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652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7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本文概述了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重点介绍了福建在旧石器时代和汉代的考古发现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还阐述了福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加强与“三胞”的联系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福建 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

内容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全省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地势背山面海,陆域的北、西、南三面分别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毗邻,东临大海;北有仙霞、西有武夷、南有博平诸山脉蜿蜒边境。这样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古代不利于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鹫峰、戴云两山脉贯穿腹地,把全省分为闽西北山区和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耸峙,低丘起伏,山地与丘陵占全省面积的82.39%,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古代省境内外陆地交通十分艰难,有“蜀道难,闽道更难”之叹。全省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境内河流遍布,东面海域辽阔,水运尤其是海运发达。福建的河流源于境内高山之中,绵延贯穿内陆,造就内陆串珠般的小平原,于出海口一带,形成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个平原,福建许多大、小城市就是在这些大、小平原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全省有48个县、市(约占全省县、市总数的三分之二)位于山区;有22个县、市(约占全省县、市总数的三分之一)位于沿海(或岛屿)。福建位于我国最大港口上海港与南方大港广州港、香港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朝发夕至,且有800余万旅外华侨,绝大多数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这些特点对福建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加强与“三胞”的联系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都能发挥特殊的作用,因而其政治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考古资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福建境内就有人类活动。1954年在闽侯甘蔗镇恒心村昙石山发现的“昙石山文化遗址”是福建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文化的代表。在秦以前,河谷盆地和东部沿海平原已有先民的聚居点。秦设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因无诸佐汉灭秦有功,受封为“闽越王”,都东冶,该城位于福州平原北部,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座城池,开创了城市建设的历史。从此,闽江下游冶城地区开始成为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为了抗拒汉军入闽,在闽北邵武、建阳、浦城、崇安等地建有6座城池。据考古发现,崇安汉城遗址占地面积达48万平方米,城的东、西、北三面环绕崇溪,依山傍水,有城门、壕沟、烽燧、冶炼等遗址,城中高台建筑和排水系统均利用自然山坡和沟谷,因地制宜,富有山区特色。
  汉代,福建有了进一步开发。先后设置侯官(今闽侯)、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建阳、南平等县。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发动5次战争,在闽北建立对福建的统治。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建瓯置建安郡,太守王蕃在覆船山麓筑全闽第一座郡城,城周4614米。在孙吴统治时期,闽中海运事业有所发展,在福州开元寺东直巷内设典船校尉;又设立温麻船屯于今霞浦古县。左思在<吴都赋》中说:“弘舸连舳,巨舰接舻……篙工楫师,选自闽禺。”福州是重要的港口,与夷洲和亶洲(今台湾和菲律宾)有海上往来。
  晋永嘉年间,中原板荡,“衣冠南渡”,大批汉人入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建安郡地分设建安、晋安两郡。建安郡辖7县,包括闽北。晋安郡辖8县,包括闽西和沿海一带。太康三年(282年),在今福州置晋安郡治,太守严高以旧城规模小,不足聚众,改就屏山前小丘建立郡城(子城)。城址位于闽江河道北岸的港湾内,北有屏山为依托,南有大航桥通闽江,郡治在北居中,沿南为中轴大道。南北朝时,晋安郡人口增加,南朝梁时,析出南安郡,泉州一带开始繁荣。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任吴兴(今浦城)县令时发现武夷胜境,称“武夷碧水丹山”,为“淹平生所至爱”。这时,还开凿和疏浚福州的东、西湖,长乐严湖,连江东塘等。原来深林丛竹之地,出现了不少田园村落。
