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财税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13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
分类号: F812.45
页数: 5
页码: 287-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古代福建地区,包括宋代、明代、清代,有关蠲赈和赈济的记载较多。宋代福建对灾害蠲免的项目较多,包括蠲免天役钱、身丁钱米、两税、公田地租、赋役、盐息钱、盐丁米、经总制钱、铁缆钱、科折等。明代福建设立常平仓和义仓用于灾民救济,同时设立普济堂、养济院、孤贫院、义冢等机构。清代福建继承了明代的赈济制度,设立常平仓和义冢,并对各种蠲免和赈济进行统计和支出。民国时期的福建地区没有详细的社会福利和救济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涵盖了农村、城市、退职老弱残职工的救济支出,以及其他福利事业的经费支出。
关键词: 社会救济 福利 事业费

内容

唐以前福建有蠲赈支出的记载,但大多材料不详,无从记述。
  宋代福建对灾害蠲免的项目较多。主要有蠲免天役钱、身丁钱米、两税、公田地租、赋役、盐息钱、盐丁米、经总制钱、铁缆钱、科折等。有全免,有半免;有按总额减免,有按比例减免;有长期减成减免,有短期全部减免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太平兴国八年(983)、天圣六年(1028)、皇祐三年(1051)、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年(1133)、绍兴十八年(1148)、淳熙十六年(1189)、嘉定十七年(1224)等几次蠲免。
  宋代福建赈济项目主要有:遇天灾人祸放粮赈饥民,立广惠仓给老弱疾病者定期定量粮米,立常平仓减价粜谷救灾,立社仓贷钱谷以救燃眉之急,立举子仓给贫民生子者以钱米,遇天灾发给百姓房屋营缮费,招抚流亡百姓给予津遣。此外,诸州郡均设有居善院、安济坊,给贫乏不能生存者以各种救济;设有居养院、安乐舍、安养院之类机构,以安置鳏、寡、孤、独、病、残者;设有义冢、漏泽山、流骸冢、漏泽园、丛冢庵、安福庵等不同名称的公墓,以收埋客死异乡和贫不能葬者;浦城县、南剑州、泰宁县、建宁县还设有惠民局、安乐堂、仁寿庐,免费给病人治病抓药,政府拨绝户田租赡养等。
  元代,抚贫济困的钱物主要取自常平仓和义仓。福建常平仓立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起常平物价作用,是“以铁课籴粮”充仓本。而义仓最初实行“丰稔则纳粟,荒歉则就给”方法。延祐四年(1317)以后改为“以五十家为率,第其户之高下,每岁收成日输粟于仓,以备岁歉而贷之,及冬则取盈,每石入县一升”(①《重驀福建通志》卷51《仓储》。)的办法。赈济方面在各路设惠民药局,药局设提领一名,并择良医为贫民治医,实行“官给钞本,月营子钱,以备药物”(②《元史》卷96《惠民药局》。)的做法。福建在各县普遍设立惠民药局。
  明代,福建地方政府对辖属的优抚救济支出,亦包括蠲免和赈济两个部分。《重纂福建通志》卷52《蠲免通例》载,凡发水旱灾害,所在府县必须不拘时眼,及时勘实灾情,即与蠲免税粮。弘治三年(1490),福建规定按灾害程度蠲免粮草,全灾免七分,受灾九分免六分,受灾八分免五分,受灾七分免四分,以此类推。同时规定凡蠲免税粮只准在存留项内扣除,不准动用起运之数;若起运不足,必须在全省通融拨补。嘉靖十六年(1537),福建规定蠲免可以动支起运钱粮,但必须先尽存留,次及起运,起运不足之数须由府、州、县官库通融贴补。万历十二年(1584),福建规定凡发生灾伤,不论有田、无田一体蠲恤,有田者免税粮,无粮者免丁口盐钞。由于蠲免支出全部出自地方经费,福建迫于经费紧张,一般只有较大的灾害方许蠲免。在明代近300年时间内,福建蠲免寥寥无几。影响较大的蠲免主要有:永乐六年(1408),由于全省瘟疫横行,免死绝人户遗下老幼、妇女的赋役负担;永乐十七年(1419),建宁、延平二府屡遭大疫,民死77.4万余口,诏免二府赋役;景泰三年(1452),福建冬春雪雨交加弥月,诏免福兴二府税粮十分之三,漳泉二府税粮十分之五;嘉靖四十一(1562)、四十二年,福建沿海遭倭寇严重骚扰,免被寇者税粮三年。
