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军事支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财税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3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军事支出
分类号:
F812.45
页数:
8
页码:
295-302
关键词:
福建省
军事
支出
内容
汉唐之间福建的军费支出情况,史无记载。
唐五代王审知治闽期间,境内安宁,军费开支主要用在养兵。其时闽中设有龙虎、天霸、威武、平卢(后改为清源)、南镇、建州(后改为镇安、镇武)六军,此外还有拱宸、控鹤二都亲兵。闽康宗继鹏又增宸卫一都亲兵。至于总兵额多少史缺记载。闽国后期,除上述六军三都兵之外,还有全胜营、横冲营、海路营、捉生营、护闽营等。(①《重纂福建通志》卷83《县制》;《十国春秋•闽世家本纪》。)王氏内乱后,福、建、泉、汀诸州之间攻战不休,军费开支十分浩大。
宋代地方的军事支出包括养兵费和国防装备费二大类。宋代实行募兵制,军队分禁军、厢军、乡兵三种。宋代在福建的禁军,共4500人。(②《宋史》卷187《兵》一。)另有屯驻禁军,福州获芦延祥砦5000人,漳泉水军600人。(③《宋史》卷188《兵》二。)福建厢军有水军、保节军、崇节军总共23个指挥,11150人。(④《文献通考》卷156《兵考》八;《宋史》卷189《兵志》三。③《宋史》卷191《兵志》;《文献通考》卷156《兵》八。)。南宋时建宁府又增置丰国监厢军。福建乡兵在北宋时有枪杖手、嵩丁、乡丁、忠义民兵之称,据福建转运使周辅统计,仅枪杖手总数就达10200人。⑤南宋建炎后,福建乡兵俱称砦兵。据乾道七年统计,福州巡检下属4砦11寨士兵2000人。
宋代军队官兵待遇,有俸钱、月粮、春冬绢绵、酱菜钱、食盐;凡三年大祀有赐赉,有优赐;每年寒食、端午、冬至有特支。福建保节军,士兵一名月粮二石;春衣绢二匹,布半匹,钱一千;冬衣絹二匹,半匹,钱一千,绵十二两。(⑥⑦《宋史》卷194《兵志》八。)南宋时每名士兵“日支钱二百,米二千”(⑥⑦《宋史》卷194《兵志》八。)。
宋代派驻福建的禁兵,其月俸由中央支给,转运使供应,但军粮、军衣由诸州供应,即实行“逐州就粮”制度,或“就粮州郡”制度。同时中央又经常将禁军中老弱怯懦者淘汰给诸州,时称“剩圆”,于是“州县之力困于养退兵矣”(⑧《文献通考》卷152《兵》四。)。
军事支出除养兵费用外,尚有国防装备费用开支,如筑城、军马、兵船、军械等开支。从福建诸郡城池垒壁的修筑来看,其修筑城池的经费多系临时派征于民或寺院,筑城的人力是闽中百姓的无偿劳役。兵船的来源是官造和募集并举,但募集兵船数远远超过官造。宋初将阔一丈三尺以上海船置籍,绍兴二十九年(1159)又令阔一丈以上置籍,每个募集民船二三百只以上。绍兴十九年(1149)统计,强括民船2469只。募集时是连船带人一起征用,实行效用法。建炎以后全部籍船尽团结立忠义社(乡兵),按人船等第给起发钱,其船主修船费由各县措置,兵杖器械不足由州给之.桨橹之属皆由船主自备。至于步兵的军械,福建的乡兵全部是“自置兵械寄于官,遇捕盗乃给之”(⑨《文献通考》卷156《兵》八。),而禁、厢军的兵器主要由福州都作院及诸州作院生产提供。
元代军队分为宿卫军与镇戍军两种。宿卫军是天子禁兵,环戍在京城或京畿地区;城戍军是分驻在全国各地的镇守之兵。福建系边塞海防要地,镇戍军成份比较复杂。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朝移济南东平万户冀戍福建,为亳州上冀;至元二十七年(1290),又设福新万户冀辖新军。镇守福州、兴化二路及沿海,均为蒙古军。泉、漳、延平、邵武、汀州路尚有7个万户府,是分别从扬州、江淮等处移驻福建的新附军。(①《重纂福建通志》卷83《元兵制》。)另外,尚有汀、漳屯田兵3000余人和福建乡兵——畲军。按元代兵制,上万户7000人以上,中万户5000以上,下万户3000以上,福建常年驻军9个万户府,约3万人。
元代实行军户制,凡签发为军户的,世袭军役。一般几户军户出兵一人,出兵户称正军户,其余为贴军户,必须承担士兵的本身各种费用。军户提供的军需是以政府免赋免役作为条件,它实际上是地方的财政收入。元代福建地方军费开支为数巨大。但军费开支与军队人数一样,元代政府均密不外宣。福建开支数目不得其详。
