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设市城市总体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656
颗粒名称: 二、设市城市总体规划
分类号: TU984.2
页数: 12
页码: 17-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各市的城市规划情况,其中包含: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莆田市、邵武市、永安市、宁德市、石狮市、武夷山市、福安市、漳平市、福清市。
关键词: 福建省 城市规划 历史发展

内容

(一)福州市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闽越王无诸即在今福州建城。古人利用“环山、沃野、派江、吻海”的形胜,自北向南逐步扩展,城市布局顺其自然环境,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今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既适应起伏的地形,又讲究对称,空间轮廓间隔得体,体现中国古代城市“居中为正”的传统观念。
  福州古代的城市规划,资料阙如。民国35年(1946年),成立福州市政府,人口388374人,市区范围:东至魁岐,南至黄山,西至文山里,北至新店。市区建成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当时曾制订福州都市计划,设想建成花园式城市,终未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城市规划曾先后五次进行编制和调整,其中,1960年、1982年形成完整的规划,1982年的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
  1960年的总体规划是在1952年福州市政建设总体图的基础上,经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和福州市建设局组成联合规划工作组修订完成。这次规划特点是强调国防前线的地位,确定城市性质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市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近期充分利用旧城,远期在离市区10~50公里,开辟马尾等卫星城镇。工业布局为大分散小集中,按工业性质分散,按协作关系集中。东工业区安排化学工业,西工业区主要是轻工,医疗工业就地扩建,新店工业区安排冶金、机械工业。市区交通:货运,近期以水运为主,水陆结合,远期水陆并重;客远,市区以无轨电车为主,郊区及卫星城镇以汽车为主。
  1980年,福州市对城市总体规划再次进行修订,1982年9月完成,经省政府审查转报国务院,1984年9月18日获得批准。城市性质为:福建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期限:近期1985年,远期2000年。城市规模:人口控制在75万人。用地规模:近期城市用地50平方公里,外围卫星城镇用地8.6平方公里;远期城市用地55平方公里,外围卫星城镇用地23平方公里。城市布局:以现有建成区为主体,向四周扩建,东至连江路、化工路、鳌峰洲,南至白湖亭、上山路、白鹭岭,西至洪山,北至外福铁路及铁路以北新店部分。采取组团式布局,以东西河、于山、乌石山重点绿化带分隔鼓楼区与台江区组团,以闽江分隔台江区与仓山区组团。鼓楼区为省、市机关集中区,台江区为传统商业区,仓山区以文教为主。工业布局分城东、城西两个工业区和新店、港头等工业片。
  福州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发挥了指导作用。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福州作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5年1月,批准建立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1986年3月,对规划又进行调整;8月,邀请新加坡国际发展与咨询私人有限公司对修订的总体规划进行咨询。这个规划的特点是根据福州城市发展战略要求,适应城市空间、时间、形势较大幅度的变化,并能长时间地适应福州市发展成为大城市、国际性城市的需要。城市性质拟定为:福建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国际性城市。规划期限:近期2000年,远期2020年。城市规模:中心区近期人口140万,用地97平方公里,远期人口180万,用地14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布局以鼓楼、台江市区为中心组团,绕以仓山市区和新店、鼓山、建新、金山、淮安新市区。各市区间利用福州的自然山光水色和主要干道两侧的绿地形成7个环状绿带,组成7个市区组团,组团间由城市的快速环道和轻轨交通线联系。城市中心设在中心组团中部,并由中心边缘地带环抱,其周围又组织城市内环、中环交通干线,形成环境优美、运作高效、结构完整的城市形象。
  (二)厦门市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厦门建城。鸦片战争中,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城市。民国9年(1920年)开始进行旧城改造,以海港商埠城市性质进行构思。功能分区:码头区集中于鹭江道,分为远洋码头和内河小汽船码头;商业区主要在中山路,思明南北路是商店和住宅区相结合的骑楼建筑,楼下商店,楼上住宅;文化教育区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校园面向碧海;中山、虎溪、延平三个公园,紧靠市区风景点,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和地形。交通体系:以交通量和地形为依据,进行路网规划,市区马路街巷与码头相衔接,市区与厦港、市区与禾山开辟公路,发挥海陆运输并举,适应海港商埠发展。
