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环境卫生科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77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环境卫生科研
分类号: R12
页数: 7
页码: 235-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在1980年代开始开展环境卫生科研工作,包括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垃圾制砖、养蚯蚓、种植食用菌等综合利用。同时建立了环卫科技情报网,开展环卫科研情报交流和培训活动。
关键词: 福建省 环境卫生 科研

内容

1980年以前,福建省基本没有开展环境卫生科研工作。1980年以后,为解决垃圾消纳问题,许多城市都组建环卫科研所(站、组),开展对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对垃圾成份、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垃圾、粪便的处理开始向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1985年8月,福州市成立环卫科研所,为市环卫处下属机构。1990年有科研人员15人。厦门、漳州于1986年成立环卫科研站,邵武、南平也于1986年组建环卫科研股(所)。
  一、综合治理、利用
  (一)垃圾制砖
  1980年5月至1981年10月,厦门市环卫处对垃圾制砖进行71次试验,获得成功。垃圾制砖是把生活垃圾中的煤灰渣加上石灰、粘结剂、水,经石碾压制成型,置于室外,加盖避阳,再经28天的自然养护,即可达到各种建筑强度要求的煤灰砖。
  (二)垃圾养蚯蚓
  1980年厦门引进日本赤子爱胜及大平二号蚯蚓各150条,用垃圾制饲料,饲养成功。
  (三)蔗渣种植食用菌
  1981年4月厦门环卫处在人防洞内用蔗淹种植香菇、毛木耳、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等食用菌,收获数千斤,得到厦门市科委(1983年7月6日颁发)蔗渣袋式栽培毛木耳的技术鉴定证书。
  (四)垃圾制砌筑水泥
  1984~1985年,由福州市环卫处牵头,福建省总工会技协办、福州大学土建系、福州水泥厂化验室、福建省建材科研所6个单位组成“民用炉渣试制研制砌筑水泥”科研攻关小组,采用分类收集方法,在收集来的民用炉淹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水泥熟料、石膏,经磨细,生产225#砌筑水泥,其特点为后期强度较高,可用于砌筑砂浆和各种制品等,该项技术通过市级鉴定。
  (五)垃圾填埋场开发
  1986年福州市环卫处在鳌峰洲垃圾场内种植甜瓜、西瓜、蔬菜等,均获丰收。种植的柑桔长势良好,1989年结果,产量甚高,质量亦佳。
  (六)人尿开发利用
  1987年10月,福州市环卫处对人尿中的活性蛋白酶进行提取研究,1988年6月同台湾利盈化工股份公司合营成立“福州利昌生化有限公司”,引进生产设备和技术,生产尿激酶半成品出口。尿激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血栓的形成或血栓梗塞疾病。
  (七)粪便垃圾综合利用
  1987年漳州市环卫科研情报站,在长泰县搞粪便垃圾综合利用试验,选择两户居民作试点,其中1户为长泰县环卫站陈国清家,他在家门口建造化粪沼气池1套,容积8立方米,池上建猪栏和厕所,利用厨房下脚料和猪、禽粪产沼气。通过贮粪池发酵所产沼气足够他们一家煮饭、做菜和照明需要。春、夏、秋季气温高,所产沼气足够使用。同时,他利用化粪池里的沉渣在屋顶阳台上(约16平方米)与泥土搅拌作基肥,轮作种植牛皮菜等,既为屋顶阳台起到隔热作用,所种菜又可作猪饲料,家庭垃圾和人、畜、禽粪便沉渣得到循环利用,改善家庭卫生,节约能源(每月每户节约煤炭300斤)。
  二、科技情报网
  为适应全省环卫事业发展需要,1984年4月,在福州市成立福建省环境卫生科技情报网。省网成立以后,每年轮流在各市召开年会,开展环卫科研情报交流。1985年,在厦门召开现场观摩会,参观厦门引进的日本后装式马自达垃圾收集车。1986年邵武举办为期1个月的环卫骨干培训班,50多人参加培训。1989年11月,在福州举办“公厕化粪池发展趋势的科研讲座”,同年还组织成员单位的领导参观福州百座卫生公厕,推广福州市公厕科学管理经验。1990年11月在福州举办公厕建设管理培训班,为期一周,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有13个城市、6个县的学员共32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长泰县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