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审计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审计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996
颗粒名称: 四、审计调查
分类号: F239.62
页数: 6
页码: 54-59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审计局在1988年至1991年期间进行了一些审计调查,涉及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饲料企业生产、跨省联营企业、个人消费基金和化工轻工企业经济效益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存在漏征车辆、饲料供需矛盾、联营企业法纪观念淡薄、个人消费基金不合理增长以及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审计局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包括完善征收制度、加强饲料质量监督、规范联营企业管理、控制个人消费基金增长以及落实政策措施和深化改革等。
关键词: 福建省 企业审计 审计调查

内容

1988年2~5月,根据审计署的工作安排,福建省审计局对全省89个单位的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调查发现在征收方面漏征车辆13063辆,金额618万元。在征收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代征环节管理不严;计费不够合理,多环节征收;交通部门征收存在困难,海关难以落实进口车应征数;征收机构不健全,征收手续费偏低等。针对这些问题,省审计局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改进建议,即第一步对现有的征收制度加以完善,第二步探索一套科学的征收制度,简化手续,改变目前多环节征收的现象。
  同年,为了解全省饲料企业的生产和饲料市场供应情况,促进饲料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发展生产,改善城乡人民的副食品供应,福建省审计局组织对粮食系统的省饲料工业公司和8个地市、10个县的饲料工业公司及所属18个加工厂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发现饲料生产的现状远不能适应现代商品饲养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饲料供需矛盾突出,市场管理薄弱,以致市场上出现套买倒卖、掺杂使假等现象;(2)原料紧缺,企业生产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3)饲料质量不稳,品种单一,增加了饲养户的负担;(4)原料价格上涨,企业消化不了,影响了企业的利益;(5)饲料供不应求,价格高,已经影响到饲养业的发展。为此建议:支持和扶持国营、集体饲料加工企业,继续对饲料加工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强饲料质量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管理。
  1990年,为了解全省内联企业管理情况,福建省审计局对省协作办系统和省石油系统的10家跨省联营企业开展审计调查。被调查10家企业都是1985年以来经省人民政府与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以新组建的经济联合体为统一核算单位。联营企业引进省内短缺物资,支援全省工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省内市场物资供应紧张状况,同时引进资金,加快福建省基础建设,引进和开发高科技项目,推进福建省技术改造和生产结构的调整,为国家节约外汇资金。通过外引内联,促进对外经济交往,也增加了全省财税收入。但经审计调查,发现联营企业存在着联营项目范围广,规模大,不具备相应的人、财、物基础条件;管理体制未理顺,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混乱;法纪观念淡薄,违法经营和违纪现象十分突出,普遍存在不合理增加消费基金和超前消费等违纪问题。为此建议:完善管理机构,增强对联营企业的管理,主管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应帮助联营企业调整结构,充实基础条件,健全规章制度,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合联营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对新增联营项目要加强可行性论证,严格审批制度;建立政府部门一级的横向联合协调机构。
  同年,为了解消费基金情况,促进消费基金良性循环,福建省审计局组织省、地市和部分县市的审计机关对部分物资企业1989年个人消费基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审计调查的44家物资企业,均属我省物资系统骨干企业,普遍存在个人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的不合理现象。1989年发放给个人的各种奖金、实物和补贴金额达453.23万元,人均1863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31.25%和28.55%,呈较大幅度增长。审计调查资料显示,这些企业用于个人方面的消费基金增长背离了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要求,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个人消费基金增长幅度高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二是经济效益下降的企业,个人消费基金也在上升。滥发钱物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巧立名目,发放钱物;转移资金,间接发放钱物;乱开增支口子,变相发放福利。据审计调查分析,造成个人消费基金不合理增长的原因是:承包基数低,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基数偏大,业务活动费限额过大,法规不健全,消费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审计调查认为,个人消费基金不合理增长,不仅促使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影响企业后劲,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应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
  1991年,福建省审计局安排各级审计机关对全省50家化工、轻工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留利水平相差悬殊问题进行审计调查。从调查情况看,1990年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共实现利润2.01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亏损企业16家,亏损数占调查数的32%,比上年增亏10家。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指令性计划产品价格偏低,产业政策不合理,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自主权没有真正落实,不同所有制政策差别大。造成企业之间留利水平相差比较悬殊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效益好坏不一,税前还贷任务轻重不一以及上缴承包基数不同等。针对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活力不足的问题,省审计局提出做好两方面工作的建议:要切实把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让政策尽快发挥积极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深化改革,转移企业经营机制。
