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监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技术监督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6
页码: 207-212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在50年代后期逐步开展技术监督工作,包括绝缘监督、化学监督、金属监督、热工监督等内容,经历了文革期间的停顿和70年代初期的恢复。从80年代开始,福建省逐步建立健全了专业技术监督网,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推动全省电力系统技术监督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力工业 技术监督

内容

为了从技术措施上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福建省在50年代后期逐步开展技术监督工作。1958年10月,组建福建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中心试验所,开始着手进行热工监督、化学监督和绝缘监督。1962年,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确定中心试验所作为局技术监督的职能部门,并制定了化学、热工、绝缘专业技术监督制度。通过普查、互查、组织培训及竞赛评比等方法开展专业技术监督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刚刚起步的技术监督工作受到了冲击,无法开展正常工作。70年代初期,逐步恢复技术监督工作。1974年,开始进行金属监督工作。至此,电力系统技术监督工作全面展开。1981年,省电力中心试验所改称省电力试验研究所。1984年,省电力工业局、电力试验研究所及各发供电单位配备充实了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了专业技术监督网,逐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进一步推动全省电力系统技术监督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一、绝缘监督
  1958年,省中心试验所高压试验组开始承担绝缘监督工作,协助发供电单位进行电气设备投产前的检査验收。1962年,按照水利电力部加强技术监督工作的指示,省中心试验所和各发供电单位开始把绝缘监督列为高压试验班(组)的一项重要工作。1963年,省水利电力厅制订了《福建省电力系统绝缘监督暂行制度》,明确省中心试验所高压试验室为本省电力系统绝缘监督中心。至1965年,省中心试验所协助福州、厦门两供电所进行配电变压器冲击试验210多台,査出9台有绝缘缺陷,进行现场解体处理,提高了配电变压器的质量,使运行损坏率由5台/百台•年降到0.5台/百台•年,同时,还修订了检修工艺,提高了检修质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绝缘监督工作一度停顿。1970年恢复绝缘监督,制定了《福建省电力工业绝缘监督工作条例》,从1972年起每年召开一次省属发供电单位绝缘工作会议,交流经验,推广应用新技术。1973年,省中心试验所针对发电机定子线圈接头焊接不良引起导线过热断脱问题,研制出涡流探测仪,经在安砂、池潭等电厂试用,査出焊接质量不良线棒接头多处,得到及时处理。从1976年至1979年先后应用光电技术测定发电机短路部位,推广应用“电阻突变法”测量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研制成功灵敏度高、抗干扰强的JFZ—1型局部放电指示仪,同时还推广油色谱分析方法。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对部分发供电单位进行高压开关增容、改造与完善工作,改善开关性能,减少绝缘事故。
  1980年后,整顿健全了各级绝缘监督网,定期召开电气设备绝缘状况分析会,并加强基础技术管理工作,建立了设备台帐、设备绝缘标示图、缺陷登记簿,还建立了全省主要变压器、发电机、开关等电气设备的微机数据库,.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绝缘监督的管理。从1982年起,开展了厂(局)际绝缘监督工作评比竞赛活动。1982年至1990年,福建电网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完好率平均达到98%以上,缺陷消除率超过95%。全省主设备绝缘电气事故逐年都有明显的降低。
  二、化学监督