  1956年,开始进行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城市性质确定为:港口城市,兼备全国性的疗养、风景与国防。人口规模50万,用地面积31.86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12~15年。1958~1959年,由建筑工程部城市设计院和省建设厅派员协助,对1956年编制的规划进行修订,确定杏林地区为厦门市工业卫星城镇,这个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着指导作用。1973年对规划进行修订。1980年3月,厦门市政府和省建委遨请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教授、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厦门创办经济特区,在岛上西北部划出2.5平方公里的范围,兴建湖里加工区。1982年6月编成《厦门市总体规划》,并于1983年10月,经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总体布局的原则是:充分发挥“海”的优势,保护海湾,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利用岸线;保护风景资源,逐步开发利用;以大陆为依托,逐步发展近、远郊区,工业发展主要布置在大陆郊区;控制本岛人口规模,严格控制鼓浪屿人口规模,发展杏林、集美并在大陆开辟新区。规划期限:近期为1985年,人口38~40万;远期为2000年,人口55~60万。城市布局采取组团式,以本岛为主体,环绕西港及九龙江北岸的沿海地区,分别布置规模不同、性质各异的六个片区:本岛、鼓浪屿、集美、杏林与两个新开辟的马銮、嵩屿。本岛:包括原市区、筼筜港新区、湖里加工区及高崎等,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风景旅游重点区。鼓浪屿:以旅游业为中心,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以为旅游业服务为主;规划把现有2.4万人口压缩为2万人以下。集美镇:为文教兼风景区。杏林:以轻工为主的工业区。马銮:出口加工区。嵩屿:远洋货运港区及修造船、港口机械为主体的工业区。
  1984年3月,国务院决定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面积131平方公里。根据新的形势,对总体规划再次进行调整,并邀请北京大地事务所(国际)和新加坡专家进行咨询,提出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1990年经省政府审批实施。城市性质:海港风景城市和经济特区。发展目标: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业、商业、房地产业等综合性外向型的城市,逐步发挥厦门在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作用。规划期限:近期1995年,远期2010年,远景2020年。人口规模:2000年全市人口130万,市区人口65万(本岛45万,鼓浪屿2万,集美3万,杏林10万,海沧、嵩屿5万)。用地面积80平方公里。城市形态:众星拱月,一环数片。城市布局:适当扩大本岛及杏林、集美,鼓浪屿不变,压缩嵩屿,马銮暂不开发;特区北部湖里为生产区,中部为生活区,南部为风景区,控制东区;市中心区为厦禾路以北,狐尾山以南,湖滨中路以西,西海域以东,面积4.2平方公里。
  (三)漳州市
  漳州市建城已1300多年。城市规划于1956年开始,1960年再次进行编制。1963年、1967年分别进行修改。1981年开始修订城市总体规划,1983年完成上报。城市性质确定为:食品、轻纺工业城市。人口控制在18.3万,建成区控制在9.9平方公里。市区范围:东至港桥,西至龙眼塘,南至上街虎爬岭,北至土岭。城市工业布局:城东食品工业区,城西纺织工业区,城北重工业区,桥南食品工业区,草寮尾工业区。
  1985年,漳州市列入闽南厦、漳、泉三角开发。由于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1987年由天津大学建筑系进行规划调整,12月编制完成上报省政府审批。调整规划的指导思想:考虑漳州市作为沿海城市、重要侨区和台胞的祖居地之一,在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带经济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城市应沿九龙江向东面海口方向发展。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闽南对外经济开放区南翼中心城市。发展方向:一是建设成九县一区的内外贸易中心、工业中心。市区工业根据蔗糖、水果、花卉、水产等资源特点,以发展食品工业为主导,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并以纺织工业为重要发展方向。适当发展机械、电子、玻璃工业,改善工业结构,以促进食品、化工、纺织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换代。二是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发展旅游事业。三是发挥城市传统花果优势和女排训练基地,建设具有闽南特色的体训基地和花果城市。规划期限:近期到1990年,远期到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1万,远期26万。城市用地从现状9.22平方公里发展到2000年为22平方公里。城市范围:东起步文,西至上坂、前山,北起竹仔林、新厝,南至上街、虎爬岭,以及漳福公路以北,从响水桥至江东桥为备用地和风景旅游区的控制区。这个规划特别强调名城保护必须体现历史上漳台关系的特殊地位,保护重点应为”一城一片”和“几线几点”。一城一片即宋城范围和宋城南部旧市区,这是核心;几线几点即闽南特有的20年代形成的二、三层骑楼式商业街,以销售地方传统家具日杂为主的香港街,以饮服为特色的北京路,以及市区南山寺、州址庙,市外江东虎渡桥、角美慈济宫等。