  唐代,福建比较安定。由于中原人民避乱而大量入闽,王潮军队南征入闽,带来了先进技术,沿海和山区的城市建设都得到发展。汀州、漳州、侯官、长乐、福唐(今福清)、仙游、沙县、将乐等不少州县治所皆有迁移,所选新址的自然条件与发展前景均优于旧址,福建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泉州于唐开元间筑城,据明万历《泉州府志•城池》记载:“郡七邑各有城,晋江附郡(泉州),内为衙城,外为子城,又外为罗城。”罗城周30里,形如鲤鱼,环城种植刺桐。福州辟西湖为游览区,发展园林绿化建设。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立国,发展海外贸易,“尽去繁苛,纵其交易”,福州成为“控东瓯而引南粤”的海市;还在泉州辟刺桐港,福州辟甘棠港。福州在唐末、宋初,先后三次拓建罗城、夹城和外城。罗城北面将冶山括入,成为全城最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分区布局以大航桥为南北分界,政治中心在城北,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部分地段辟为衙署,城南居民分东、西两侧兴建坊巷民居,今之“三坊七巷”即由此演变而成。并以屏山为主“严禁采樵”,保护城市外围植被。据《榕城景物考》,唐天复初,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集,两岸酒肆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足见当时繁荣景象。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筑夹城,把福州盆地中心的三个制高点——屏山、乌山、于山括入新城,大大提高了福州城的军事防御能力。在建城的同时,整治城内外河道,内外水道与江海相通,海轮可以乘潮入城。宋开宝七年(974年)筑外城。福州城由内而外有四座城垣,中轴大道七座城门,“七重楼向青霄动”,巍然壮观。自唐五代以来,泉州建有佛教、道教、回教、摩尼教等寺庙,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当宋初,而寺观之存者凡千百数。”现尚存有:佛教的闽南三大刹——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道教的元妙观、老君岩、天后宫,回教的清净寺,以及摩尼教的摩尼教像等。福州建鼓山涌泉寺,被誉为“闽刹之甲”。桥梁建设也有所发展,福州闽安镇回龙桥,采用石梁石墩结构,具有自重大、稳定性好的特点,后来沿海地区的桥梁大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宋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福建空前繁荣。宋初人口总户数46.8万户,南宋嘉定年间增到159.9万户,在270年间增加三倍。沿海和山区的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八郡都新建或修拓城垣,如福州城、泉州城的增筑、拓建,建宁府城略有修筑,南剑州城(今南平)始建,兴化军城(今莆田城)由砖砌改为石砌。城市范围超出城垣所限。据《三山志》记载,福州城市道路(城涂)按宽度的轨数分为九轨、六轨、四轨、三轨、二轨5种,铺砌石路面。桥梁建设颇为著名,特别是闽南,如泉州洛阳桥和安平桥、漳州江东桥,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据文献记载,南宋时期,仅晋江、南安、安溪、惠安、同安5县,新建桥梁76座,修建桥梁22座。此时所建桥梁,一是规模宏大,二是技术先进,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曾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泉州建八卦沟,福州建三元沟,作为城市排水沟渠,这是福建最古老的排水沟。城市绿化尤有特色,福州城区编户植榕,暑不张盖;还进行大规模绿化,从闽县大义渡至漳、泉700里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庇荫道路。福州城东出现龙德汤院(温泉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建福州华林寺,是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南平用毛竹引山涧水入城供饮用。南宋末年,首都临安(今杭州)被蒙古铁骑攻陷,赵昰逃来福建,在福州即位,定福州为行都。元朝统治福建,城市建设几无建树,仅有福州万寿桥建成。但重视海上交通,促使海运和海上贸易发展,恢复市舶司;泉州成为“梯航万国”的东南巨港。
  明代,漳州月港取代泉州而兴。但因倭寇为患,福建沿海地区城市破坏严重,故而重视修造城郭是福建明代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如福宁州城(今霞浦)、惠安县城、德化县城、南安县城、永定县城、安溪县城、罗源县城、长泰县城、福安县城、古田县城等。同时还在沿海设5座卫城、12座千户新城和45座巡检司寨堡。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安郡城(建瓯)拓宽城垣,街道布局井然有序。明代,武夷山自然景观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王复礼晚年在大王峰下筑武夷山庄,撰写《武夷九曲志》刻印行世。明末,清兵攻下南京,唐王朱聿健来闽,在福州即帝位,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明清两代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施行海禁,严重束缚了福建的海上贸易。特别是清廷厉行海禁,实行“迁界”,膏腴弃为荒地,庐舍沦为废墟,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因而有“自海禁严而福建贫”之说。清代中叶,海禁结束,福建对外贸易逐渐移至厦门港,厦门一跃成为“据十闽之要会,通九译之番邦”的港口城市。清代,福州城市以今八一七北路为界,分东、西城区。东城区主要街坊有8条街、29条巷、16个坊里;西城区主要街坊有4条街、34条巷、35个坊里。道光十年(1830年),厦门燃点植物油灯作道路照明;宣统元年(1909年),福州始用电力路灯。光绪五年(1879年),洋人在福州龙潭角办简易水厂,日供水百吨,专供外国人饮用。
