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综合性公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732
颗粒名称: 二、综合性公园
分类号: S731
页数: 7
页码: 171-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在民国时期开始建设公园,新中国成立后修复并新建公园,公园数量和面积逐渐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至1990年,全省共有公园71个,总面积837.6公顷,年游客1628万人次。县城公园建设发展迅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8平方米。
关键词: 福建省 园林 综合性公园

内容

民国时期,福建省的公园建设有一定发展。民国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把福州西湖辟为公园,重修开化寺,新建紫薇厅、镜湖亭、春声花圃等,是福建省第一处以公园命名的公共园林场所。翌年,又把清初南靖王耿继茂的别墅改作公园,名为“城南公园”,建有辛亥革命闽籍死难烈士纪念祠堂、桑拓馆、藤花轩、望海楼诸胜。民国7年,陈炯明在漳州利用府署旧园建第一个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面积42亩,建有华表,碑文分别由孙中山书“博爱”,章太炎书“自由”,汪精卫书“平等”,陈炯明书“互助”。园中还有梅园、兰园、音乐亭等。民国16年,厦门始建中山公园、虎溪公园。陈国辉在龙岩建中山公园,面积3公顷。翌年厦门再建延平公园。民国18年,卢兴邦在南平大同里西山顶建南平公园,有假山、池、亭、楼、轩等建筑物。民国31年,建剑津公园,占地4亩,布置有花坛画阁,凉堂风亭,石鼓石桌,并设睡椅茶座,为屠一道独资创建。民国34年,改名中正公园。抗日战争期间,福州、厦门被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公园受到严重破坏,接着连年内战,公园继续遭劫。福州西湖公园被国民党军队占作“伤兵医院”,后又改作军械仓库,亭榭改作马厩,满园野草。据厦门市工务局档案: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期间,厦门中山公园遭受严重破坏,“亭台楼阁,坍塌尤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方面修复旧有公园,另一方面着手兴建新的公园。1950年,福州市成立西湖公园管理所,把开化屿、谢坪屿、官家村、大梦山等一片地面和山丘先后划人公园,增设动物园,陆地面积扩大5倍。厦门市,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出资兴建鳌园。1960年福州新建树木园,隶属省林业厅,该园植物品种丰富,具有较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至1965年,全省公园共25个。在“文化大革命”中,公园被称为“资产阶级的乐园”,惨遭摧残,福州西湖公园被改作福州市革命委员会机关“五七”干校的农场,动物园改为畜牧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公园建设发展迅速。福州新建或扩建江心、仓前、白马河等16个公园,40个小游园。鼓励农民办公园,新建以闽江为依托的西河公园,以表现世界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左海公园以及温泉公园等5个公园,1989年得到国家绿化委员会华东6省1市绿化检查团的好评。厦门市新建嘉禾园、莲花公园、鸿山公园、皓月公园等9个公园,为“海上花园”城市增添新景观。泉州市在唐代东湖旧址新建东湖公园。漳州市新建九龙公园和芝山公园。南平市建成九峰山公园。宁德市新建戚继光公园、南漈公园。莆田市新建凤凰山公园等。在这些公园建设中,还结合环境综合治理,辟建河滨公园,小游园。至1990年,全省共有公园71个,总面积837.6公顷,年游客1628万人次。
  县城公园建设。1983年,省建设主管部门提出五年内每个县都要建成1个以绿化为主的公园,以后公园发展迅速。至1989年底,全省县城公园已发展到78处,公共绿地面积达388公顷,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88平方米。据1989年对德化、福清、东山、福安、永定、建阳、将乐等7个县城绿化检查,1982年前只有3处小公园和陵园,面积11.4公顷;8年来新辟公园14处,面积达112.4公顷,为前8年的9.8倍;1989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9平方米,其中将乐、建阳、永定、东山4县人均公共绿地已超过7平方米以上,提前达到国家远期7~11平方米的目标。