  (四)泉州市
  泉州市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唐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从丰州迁至今址,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规划改建,逐渐形成鲤鱼城的格局。本世纪30年代拆城辟路,对主干道两侧建筑作骑楼式规划。1957~1958年初制定《泉州市十二年规划》初步方案。1961年由建设部、省建设厅派员协助对原规划方案进行修订,编制《泉州市总体规划方案图》、《泉州市工程建设规划图》、《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图》及总体规划说明书,经市委、市政府认可。
  1979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协助下,对《泉州市总体规划方案》再作修订。1982年,泉州市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后,邀请天津大学协助编制《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由于名城保护规划内容的介入,对原规划方案再作论证和修订,1984年1月经市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12月上报省政府审批。1987年省政府批示:“原则同意”。为了适应地改市后城市发展的需要,1988年5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原总体规划作调整,至1989年1月末完成。调整后规划期限由2000年延至2010年,城市规模,用地由原24.84平方公里扩至28.4平方公里,人口由原25万人增至32~35万人。规划提出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市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设想。城市性质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侨乡中心城市、东南旅游胜地、开放港口城市。布局原则:适应沿海开放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发展随经济的“梯度”开发,采取相对完整明确的分期建设模式;城市各项功能布置以方便生产和生活,保护古城,改善城市环境为原则;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合理疏散、缓解旧城拥挤紧张状况,改善居住环境条件。城市用地依照规划发展,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东部平原片区及仕公岭、华大片区、东海方向发展。
  (五)南平市
  汉建安元年(196年),南平立县,倚山筑城,循溪辟市。宋端拱二年(989年),大规模修筑城垣,周长5400米,面积约1.35平方公里。据《南平县志》载:“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五都之市,列肆受廛,以来工贾,九逵之衢,闾阎扑地,阛阓连云,殷阗繁盛,重门巨堑,以备不虞。”说明古代对城市建设早就有所规划。民国25年(1936年),全面进行地籍普查测绘,城区建成区面积0.89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时期,省政府内迁永安,南平成为撤退的大后方。省建设厅工务局曾编制《南平县城区改造规划》,对沿街店面实行统一格式的装璜,对市政设施加以改善。至1949年,城区建成区为2.66平方公里。1956年外福铁路建设,线路经过南平,带动了工业建设;省民用建筑设计公司组织城市规划工作组,前往南平市进行城市规划工作,完成了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与沿江干道正立面与平面图以及总体规划文字说明书等。这是全省由省协助地方编制城市规划的第一个城市。
  1981年由于水口电站建设,南平城市面临重大改造,乃委托冶金部贵阳铝镁设计院编制南平市城市总体规划,1983年1月编制完成。1984年3月,上报省政府批准。规划期限:近期为1985年,远期为2000年。城市性质为:地区性水陆交通枢纽,经济、文化中心,以林产和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城市规模:规划区人口近期14~15万,远期18~20万。用地面积:近期11.35平方公里,远期19.74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东至吉溪,南至东坑后岭下,西至沙溪口电站,北至常坑(不含来舟)。城市布局总设想,以旧城为中心,全市划为四个片区:市中心区,用地面积3.83平方公里,人口6.5~7万,是政治、文教科研和商业服务中心,居住及公建设施的重点建设区。东区,包括马站、十里庵、吉溪、安济等,用地面积5.66平方公里,人口4~4.5万,作为南平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以马站为区中心;十里庵为闽江货运码头、铁路货运站和中转仓库区,是对外交通及仓库的主要布点。西区,包括水南大桥以南的东坑、后谷、长沙、西芹,用地面积6.75平方公里,人口4~4.5万,以西芹镇为区中心,逐步完善公建设施,工业以林业机械、电机、电子及化工、建材工业为主。北区,用地面积3.48平方公里,人口3.5~4万,以黄墩为区中心,工业以造纸、纺织和建材工业为主。规划针对南平三水交会,历来是闽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对铁路、公路和水路作必要的调整。
