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05
颗粒名称:
二、基础设施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8
页码:
286-293
摘要:
本文描述了福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情况,包括道路与桥梁建设、供水设施、电力设施、邮电通信设施、村镇排水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改善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建设
基础设施
内容
古代,福建乡村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村道、便桥和水井,大多由村民、善士、乡绅或地方官员为首倡修,集资或募捐而建。宋代以后,福建农村市集相继形成,一般建有数条街道。如仙游县枫亭集市,始于五代,宋庆历八年(1048年)建太平桥,筑街3条,至清代发展到5条街,总长3里。屏南县双溪乡,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已有九街八里六巷。顺昌县仁寿乡,境内有6坊,店屋毗连长达2里。但当时集镇街道,大多是随形就势而筑,宽不盈丈,用沙土或卵石铺路面。集镇公用设施与一般村庄几无差异,饮水取自溪河、水井,照明是松明、蔑片或油灯。对外交通闭塞,信函传递困难,环境卫生极差。民国初期,龙岩、永春、德化等县一些村镇开始拓宽街道。闽南的角美、白水,闽北的南雅、迪口,沿海的琯头、筱埕、东岱等乡镇开始有民间办的小型火力发电供照明。30年代后,战争连年,村镇建设停滞不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村镇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电力、电讯、环境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都逐步得到发展。
(一)道路与桥梁建设
50年代,农村大力修建田间、村间大道,后来逐渐形成板车道、机耕道或乡村公路。至1960年,已有80%的公社和55%的大队通了公路。1976年,福建省886个公社中有859个通了汽车,基本改变历来乡村对外交通闭塞的状态。集镇普遍存在街道狭窄、路面结构差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集镇交通主要依赖过境公路,沿公路建房现象极为普遍。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在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突出道路建设。据福建省村镇建设统计资料,1979~1990年,每年平均修建乡村道路1500公里左右。仅1990年,福建省就投人资金1.26亿元,用于集镇和村庄的道路建设。
集镇道路建设,以集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道路现状、对外交通和田间道路,因地制宜自成网络。规模小的乡集镇,多为“十”字交叉延伸放射。中等的有“井”字或“田”字形。规模大的城镇有方格加环或半环路网。福厦公路贯穿南安县官桥镇,该镇长期以公路为市。1984年,镇集资140万元,结合过境公路改建,拆除违章建筑1680平方米,清除路障5300多立方米,整修拓宽1000米过境公路和2500米环镇道路,形成外环。镇内新建7条街道,总长2000米,连同旧街形成南北4条,东西6条呈方格加环路网。建阳县水吉镇政府于1985年发动群众集资,先后新建改建4条街道,总长3.7公里,连同旧街形成四街三路,“井”字形路网,其中1条宽20米,长1250米的主干道,街中设绿化带,两侧有百幢建筑群。龙海县港尾镇1985~1990年,先后投资3060万元,在镇驻地梅市,建成四横二纵6条主次干道,形成“目”字形路网。上杭县官庄乡驻地,对外交通原来只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往县城,东、西、北三向无路可通,形成盲区。1988年,乡集资360多万元,建汀江大桥1座,小桥7座,筑路8.6公里,打通通往才溪乡的公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敞开大门。到1990年,福建省908个集镇,实有道路总长度3491公里,道路总面积3076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长度1244公里,面积1472万平方米,分别为路道总长度和总面积的35.6%和47.8%,有大小桥梁1652座。