  在赈济方面,洪武二十七年(1394),福建规定灾伤散粮则例:大口6斗,小口3斗,五岁以下不给。永乐八年(1410),规定凡百姓灾伤典卖子女者,由官府给钞赎还。正统七年(1442),规定各府州县赃罚入官之物,全部变卖充赈济之用。同时规定,军民收养一名弃儿给米一升;埋尸一躯给银四分;必须严查流民,大口给谷二三斗,小口给谷一二斗,以资还籍。(①②③《重纂福建通志》卷52《明蠲赈》。)
  明代福建,各府、州县虽然均有设常平义仓以备赈济,设义冢以埋流尸,立养济院以扶济鳏寡孤老,立惠民药局以拯民痛苦,但据《重纂福建通志》所载,终明一代较大的赈济不过8次。常平仓之设主要是为了平抑粮价,但明代闽中各属每次常平赈贷反而导致粮价上涨。其原因董应举在《闽中官籴书》中指出:“谷米涌贵,半由谷乏,半由禁米,米禁则富者闭籴以缴利,奸商乘急而跃价,棍恶乘禁以谝钱,而米益贵,此从来积害”(①②③《重纂福建通志》卷52《明蠲赈》。)。原因是官米量少无法平抑物价,能借到常平仓米的“大率素无赖力能倡乱者”(①②③《重纂福建通志》卷52《明蠲赈》。)。
  清代承袭明代,蠲赈支出仍包括蠲免和赈恤两大部分。蠲免分恩免和灾免两部分。恩免主要是对积年地丁逋欠由朝廷特旨恩准豁免;灾免是在发生水旱、风、虫、疫、乱等天灾人祸时给予免除赋役。根据豁免的具体内容又可分为免科、免役、灾蠲,其中免科是除荒蠲免,免役是赋役蠲免,灾蠲是赋税即地丁蠲免。所有蠲免,地方官吏必须“将应免者取具每图里长结状,分送部科察核”;蠲免数目必须“出示晓喻”;不准只蠲起运不蠲存留,或在由单内扣除不及蠲数者。清代福建蠲免次数超过明代,据《重纂福建通志》卷52所载,在清代前期不到200年时间内,福建较大的恩免、免科、免役、灾蠲共达112次。(④《重纂福建通志》卷52《国朝蠲赈》。)
  清代的赈灾可分为赈米、折赈、赈贷三个部分。“大抵极贫民便赈米,次贫民便赈钱,稍贫民便赈贷”(⑤《石渠余纪》卷1《纪赈贷》。)。乾隆四年(1739),福建规定赈济米数例,每名日支大口五合、小口三合五勺。所有赈恤必须预先公布发放标准,赈后公布受赈者姓名、数目,按灾伤程度、贫困程度分等赈恤。(⑥《重纂福建通志》卷52《蠲赈》。)但福建常平仓亏空严重v雍正三年(1725)清查福建常平仓,发现清初所置的常平仓谷一百七八十万石,“实贮者十无三四”。乾隆十三年(1748),又重定福建常平仓积谷数256万石,加上台湾府贮谷40万石。乾隆四十年又增福建社谷35万石。(⑦《石渠余纪》卷4《纪常平仓额》。)但至乾隆六十年(1795)清查时,所有常平仓存谷又是寥寥无几,这次贪污案件涉及到福建多数府、州、县、厅官吏。(⑧《清仁宗实录》卷117。)至鸦片战争前夕,福建各司、道、府、县常平仓基本上四壁皆空,颗粒无存。
  除了常平仓外,清代福建赈济形式尚有在各地遍设普济堂、养济院、孤贫院、义冢等。雍正以后各府县还新增一种赈济机构——育婴堂。据载,清前期福建各府县收养孤贫定额为4189名,每年口粮银、冬衣花布银二项花费17365两,另外额外收养孤贫年平均支出5767两,省城普济、育婴二堂每年固定经费9674两,每年不足部分尚须由地方绅士捐助1200两。这些费用银有来自耗羡,有出自公款,有来自捐置田租,但大部分出自帑本生息。(①《重纂福建通志》卷52《蠲赈》。)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军阀连年混战,福建无社会福利、救济记载。民国南京政府时期,由于预算科目频频变动,统计口径差异颇大。民国22年(1933)前救济和抚恤支出并称的救恤费,后又增设抚恤费科目。民国24年取消救恤费,另设救灾准备金。民国29年起始在预算上专设社会及救济支出一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包括农村社会救济费、城镇社会救济费、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费和其他救济福利费(1988年科目分设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费、殡葬事业费、假肢事业费、社会残疾人福利事业费、收容遣散费、其他民政事业费)。1950年支出215万元,1978年支出1395万元,28年增长5.5倍,年平均递增6.9%;1988年支出4048万元,比1978年增长1.9倍,年平均递增11.3%。1950~1988年支出总和为4.86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总和为1.1%。历年来本款的分项科目,繁简分合不定,现将同口径分项支出列下:
  一、农村社会救济费,主要用于农村中无依无靠无法维持生活的残废、老弱、孤儿、幼婴和贫困地区生活困难群众的定期和临时生活救济费。1980年以前年份,其支出平均占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支出的60%左右。改革开放后,农民富裕日多,1981~1988年比重降为35.3%。