  (六)三明市
  三明市地处福建中部,闽江支流沙溪中段的梅列盆地。是福建省以钢铁、化工为主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1958年后新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民国29年(1940年)建三元县,1956年将三元、明溪合并成立三明县,1960年撤县设市。
  三明市编制规划始于1958年,由国家建工部城建设计院与福建省建设厅派员协助进行,1959年、1960年进行充实和局部修订,对三明市的城市建设起了指导作用。
  1982年5月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请冶金工业部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对三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订,9月完成上报省政府审批。城市性质定为:福建省重要工业城市,闽西北政治、经济、文化重镇。规划期限:近期1982~1990年,远期1990~2000年。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近期18~20万,远期25万。城市总体布局原则:充分利用盆地内可建设用地,在现有基础上发展近郊区,选择适当地点开辟远郊区;在市区周围适当预留部分城市发展备用地;把城市分为市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部分。总体布局:用地规划,城市总用地2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8.02平方公里,近郊3.46平方公里,远郊2.52平方公里,预留市区周围备用地五小片约1.4平方公里。市区:包括列东(含徐碧)、城关、列西和台江等4个片区。列东片区为全市行政中心及机械纺织工业区;城关片区,包括下洋、富兴堡,城关为经济贸易中心,富兴堡为塑料、机械等小型轻工业区,下洋为体育文化中心;列西片区由列西、白沙组成,为冶金、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区;台江片区为小型轻纺工业区。近郊区:包括荆西、陈大两片,规划荆西片(含荆东)为文教、森工工业区,荆西东站作为鹰厦线三明段的主要货物中转站,陈大片规划为小型机械工业区。远郊区:规划为建材工业区。对外交通:将鹰厦铁路通过市区列西片居住区的线路及位于市区中间的三明站进行改线并调整各车站功能。结合全省公路干线改造,把穿过市区的建朋公路改线绕由沙溪河东侧市区边沿经过,调整停车场。按沙溪河开发规划设置码头,以利水陆联运。
  (七)龙岩市
  清时龙岩城按县城规划建设。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龙岩县志•规建志》记载:“邑重规建,先之以城池者,盖城池固,而后鸿雁集、人文聚,分署、学宫,有宁宇焉”。民国16年(1927年),成立工务局,城区建干路、支路和环城马路,形成路网;沿干路建商店和东西两市场,形成商业街;城西北连片建学校、医院和公园,布局趋于合理。
  1959年7月至1960年冬,城区首次进行全面规划。城市性质确定为:冶金、重型机械工业城市。雁石为卫星城。这次规划受“高指标”的影响,工业指标订得过高。1964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建设科在省建设厅规划处协助下对1960年的规划进行缩编。60年代末,规划失控,城西北新筑龙坎铁路靠城区通过,与城市道路交叉天桥净宽仅9米,影响城市的发展。1972年,根据前两次规划,制订整个龙岩盆地的城市规划,经县革命委员会审核通过,报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
  1979年5月,由同济大学建筑系协助,重新编制城区总体规划,经过多次修改,于1982年报省政府审批。城市性质:闽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闽、粤、赣边区交通要地,以采掘、建材、农林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规划区以城区为中心,新建城北、铁山、红坊、曹溪四个工业点,形成一片四点的城市格局。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近期1985年,远期2000年。城市人口近期13万,远期17万。1988年,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与市建委合作,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1990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城市性质:闽西地区中心城市、三省边区交通枢纽、以工矿为主的综合性中等城市。规划区范围:市区及近郊130平方公里,郊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水源保护区规划控制23.2平方公里。城市规模:2000年城市人口为2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城市布局结构:两个大区(城区和曹溪)、两个小区(红坊、红炭山和铁山)。城区由老城区、城北工业区、城东工业区和城西延伸区组成,老城区作为全市的政治、科技、文化、商贸中心和居住生活区,曹溪区布置科技、文化、居住、科技密集型工业和外资引进的加工区;红坊、红炭山工业区布置造纸、建材、高岭土精加工、电力、化工等工业。城市道路系统:城区主干道采用“三横”(北环路、龙川路、登高路)、“三竖”(西安路、九一路、解放路)加环路的路网形式,城区通往曹溪、红坊、红炭山、铁山均有二条以上便捷的主干道联系,并与对外过境公路(大外环路)沟通。为解决319国道穿越城区,规划将过境公路移至城西边缘。