村庄道路建设,也随集镇道路建设同步发展。1982年以来,龙海县281个行政村,有210个村的村道先后铺上水泥路面。角美镇还修建1条角美至江东全长17公里的沥青路。晋江市安海镇,1980年以来修建村街道路48条,总长71公里。莆田市江口镇,1985年以来利用侨资1500多万元,镇投资800多万元,铺设62条总长130多公里混凝土路面的村间道路。南平市17个乡镇,1981~1990年累计投资2787万元,修建村道662公里和大小桥梁101座,。闽侯县累计修建村道77条,总长3925公里。至19%年,福建省村庄实有道路长度4.88万公里,其中铺装道路2.08万公里,占村庄道路总长度的42.6%。
(二)供水设施
50年代初,福建农村群众还是饮用溪、河、井水,有的山区利用高水位溪涧水源,用竹管引水到户。60年代开始,有的地方开始凿井建蓄水池,设机动抽水站。1969年,福安县赛岐镇取地下水源建日产千吨的自来水厂。1970年,霞浦三沙镇水厂建成正式供水。尔后,闽侯、福鼎、顺昌、福清、连江、建瓯、龙岩等县的乡镇,先后兴建自来水厂。80年代后,乡村供水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有以河流、溪渠水库为水源,建成取水、净水、输配水等三个部分组成的简易自来水厂。也有以深层地下井为水源,建成由取水、蓄水、输配水组成的供水设施。闽侯县南屿镇自来水厂1982年建成投产,1988年又投资97万元进行扩建,厂区建400吨过滤池和500吨清水池各2座,日供水4000吨,埋设管网34.8公里,供水人口4万余人。连江县黄岐半岛1镇2乡(黄岐镇、苔菉乡、安凯乡),常住人口6万余人,1年有5个月要派船到外地运水,1担水的水费相当1斤油。1982年,曾在坂尾溪建1座供水站,但只能供镇驻地生活用水。1986年,在郭婆溪水库下方,建1个日产5000吨水厂,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后,沿41公里主干管道,穿越半岛的山岭丘壑,输进3个乡镇和320个渔村。并敷设4条倒虹管,开凿1条87米隧洞,穿越13座山峦,总投资348万元,投工18万多日,完成土方70万立方米,不仅满足半岛军民用水,而且供应过往靠岸渔轮供水。龙岩市红坊镇,1985年以来共集资180多万元搞水改工程,建蓄水池35座,挖水井235眼,用水压机或水泵抽水,受益人口1.59万人,占镇辖区人口的58.6%。连城县财政累计拨专项资金418万元,用于村镇打井、引水工程,还发动群众集资、投工建设,全县乡村共建供水设施38个,引水工程49处。打井108眼,受益6个乡镇的174个村,人口达17.83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68%。上杭县官庄畲族乡辖18个行政村,人口约3万人,原是上杭县四大旱区之一,曾流传“官庄官庄,树少山光,三天不下雨,无水煎茶汤”的民谣。1987年,乡集资兴建两个自来水厂,日产水4000吨,解决了村民长期饮水难的问题。至1990年,福建省908个集镇,建有392个自来水厂,生产能力39.33万吨/日。共铺设输水管道2009公里。用水人口210万人,有9378个村有供水设施,受益人口530万人,村、镇用水普及率达24.7%。
(三)电力建设
50年代初,永春、同安、建阳、闽清、平和等县乡村开始试办农村小型水电站。1957年,闽清县金沙镇有3079户首次装上电灯。至1959年,福建省农村已建379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7900千瓦,部分农民开始用电碾米和照明。60年代后,农村小水电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至1969年,已有小型水电站2128座,总装机容量7.69万千瓦。70年代,县、乡、村三级掀起办电新热潮,永安县小陶镇先后建造水力发电站16座,装机容量4104千瓦,年发电量1193万千瓦小时,99.8%的农户用上电。到1985年末,福建省100%的乡镇和47616个村庄、80.5%的农户用上了电。农村用电量由1981年的7.52亿千瓦小时,增到1985年的14.44亿千瓦小时,5年间增加近一倍。其中,乡镇企业用电占30.2%,农副产品加工用电占21.2%,农业排灌用电占7.6%,生活照明及以电代柴等用电占41%。永春县乡村电炊户占乡村总户数的20.3%,人均用电212千瓦小时。闽清县乡村农副加工用电达61万千瓦小时。福鼎县秦屿镇在70年代建有章溪与平桥2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仅1000千瓦。1987年,该镇又投资29万元,架设两条总长25公里的输电线网,与福鼎县和闽东电网并网;1990年又新建35千伏安的供电所1座,满足了镇区生产和生活用电。南安县官桥镇于1988年扩建输变电站,装机容量从原来2000千伏安,增到8000伏安。龙岩市红坊镇于1989年投资130万元,新建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800千瓦,年发电量200万千瓦小时。莆田市江口镇投资55万元,架设1条3500千伏安的输电路,专供外资企业用电。同时投资418万元,建3.5万千伏安输变电站,为镇区企业输入强劲电力。闽西老区610个偏僻基点村,已有420个村通了电。至1990年,福建省100%的集镇和64102个村通了电,占村庄总数84500个的75.8%,农村用电量达24.45亿千瓦小时,是1981年3.25倍。908个集镇驻地的街道普遍装上路灯,计27876盏。
