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产绿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737
颗粒名称: 三、生产绿地
分类号: S731
页数: 3
页码: 187-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生产绿地包括苗圃和花圃。民国时期,城市公园内有小苗圃,但面积小,生产苗木不能满足需求。“文化大革命”期间,苗圃受到严重破坏。80年代后,各城市园林苗圃有所发展,但仍未达到自给,未能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的需求。各市以福州、厦门两市苗圃面积较多。同时,福建土地肥沃,阳光和煦,适宜多种花卉生长。民国时期,城市公园内有花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缓慢。80年代后,花圃逐渐增多,群众育花积极性高涨,花丼愈发显示她的魅力。
关键词: 福建省 专类性公园 生产绿地

内容

(一)苗圃
  民国时期,福州、厦门等城市的公园内,辟有小型的苗圃。民国9年(1920年),福州西湖公园内建有“春声”花圃,培育公园所需的花木。民国27年厦门工务局建设科曾在禾山后坑租借墓荒地建苗圃,面积0.67公顷,后因地瘠、虫害多,改在中山公园辟苗圃,面积0.76公顷,生产市区和公园需要的树木。省农业改进处在福州王庄建有一个小型苗圃。50年代起,各市始建设园林专业苗圃,1958年8月,厦门市建忠仑苗圃,但各个苗圃因受经费及土地等限制,面积小,生产的苗木不能满足城市绿化的需求。1960年和1961年经济困难时,苗圃多改种粮食作物。根据有关资料,至1965年末,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及南平6市园林苗圃面积仅159公顷。“文化大革命”期间,苗圃均受严重破坏,福州的园林苗圃被占用,砍苗还农,毁损绿化苗木60万株,种苗资源损失殆尽;厦门市忠仑苗圃也砍苗改种粮食作物,损失大量苗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因苗木匮乏,严重影响城市绿化建设。至1980年末,6市园林苗圃才恢复至109.9公顷,仍未达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不能满足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需要。1982年3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发出《关于加强城市园林苗圃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重视城市园林苗圃的建设。从此,各城市的园林苗圃有了发展。1985年末,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永安、邵武及龙岩9市园林苗圃面积合计为154公顷。“七五”期间,各城市重视园林苗圃建设,园林部门还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工厂、学校、机关、部队等单位,开展群众育苗,使苗圃建设有所增长。至1988年,忠仑苗圃面积发展至53.33公顷,共出圃苗木2345万株。年可出圃苗木数十万株,拥有乔灌木、花卉共计300多种,树龄达20多年的龙眼、荔枝、芒果、菠萝蜜等果树4公顷,有母树3.5万株。生产运输机械化,自动灌溉达90%以上,是全省最大的园林苗圃。福州东山苗圃原为林业苗圃,1983年由福州市林业局移交园林处,改为园林苗圃,面积13.33公顷,经过数年的艰苦创业,开荒造圃。至1990年,面积已增至47.98公顷。有乔灌木、花卉100多种46万多株,年可出圃苗木8万多株。利用山地落差,安装自动喷灌设施,附设养鸡场,既解决苗圃的水、肥,又为市场提供商品鸡蛋。1990年末,全省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永安、邵武、龙岩、福安、武夷山、莆田和宁德13个城市,共有苗圃基地51处,面积313.35公顷,其中园林系统220.1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1.31%(未达到国家规定的2%3%要求),为绿化、美化城市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苗木,但仍未达到自给,未能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的需求。全省各市以福州、厦门两市苗圃面积较多,分别为82公顷和81公顷;其次为三明、南平和泉州,分别为24公顷、9.6公顷和5.1公顷;再次为漳州、邵武和永安,分别为4.8公顷、3.4公顷和3公顷;其他城市的苗圃面积不足3公顷,而石狮市尚无园林苗圃。
  (二)花圃