  鸦片战争后,英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开放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随着两地辟为商埠,西方列强竞相在这两地建领事馆、教堂、学校、工厂,客观上促进福建城市建设的发展。厦门市房屋建筑面积由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19.36万平方米,增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155万平方米。咸丰八年(1858年)和同治三年(1864年),英商先后在厦门和福州开办两个船厂。作为“洋务运动”成果之一,在福州马尾创立福州船政局,形成新兴工业小区。外来资本的介入和民族资本的兴起,给城市建设带来很大影响,闽东的赛岐港和三都港也被辟为通商口岸。
  民国5年(1916年),福建全省第一条能行驶汽车的道路——福州福新路建成。民国7年,出现公共汽车营运。接着,拆城墙建环城路,将原来不能通汽车的从鼓楼至台江这条城市中轴线的石板路拓建为15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福马、福峡、西洪、福湾等市际道路也相继建成。厦门建开元路、厦禾路和思明东路。泉州拆城辟路,建成中山路,两侧为二层楼房的骑楼,以及东西街、新门街、涂门街等。古城建瓯把城区纵横主街道拓宽为6~8米,纵向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横向铺设石板路面。闽南沿海重视交通事业,加上华侨热心桑梓建设,漳州、厦门、泉州等地都成立市政建设机构,进行修路。闽西北山区县城道路多是石板路和碎石路面。民国15年,厦门建成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当时厦门报纸曾以“担水斤米”来形容价昂贵。民国16年成立福建省政府建设厅,主管全省建设事宜。民国24年,厦门设市,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民国35年,福州设市,首任市长黄曾樾曾编制“都市规划”,计划把福州建成“花园式城市”,但没有实现。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城市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沿海的一些工厂也迁到永安、沙县、龙岩等地,山区人口剧增,经济有所改观,城市建设有一定发展。这一时期,国民党当局为避免公路被敌利用,下令把福厦、福湾等道路破坏。民国时期,许世英把福州西湖辟为全省第一个公园,接着,厦门建成中山、虎溪公园,泉州、漳州、龙岩、永安、南平等城市均建有中山公园。民国27~34年,厦门沦陷,成为孤岛,柴火无来源,居民靠草木作燃料,岛内山林被毁殆尽。
  至1949年末,福建仅有福州、厦门两个市,67个县。全省人口为1187.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214公里,面积116万平方米,多为中低级的泥结碎石路面。排水管道146公里。城市供水仅有厦门日供5000吨和福州日供百吨专供外国人饮用的简易水厂,绝大部分居民饮用井水或溪河水。城市公共交通因地方不靖,营业萧条,全省无一辆公共汽车营运,仅靠人力车维系。全省公共绿地约100公顷。除少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有宽敞豪华的宅院外,一般居民住房多为低矮的木板屋。全省城乡经济停滞,百业凋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福建省城乡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福建由于地处海防前线,一面承担支前任务,一面进行城市建设。这一时期,进行整治城市环境、改善市政设施、恢复城市公共交通、建立城市建设管理机构、新建自来水厂和防洪堤、编制城市规划等亟待解决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作。并用以工代賑方式,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清除垃圾,整治环境,修桥补路,疏通河道等。市政设施建设,以支援前线为主,结合进行市区主干道和工业道路、对外交通干道的建设。全省城市道路总长达274公里,面积190万平方米,比1949年分别增长28.4%和63.79%。先后在福州、厦门两市组建公共交通公司,恢复市区营运。1956年,把省建筑工程局改组为省城市建设局,局内设城市建设管理处,主管全省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建成闽江下游防洪堤和日供2万吨的福州西区水厂。响应国家“绿化祖国”的号召,发动群众义务植树。爱国华侨陈嘉庚独资在厦门兴建鳌园。泉州建成华侨新村。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1950年,福州就着手规划准备工作,成立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市长许亚任主任,派员到上海学习都市规划的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规划工作,主要是配合骨干工业建设项目,仅限于在几个市、县和少数工业城镇进行。