  同年,福建省审计局为了落实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搞活大中型企业的通知和审计署关于审计工作应促进国营大中型企业增强活力的意见,福州市、漳州市和泉州市审计局组织开展对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政策和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调查。漳州市审计局通过对市属10家内贸重点企业的审计调查,并召开座谈会,探讨如何搞好内贸大中型企业,还向有关部门提出怎样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几条具体建议,受到重视并被采纳。
  1992年2~3月,为了解粮油销价提高后对粮油经营、盈亏缴拨、财务管理以及财政收支等方面的影响情况,福建省各地市审计机关对财政部门、粮食主管部门和部分粮食企业1991年至1992年有关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共调查了38个县(区)、135个国营粮食企业。审计调查有力地说明1991年5月1日粮油销价提高这一个阶段性的改革是成功的:
  (1)本省分步价改符合省情,提高粮油销价并同时给城镇居民以适当补偿,群众的收入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价改后市场粮油售价平稳,而且稳中有降;(2)国家财政明显增收,省财政取消了粮油提价补贴;(3)粮食企业进一步重视挖掘内部潜力,议价经营有了比较明显的转机,购销数量扩大,亏损减少,开始走出困境;(4)粮食企业多种经营有了发展。本次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1)粮油销价提高后,省内粮价高于省外,产区粮食调出量减少,造成产区库存大、费用高、亏损增加;(2)粮油销价提高后给粮食企业职工的补贴在企业成本(费用)列支,是企业增亏原因之一;(3)粮油销价提高并未使省财政减轻负担,这是因为实际收回提价差比计划应收回的减少5325万元,由省财政统一按规定上交中央财政提价差4615万元,增加定购粮挂钩化肥补贴5000万元,财政增加进口小麦补贴5100万元;(4)粮食购销工作中存在着议价粮油库存大、费用负担重,地方财政困难,对粮食企业财政应拨未拨挂账金额较大等遗留问题。
  同年,福建省审计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对企业新产品开发资金的审计调查,主要调查企业1989~1991年新产品开发研制及其资金筹集、使用和效益情况。全省共对74家企业进行调查,调查发现74家企业共投入新产品开发资金5.50亿元,开发研制2608个(项)新产品,新增销售收入13.56亿元,新增销售利润1.29亿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促开发、以开发出效益的良性循环。但调查也发现在新产品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可行性研究不够,市场预测准确性差;研制开发周期长,新产品开发投入资金结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和保证措施,开发意识不强;研制报批手续繁琐。针对这些问题,省审计局提出加强和改进新产品开发的建议:加强对新产品开发的事前可行性研究和市场预测,切实克服盲目性和主观性;有关部门应树立为企业办实事的作风;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研制新产品;进一步完善落实对科技人员的奖励制度;建立新产品开发资金统筹管理机制。
  同年,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与要求,福建省审计局把全省物资系统的金属材料公司和未成立金属材料公司的县(市、区)物资局列为必审单位。全省共审计90个物资企业,占全省物资企业总数162个的55.50%。此次物资行业审计以促进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与效益水平为目的,不仅对物资企业的资产负债与盈亏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还对物资企业的计划内外物资供应、物资差价、横向联合、企业潜亏等经济活动与事项进行延伸审计调查,全省共查出违纪违规金额541.07万元,应缴财政80.57万元,应调账379.77万元,罚款0.28万元。针对物资行业存在物资串换、垫供的差价管理松懈,计划外物资作价不规范,进销差价核实不真,超限价,潜亏等一系列问题,省审计局提出5条建议:(1)计划内外价格尽快并轨,个别价格暂不并轨的计划物资,其串换应加强管理,串换差价一次性结转进入盈亏;(2)严格执行合同法,增强履行合同的机制;(3)创造物资企业走向市场平等竞争的宽松环境,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4)尽快完善规章制度,使之与企业的深化改革相配套;(5)建立必要的内控约束机制。
  1993年1~6月,为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福建省各级审计机关对97家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着重在轻工行业进行,其中大中型企业和当地重点企业60家,一般企业30多家。审计调查发现,该条例赋予企业的14项自主权落实不平衡,基本落实的是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和内部机构设置权等7项自主权,部分落实的是产品劳务定价权、投资决策权、留用资金支配权、劳动用工权和人事管理权等5项自主权,基本不落实的是进出口权和拒绝摊派权两项。影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主要因素是:政府部门的机构改革步伐缓慢,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紧迫感不强,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健全,产权关系模糊,责任不明确,国有企业普遍“包揪”重,无法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平等竞争。省审计局以省属4家轻工企业——福建化纤化工厂、青州造纸厂、南平造纸厂、西芹造纸厂审计调查为例,向省政府反映目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企业产品销价和原料采购价受限制,有些部门向企业索要低价产品,直接侵犯了企业利益;摊派、赞助屡禁不止;用工自主权与企业自主投资在具体操作上仍受到制约。对此,施性谋副省长专门批示,请省物委研究“两纸”问题。
  1994年,根据审计署工作部署和福建省审计局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省审计局组织力量对闽东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大通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股份制企业进行审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1993年6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32亿元,比上年増长153%,上交利润9295万元,比上年上交承包利润增长264%。企业初步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轨道。现代企业制度已初见端倪。但审计调查也发现股份制改造过程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使用权入股不统一;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完善,运作不规范,职能无法真正发挥;许多公司没有按照招股说明书规定使用募股资金;政企职责未彻底分开,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于目前代管国有资产容易造成流失,有些中介机构对企业改制时的评估和验资缺乏公正性;股份制改革的一些宗旨在运作中出现偏离。