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侨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781
颗粒名称: 三、侨房
分类号: F293.3
页数: 3
页码: 256-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侨房建设在福建省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民国以来,侨房建设一直进行,但多分散自发。政府于50年代开始成立华侨新村建设委员会,统一规划征地,鼓励和搞好侨房建设。
关键词: 福建省 建设 侨房

内容

20世纪20~30年代,侨胞在厦门、泉州和闽南侨乡等地,投资建设住宅、学校、医院、商场;拓宽改造旧城市街道。清光绪元年(1875年)至民国38年(1949年),厦门华侨投资各类企业共2668家,金额达4000多万元(银元),其中对房地产的投资达3000多万银元,当时厦门和鼓浪屿的建房资金,百分之七十五来自华侨和侨眷。30年代,厦门共有私房7000多户,10000多幢,其中属侨房的有3000多户;5000多幢。抗日战争期间侨资中断,侨房建设停止。民国34~38年,侨房建设进展缓慢。50年代以后,侨房建设稳定发展,据厦门市1958年统计,全市私有房屋共192.16万平方米,其中侨房99.65万平方米,占私房的5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侨房建设多是分散自发进行。为了鼓励和搞好侨房建设,侨务部门于50年代中期开始在侨胞多的市、县都成立华侨新村建设委员会,负责新村建设,新村采取统一规划征地,房屋按房主自己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新村规模比较大的有: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和莆田市涵江镇华侨新村。新村多为2~3层别墅,每户1幢,少数为联立式高级公寓,造型美观别致,内外装修较讲究,设备完善,功能齐全,有的有小庭院,居住环境清静、舒适。对华侨新村建设,政府还给予物资支持,即凭侨汇证购买平价的钢材、水泥和木材。1956~1962’年,厦门市在市区华新路建34幢别墅,建筑面积10094.31平方米,嗣后又在厦门大学附近的南华路建第二个华侨新村别墅30幢,建筑面积9169平方米;莆田涵江镇于1956年在塘北山东南侧开发华侨新村,占地120亩,共建42幢砖木结构别墅;漳州市华侨新村占地74亩,建筑43幢住宅(别墅),面积共19787平方米;福州市西郊及泉州市北山、河岭都建有华侨新村,这些新村都统一征地规划,但没有配套的商业网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新村建设基本停止。80年代以后,泉州、厦门、涵江等地又陆续建新村,1985年涵江镇在镇东郊福厦公路西北侧,占地37亩建成华侨新村商住楼18幢113套,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
  侨胞捐资兴办学校、医院以造福家乡,他们有的独资兴建,有的几个人合资兴建,建成后交给当地有关部门管理和经营。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于民国2年(1913年)创办乡立集美两等小学,到民国16年计有男小、女小、师范、男中、女中、水产、航海、商业、农业、幼稚师范、国学专门学校等共18所学校,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等,统称集美学校。民国12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由此得名。1950年,陈嘉庚为了培植更多“窈窕桃李花”,制订“重建集美学村计划”,扩建16万平方米校舍,等于原校舍总面积的3倍多。1954年1月,成立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为1957年创办侨属子女补习学校提供校舍。厦门大学于民国8年筹建,民国10年基本建成,在以后10年间,学校设置17个系,建成校舍40多幢,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1951~1954年,由陈嘉庚筹款监督建成的有建南大会堂、图书馆、生物馆、物理馆、化学馆、教师宿舍、男女生宿舍、游泳池、运动场、学生餐厅等,建筑面积6.44万平方米,为厦门大学发展为国家重点大学奠定良好基础。南安县李光前先生分别于民国28年和民国32年独资创办梅山国专小学、国光中学;惠安县华侨刘玉水先生于1950年创办惠安荷山中学;闽西华侨胡文虎先生等人民国24年在家乡永定下洋建侨育小学,民国25年捐款在全省助建小学70多所。1987年,华侨独资在泉州市北郊创办仰恩学院。其他如福清元洪学校、南安南星中学等,均由侨胞独资、集资创办或扩建的。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嘉庚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李光前
相关人物
刘玉水
相关人物
胡文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清元洪学校
相关机构
梅山国专小学
相关机构
国光中学
相关机构
南安南星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涵江镇
相关地名
华侨新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