  “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福建“一五”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顺利实现,全省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54%,提前建成鹰厦铁路,沿线的三明、邵武、南平、永安、龙岩等城市建设得到发展。“二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大起大落的动荡时期,城市建设出现三波九折。在曲折前进中,既取得较大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福建开展编制、修订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积极进行城市建设,全省各城市在“大跃进”中得到发展。为了配合工业“大跃进”,组织工作组在铁路沿线,各城市进行试点,共选出37个工业备用地。由于国民经济指导思想违背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出现“高指标”,强调“快速规划”。1959年,国家建设部派员来闽,协助进行城市规划工作,省建设厅也派出一个工作组协同帮助福州、厦门、泉州、三明等城市编制总体规划。到1966年,全省21个市、县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大跃进”期间,福州建成全省第一条对地下管线实行综合设计、配套建设的五一路,以及三八路、五四路、六一中路、连江路、古田路等。建成全省第一条污水管道——东区排污系统。新建了永安大桥、南平水东大桥等。全省6个设市城市组建公共交通公司,有179辆公共汽车投入营运。城市供水有很大发展,厦门建成莲坂水厂和侨资的集美水厂,三明兴建日产4万吨的白沙水厂,福州、南平、泉州、建阳、连江、龙海等市、县又有一批水厂相继建成。全省有14个市、县建成17座水厂,综合生产能力22.42万吨/日。由于海峡两岸对峙,福建面对台、澎、金、马,成为海防前线,国家把主要建设移向山区腹地,因而沿海城市建设受到限制,闽西北山区的城市建设得到很大发展。永安市两年间拓建城区主要街道,面积达11439平方米,全部铺上沥青,大大方便了中央、省、地在永安建厂开矿。三明市建成工业中、南、北路,东新一、二路和新市北路等城区干道。漳(平)龙(岩)铁路通车后,漳平城东成为交通枢纽,城南建起连片厂房。由于“大跃进”期间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导致城市设施的比例严重失调。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福建城乡建设事业此时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城乡建设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城市建设管理机构被撤,工作人员下放,档案资料散失或被毁,规划失控,布局混乱。“三线”建设贯彻“山、散、洞”的方针,军工工业大部分分布到大山沟里,工厂失去城市依托,生产十分困难。全省各个城市的园林绿化、风景名胜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文化大革命”中,市政建设职工在逆境中坚持生产。“文化大革命”后期,城市建设出现转机。福州新建、改建了古田路、六一北路、六一中路南段、连江南路、杨桥路西段等10条道路,全长27.44公里。泉州新建九一路石砖路面,翻建涂门街、新门街、东街、西街,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漳州大桥、闽江大桥和闽清大桥。供水事业虽举步维艰,但仍有一定发展。1970年后,邵武、建阳、宁德、光泽等10个县城都成立公交公司。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方针,福建的山海优势得到发挥,城乡建设迅速发展。在城市发展方面,建制市增加,小城镇崛起,经济特区、开发区、投资区等建设不断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实行改革,如综合开发、建设资金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健全管理机构,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城。这一时期,是福建省城市和城镇数量增长最多、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比例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时期,标志着福建省城乡建设步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城市规划:1980年前,福建省仅有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南平、三明等6个城市,1981年后,新增龙岩、莆田、邵武、永安、宁德、石狮、武夷山、福安等8个城市。特别是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后,陆续建成厦门经济特区、马尾经济开发区、闽江口台商投资区、福清融侨开发区、长乐筹东投资区、福兴投资区等。至1990年,全省有14个城市,规划区面积共1933.21平方公里,城市非农业人口263.34万人,建制镇383个。要建设好城市,必须先搞好城市规划。1978年,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和1980年国家建委召开的全国规划工作会议推动下,福建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全面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至1987年,全省完成10个城市、58个县城(未含金门)、14个建制镇第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和报批工作,年末开始进行调整和修订。至1990年,有8个市、15个县完成调整或修订工作。同时,完成晋江县域规划、龙岩市域规划,出版《福建省城镇发展与布局》,编制泉州、福州、漳州三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先后制定《福建省加强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办法》等文件.