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804
颗粒名称: 一、住宅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4
页码: 283-2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乡村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和发展历程,包括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发展进程、农村建房热潮以及政府引导和规划等方面。文章详细描述了福建乡村民居的建筑类型、建设情况和发展变化,展现了乡村建设的历史演进和规划引导。
关键词: 福建省 建设 住宅

内容

福建乡村传统民居,大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盛产木材的山区多用木构架建筑、木板围护;闽东及闽西有悬山屋面,毛石或卵石砌基夯土围墙;沿海交通便利地区,有砖(石)木混合结构;霞浦、惠安、崇武等岩石海岸的村落,多用石料构筑住宅。明、清时期,一些名门望族的住宅,多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讲究中轴对称左右平衡,有向纵深或横阔发展,也有纵、横双向发展,形成多轴、多进的大型宅院。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闽清县乾上村宏琳厝,占地17832平方米,有35个厅堂,666间居室。福鼎县翠郊村的洋里大厝,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以相似院落单元,组成多轴多进的大型院落,有23个天井、500间住房。永定县湖坑、坎市、抚市一带,有客家人建造的粗犷雄伟、聚族而居的土楼,永泰、永春、永安、闽清等地乡村,有防盗匪而修的寨、堡建筑。清末民国初期,闽南地区有翘脊重檐歇山顶,砖(石)木或土木结构宫殿式住宅。晋江县等侨乡开始采用不对称布局,砖混或砼体结构的楼房,梁柱、阳台、栏杆等细部构件已具西方建筑的特征。但是,一般农家住宅,多是坡顶瓦屋平房,普遍低矮阴暗,有的人、畜混居。民国时期,不少山乡村落还是竹篱棚屋的“山寮房”。霞浦县茶岗村,全村270户,只有6户住木结构瓦房,264户都以草房栖身。南平市的乡村有1724户农民居住茅寮,德化县后宅、西墘、安村、邱林等村庄不少农民住宅还是以竹棚为屋。连江、长乐、宁德等地沿江、沿海渔民,长年以船为家,在水上漂泊。
  1949~1957年,广大农村历经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农民开始修建住房,改善居住条件。永安县岐岭乡农民,开垦荒地30多公顷,增加农业产量,提高收入,新盖起956间房屋。南平市17个乡镇,新建住宅8766幢,总建筑面积达85.57万平方米,有9000户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1952~1956年,国家累计拨款1120万元,帮助福建老区人民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仅宁德地区的老区基点村就新建砖木结构、二层排式楼房12341间,修理住宅4565间,受益户数达5862户。1955年4月,连江县东升、东水渔村开始分别在琯头和东岱镇陆地建房。1958年,长乐县海星村渔民集体上岸建房定居。1959年,福建省财政拨款20万元补助宁德地区的西洋、北礵、浮鹰、嵛山等海岛渔民建房40座,总建筑面积15720平方米。6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住宅建设不多,随着人口的增长,乡村居住水平相对有所下降。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提倡集体建房,统一分配,产权归大队所有。一些社队掀起建排房式新村,闽清县龙池、坂中、溪南等大队,先后“毁旧屋,造良田”,由大队统一建造土木结构二层单间排房。沙县朝阳、高坑洋、后宅、官林科等大队组织社员烧砖瓦、采砂石,投工投料兴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75年,福建省工业民用建筑设计院组织技术人员,先后到永安樟林、龙岩曹溪、建阳仁山等大队,进行建房规划设计,除仁山大队新建住宅2万多平方米外,其余大队都因资金困难无力建造。其间,福州市盖山乡葫芦阵大队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集体建房,还装上自来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住房条件,农村建房热潮持续发展,一度出现乱用土地滥占耕地建房的现象。据福建省村镇建设资料记载,1977~1982年,农村新建住宅656273户,占用土地10567公顷,其中耕地6806公顷。
  1981年,福建省进行清查处理违章占地建房,随后开展农村建房规划,划定建房宅基,组织建房试点。国家和省内财政每年拨出专用建筑材料,补助乡村住宅建设。在当地政府直接领导下,从1982年开始,福建省村镇住宅建设逐步纳入规划,有计划地引导群众利用荒地、坡地、劣地建房,开展集中统一建设,采取开发商品房和居住小区建设等方式发展。福鼎县南镇村,1983年发动村民开辟山坡、岩壁、海滩1.8万平方米,为群众提供建房用地。全村有470户新建住宅,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6平方米提高到11.4平方米。龙岩市红坊镇东浦村,实行集中统一建设,全村100多户在山坡上建房,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未占一分良田,且还退基还耕近1万平方米。建阳县莒口乡,组织村民开辟半月山坡地,统一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20余幢。1985年开始,沿海一些村镇利用侨乡闲散资金,开发商品房。福清县新厝乡利用侨资300万元,建6幢36单元商品房,总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晋江磁灶镇修建8幢104单元商品房;南安县官桥镇,专门划出一段街道和5000多平方米宅基地,开发华侨新村;龙海县角美镇利用内外资金,幵发小路洋和城南2个住宅小区,让华侨、台胞投资建公寓住宅楼。