  (八)莆田市
  莆田市是1983年成立的省辖市。1984年8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莆田市建委联合组成规划组,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986年经省政府审批。城市性质定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轻工、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规划限期:近期到1990年,远期到2000年。城市规模:人口近期发展为6万,远期发展为10万;用地控制在9.5平方公里。远期城镇布局是逐步形成以莆田(城厢)、秀屿、涵江、仙游为中心的城镇群组合型结构,彼此相对独立、各具功能,但又相互关联、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总体布局:由旧城区向西集中,联片发展,形成“新旧区集中型”的布局结构。根据城厢区的现状划分为七大功能区:即南山风景区,新城生活区,大、中专科研文教区,糖、纸、轻型加工工业区,食品加工工业区,城市控制、保留备用区和旧城区。城市道路结合地形,在利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市区道路网采用方格网和环形的结构形式。道路系统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级组成。由于福厦路沿线的江口—石庭—涵江—莆田城厢诸镇居民,采取倚路建镇、沿线建房的做法,福厦线的江口镇至莆田城厢路段几成莆田市数十里长街,严重影响交通和居民的安全与宁静,因此,对外交通的福厦路改线采用“涵江—黄石—灵川—枫亭”方案。改线后,原福厦路作为连接城厢、涵江两区的主要干道,城厢环城路作为城市内部的交通性干道。园林绿化因地制宜,结合河流、道路、名胜古迹和小块绿地形成系统,扩大荔枝、龙眼、枇杷三大名果的种植面积。
  (九)邵武市
  民国19年(1930年),邵武县政府曾提出“十二个地方建设要项”,由于历史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局限,并未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开始制订《1956~1967年城市建设规划方案》。1958年,国家建工部城市设计院、省建设厅、南平专署和县政府共同编制《邵武城市初步规划图》和《邵武市初步规划说明书》。1978年,成立城市规划领导小组,调查研究城市基础资料。翌年,完成《邵武县总体规划纲要》、《邵武县总体规划说明书》,经过评审修改形成《邵武市总体规划》。1982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成为全省第一个经省政府正式批准的县级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定为:以轻纺工业和森林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规划期限:近期1980~1985年,远期2000年。人口规模:近期城区人口控制在7~7.5万,远期10万。城市用地规模:7.74平方公里。至1985年,总体规划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根据1983年撤县改市新形势的要求,于1986年又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1988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规划调整后的城市性质定为:闽北交通枢纽之一,历史文化古城,以发展林业加工、轻纺为主的工业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990年)10万,远期(2000年)控制在20万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8平方公里以内。市区总体布局,根据地形条件组成相对独立、紧密联系、规模不等的三个组团:城区组团,以城区为主,包括芹田、故县、药村等组成,城区是市区的核心,全市政治、文化、交通、商贸、金融、科技中心,芹田、故县、药村作为城区周围的工业区。晒口组团,由晒口、洒溪桥、下王塘三个工业区组成,以晒口为主体,组织居住区级生活服务设施。莲塘组团,莲塘可建设用地较多,是市区唯一的远景发展备用地,规划期内可作为市区蔬菜和副食品基地。
  (十)永安市
  明景泰三年(1452年),永安首任知县根据城内的自然条件,制定了“风”字形建设规划,建成西、北二桥和南、北二塔及公署、道路等,形成永安建设的基本格局。民国31年(1942年),福建省政府曾规划以县城西南郊一带与巴溪两岸广场为基地,建设省会新市区。新市区规划:“沿溪两岸50米以内划为工业区,建国路及复兴路一带为商业区,桥尾沿山脚一带为住宅区”,建成面积“除筑堤建马路外,实有450亩”。限于经费,至民国33年,仅完成近1公里土堤和全长95米、宽3.5米的民生路。
  1958年,鹰厦铁路建成,中央、省和地方纷纷投资建厂。在国家建工部和省建设厅规划处帮助下进行收集资料和实地踏勘,完成200平方公里的控制测量工作,并经过国家建设部、龙岩专署建设局先后派工作队进行多次修订,1960年编制完成。规划期限20年,人口20万。规划益口为冶炼工业区,兴坪为电力工业区,坂尾为住宅区,坑边、大湖为建材工业区,茅坪、渔潭、埔岭、黄历、洛溪一带为机械和化学工业区,虾蛤、汶洲建成水力发电站,城区为综合性工业区。
