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具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764
颗粒名称: 二、机具设备
分类号: R12
页数: 1
页码: 230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城市环境卫生机具设备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机具设备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设施 机具设备

内容

民国时期,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收集运输的工具都很简陋,有竹帚、锄头、水瓢、竹篮、扁担、畚箕、铁护、手推木轮车等,工人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民国36年(1947年)4月,福州市政府以市长严灵峰署名向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呈文:“要求批准从善后救济部总署福建办事处商调两部卡车作为垃圾装运专车”。民国37年,福州城区垃圾运输已有用机动车代替人力车运输。尔后,因车辆破旧,配件不足,维修价格昂贵,汽油价格暴涨、供应不上等原因,仅间断行驶,多数仍以人力硬轮木板车和船运载及人工扛抬等。民国时期厦门市垃圾运输工具是木子轮板车。这种板车,用木料做轮子,铁条轮轴,没装轴承。1951年,厦门环卫处买20辆吉普轮胎,垃圾车开始装上胶轮。1952~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提倡“车子化”。福州市气胎木板车逐渐代替硬胎木板车。1959年底,厦门市所有木轮板车皆被胶轮车取代。
  1964年,厦门环卫处购置1部旧汽车,装配成装运垃圾的汽车。1970年汽车增加到6辆,均是退役的杂牌汽车。1972年4月,购买12部翻斗车,因载重吨位小(0.5吨)影响垃圾清运,使用不便。后由环卫处设计制造单、双翻斗挂车(载重量1.5吨),该车车箱低矮、易装易卸,使用方便。由于城区道路延伸扩展,1979年市政府和主管部门拨出380万元专款,新添置环卫专用机运车辆110部。1978年,福州市最先引用自装自卸的翻斗车。1980年,福州城区仍有610多辆轮胎木板车在使用。1980年后,各城市普遍购置真空吸粪车、洒水车和自装自卸密闭垃圾车,城市垃圾、粪便转运基本实现机械化。1982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厦门市进口21辆日本马自达后装式垃圾压缩车。这是国内首批引进的垃圾装运设备,曾参加全国环卫设备影展,又在华东区环卫科技情报网会上作了介绍,被认为是当今较理想的垃圾收集运输车。永安也于1982年改用小型拖拉机翻斗车作为清运工具。1983年购置吸粪车,1985年开始使用自动吊挂汽车装卸。1989年,福州市垃圾专用机动车为90辆、236吨位,比1970年增长17倍。
  1990年,全省城市拥有的各种环卫车辆共558辆,比1980年的111辆增长4倍多,清运机械化程度达36.6%;全省城市机具设备平均1.2辆/万人,比国家规定的2辆/万人低。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严灵峰
相关人物
刘建绪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州市政府
相关机构
厦门环卫处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