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676
颗粒名称: 二、古代桥梁
分类号: U448
页数: 3
页码: 78-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万寿桥位于福州市南,是浮桥废置后修建的第一座横跨闽江的大型石桥。建于元代,全长391米,桥下有37孔水道,桥面宽4.5米,由石梁和石板组成。桥墩高5米,采用石条干砌的船形结构,两边有雕刻精美的石狮子扶栏。桥的修建是为了提高过江交通的安全性。民国时期进行了部分改建,使用钢筋混凝土加固结构。万寿桥是福州市的重要地标,也是福州市区内最古老的桥梁之一。
关键词: 福建省 市政工程 古代桥梁

内容

福州安泰桥 位于福州鼓楼区八一七北路。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筑罗城时,南门扩建至今址,称利涉门,在门外护城壕上建利涉门桥,长11米,宽10米,后改为安泰桥。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建。随着城市道路的发展,安泰桥成为城区中轴线上的重要桥梁。这座石拱桥拱圈厚度仅20厘米,历时千年。如今每天有千辆机动车往来,有的还是载重汽车,仍然屹立。
  泉州洛阳桥 又称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北10公里山尽海阔、江流与海潮交汇的洛阳江入海口,是福州至厦门重要孔道。北宋以前,设渡口,名万安渡。据《闽书•泊宅篇》:“泉州万安渡,水阔五里,上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泉州府志》描述:“每岁遇飓风……沉舟而造成无数溺死者。”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泉州李宠“瓷石作浮桥”。因江阔风大,水急流涌,浮桥常遭中断。当时泉州对外贸易日趋繁荣。皇祐五年(1053年)在该处修建石墩石梁桥,历6年8个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完成。全长约1106米,面宽约4.6米,共47孔,造桥费用1400多两银子,均由民众捐献。现存桥梁基本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的。民国21年(1932年),惠泉公路通车,利用原有桥墩,加高钢筋混凝土桥面2米,宽6米,仍为47孔,全长包括南段40孔、464.45米,北段7孔、76.35米,中洲路堤100米,合计640.8米。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机炸毁2孔,不能通车。民国37年11月,由福厦复路工程处用钢梁木面修复通车。1949年,解放军进军闽南时,国民党溃退军队烧毁木面两段,虽经过抢修通车,9月又被飞机炸毁2孔,不能通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至今桥上尚存亭2座、碑刻24座、石塔5座,塔头刻有精美的浮雕佛像,桥头有4尊带盔披甲、手执长剑、威武雄伟的石像,是宋代遗物。1983年,洛阳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南台浮桥 位于福州南台岛。原系渡口,江面宽达3里,延伸至现在的下杭路。北宋末年,江上泥沙淤积,逐渐形成洲渚,小潮时渡船无法济渡。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知州王祖道造舟为梁,以楞岩洲(今中亭路)为中点,北桥用舟20只,南桥用舟100只,用粗大绳索紧系固植江中的18根石柱,船上铺以木板,两边有扶栏。两座长约3000尺,历时一年完成。崇宁二年(1103年)江面又出现一个沙洲(今中洲),乃将江面分成三支,调整浮桥,分为北、中、南三座。北桥用船16只,中桥用船73只,南桥用船13只。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用“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的诗句赞美南台浮桥。元代改建为石梁桥。
  福清龙江桥 位于福清海口镇。龙江古称螺纹江,江面宽阔,水浪湍急,常有覆舟之祸。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惠鄙、守恩等倡议造桥,得林迁、林霸、陈侈和僧妙觉等赞襄,历时10年,于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初名螺纹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更名龙江桥。桥全长480米,宽4.2~5.2米,现保存有40孔、39墩,孔径9~13米不等,墩高6米,作舟形,两分水尖间长为10米,墩宽3.3~4.2米,6条大石板平铺为梁,梁宽为0.6~0.75米,厚0.6~0.9米,每条石梁重约15吨,在石梁上横铺石板。大桥加上引桥总长700米。桥南建有七级六角实心的石塔2座,分列左右,塔高5.05米,塔身浮雕坐佛、侏儒、狮子、莲花等,造型古朴。1961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中山桥 亦称南桥,俗称旧桥。位于漳州市区南厢,是通往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和广东潮汕的重要交通桥梁。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为浮桥,嘉定年间(1208~1224年)由知府薛杨祖改建石桥(故称薛公桥),长24丈4尺。历代屡毁屡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洪水决堤,石桥被冲毁。民国14年(192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抗日战争时期,被国民党与日军滥炸,不能通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重建,长200多米,宽8米,20个桥墩。“文化大革命”时改称“红卫兵桥”,1980年恢复中山桥名称。