  50年代,福建省发电机组容量小,各电厂自已对水、汽、煤、油作简单的化验。1960年,首次召开省属火电厂化学专业会议,加强运行中的化学监督工作。1963年,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制订并颁发了《水汽质量和大修中热力设备、结垢、腐蚀、积盐等程度的评价规定与实施细则》及《油务监督工作评价暂行规定》,随后又制订《福建省化学监督暂行条例》,为各单位开展化学监督工作提供了依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化学监督工作因受影响而停顿。1972年,恢复化学监督工作后,颁发《福建省水利电力局化学工作监督条例》,各发供电单位逐步建立了有关规章制度。1982年,对化学监督工作条例进行了修订,并组织开展厂(局)际竞赛评比,通过自查、巡回检查,交流评比,促进化学监督工作水平的提高。1988年,省电力工业局根据部颁《化学监督制度》和新的水汽质量标准,再次修订《福建省电力系统化学监督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强化学监督工作。
  (一)水汽质量监督
  50年代,火电机组容量很小,水处理设备简陋,主要靠软化水和炉内加磷酸三钠处理来防止热力设备结垢。1962年,首次对厦门电厂1号炉采用盐酸清洗,效果较好。后来对永安电厂、漳州糖厂自备电厂等基建新炉也进行过多次酸洗,都取得了满意效果。1972年,为了提高淋盘式除氧器的除氧效率,减少热力设备的腐蚀,省中心试验所协助省属6个电厂将11台淋盘式除氧器改为喷雾一淋盘式除氧器,提高了除氧器的出力和除氧效率。同年,对莲坂电厂首次进行凝汽器铜管镀膜处理,有效地防止了铜管腐蚀,减少了泄漏。1974年,推广逆流再生水处理工艺,不但能改善出水质量,而且可降低盐耗30%—40%,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79年,贯彻部颁《水汽试验方法》时,组织省属火电厂分工负责对试验方法中的硬度、溶解氧、PH值等7个主要项目,采用11种方法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即召开全省水汽试验方法经验交流会,全面推行部颁试验方法。1982年至1984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成功采用快速容量法分析测定水垢中铁、铜等含量,采用气敏氨电极测定水汽中的氨含量,避免了使用有毒试剂,改善了操作条件。1989年,该所试制成功凝汽器冷却水泄漏在线检测仪,在漳平电厂1号、2号机组上使用,效果良好,使检测手段自动化提高了一步。
  (二)油质监督
  50年代,福建省发供电单位即开始对绝缘油,透平油等作简单的分析试验,以监督油质对汽机、变压器运行的影响。60年代,开始在主要变压器安装热虹吸器,以防止油质劣化,并进行废油再生工作。7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油中气体色谱分析。
  1978年,省中心试验所针对真空脱气装置存在的问题,研制成功振荡脱气装置。用振荡法对油样进行脱气,效果良好,随即在全省推广使用(该装置1986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8年列入部颁标准试验方法)。1981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与吉林、北京等电力试验研究所协作制成BGY—1型变压器潜伏性故障监测装置,在省内电力企业安装16台,使用效果良好,该成果获得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和1987年间,在邵武电厂1号、2号机组采用“801”吸附剂净化处理乳化透平油,效果良好。1989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开始建立全省油质监督微机数据库,使油务监督纳入微机管理。为了加强对六氟化硫气体的管理和质量监督,1989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着手筹建福建省电力系统六氟化硫气体质量检测中心,对六氟化硫气体某些项目进行试验,经检查发现有多台六氟化硫气体设备存在水份超标和气体泄漏等问题,为检修处理提供依据。
  (三)燃料监督
  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发电燃煤的工业分析和发热量测定。1965年,开始采用2节炉高锰酸银法进行煤中的氢、炭元素测定。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开始做灰溶点和煤的哈氐可磨性系数测定,及灰成份分析。