  二、城镇社会救济费,主要用于城镇居民困难户的定期和临时生活救济。历年支出占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只在1954~1957年比重为26.3%。
  三、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费。1962年6月国务院对精简下来的职工规定了安置办法:符合退休条件的作退休安置,不符合退休条件的老弱残职工,可以作退职处理。其中,生活有依靠的,发给一次性退职补助费;生活无依靠的,由当地民政部门按月发给相当于本人原标准工资30%的救济费。1965年6月,对精简退职的老弱病残职工提高救济标准,凡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在1961~1965年6月9日期间精简退职的职工,如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依无靠,不论是否领取了一次性退职补助金,一律从1965年7月起由当地民政部门按月依照本人原标准工资40%发给救济费。1965年支出10万元,1978年支出23万元,增长1.3倍,年平均递增6.6%。1988年支出301万元,又比1978年增长12.1倍,年平均递增29.3%。
  四、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费,包括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院、流动人口收容遣散站、盲聋哑人福利事业单位、安置农场等经费开支。1981~1988年支出总和为7335万元,占同期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支出总和的25.3%(其中,1988年为40.2%)。1988年支出1643万元,比1965年支出113万元,增长13.5倍,年平均递增12.3%.
  五、殡葬事业费,是民政部门举办的火葬场等殡葬事业单位的差额预算补助费。1982年始设此项支出科目。1982~1988年支出总和946万元,占同期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支出总和的4.7%。
  六、假肢事业费,是对县以上民政部门举办的假肢厂、站的专项拨款。1985年始设此科目。1985~1988年支出总和为87万元。
  七、社会残疾人福利事业费,原列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费。1987年始另设此项科目。1985~1988年支出总和为570万元。
  八、收容遣散费,以往年度列其他民政事业费开支。1987年始设此项科目,当年支出110万元,1988年支出143万元。
  九、其他民政事业费,1981~1988年支出总和2327万元,占同期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支出总和的10.7%,此项事业费原为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支出款下一个项级科目。1985年起国家预算支出科目改为款级科目,下设中等专业学校经费、干部训练费(此两项福建未有开支)和其他民政事业费3项。其他民政事业费包括县和县以上民政部门的接待来访处经费、慰问费、专业会议费、大宗印刷费、事业档案费、宣传费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财税志

《福建省志·财税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全志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各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安福县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
泰宁县
相关地名
建宁县
相关地名
仁寿县
相关地名
常平乡
相关地名
建宁县
相关地名
延平区
相关地名
福兴乡
相关地名
泽州县
相关地名
肇州县
相关地名
全州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