  (一)福州西湖公园
  位于福州市区西北部,总面积44.71公顷,其中湖水面积30.32公顷。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聚此,以灌溉农田,周围20余里。唐末辟为游览区,扩展为40里。五代时王延钧称帝,在湖滨筑水晶宫,建亭台楼榭,成为封建小王朝的御花园。宋熙宁间增建澄澜阁。辛弃疾曾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词句赞美西湖。后因淤积,湖面日小。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倡导进行疏浚治理,并石砌湖岸。民国3年(1914年),辟为公园,由省盐务所拨款和农民集资共10200元,用于疏浚湖区,砌石驳岸。当时可供游览面积仅有陆地3.62公顷,除原有古迹荷亭、澄澜阁、开化寺、宛在堂等外,新增湖心、饮绿、赏雨等6个亭子。民国19年,在开化屿南筑宽8米,长139米的长堤接通湖路(即今之柳堤),增设南大门。抗日战争期间,公园受破坏。民国36年,开化寺被国民党军队占为“伤兵医院”,后又改作军械仓库,致使花木凋零,野草满园,湖面长满水浮莲。
  1950年,成立西湖公园管理所,进行修复、扩建,面积比原来扩大五倍,新建金鱼池,征购游船,征用谢坪屿、官家村建儿童游乐园、露天电影院,在小孤山建兰花圃,举办第一届菊展。60年代,改建飞虹桥,拓宽桥面,改步行桥为可通行汽车。“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红湖公园”,后被占作福州市革委会机关“五七”农场。砍伐公园树木3767株,铲除花卉、草坪,拆毁兰花圃、花丼温室和亭子,毁弃园林小品、游乐设施及各种盆景、假山。1972年7月,恢复西湖公园名称,有计划地整修和扩建亭、榭,并绿化植树。1974~1976年,投资16.8万元,修建假山喷水池、廊亭、后山道路、湖滨绿地等,投资37万元和27万元砌筑沿湖驳岸和兴建谢坪屿儿童乐园,投资290万元新建密闭式电影院。1977年投资12万元,把原来马福桥改建为花岗石结构的拱桥,改名玉带桥,造型美观,宛如玉带,中孔拱度大,侧影如月门。1979年建盆景园,有树桩、山水和盆栽植物200多盆。1982年投资27.5万元,修建旱冰场。1984年,为纪念林则徐诞生200周年,投资38.5万元,修复桂斋主厅三开间,面积150平方米,厅井布置两株桂树。用花池、置石、木雕、灰塑、墙头画等民间传统手法,富有诗情画意。庭院有小花园、假山,曲桥流水,寓意“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空间曲折多变,古朴典雅。1985年进行整治,全市军民40多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历时8个月,清淤18万立方米。并增设新景点,其中“古堞斜阳”景点获1988年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建设部1989年优秀设计三等奖。公园以开化、谢坪、窑角三屿组成,湖滨有大梦山、荷亭等。以柳堤、玉带、飞虹、步云三桥联接。园内有105个品种,12000多株树木及地被植物,16800多平方米草地,宛在堂、开化寺、桂斋掩映其间。布局精致,构成一幅以水饰景的优美图画。谢坪屿为儿童乐园,开化屿有盆景园、水榭亭廊及餐厅、照相馆等服务设施,窑角屿有省博物馆、电影院等。园内茂林修竹,绿荫覆盖;湖面轻舟碎影,水榭卧波。湖光山色,令人陶醉。
  (二)福州左海公园
  位于福州城区西北隅,东邻西湖宾馆,南靠西湖公园,西接光铜路,北连铜盘路,公园用地面积39.07公顷,其中水域18.14公顷。1990年由全国十佳乡镇之一的洪山乡集资4000多万元,国家资助兴建。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以五洲风光为主题,突出表现五大洲风土人情,公园布局分为大门区、欧洲区、美洲区、大洋洲区、非洲区、亚洲区、全景画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水上游览区、别墅区等。分三期工程进行。第一期工程建成用不锈钢造型呈半弧形的北大门,宽11.6米,正面书左海公园,背面书五洲风光。进入大门,广场中竖立象征世界五大洲的五组雕塑,正中为表现现代风格的中国古老太极图像。四周植17株榕树,在2.3公顷的马尼拉草坪上还植有百多株南洋杉。其中亚洲景区已建成长365米、高6.5米、宽9.3米的中国长城。在长城底下建成以《西游记》为题材的“西游记艺术宫”,利用声、光、电、烟雾等现代化科学手段建成25个场景,再现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坎坷历程,设计精巧,集艺术性、趣味性、故事性于一体。