(四)邮电通信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农村邮路发展迅速。1955年,开始建设农村电信,至1958年,除海岛外实现乡乡通电话。1979年,福鼎大嵛山、霞浦浮鹰、西洋、平潭南海等岛的海底电缆建成后,福建省所有乡镇都通了电话。到1985年,福建省已有62.7%的行政村通了电话。装农村电话交换机的乡镇,占集镇总数的98%,装载波电话终端机的乡镇占集镇总数的62.6%。福鼎县秦屿镇邮电支局交换机容量300门,有12路载波机2套,无线高频12路设备1套,容量1000对。晋江安海镇拥有1200平方米的邮电大楼,邮电代办所46处,有电报电路1路,长途电话9路,交换机总容量200门。安海、青阳、石狮3个镇,投资800多万元安装程控电话。1985年后,福建省地方财政每年拨出700万元发展农村电话资金,各县也积极通过地方拨款、用户集资等形式,筹集资金建设农村电话。1989年,闽侯青口乡、连江琯头镇、漳浦佛昙镇、沙县高桥乡、龙海郭坑镇、南安诗山镇及水头镇、长乐金峰镇及古槐乡;闽清坂东、霞浦三沙、惠安南埔、崇武等13个乡镇,由人工电话改为自动电话交换机,直接接人市话。龙海县有154个村开通程控电话。莆田市江口镇投资127万元,安装程控电话300多门,其中150门为国际线路,可直拨世界各地。
(五)村镇排水设施
历来,福建乡村都修有明沟或暗沟,有的常年引溪渠水人沟,汇排到溪河或农田。福鼎县沙埕镇在外岙中部和兴德安、流水坑等地,修建宽深各1~2米的坑沟,作为排水系统,雨污水汇入坑沟,集排到海。但有的因年久失修,污水淤积外溢现象时有发生。80年代后,各乡镇在建设道路的同时,均疏浚沟渠,配套修建排水系统,铺设排水管道,或石砌明沟加盖。多数是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1990年,908个集镇实有下水道长度1769.75公里,日排污水量25.29万吨。
(六)环境卫生设施
80年代,村镇在进行规划建设的同时,有的已开始建立环境卫生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配置清洁卫生设施,改造公共厕所等。1980年后,福鼎县南镇村累计投资8.8万元,建10座砖混结构公厕,并设专人管理,配备清洁车2辆,清洁工9名,负责清洁街道。莆田市江口镇先后共投资800多万元(其中侨资300多万元),拆除旧粪坑14803个,新建427座砖混结构公厕。1985年,平潭县在整治村庄环境卫生的同时,修建公共厕所115所,1986年又新建公共厕所110座。1988年投资7.65万元,对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建造小型沼气池53口,并把250立方米的蓄粪池改为沼气池。至1990年,平潭县农村共建有沼气池1200口,总容量9834立方米,年产生沼气36.9万立方米。诏安县桥东乡桥园村于1989年开展创建“文明村”活动,从“改厕”着手,整治村容村貌。到1990年,全部拆除村内私人厕所,新建4座公厕,设置排水沟,并组建6人村级环卫队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机构
霞浦三沙镇水厂
相关机构
福鼎县秦屿镇邮电支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屏南县
相关地名
双溪乡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
仁寿乡
相关地名
福安县
相关地名
赛岐镇
相关地名
闽侯县
相关地名
南屿镇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永安县
相关地名
小陶镇
相关地名
南安县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红坊镇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江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