福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市政设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城市道路建设,一些大型的桥梁工程相继建成,有的城市还建造立交桥、人行天桥,增设地下人行通道等。开始改基础设施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按“受益、自愿、合理”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建设。至1990年末,全省14个设市城市的道路总长度为1958公里,总面积为1779万平方米,分别比1980年增长3.44倍和3.90倍。城市道路建设不但在量上增长,在质上更有显著的提高,高级、次高级路面共1400万平方米,为道路总面积的78.69%。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道路照明水平也在不断发展、提高,全省所有城市和县城的道路都实现电力照明,多数城市已采用第三代光源——高压钠灯,并在城市广场、交通枢纽中装置高杆灯、组合灯。桥梁建设向多样化、大型化发展,设计、施工质量都有极大提高,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排水设施有很大提高,1985年始,厦门旧市区逐步实现管道化,在筼筜新区、湖里工业区等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化。全省排水管道从1980年的370公里增到1990年的1100公里,增长1.97倍。福州、厦门相继建成0.5万吨/日和3.7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为2%。厦门筼筜湖还通过截污、清淤和搞活水体三大措施进行治理,取得成效。
  公用事业: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1983年,全省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在福州建成通车。厦门、福州先后引进外资创办小公共汽车公司。全省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多家经营的,以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小公共汽车、出租车、客轮渡为主,其他交通工具为补充的城市交通系统。全省14个城市、32个县设有公共交通公司。至1990年,全省共有公共汽车1456辆,线路总长23216公里,年客运量29724万人次,比1979年分别增长97%、227%和92%。市区出租汽车3958辆,轮渡客轮18艘。几年来,通过开源节流,积极发展城市供水事业;同时,实行节约用水。至1990年,城市供水能力大幅度上升,实现全省市市、县县有水厂。全省68个市、县共有水厂107座,日综合生产能力达236.94万吨,供水普及率为85.74%,不包括139.5万吨/日(1990年数字)的自筹资金、自建自用的自备水源。燃气事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84年,三明化工厂利用化工余气,在200户职工中作试验性供气,揭开福建使用燃气的历史。1984年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龙岩、福安、石狮、南平、邵武等城市相继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1985年,厦门、福州两个城市筹建管道煤气,厦门于1990年12月向社会供气。全省两种供气方式,合计供气率达20.7%。80年代起加强对地下热水(温泉)的管理保护。在这方面福州居全国“三个第一”:第一家成立市级地热管理处;第一个在城市中建立温泉保护区,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第一家实行集中供热。地下热水已广泛利用于工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医疗和科研等领域。
  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卫事业从1979年归口城建部门统一管理后,通过改善环卫工人的待遇和增加机械设备,环卫工作有较大提高。1990年,专用车辆从1985年的242辆增到558辆,公共厕所从579座增到980座,清扫面积从547万平方米增到1039万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5%。三明市、永安市分别被评为全国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十佳卫生城市。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了提高。园林绿化工作,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全省园林绿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厦门把新城区的公园建设列入计划,新建9个公园。福州结合江河拓宽,新建6个公园,绿化滨河两岸,同时鼓励农民进城办5个公园,新增公园绿地43.45公顷。三明提出“把森林引向城市,把园林引向街道”的绿化方针,新增绿地164.7公顷。漳州由企业建园面向社会开放。宁德由民间集资,石狮、莆田争取侨资建设公园。邵武、漳平发展小型绿地。1990年,全省14个城市园林绿地面积5385公顷,比1980年的557.72公顷增长8.7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3%,有的超过25%。1985年,对全省风景名胜资源进行大普查,初步建立10个类型的风景名胜区体系,荟萃八闽山水精华,促进福建旅游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个,面积477.74平方公里;经省政府审查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0个,面积308.65平方公里。