  泉州安海五里桥 即安平桥。位于泉州城南,横跨安海港的海湾上,适当晋江、南安交界处。据《安海志》:“安海渡介晋江、南安,隔海相望六七里,往来以舟渡。”为避免风浪翻船和适应海湾发展,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镇人黄护及僧人智渊捐款建石桥,未竟,两人去世。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赵令衿继续完成,桥梁长2491米,约五华里,故称五里桥。桥面用4~7根巨大石梁密铺,石梁长7~11米,厚约0.4~0.8米,每根重10~13吨,宽度3~3.4米,共分362孔,桥墩361座,宽1.8~2米,长4.5~5米,墩的形式有方形、两头尖端船形、半船形等3种,用巨大条石纵横交错砌筑,桥基采用筏形基础。建桥时,在桥上建5个亭子,以供行人憩息或避风雨。现尚存晋江与南安分界处的中亭——水心亭,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重修碑记13座。其中,最早的是明天顺三年(1459年)所立,另一块清代的《民保奸剔》,对保护安平桥作了明文规定,是不多见的桥梁碑刻资料。亭前还有宋刻立身武士石像2尊。亭上石柱对联:上联“世间有佛宗斯佛”,下联“天下无桥长此桥”,眉批“水映无心”。桥建成后,自明至清经过6次风袭、浪击、地震等损坏,屡坏屡修。近代由于地理变迁,河床被泥沙淤高。据1957~1979年实测:桥长已缩短为2070米,桥墩减少为331座。其中:方形的259座,半船形的45座,两头尖形的27座。桥两端成为陆地,大部分且已成为街道,桥周已是片片田野,只留三股水道通行船只,成了一座陆地长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多次整修,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侨乡日益兴盛。为保护国家重点文物和发展旅游事业,晋江县政府在1979年决定进行维修,并把附近扩建为游览区,1981年动工,在沿桥两边数十米范围内挖沙灌水,使“陆上桥”恢复为水上桥。
  漳州江东桥 又名柳莹桥,虎渡桥。位于九龙江北溪下游,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赵伯逷曾在此架设浮桥,因江阔浪高,浮桥辄遭冲毁。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宗正、少卿庄竞等在此建造石墩木面桥。全桥15孔,桥面木梁木板,上铺砖块,并建桥屋。明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石桥,至正统十二年(1447年)建成。全长285米,15孔,每孔石梁3~4根,共有石梁58根,上横铺石板,最大的石梁每根宽高各1.7米,长23.7米,东西桥头建有凉亭。桥几经毁修,分成19孔,每孔长短不一。民国18年(1929年),在石桥的石墩上用混凝土矮墩加高,上建三梁式钢筋混凝土桥面,长约320米,面净宽约6.1米,不设人行道,只在两侧各设4个半圆形的行人避车道。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轰炸,抗战胜利后在被炸坏部分架接木便桥。1949年,国民党军溃退时将木便桥烧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通车。
  福州万寿桥位于福州市南、原南台浮桥中桥的位置,是浮桥废置后修建的首座横跨闽江的大型石桥。元代,负责管理浮桥的万寿寺僧王法助看到过往行人极不安全,立志创建石桥,经奏闻皇帝,奉旨募款捐造。工程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动工,中途法助逝世,由其徒继续主持施工,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建成。全长391米,桥下有37孔水道,桥墩高5米,长石条干砌,上下游形成三角分水尖,三角部略向上翘,宛如船状,以利排水导流。桥面石板、石梁并用,每孔间叠架两根长9~10米、1米见方、重达40吨的大石梁,分置左右,间距3~4米,中间用厚20~30厘米的石板铺成。桥面宽4.5米,两边砌雕刻精美、姿态各异的狮子石扶栏。桥建成,为纪念法助建桥功绩,命名为万寿桥,由翰林学士马祖常题写万寿桥三字刻于桥上,并作《万寿桥记略》。民国19年(1930年),为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建。在原石梁结构基础上加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旧石梁外边每孔浇钢筋混凝土主梁2根,梁距中至中5米,梁高1.9米;中间浇小纵梁2根,梁端部直接浇筑在石砌桥墩上,主副纵梁之间用横梁联系;桥面铺厚30厘米钢筋混凝土。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海口镇
相关地名
通海口镇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福州安泰桥
相关专题
泉州洛阳桥
相关专题
福州南台浮桥
相关专题
福清龙江桥
相关专题
漳州中山桥
相关专题
泉州安海五里桥
相关专题
漳州江东桥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