明初实行卫所制。设在福州的福建都司下辖福州中卫、福州左卫、福州右卫、兴化卫、泉州卫、漳州卫、福宁卫、镇东卫、平海卫、永宁卫、镇海卫等共11卫,以及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福全、金门、中左、高浦、六〓、铜山、玄钟、崇武、南诏、龙岩等16个守御千户所。设在建宁的福建行都司下辖建宁左卫、建宁右卫、延平卫、邵武卫、汀州卫五卫,及浦城、武平、上杭、永安、将乐5个守御千户所。(②《重纂福建通志》卷83《明兵制》。)总计各卫所兵额超过10万以上。明中叶以后,卫所废弛,士兵大量逃亡,政府改为募兵,其时福建二都司、五水寨仍有马步官军48200员,加上各州县机弓兵,总兵额仍有10万。(③《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6《福建》六。)其后又增加浙江客兵。戍闽客兵六营,3000人。(④《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1《福建》一。)
明初福建卫所兵实行军屯,政府将所有士兵分为征操军、屯旗军、屯种军三类,征操军主事训练守战,屯旗军和屯种军从事屯种,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同时又将守战兵分类给饷,见操军每月给米8斗或银4钱,出海及守烟墩军每月给米1石(中左所1石4斗)或银5钱,军户中老幼病弱的存恤军,每月给米7斗、6斗、2斗不等。若遇战事,每名士兵日给4分银。明初福建兵饷每年开支达80余万两。(⑤《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6《福建》六。)但由于实行屯田,“一军之田足赡一军之用,卫所官吏俸粮皆取给焉”(⑥《明史》卷82《食货》六。)。明中叶以后实行募兵制,所有兵饷俱出自地方政府,福建全省全部的财政收入无法供应48000余名马步军的兵饷。嘉靖四十二年(1563),福建巡抚谭纶在条陈朝廷的奏疏中提到:“部署水陆官兵,共计用兵三万二千,岁用工食二十八万两。加以修船给械,悬赏冲锋,通计一岁外三十二万不可。”(⑦《明纪宗实录》卷538。)而当时福建全省地丁料屯盐诸项钱谷总收入,每年不过25万两。(⑧《明纪宗实录》卷517、卷526。)因此,谭纶建议每年由中央补助福建21万两,但未得补助,福建布政使司只好向下摊派,仅漳州府在隆庆六年(1572)就摊派兵饷银26655两。(⑨万历《漳州府志》卷5《赋役志•军饷》。)另外,福建自嘉靖至明末均保持浙江客兵六营,每营自万历三十三年(1605)裁减后,尚有军兵450名,月支银460两,(①《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5《福建》五。)通计一年尚需33000两以上,全部摊在客兵所在州府。至于府县机弓兵的募集与兵饷开支,全部由府县自己承担,福州府每年机弓兵费用达20880两,(②《福州府志》卷10《明田赋.机兵》。)漳州府在隆庆六年(1572)有机兵2474名,“每名编银十两八钱,共银二万六千七百一十九两二钱”(③万历《漳州府志》卷5《赋役志•机兵》。)。据明末郭造卿所言,明代州县机弓兵总数常在万余名以上,(④《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6《福建》六。)每年机弓兵费用当在20万两以上。
明代福建的国防费用亦耗资巨大。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遣江夏侯周德兴前往福建布置沿海防备。周德兴在经划福建卫所的同时,全部在要冲之处置卫所,修城堡。各城周围均达三四里以上。此后又在沿海添置45个巡检司,与卫所互为倚角,每个巡检司拨民兵防守,均配置寨堡。另外,明政府100年时间内,在福建沿海陆续修筑了烽火门、南日山、浯屿、小埕、铜山五大水寨。为了增强沿海守军的声援策应,福建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每隔若干里设置一座墩台,而福建内地更是乡堡、关隘林立。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明代福建沿海共修筑了247座墩台,福建内地修建的乡堡、关隘、捍砦则达625座。(⑤《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1~95《福建》一至《福建》五。)