  房地产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福建房地产业迅速发展。80年代初以来,积极推行房地产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房屋商品化、住房制度改革等四项政策,变国家单一投资为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住宅建设为主,进行成片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1981~1990年,全省城镇共新建住宅4286万平方米,约63万套,人均居住面积从4.3平方米提高到7.9平方米。非住宅建设从沿海到山区都有很大的发展。11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70幢,面积达107.9万平方米,比1980年以前的15.36万平方米增长6.02倍。全省经省建委批准的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235家。
  村镇建设: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村镇建设全面发展。至1990年,全省所有集镇、中心村和大部分自然村完成粗线条规划编制工作,有403个集镇和803个中心村完成规划的调整和完善。新建房屋面积2.16亿平方米,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村镇建房总和的2倍多。村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1年的8.3平方米上升到18.47平方米。基础设施有很大发展,年平均修建道路1500公里左右,实有道路长52269公里,其中铺装路面占44%。有392个集镇建了自来水厂,9378个村有供水设施;所有集镇和75%的村都通了电。村镇建设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省村镇综合农贸市场成交额达50多亿元,村镇企业47.2万个,年产值266.16亿元,占农村总产值的58.8%。
  福建城乡建设发展的历史说明,对外开放、发展经济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福建由于背山面海的特殊自然环境,促使其较早地向海外开拓,从而推动港口城市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陆地区开放。中原人民大批入闽,带来比较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加速福建闽北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王审知治闽期间,大力推行开放政策,遂有唐末五代福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初步繁荣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为宋代福建的巨大进步和城市建设打下基础。相反,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城市萧条,内陆城市也因而衰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全省城市经济加速发展,对城市建设产生极大影响。
  福建在现代历史上一度因地处海防前线,城市建设投入少、欠帐多,群众城市意识薄弱,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城市规划起点不高,规划编制缺乏战略观念、超前意识和时代感;规划工作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以权代法和法人违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违反城市规划基本原则。城市建设标准偏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道路发展仍赶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拥有道路面积6.6平方米,低于我国城市道路规划指标人均8〜12平方米的水平;且路网布局间距过大,加重交通负荷,造成交通拥塞。公用事业滞后,日供水量不足,且水源分布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用水量较大,恰恰又是水资源贫乏地区。排水不畅,内河污染,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园林绿化发展不平衡,甚至还有蚕食和破坏现有绿化成果的现象;批租土地时,将公园绿地作为建设用地一并批租,有的占用绿地建宾馆、别墅等;还有在风景名胜区内违反规划建设,毁林垦荒,破坏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资源。城市管理薄弱,脏、乱、差尚未根本改变。这些都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要充分认识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闽江口经济圈、闽南三角地区以及内地山区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分工明确、各具特色、多功能、多层次的城镇体系,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把福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海峡西岸繁荣地带。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福建省志·城乡建设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6年。设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