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审计提出10条建议:(1)规范土地使用权入股及分红办法,维护国家、企业、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2)董事会、监事会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行使职权,国有股东代表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委任;(3)募股资金要严格按照募股说明书规定的项目使用,监事会要加强对募股资金使用的监督;(4)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彻底分开,理顺政府与股份公司的关系;(5)委托企业代管的国有资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具体办法,维护代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6)政府有关部门对股份公司内部的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经理班子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划分及运作程序要进一步予以明确,使之形成合力;(7)可从评估的资产中划出部分资产归企业工会和社会保障机构持有,国家有终极所有权,用这部分资产的收益支付退休职工的有关费用;(8)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中介机构的客观性、公正性,维护国家法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9)引导企业按股份制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范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工会集中保管内部职工股,职工按股取得分红收入;(10)盘活资产存量,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合理调整。省政府办公厅要求省体改委根据审计建议联合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对如何进一步加强股份制企业管理提出整改措施。
  同年,福建省各地市县审计局共对228家国有民营商业企业进行审计调查。实行国有民营,使一些原来难以继续经营的企业起死回生,并为解决经营者包盈不包亏问题作了新的尝试。但是,由于对国有民营缺乏法规规范和管理,国有民营经营者拖欠利润、租金、违反合同的现象屡屡发生,风险抵押金过少,没有真正起到抵押作用。至1994年6月底,228家国有民营经营者共抵押经营风险金和财产779.11万元,拖欠的利润、租金、周转金及由国有企业担保的银行贷款1976.17万元,抵押金占债务的39.43%,一些发包方仍承担连带经济责任。228家国有民营企业拖欠由国有企业担保的银行贷款共达1071.10万元。
  同年,福建省各地市县审计机关结合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对150家国有企业兴办第三产业情况及占用国有资产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这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商贸流通企业中的中小型国有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所办的第三产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对国有企业依赖性很强,特别是无偿占用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也给国有企业经营带来了新的包袱。仅泉州、龙岩两地市调查的53家国有企业兴办的第三产业企业1993年末累计无偿占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就达1821.96万元。第三产业企业依赖国有企业吃“大锅饭”,以国有企业让利销售甚至是利润的转移作为获利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是依靠国有企业,但在利益分配上却不能体现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投资回报率甚微,且利益分配向集体或个人倾斜,损害了国有企业的利益。针对第三产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审计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企业;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促进第三产业企业与国有经济逐步脱钩;建立以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为目标的责任制,实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1995年,福建省审计厅组织对福州第二化工厂、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福州抗生素总厂等10家国务院和省政府确定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和省定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企业开展审计调查。从调查总体情况看,试点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已基本确定,但局面尚未打开。因国家继续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用总量,企业难以盘活资金,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由于国家原定于上半年出台的12项配套措施只出台两项,企业无从操作,政府有关部门引导、协调难度大。部分企业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导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展缓慢。10家企业基本只完成清产工作,但产权界定、资产重估、清理债权债务和核定国家资本金等工作还未进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无法落实。10家企业中有两家还具有行政管理或行业管理职能,政企未分开。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同时要承担巨额债务和亏损,制约了企业兼并的正常开展。审计建议:建立企业增加资本金的新机制;加快清产核资步伐,尽快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的兼并工作;采取措施分流富余人员和分离社会职能。
  7~10月,为促进福建省内贸、旅游企业加强长期投资管理,提高资金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省审计厅与7地市及所属县市(区)审计机关开展对173家国有内贸、旅游企业长期投资项目的审计调查。173家企业1994年体现投资收益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对外投资行为不规范,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获得应有效益;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时没有正确评估作价,造成流失;负债投资超负荷运行;长期投资项目只投不管现象相当普遍;对外投资数与实际投资核算不符。审计建议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与检查,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对企业长期投资进行必要的清理,规范会计核算。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审计志

《福建省志·审计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介绍了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突出国家审计实务,内容包括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与资源环境保护审计、金融审计、社会保障和行政事业审计、企业审计、国际贷援款项目审计等8个主体部分,全面系统记述了福建1996~2005年十年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福建省审计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