗邻的县份。国际兔毛贸易增长促使中国成为最大出口国,福建省也于1960年代后期开始狠抓长毛兔生产。然而,长毛兔饲养也经历了多次起落,其发展与国际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关键词: 福建省 饲养业 养兔

内容

福建省历史上主要饲养小型肉用兔,地方品种为福建兔,系由本地野兔驯化而来,分布于全省各地,其中以福清、长乐、罗源、连江、大田、尤溪、晋江、安溪、永春、德化、上杭、永定、武平、长汀、连城等15个县(市)饲养较多。兔是小型经济动物,繁殖快、周期短、收效大,是农村一项很好的致富饲养业。兔肉是上乘肉品,在国外有“保健肉”、“美容肉”之称。50年代初、中期,本省养兔数量逐年增加,1949年为56.5万只,1957年达到321万只,增长4.68倍。1958年养兔数量下降,1960年底,存栏仅为266.3万只。1961年,大力宣传发展食草动物,以缓解肉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当年末,家兔上升到409.8万只,1963年为410.6万只。1964~1974年没有统计数字。1976年为388万只,比1963年减少22.6万只。随后,养兔数量又回升,1978~1982年,肉用兔存栏数在445.9万只至455.4万只之间,为历史最高水平。以后由于兔肉停止出口,省内市场又未充分开拓,1983~1990年,肉兔的存栏数徘徊在350万只左右。
  本省长毛兔于50年代从浙江省引进。当时,主要分布于闽东北与浙江毗邻的福鼎、寿宁等县,饲养量不大。1957~1964年的8年间,每年收购兔毛量都不足5000公斤。60年代,国际兔毛贸易量急剧增长,中国成为最大出口国。本省于1964年和1965年狠抓长毛兔生产,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在福鼎县召开现场会,确定以“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发展方针,落实收购政策和发展措施。1966年,兔毛收购量达到3.75万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毛兔发展处于徘徊状态,但由于收购价格和奖售政策不变,每年兔毛收购量都在七八万公斤左右。1977年后出现较快发展,兔毛收购量激增,1979年突破10万公斤,1980年达到13万公斤,出口创汇276万美元;是年末,长毛兔存栏数达90.1万只。全省10个饲养长毛兔的重点县为:福鼎、平和、浦城、寿宁、大田、上杭、长汀、尤溪、永春、建瓯。1980年,10个县收购兔毛9万多公斤,占全省兔毛收购量的65%以上。1980年福鼎县长毛兔存栏23万只,收购兔毛4万多公斤,居全省首位,该县管阳乡有“长毛兔乡”之称,1980年出售兔毛1.35万公斤,占全省1/10,该乡有句顺口溜:“家有长毛兔,不愁油盐醋”。
  1980年6月,省政府在福鼎县召开长毛兔工作现场会。1981年6月,省农业厅、省妇联会、省外贸局、省供销社在福州联合召开全省长毛兔生产会议,副省长许亚到会讲话。当年末,长毛兔存栏量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14.6万只。兔毛销售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本省兔毛收购价也受影响,80年代以来,长毛兔饲养有多次起落,1982~1984年连续下降到51.7万只,1985~1986年回升到76.5万只,1987年后又趋下降,1990年仅剩32.7万只。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畜牧志

《福建省志·畜牧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畜牧生产、饲料、兽药、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科技教育与合作交流、机构与队伍等章节,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福建省1991~2005年畜牧业的发展全貌,尤其对福建的畜牧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了极其详尽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