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网布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671
颗粒名称: 一、路网布局
分类号: TU99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不同城市的城市道路布局和路网格局,包括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莆田市、邵武市、永安市和宁德市。各城市的路网布局形式因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而异,包括方格网式、辐射式、自由式和环道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市政工程 路网布局

内容

福建省城市道路布局基本形式以网格式为主,辐射式为辅,也有的城市因地理限制,则为自由式或环道。
  福州市路网格局是历史形成的,结合三山地形,基本是方格网的形式。1982年,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大,组成环道系统,分为内环、中环、外环,形成三层。外围组成北环、西环、南环,包括连江路等四条连接成环路。中环线内主次干道基本形成东西、南北走向:东西向干道依次为北环、华林、湖东、古田、国货、江滨等路;南北向干道依次是西环、白马、八一七、五一、六一、长乐、连江等路。按总体规划,中环以内主干道除北环、西环外,其余已初具规模。新的路网格局,按原规划基本不变,以原方格为主。内环以市中心区周围道路如白马、大庙等路组成;中环由北环、连江、上山、六一、湖东、湖滨、南环、西环等路组成;外环围绕市新区边缘和三条国道接线。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街区支路、小区道路。新区内部道路自成体系。
  厦门市从历史上一个半农渔村演变为近代通商港口而至经济特区。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进行道路建设。民国时期,修建开元路、厦禾路主干道中山路。50年代,移山填海,筑高集海堤。80年代,建立经济特区。城市道路以方格网为主。规划主干道为福厦路(南北向)和仙岳路(东西向),红线宽40~60米;次干道红线宽30~50米;街坊道路红线宽18~30米。道路占市区用地10%以上,道路交叉口均为平交,采用环形交通广场。旧市区道路除个别路段在改造中加以拓宽外,保持原格局。湖里区路网为方格网;杏林区的路网,以杏东、杏西、杏南、杏北四条十字道路加上环路为主要骨架。鼓浪屿路网,保持就高随低,蜿蜒曲折,全屿均为步行交通。市区内干道与铁路的交叉口修建简易立交桥。
  漳州市晋设县,唐置州,宋代形成城垣,历代为州、郡治所。城内有9街13巷。民国时期,拆除城墙,拓宽新街。市区现有3条主干道,新华南、北路自九龙江畔贯穿市区中心至火车站,胜利东、西路纵横城区,东接324国道线,南接319国道线。市区路网格局为棋盘式。
  泉州市唐代置州后,筑城辟路,建南北方向大街。五代时(907~959年),开7个城门通郊外。宋、元时对外经贸发达,市区道路成东西两横(东街一西街、涂门街一新门街),南北一竖(南街),初具市区主要道路格局。清代,市区街巷93条。民国间拆城建路,拓宽南街,东街、西街与涂门街、新门街连结各街巷,形成城区道路网格。现状道路以温陵路分隔新旧城区,以西为旧城区,以东为新城区。规划市中心区道路系统以保护古城原有道路格局为原则,采用方格网加不规则环路组成新的道路系统。主干道由三条东西向、三条南北向和一条环城路组成市区道路网,另以放射线联系市郊工业区点、港口和机场。外环路为主要交通性道路,内环路为次要交通性道路,方格网中的街路为生活性道路。
  南平市自古以来由于地形特点,道路多是陡坡、急弯。路网布局为自由式。沿江为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街巷依山势而建,主次干道形成三叉交错。规划路网布局依地形布置/市中心主要干道由环城路、中山路、八一路、解放路,以及东山路北接水东大桥,南接胜利路和占楼街组成路网。
  三明市1958年筹建,1960年设市,是福建省新兴的工业城市。由于市区是狭长带状型,路网布局为自由式。市区道路骨架初步形成环路。由于建朋公路(即205国道)通过市内的一段成为城市主干道,干扰很大,以及沙溪河分割市区。规划建朋公路改线由沙溪河东侧市区边缘经过,并在沿河再建三座桥梁,结合沙溪开发,开通两岸滨河路。
  龙岩市民国时期,拆除城墙改造旧城,建两侧骑楼的中山路,形成二竖四横街路网络。现状道路为方格网,以街心环岛广场为中心,沿东西干道龙川路、南北干道解放路、溪南路向四周环路放射,形成四横(龙川路、登高路、北环路、南环路)四竖(西安路、解放路一溪南路、东环路、九一路)的格局。
  莆田市民国时期,干道仅有南北走向的今胜利路和东西走向的今文献路,路窄、坡大、丁字形交叉口多。规划结合地形和利用现有道路,市区路网布局为方格网加环形的形式,以四条南北走向和三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构成市区道路网的骨架。再配置二条南北向、六条东西向次干道,沟通市内大区间的交通联系。
  邵武市闽北重镇之一。道路布局为自由式,以两条街道为轴线。规划城区道路改造和新建相结合,以南北走向的八一路、华光路、东桥路,东西走向的解放路、城南路、古山路组成干道骨架,辅以次干道,形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
  永安市明清时期,有15条街4条巷。抗日战争爆发后,成为临时省会,拓建道路。民国时期,城区有路、街36条。由于江河分割,山地阻隔,现状城市道路路网呈自由式,以南北向为主,燕江路是市区主干道。
  宁德市民国时期,拆除城墙,建环城路,县城中山路、中正路宽仅5米。现状路网基本按方格式,局部因地形关系略作调整。主要干道有24米宽的八一五路、蕉城路。
  石狮市1987年,由晋江县石狮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是闻名全国的商业城市。道路呈辐条状,以宽24米的新建大街为轴线,南北走向的有新华路、群英路,东西走向的有建兴街。规划以旧城为依托,连片开发,加强区间交通联系。
  武夷山市1989年,撤崇安县设武夷山市,市区有24条路、5条街、16条巷,以一条宽36米的主干道为轴线。
  福安市1950年,城市主街道路宽仅4米,铺砌石块,其他道路为三合土路面。1956年福温公路通车后,调整道路格局。路网布局基本是自由式。规划打通几条,改造部分,调整道路格局。现状主干道有新华路、中兴路、金山路、解放路等。
  漳平市1950年前,县城道路14条,布局不合理。1958年鹰厦铁路通车后,漳平站成为主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城市建设。1990年撤县建市。现有主要街道8条,路网系统不完善,主要的干道又是过境道路。规划城区道路采用网格式加环形的基本骨架。新建新坑口、顶郊两座桥,连接外环路,作为城市主要交通性干道,沟通各功能区联系的过境交通,打通内部断头路。利用原和平路、八一路,在城区布置成十字街,连接东西与南北方向。
  福清市民国时,城区仅有后埔一条石板路,其余均为土路,整个城市道路密度小,路面狭窄。现状主干道为江滨路、东门路、后埔路和西大路,路宽一般在18米以上,次干道5条,路宽在14米以上。规划在老城区打通和拓宽道路,把道路分成主干道、次干道和居住区道路。以东门街、东门北街、小桥街、后埔街、后埔南街等贯穿整个城区东西和南北的干道为城区道路骨架,宽度控制在20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