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损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910
颗粒名称: 三、线损管理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2
页码: 256-257
摘要: 本文描述了福建电力输变电设施恢复性检修和线损率下降的过程,包括窃电打击、管理规定、配电网络改造等措施。
关键词: 线损率 配电网络改造 电力管理

内容

民国时期,福建输变电设施简陋,线路损耗电量多,计量不准确,加上窃电成风,线路损失率(以下简称线损率)极高。据厦门电灯公司历年营业报告,年电量损失率在40%左右,最高的达70%。尤其在日本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日籍台湾浪人窃电更加肆无忌惮。当时该公司月发电80万千瓦时,仅能收回20万千瓦时的电费。为此全国民营电气企业联合会于民国23年(1934年)向台湾总督府提出抗议。其他各地电厂情况相近,线损率都很高。1949年,福州电力公司线损率为52.24%,南平电厂也在50%以上。
  1949年福建解放后,各地普遍开展输变电设施恢复性检修,严肃查处窃电,线损率有所下降。1952年,省属电力企业首次统计线损率为19.72%。此后,各地通过逐步改变包灯制为表灯制、调整电压等级、局部更新或添装输、变、配电设备以及整顿抄表制度等措施,线损率逐年下降。1958年,闽北电网中心调度机构成立后,无功出力和线损实行两级管理,中调管系统无功经济调度和一次网损,地区调度负责本地区无功调度和二次线损。随后闽西南电网在逐步形成中,也基本实行两级管理。1965年,省属供电企业线损率为6.5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线损管理陷于瘫痪。次年,关口表定期巡检中断,线损率又回升,1968年升至11.19%。70年代初,线损管理状况有所扭转。1973年,恢复关口表巡检。次年,各供电企业逐步开始理论线损计算等工作,部分规章制度也相继恢复执行。但是,由于受“左”的影响,线损管理仍比较混乱。漳州、厦门等地多数年份线损率都在10%以上,高的达到19%。三明、南平等地却出现“负线损”现象。这10年线损率的统计数字,难以反映真实情况,直至1977年才开始逐步好转。
  1979年,电力工业部颁发《线损管理条例》(试行),并在郑州开会部署贯彻。为此,当年福建先后召开两次专业会议进行传达贯彻,以后又陆续制定了《线损小指标考核办法》和降损奖励办法。从而使广大供电职工进一步明确了线损率是国家考核供电企业唯一的经济技术指标,提高了线损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各供电局(所)都充实加强了线损管理小组,逐步建立健全局、工区、班组三级线损管理网络。随着福建电网形成,全网重新划分网损和地区线损管辖范围,实行中心调度所和供电局两级管理。在各供电区内还逐步推行分电压、分区、分线按季、月进行考核,同时把线损小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并与职工经济利益挂钩,使线损管理更加扎实严密。为保证线损数据的准确,在电能计量方面,各地除坚持按期换表、到期必检制度和实行力率电价外,着重开展用户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的测试。到1987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完成了全省各大用户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全面实测和部分复测,促进了装置的更新改造,提高了计量的准确性。
  在此期间,福建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到80年代初中期基本完成了配电网络改造。1984年,福州市开始实施以220千伏环形供电网为骨干的城网规划。通过配电网的改造,逐步淘汰了6千伏配电线路和高损耗配电变压器,增大导线截面,缩短供电半径,为降损打下良好基础。为使线损管理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1980年举办了全省性的理论线损研讨班,培训技术骨干,统一计算方法,使全网理论线损计算步人正轨。1984年起,还以8月15日作为电网运行典型日,进行全面的线损理论计算,及时提供各地各级电压线损组成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准确信息。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福建电网线损率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8.9%下降到1987年的8.24%。
  1988年后,随着华能福州电厂及其输变电配套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全省220千伏双环网基本形成,各地区配电网络和线损管理进一步完善。1989年、1990年全网线损率分别降到6.79%、6.87%,结束了近10年线损率徘徊在8%以上的局面。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