  (三)厦门中山公园
  位于厦门市区东北隅,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秋,面积20.8顷(现仅存13.8公顷》,有天然山水之胜,园内分南、北、中三部分,分设东西南北四个门楼,四周以短墙围成。南部建有纪念碑,碑后为运动场。寥花溪从司令台贯穿魁星河。主景有魁星山及前道尹衙署内景点,石瘦松肥,古木苍郁,奇石巍峨,风景幽静。东侧为群众活动区,由紫薇亭、茶室、小餐厅等组成。西侧为老人休息区。中部以水为主景,盐草河居其中,溪沙、寥花两溪南北环绕,有花展馆、水池亭廊和游艇码头等。北部以前淹河为主景,为青少年活动区。四个门楼是:南门为三连三圈式牌楼,东门为牌坊式三门,北门为仿西欧凯旋门式,民国29年增辟西门,为长方形平板式。公园从筹建到竣工开放历时四年,工程费达100多万银元。园内许多项目系华侨投资兴建。民国27~34年,日军侵占厦门期间,公园遭受严重破坏。民国34~38年,国民党政府只对日伪时期破坏的几处建筑物进行维修,全部修建费为3061.20美元。
  1949年11月20日,厦门市政府派员接管中山公园。1950年在园内建苗圃。1951~1954年,陆续清理公园内河道淤泥1.47万多立方米。1956年以后维修中山纪念碑,修建花展馆、喷水池、北门桥、蔷薇亭、玻璃温室等设施及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南半园绝大部分园林建筑及设施被毁,魁星河填为平地,围墙大部分被拆,“动物角”内动物大部分死亡,马路圈栏养猪,游艇和树木作柴烧。公园西南部也被其他单位占去一半。1977年投资130多万元在公园西南部建影剧院。1982年投资25万元在凤凰山新建儿童乐园。1983年,市人大通过决议,修复中山公园南半园,有冰厅、茶室、曲桥、廊亭等设施,重建南大门1座。1985年9月7日辟为老人乐园,投资25.8万元。同年,在南园东侧建竹亭、双层冰厅及新晓春桥,重修魁星山登山道路。在南园区中矗立孙中山先生铜像,恢复、增加服务项目,重建南园时还扩大盐草河河面,提高广场高度,并进行大规模的园内绿化。1984年、1985年修复南园总投资122万元。1987年投资2.5万元,改造西门牌坊式门楼。1990年投资30万元翻建东门茶室。
  至1990年,公园有花圃3亩,盆花1万多盆,盆景500多盆,种植乔、灌木2万多株,开放式草地3.95万平方米。园内绿树成荫,芳草如茵,花木茂盛;河道萦回,桥亭水榭,别致精巧;园林景物,高低错落,布局巧妙;天然山水、人工建筑混为一体。步人园内,园以景胜,景因园异,令人怡然陶醉。每年游人数达100多万人次。
  (四)南平九峰山公园
  位于南平市东面,与城隔江相望。面积40.67公顷,是以山陵为主体的公园,九座山峰自西北向东南重叠,最高峰海拔386.4米。古时山上有九峰月朗、猿洞秋风、三寺云深诸景,历代建有天庆阁、剑溪草堂、万福精舍、九峰书院、延平书院。相传宋代李侗、朱熹曾在延平书院讲学。山峰高峻挺拔,形势险要,明时邓茂七曾率农民起义军据此攻打延平城(南平城)。1980年辟为公园,公园依山势起伏而建,结合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先绿化植树造林,再加以美化,几年来共种植各种苗木200多种计8万多株,连原有松杉等树木共有12万株,已绿树成荫。园路曲径连绵于峰峦之间,道旁种植各种绿篱,亭榭楼阁错落有致,掩映于绿荫丛中。先后投资168万元,建有聚星亭、翠云亭、龙津亭、冷风阁、万福精舍、“一览江天”等16座亭榭楼阁,一组幽香苑、桂园及白猿洞,并维修了山上古塔。1982年园内附设“动物角”,计有30多种100多只动物。各企事业单位捐资36万元,建造儿童游乐场,内有许多游乐设备。园内还有许多园林雕塑小品等,并有苗圃、花圃。沿山脊石磴可上九峰顶,登临凌云阁,全城景色尽收眼底,日观舟楫,夜看明灯,令人赏心悦目。1983年投资137.3万元,在江滨公园与水南悬崖之畔,建造当时全国跨度最大的单链式柔性吊桥悬索桥,成为城市联系公园的游览步行桥。
  (五)三明麒麟山公园