军队武器装备费用亦是明代军费开支的一大项目。明代由于武器的进步,种类较多。从福建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冷兵器,即甲胄干戈之属;二是火器,如铳炮、火箭、飞筒之属;三是兵船。前二类的军备除都司、府卫设厂制造外,尚从地方上供军器物料中拨取,后者主要是都司卫所设厂制造。洪武初年,福建浙江濒海九卫共造兵船660艘,洪武二十三年(1390),福建滨海卫所每百户又配多橹快船3艘,万历以后又屡增福建兵船。因此,明代福建经常保持兵船400艘以上。每造一船,“大号者官给五六百两,其次亦三四百金;每岁修葺一船且数十金”(⑥《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4《福建》四。)。
清代福建的常驻兵分八旗兵、绿营兵两种。八旗后由福州驻防将军节制,绿营兵由总督将军统领。闽浙总督兼辖福建抚标、福建水陆2提标、8个镇标及提镇专辖各营。清代福建驻军总数,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旗、绿营兵总数为69726名;乾隆二十九年(1764)为66566名;乾隆五十年(1785)为63119名;嘉庆十七年(1812)为63324名;道光元年(1821)为63096名。据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二所载:“马兵月饷二两,加以赏恤,是七百亩之赋养一马兵,刍豆之费尚不在此数也。……步兵月饷两五钱,加以赏恤,是百丁之赋而养一步兵,盐、菜、衣装之因事而给者尚不在此数也。”康熙十二年(1673),闽浙总督范承谟在《请兴兵屯疏》中言:“闽饱岁需一百六十余万”(⑦《重纂福建通志》卷84《兵制》。)。福建每年所需兵饷除江苏、浙江二省固定协解16万两外,尚须由部拨支本省起运中央的部分关、盐二税。清代前期扣除省邻协济和中央拨款外,福建地方每年须支付兵饷银70万至80万两之间。王庆云言:“综二者之数,多不过七十余万,少则六十余万”(①《石渠余纪》卷2《纪列朝直省兵数》。)。
清代福建的军费支出除正额兵饷外,还应包括戍台兵丁额加粮饷、戍台兵丁的家眷银米、运输兵米眷米的脚价支出、绿营公费支出,及战争费用、国防费用等。清代台湾的常驻兵共14661名,全部由福建内地各营拨往戍守,三年一换,亦称“台湾班兵”。对于戍台官兵,清政府给予额外照顾,在额饷之外,另加每名兵丁食饷银1两5钱,米3斗;家口银每口2钱7分,每户米1斗,大致每年另支戍台兵丁食饷银二万三四千两之间,福建巡抚以台湾叛产拨取,家口银4万两;另班兵三年一换,车价银699两。(②《闽藩要览》十四《兵饷》。)此外,清代福建严重缺粮,在台湾内附后,福建内地官兵兵米不足部分及戍台官兵的眷米均由台湾拨运,时称“台运”。台运是强制往台贸易的商船按梁头配运,虽给运费,但较民间为低。当时运民货一石由台至大陆运费3~6钱,而配运兵眷米谷定例每石平均6分6厘(由台湾鹿耳门运至厦门银8分,鹿仔港运蚶江每石银4分4厘)。清代前期每年内运兵眷米谷为85297石,闰年89595石。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前厦门与鹿耳门单口对渡期间,每年内运兵眷米谷脚价达6800余两,此后增开鹿仔港与蚶江、八里坌港与五虎门对渡后,运费亦达6000两左右。(③周凱《厦门志》卷6《台运》。)绿营公费是指拨给福建抚、提、镇、协各营的办公费用,每年约需银33869两。(④《闽藩要览》十四《兵饷•绿营公费》。)战争费用是指用于战争的临时性军费支出,清代前期福建较大的战争主要有郑清对峙、三藩之乱、台湾之役,均耗资巨大,其中仅乾隆时台湾之役就耗资800余万两。(⑤《清史稿》卷125《食货志》六。)这些巨额战费由中央负担。
清代后期,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用于对内镇压的军费开支更巨。仅咸丰二年至同治三年(1852~1864)镇压两粤闽台人民起义,福建先后向户部奏销的第1~4军需案内,就花去白银1332.85万两;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镇守厦门的3个月内,清军出动1万多人马,耗费的白银10万两。从咸丰十年到同治三年(1860~1864)因镇压入闽太平军等军务,福建又先后报销白银1001.66万两。军费一部分得靠本省解决,主要来源是厘金。历年由厘金拨用军费数见下表: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军费支出中又增加了新军军饷,武备学堂和军械局经费,还有部分水师饷需。宣统元年(1909)本省第一次编制的财政预算中,军事开支列为军政费,计179万银元,占本省总支出的47.5%;宣统三年(1911)预算分列为陆军费和海军费,合计287万元,占本省总支出的45.4%。