  福建土地肥沃,阳光和煦,适宜多种花卉生长。漳州、平潭的水仙,南靖、连城的兰花,福州、闽侯的茉莉花,漳平、德化的山茶花等是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花卉。民国时期,福州在西湖公园内建有花圃,面积甚小。20年代,何庆嵩在仓山建私人花园——碧琳园,面积2100平方米,有40平方米的玻璃屋两座,种有兰花、杜鹃、铁线草等盆花,大部分是引进外国品种,以荔枝、龙眼、橄榄等乔木遮荫。厦门市中山公园建有两座花圃,面积800平方米,私有花圃和个体花卉经营者有20多户,土地约10余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花丼生产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发展缓慢。1956年,福州西湖公园把何庆嵩部分盆花、盆景兼并。1957年、1964年、1965年分别在西湖公园、西禅寺和鼓山等三地建立兰花圃,培育建兰。福州兰花是全国四大兰圃的基础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湖、西禅寺的兰花圃被毁。1958年,厦门市政府组织私人花卉经营者走集体化道路,归公园公社经营管理,1960年移归园林处,这一时期,厦门有花圃土地84亩。历经“文化大革命”破坏及征用拆迁,至1984年仅剩一所,称为“新区苗圃”,面积28.94亩,大宗花卉有月季、美人蕉、梅花、三角梅等5600多盆(株)。1979年,在福州于山重建兰花圃,面积0.68公顷,品种有建兰素心、龙岩素等6种,墨兰、朱砂报岁等8种,共2000多盆。建于民国36年(1947年)的私人花圃留碧园,面积400平方米,以盆花为主,有杜鹃、卡特兰、采墨素、花叶垂杖榕、古圣乐垂杖山茶花等,仅杜鹃就有百余种,至今培育完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花丼愈发显示她的魅力,出现了福州建新、漳州九湖、漳平永福三大花乡,影响及福州、厦门、漳州、泉州4个城市。据统计,全省已有花卉生产企业1000多家。其中,1982年创办的省花卉盆景公司,初创时仅有30亩实验场,如今栽培面积已达430亩。福建的水仙花、兰花走俏各地,行销日本、东南亚、台湾、香港等2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第三届中国花卉展览会的最大销户,水仙花年出口量达300万颗,兰花出口创汇3500万港元。
  建中百花场 位于福州建新乡中部。1958年秋,当地上雁村8户花农联合创办,至1965年,花场占地面积19公顷,除培育果苗、绿化苗外,还制作花卉、盆景100多种,10万多株(盆),远销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杭州、广东、广西、内蒙古、哈尔滨等10几个省市。培植的苏铁、棕竹、蒲葵等常青树木曾被选送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陈列。陈毅、李宗仁都曾到百花场观赏。“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摧残,花卉、盆景被砸光。1979年春重建,面积仅有4公顷,栽培有古榆、古榕、石粟、黄杨、紫薇、梔子、五针松、罗汉松、茶花、兰花、紫茉莉、仙人球等30多种,盆景3000多盆,以及梅、杏、桂、菊、月季、佛肚竹、槟榔、白玉兰等40多种盆栽用的花卉1万多株,苏铁、花柏、棕榈、南洋杉、日本黑松等10多种常青树6000多株。1990年选送两批计33盆古榆、古榕、石粟、黑松、五针松、福建茶、雀舌、黄杨等盆景参加西德世界花展和比利时盆景展销,饮誉世界花坛。
  龙海百花村 位于距漳州市区2.5公里的龙海县九湖乡,原名长福村花圃,面积600多亩,其中集体花圃200亩,家庭花圃400多亩。传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村人朱茂林在此拓创花园,率其子踏遍闽山赣水,采集稀贵花木,世代相传种花卖花,俗称“卖花长福”。1954年建长福花果苗场。1963年春,朱德来村参观,命名为百花村,1980年新建一座二层的庭花楼,内设庭花室。村内现有观赏花卉1000多种。花木盆栽销售国内20多个省市及香港、澳门等地区。
  永福花乡 位于漳平县城南28公里的永福高山盆地。种花历史悠久,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为花市。盛产各种花卉而蜚声国内外,素有“永福花乡”之誉。所产花丼品种繁多,有杜鹃、兰花、山茶花、瑞香、腊梅、月季、桂花、牡丹、菊花、碧桃、木槿等120多类,1100多个品种,年产花木450多万株,远销国内外。今尚存古山茶花1株,人称“龙船戴宝”,高9米多,主干径35厘米;古金桂树1株,高约7米,主干径70厘米,树冠幅大,荫遮房屋。
  此外,各县的花、苗圃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据初步统计,全省现有30个县城有花、苗圃基地32处,面积达37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0.3%。为绿化、美化县城提供一部分的苗木、花卉。漳平、龙海、德化等县还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各种形式的花卉生产、科研基地,促进全省花丼事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庆嵩
相关人物
陈毅
相关人物
李宗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厦门工务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