  位于三明市区中部,面积40公顷,海拔262米,原名牛垄山,本是草木稀疏的荒山,因山腰一古坟发掘出“孔子获麟”碑刻,故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以造林绿化,1980年辟为公园。整个公园处在高山之中,环山建有公路直通山巅。1983年1月,装置全省第一条长292米、高差93米的登山游览索道。山巅建有一座高24.5米,宽12米的麒麟阁,钢筋水泥结构,八角六层,倚栏眺望,远近景物,尽收眼底。公园依山形布置,建筑物高低错落,上下点缀。幽径绿荫之中,有浩然亭、聚云亭、三元亭、莲花亭、竹秀亭等,造型殊异,各成为一风景点。既不失天然情趣和传统风格,又善于推陈出新,具有时代感。山北麓凿一个面积有3亩的人工湖,湖东建一映鹤亭,五曲桥横卧水面,麒麟山倒影湖中,有“麒麟倒影”之称。湖中还特制一艘电动龙舟,供游客环游玩赏。园内还有工艺美术展销厅、餐厅、茶馆等设施,为游客服务。
  (六)邵武熙春公园
  位于邵武市区西部富屯溪南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因公园主体建于熙春山而得名。熙春山原名狮峰,海拔265米。北宋以来,文人墨客多在此游览吟唱,名胜古迹众多。宋建熙春台后,元、明、清又建成醉翁亭、六虚亭、清风亭、钓鱼台、天香阁、惠应祠、沧浪阁、灵井等,因年代久远,至1975年仅残留沧浪阁一个牌坊。
  1978年末筹建公园,规划总面积38公顷,包括外园、内园和园中园等。分为文化休息区、儿童游戏区、花丼盆景区、植物观赏区和“动物角”等5个功能分区。1981年起动工兴建熙春外园,1982年建成,面积4333平方米,铺设甬路总长230米,集精湛的建筑小品和名贵花草树木于一园。有玲珑华丽的“望江亭”,古朴大方的“樵岚桥”,构思新颖的“六曲桥”以及典雅别致的花架等,风格各异。其间,现代建筑与仿古建筑浑然一体,合璧生辉。园内甬路两侧,紫藤雪松,翠竹幽篁,垂柳花桃,依岸傍水,交相辉映。园内东端毗邻沧浪阁有一株古樟,系宋代种植。1982年兴建内园,至1989年,先后建成沧浪阁、熙春朝阳、六虚高啸、松轩茶室、惠应祠、越王台、园中园、儿童乐园、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李纲雕像等10个景点和公园大门庭院。可供游览面积23公顷,每年游客量17万人次。游人人熙春外园,出沧浪阁,漫步内园草坪,游园中园,沿途步移景异。拾级上熙春山,攀巅峰六虚亭,凭栏远眺,铁城(邵武别称)秀色尽收眼底。
  (七)永安龟山公园
  位于永安市城北,原为燕溪中一个沙洲,四面环水,因洲形如龟背隆起,任溪水高涨也不被淹没而得名。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后,明、清两代曾在此设演武场,筑千金陂,
  至今洲上还有古迹龟山庙。1978年开始筹建公园,1982年10月成立筹建领导小组,公园面积占地26.7公顷,规划分为五区:第一区为展览馆、文化区,第二区为儿童玩乐区,第三区为观赏、休息区,第四区为青年活动区,第五区为人工湖。11月全面动工。由县委领导带头,全县机关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及驻军官兵一万多人次参加义务劳动。以及水泥、钢材等物资支援,共投资90万元。1983年元旦正式开放。辟有人工湖,占地6.6公顷,湖滨绿柳成荫,花木怡人,湖畔有燕归亭、龙凤亭、望江阁,湖心有赏月岛,湖上九曲桥连接湖心亭。园内设有儿童乐园,有游艺厅、电动玩具室、旱冰场、游船、“航天飞机”等娱乐设施。1984年续建茶馆、百花园、盆景园、假山等,1986年铺设园内石板道路300米。种植各种乔灌木50多种。园内还设有花圃两处,苗圃1处。年平均接待游客22万人次。
  (八)宁德南漈公园
  位于宁德市西南部距市中心1公里的南漈山,方圆290公顷,公园面积22.7公顷。自然景观丰富,四季景色殊异。幽山邃谷,苍翠葱茏,怪石巉岩,参差错落,陡崖峭壁间有30多个石洞,一条溪涧沿山奔泻。1984年开始进行第一期工程建设,包括“南漈飞淙”、“龙湫仙境”为中心的两个景区大部分景点,已建成醉仙洞、太极洞、古柏桥、柏涧、门洞花墙、飞虹桥、观瀑亭、时芳亭、思轩茶室,陆游塑像、寿星献桃塑像,设置石椅、桌20多付,修复摩崖石刻20多处。架设险峻地段的钢管栏杆扶手,修建游览道路2800多米及多条石阶道通向新建景点。种植各种树木花丼3.3万多株,成片的玉兰、碧桃、桂花、枇杷、翠竹均已成林。公园以自然景观为主,适当布置体现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充分反映亚热带南国风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世英
相关人物
耿继茂
相关人物
陈炯明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章太炎
相关人物
汪精卫
相关人物
陈国辉
相关人物
卢兴邦
相关人物
陈嘉庚
相关人物
王延钧
相关人物
林则徐
相关人物
辛弃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