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污水处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680
颗粒名称: 二、污水处理
分类号: X703
页数: 2
页码: 86-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的污水处理工作始于1960年,但整体发展缓慢。至1990年,全省只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为2%。随着经济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福建开始重视污水处理工作,并制定城市排水发展规划,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福建省 排水 污水处理

内容

民国时期,福建省各城市没有进行污水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福建的工业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污水浓度有所提高。这些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附近水体,逐步污染江河和近海。福州的白马河、晋安河、安泰河,泉州的八卦沟,漳州的环城河,厦门的筼筜港等及其他城市的内河都被污染,变成又黑又臭的大排水沟。据1990年资料:全省污水量215.6万吨/日,其中,生活污水53万吨/日。
  福建的污水处理工作始于1960年。福州在修建五一路工程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由东大路至达道路预埋污水主管道全长3221米,其中:管径600毫米的1456米,管径500毫米的1189米,管径350毫米的576米,倒虹管二道,长58米。窨井76座,坡降最大2.6‰,最小1‰。于国货路口西侧承接西工业区来的污水,经五一路泵站提升,分别由龙华桥西端窨井预埋管纳入东排管道。五一路东侧73号压力窨井预埋管道纳入国货路东段管径1400毫米的污水管道,设支管13道,计306米,于1961年建成。1963年,筹建福州东工业区污水排放系统,由华东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设计能力:远期污水排放量为4.5万吨/日,近期为2.25万吨/日,第一期为1.2~1.8万吨/日,设计管网长度7.4公里。1963年10月开工,1965年9月竣工。从福马路第一化工厂至魁岐狮古川,实际完成污水管道7.64公里,铺设管径7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管881米,管径900毫米的6759米,坡降1‰。
  1973年,福州开始对工业废水进行治理。至1990年,建成99套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投资2076.3万元,处理能力3016.9万吨/年,1990年处理率23.5%。
  80年代,开始对医疗污水进行治理和建设污水处理厂。1981~1990年,福州市投资403.41万元,建成30家医院的30套医疗污水处理设施,年处理污水245万吨,市级以上医院的污水全部得到治理。1982年,福州市动工兴建东区污水处理实验厂,占地11亩,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处理能力为5000吨/日,污水处理为二级(生化)处理,采用鼓风曝气,经过处理,出水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然后才能排放。主体工程于1986年建成,进行一级处理。1984年4月,厦门市政府批准成立厦门市污水治理工程筹建处,负责筹建污水处理厂。1985年通过初步设计,该设计规模为一级处理13.4万吨/日,二级处理3.7万吨/日。工程总投资核定3315万元。1989年建成。同时,厦门还对筼筜湖通过截污、清淤和搞活水体三大措施进行治理。已清挖淤泥108万立方米,敷设截流管道20公里,引潮人湖搞活水体,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4类标准。其他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基本上是零。至1990年末,全省只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为2%,均为二级生化处理。
  1990年,省建委制定的城市排水2000年发展预测中提出:对于新建的城区,都应按排水规划采用分流制;对于旧城区,应结合旧城改造规划,逐渐改成截流式合流制混合体系,即在晴天时,城市污水应汇集到污水处理厂,雨天时允许一部分污水溢入水体。这项工作,度门市正在进行,南平市结合库区工程也在进行。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