  1981年,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协助重新修订城市总体规划。1984年进行评审和修改,上报省政府审批。城市性质定为:以石灰石和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区以及兴坪(含坂尾)、益口、坑边、清水池、黄历(含埔岭)、安砂等六个工业区。规划期限:近期1985~1990年,远期2000年。城市规模:近期人口14~15万,用地11.88平方公里;远期人口18~20万,用地21.35平方公里。城市总体布局釆取以母城为中心,外围分布若干工业区的组团结构。母城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市中心区东至解放路,西至巴溪,北起燕江,南至南塔,为全市政治、文教、科研和商业服务中心;东区为对外交通和仓库用地;南区主要为居住用地;西区为教育用地;北区作为轻纺工业及无污染小工业用地。在母城周围分布六个工业区:兴坪工业区为电力工业用地;益口工业区为森林加工工业用地;坑边工业区为建材(水泥)工业用地;清水池工业区为化纤工业用地;黄历—浦岭工业区为机械工业用地;安砂工业区为煤炭工业用地。
  (十一)宁德市
  1981年4月,宁德市城市总体规划由省建筑工程学校编制。1987年3月,为适应撤县改市的需要,又邀请南京大学对原规划进行调整。1988年1月经省政府审批。城市性质定为:闽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经济中心之一,以食品、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规划期限:近期1990年,远期2000年。规划期末人口为10万。城市布局:以城区为中心,工业、仓储用地继续向南发展,住宅用地向西朝山上发展,金涵地区填空补齐,适当安排工业发展用地,重型工业向井上—漳湾地带推进。将城区分为六个功能区:新建的继光路—鹤峰路以东、闽东路以北的原有城区,仍作为城市主要生活居住区和地、市机关所在地。继光路—鹤峰路以西、闽东路以北地带,作为今后城市住宅建设新区。闽东路以南、福温路以西、板材厂以北地带,是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分布的地区。板材厂以南、师专以北、福温公路两侧,为轻型工业和仓储用地。金涵地区适当安排部分工业用地,并配置少量生活居住设施。烟亭一井上地区为今后铁路、过境公路干线;位于城区与漳湾之间用地,规划为重型工业摆布地区。
  (十二)石狮市
  1983年3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制石狮镇总体规划。1985年,泉州市规划测绘办公室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上报泉州市政府审批。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石狮由侨乡集镇破格提升为市。为适应“越位”飞跃,1988年3月,由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以城乡一体化的布局思想为指导,从城乡整体布局出发,重点落实在中心区规划上。城市性质定为:著名侨乡、外向型工贸港口城市。规划期限:近期1988~1995年,远期19%〜2010年。人口规模:中心区人口,近期1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8万,流动人口4万;远期2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5万,流动人口5万。规划区范围为160平方公里,中心区面积约8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布局:采取一区带三片的开放型组团式布局,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化。中心区:是石狮市的城市主体,是政治、文化、科技信息、金融和工商贸易中心。三个组团:依托中心区母体,发展成为三个不同特点的卫星镇。蚶江石湖组团,结合万吨级港口,建成石狮市乃至泉州市进出口基地和海滨游览区;祥芝组团,充分利用渔业生产优势,建成以水产品生产和水产品精加工为主的渔业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永宁组团,建立对台加工区,建成福建省对台的一个窗口。中心区与三个组团的空间布局,以便捷的道路系统相联系,组团之间则以农业用地和山体绿化进行分隔,形成既统一于整个城市综合体的城市宏观布局,又有各自独立、自成系统的景观效果。中心区和组团的结构布局均以便于今后滚动式发展创造条件,且应具弹性。
  中心区整体布局结构划分为三个片区——东、西两个新区和包括旧区及其南面地段的中区。各片区由南北干道分隔,并通过两条东西向干道和次干道环路贯通,联成整体。各片区均有相应的公共中心,在组织居民生产、生活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功能分工上各有所侧重。新区布局基本采取有利于逐步开发,滚动发展的方格网形式。近期先开发西区,开辟新的综合性、专业性市场和商贸及其配套设施,开发工业企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注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和整体空间环境。旧区以南地段,可与西区同时开发,主要发展生活居住用地。东区为城市远期发展主要地段,是未来的行政、文化、信息中心和商贸、金融服务中心,并为适应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两大片企业发展备用地。
  (十三)武夷山市