  1986年,福建省建设委员会科技处、乡村建设管理处和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等7个单位联手参与,根据省内不同地方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生活习惯,进行石结构、榫锁式砼空心小型砌块、粘土空心砖、砖混小梁小板结构和生土建筑等5个建筑结构体系、6幢农房试点工程,分别以南安县官桥镇、洪濑镇,宁德市七都镇,沙县洋坊村,南平市王台乡王台村,闽清县云龙乡台升村作为试点,为农民建房提供样板。1987年,福建省建设委员会为引导农民建房趋向经济合理,决定由乡村建设管理处、省土木建筑学会、省乡镇住宅建设成套技术研究课题组共同收集汇编《福建省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图集》,于当年10月出版。该图集由各地(市)13个设计单位提供共70套具有不同类型的住房;适用于省内不同地区农村的平房、楼房和坡地住宅建房设计、施工通用图,以供广大农民建房时选用。据村镇建设资料统计,1980~1990年,福建农村新建住宅建筑面积1.67亿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面积0.79亿平方米,占住宅建筑总面积的47.3%。
  1978~1989年,南平地区10个县(市)的乡村,有17.26万户的农户新建住宅,占全区乡村总户数的34.18%,总建筑面积达2589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占实有住宅总面积的35.55%。福清县乡村在1979~1988年的10年间,新建住宅586万平方米,仅1988年就有3358户计投入6584万元新建住宅,当年竣工面积达50.37万平方米。上杭县乡村在1980年后的10年间,新建住宅面积180多万平方米,有30%的农民迁住新居。厦门市禾山乡何厝村,过去由于海峡两岸长期军事对峙,成为生产靠贷款,生活靠补助的穷村。1978年后,在驻地解放军的帮助下,发展村办企业,农民收入提高,全村981户先后新建930多幢住宅。据《福建省村镇建设统计》资料,1990年末,福建省908个乡镇和84500个村庄实有住宅建筑面积6.03亿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面积3亿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49.6%。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1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1990年的18.47平方米。村镇住宅建筑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由传统土木结构趋向独院式、毗连式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发展。有的由村镇统一组织,成群成片新建,如建瓯县徐墩乡新建的住宅,前部二层主楼与后部厨房以连廊相接,主楼明厅明房,后院厕所、猪舍,前有谷场,后留私用空地,结构合理、紧凑实用。沿海侨乡新建住宅,一般三至四层,石混或砼体结构,体式造型多种,装饰讲究,喜刻门联题匾。惠安县洛阳镇屿头村的萦金园,石混楼房,花岗石柱,条石砌墙,二层楼上建六角敞亭,分列东西两端,融现代与古建筑于一体。内地村庄还有新建传统住宅,南安县仑苍、英都一带村庄,兴建传统三开间、五开间带廊住宅,木构件雕饰彩绘,石构件浮雕、影雕。屏南乡村新建农房,仍多数采用传统平面格局,夯土墙围护,木结构楼房。永安市于1987年对贡川镇双峰村、洋峰村的建房户进行抽样调查,建房户数占总户数的76%,人均占有住房面积24平方米。所建新房土木结构占70%,砖木结构占20%,砖混结构占10%。
  2.本表摘自福建省建设委员会编的《1990年福建村镇建设统计年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闽清县
相关地名
乾上村
相关地名
福鼎县
相关地名
翠郊村
相关地名
永定县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茶岗村
相关地名
永安县
相关地名
岐岭乡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沙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建阳县
相关地名
莒口乡
相关地名
新厝乡
相关地名
南安县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洪濑镇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七都镇
相关地名
洋坊村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王台乡
相关地名
王台村
相关地名
云龙乡
相关地名
台升村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禾山乡
相关地名
建瓯县
相关地名
徐墩乡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洛阳镇
相关地名
屿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