民国初年,福建成立都督府。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在福建驻扎重兵,使军费迅速增长起来。军费包括陆军经费和海军经费,陆军经费主要是用于陆军部所管的福建督军署各机关及下辖各部队、要塞、炮台的开支。民国7年(1918)以前,驻军和军政机关的经费由财政厅统一拨发。民国7年以后,战乱中形成割据局面,军队一般都有自己的收入,财政厅拨发的军费只是全部军费中的一部分。民国14年督军署所属的全省军队,“月须饷项八十余万元”。拨发军费的机关,除财政厅外,还有军队自设的军需局或支应局。驻闽海军的经费,原由中央海军部直拨的,民国11年,海军在长乐、连江、平潭、厦门、金门、东山等沿海各县,自行委派官吏,所有收入全部被截留。由民军转化形成的地方军队,其经费完全是就地筹措。因此,全省军费确数多少无从知晓。
民国17年(1928)4月间召开的福建整理财政会议上,按各地驻军提交的支出额,军费竟达2000余万元,即令将全省地方和国家收入全部拨充军费,尚短300余万元。民国22年以前,福建财政预算的军事支出主要包括省防费和保安费,前者为省防军军费,后者用于维持地方保安部队和警察机构。本年省防军被十九路军改编、解散后,军事支出主要为保安费和协助中央军费两项。
民国23年(1934)前,由于地方军阀割据,军费占去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闽变”失败后由于地方保安团队的大量扩充,以及大批“中央军”进入福建“围剿”红军,使军费支出居高不下。民国23年是国民党发动的第五次“围剿”高潮,军费占总支出的比重高达60%。红军长征后,军费迅速下降。
抗战时期,军事支出的主要内容除旧有的保安支出外,又新增了后方勤务费一项,是各种直接为前方军事需要服务的开支。民国31年(1942)财政改制后,预算科目取消了后方勤务费一项,另设立战时特别预备金,故决算中有关军事支出便只有保安支出一项。抗战时期战火只波及福建沿海少数地区,战争规模较小,军事支出也较少。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随即发动了全面内战,在通货膨胀日益加剧,财政支出结构全面恶化的情况下,军警支出迅速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费开支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没有支出。民兵支出,人民防空支出,武装警察支出在财政其他支出中叙述。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财税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竹南镇
相关地名
斗南镇
相关地名
岗南镇
相关地名
镇安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泽州县
相关地名
肇州县
相关地名
全州县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
东平县
相关地名
亳州市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延平区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中卫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定海区
相关地名
万安县
相关地名
金门县
相关地名
铜山区
相关地名
崇武镇
相关地名
南诏镇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建宁县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
武平县
相关地名
上杭县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将乐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滨海县
相关地名
阿瓦提镇
相关地名
阿拉买提镇
相关地名
麦盖提镇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白银市
相关地名
长乐区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
平潭县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