  1982年11月,南京工学院和省、地建设部门组织编制崇安县城总体规划。1984年6月上报省政府审批。1989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崇安县,成立武夷山市。由于建市的需要,1990年4月由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调整,12月编制完成。规划指导思想:以山兴市,充分发掘风景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和完善旅游城市功能。城市性质定为:风景旅游城市、福建省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规划期限:近期1995年,远期2010年。城市规模:近期人口4.5万,远期8万。用地规模:近期4.13平方公里,远期8.78平方公里。旅游规模:近期87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7万人次),远期225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25万人次)。规划区范围:由市区约50平方公里、武夷山景区(包括溪东旅游服务区和星村镇)约70平方公里和九曲溪上游单面坡保护地约130平方公里三片组成,面积约250平方公里。市区分为三个片区:即中心区、I级控制区和Ⅱ级控制区。市区总体布局力求集中紧凑,结合现状,依托旧城,逐步发展,城市布局形态由旧城区和新城区两大片组成,旧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由低密度区连接。规划充分利用武夷山的地理条件和风景秀丽的自然山水,由城东森林、崇阳溪两岸及小武夷景区组成三条绿化带,沟通东西,形成网络,并辅以道路对景借景和建筑高度的控制,形成独具特色“山、水、城”相融的幽雅的旅游城市。
  (十四)福安市(城区韩阳镇)
  1985年5月,福安市城区韩阳镇总体规划由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编制,经省政府审批。城市性质:韩阳镇是福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食品、机电工业为主。规划期限:近期1983~1990年,远期1991~2000年。规划期末人口为7万。城市用地根据历史上已形成的老城区、阳头区、金鸡垄三大片的现状,采取“控制阳头,依托旧城,发展新区,充实改造老区”的原则,城市向秦溪河谷发展,在充实改造老城的基础上,依托老城,重点发展秦溪新区。城市布局:对外交通,规划把福温线穿越市区段改线绕天马山而行。工业用地,规划将新兴的工业区安排秦溪新区。居住区用地,以发展新区促进老区的改造更新,规划在秦溪两岸和工业区配套设置大片居住区,占地面积约112公顷,并在金鸡垄利用坡地安排一片居住地。考虑赛岐港的开辟,通过韩阳镇中转的货物和自身的工业运量增多,规划在福温公路新线沿途利用山坡地设置大片仓库区。
  (十五)漳平市
  民国17年(1928年),民军陈国辉部驻漳平县,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规划建设,拆除城垣,拓宽街道,兴建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3年10月,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制县城总体规划。1984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随着漳泉铁路全面建设、闽南金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1989年2月,又由福建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城市性质定为:闽西交通枢纽、龙岩地区次中心,以发展森工、建材、电力、化工为主的工业小城市。规划期限:近期1988~1995年,远期1996~2010年。城市规模:近期人口5.5万,远期控制在12万以内,总建设用地9.9平方公里。由于县城发展用地十分有限,在总体布局中依据现状及地形选择用地。建设用地往上下桂林、大菁洋、东坑口、虎岗岭及沿漳龙公路沿线发展;生产、生活用地就近成组团形式配套建设。城市商业、文化、行政中心集中于老城区,形成单一中心的城市结构。城区道路采用网格加环路的基本骨架,外环路作为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组织城市各功能区间的交通联系,并引导城市对外交通和过境交通。2010年内,漳平县将形成风车形的城市格局。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漳平县,设置漳平市。
  (十六)福清市
  1960年,福清县制订县城规划方案,对工业区、居住区、文教区及街道分布作了规划。1977年12月,成立县城规划领导小组,编制福清县城远期规划总图和说明书。1979年进行修改。1982年由同济大学建筑系协助,再次编制福清县城总体规划。1984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城市性质定为:轻工业和加工业为主的侨乡城镇。规划期限:近期1985~1990年,远期2000年。城市规模:近期人口4.4万,远期控制在5万以内。1989年10月,委托福州市规划设计院,调整修订福清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年经福州市政府审批。这次总体规划分近、中、远三期,近期至1995年,中期到2000年,远期至2020年。城市性质为:以发展外向型工业为主的重点侨乡城市。人口规模分别为17万、22万和35万。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35平方公里。总体布局采用“组团结构,分片平衡”的模式,以林中高压走廊为界,构成东西两个组团。东部组团与城关旧城相连,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17万,其西半部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形态格局的主体;西部组团与宏路镇相连,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融侨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用地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18万。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福清县,设置福清市。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