  1985年后,因锅炉燃油量增加,开始进行油的比重,发热量等项目的测定。1986年,为配合无烟煤燃烧技术研究课题,配备LCT型热差天平,开展福建省无烟煤燃烧特性试验,绘制出5个主要煤种的燃烧特性曲线,并进行着火点的试验研究,为燃用福建省无烟煤提供了可靠数据。次年又开展了煤粉,煤灰细度分析测试,为锅炉除尘和飞灰回燃等试验研究提供依据。1989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研制成功多功能煤质测试仪,测定煤中的碳、氢、氮、硫元素及灰溶点,操作简便,测试准确。同年,首次对火电厂燃料化验人员进行燃煤采制取证考核发证工作,有46人通过考核取得能源部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书。
  三、金属监督
  60年代初期,福建省各发电厂均未配金属专业人员,只有省中心试验所热工组配备3名金相、探伤专业人员。“文化大革命”时人员被调到电力建设公司。1975年,根据电力生产需要在省中心试验所重建金属专业,开始开展金属监督工作。1977年,对省属各发电厂及库存合金钢材进行光谱普査,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对各厂加强合金钢材管理,并建立有关规章制度,配备光谱验钢镜,培训光谱人员。1979年,首次召开火电厂金属监督工作座谈会,会后各厂陆续配备了金属监督专责人,建立主要设备用钢台帐,机组运行台帐,超温超压记录及各种制度。
  随着金属监督工作量的增加,从1980年起各单位陆续配备X光探伤机、超声波探伤仪、测厚仪、硬度计等。1981年,举办焊工培训班,以后每年都坚持办班培训及焊工考核发证。1982年,制定了《福建省火力发电厂金属监督工作条例》(试行),同时组织各电厂开展金属监督工作厂际竞赛。1982年至1984年,对“文化大革命”中制造的锅炉汽包和下降管进行焊缝普查,发现厦门电厂3号、4号炉下降管角未焊透,得到及时处理。1985年,修订颁发了《福建省火电厂金属监督工作条例》,各电厂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同年,对永安火电厂4台汽机低压缸转子中心孔超声波探伤,发现中心孔表面有5条3毫米长的纵向裂纹,及时进行了处理。1987年,首次开展主汽管支吊架普査,发现永安、漳平两电厂部分支吊架有严重缺陷,经处理后消除了事故隐患。1988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将历年来收集的火电厂有关金属监督的事故资料输入微机,应用微机进行科学管理。1990年,结合机组大修对发电机护环进行超声波探伤,发现漳平电厂1号机护环存在严重裂纹,及时更换,避免了重大事故。
  四、热工监督
  热工监督始于60年代初,省中心试验所筹建热工标准量值试验室,开展热工标准量值传递,同时承接各电厂送检的压力、温度和转速等表计的检定工作。各火电厂也先后设置了热工仪表班(组),初步建立热工仪表管理制度、仪表保管维修制度等。1965年,为了加强水、汽流量的技术监督,组织人员对各火电厂水、汽流量测量装置进行普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协助各厂就地研究处理,并培训了有关人员。1966年起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刚起步的热工监督工作暂时停顿。
  1975年,恢复热工监督工作后,针对各电厂燃煤计量存在的问题,省中心试验所协助各电厂安装调试电子皮带秤,并举办电子基础知识和电子秤培训班,以提高热工人员技术水平。1977年至1978年,省中心试验所与三明热电厂共同研制成功锅炉灭火保护装置,动作可靠,反应灵敏。1978年,省中心试验所设立热工试验室,进一步加强热工监督工作。随后举办了DDZ—Ⅱ型仪表学习班。1982年,制定《福建省电力工业热工技术监督工作条例》,组织全省各电厂开展热工技术监督竞赛评比。1983年,水利电力部颁发《火力发电厂热工技术监督规程》后,各厂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热工监督的规章制度,建立了省属各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装置、保护装置的技术档案,加强了热工技术监督的基础工作。1985年,根据全省电厂热工保护的运行情况,编写了ZQE—11型轴向位置检测与保护装置、转速检测与超速保护装置、胀差装置、逆止门、高压加热器保护及锅炉安全门等检修试验规程。1986年至1990年间,对基层单位34套标准计量装置进行了技术考核认证工作,对全体热工计量人员进行考核发证工作。
  五、水工监督
  5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省的水力发电厂开始逐步建立水工建筑物观测、维护等制度,开展水工监督工作。1956年,古田水电站一级一期工程竣工,设立水工分场,其拦河坝是临时性的木框填石坝。1958年该电站一级水库大坝动工后,水工分场技术人员配合施工单位进行大坝和水工建筑物工程质量检查,参与观测设备的埋设及有关水工资料的整理,制订水工观测规程,并开始对部分水工建筑物进行观测。1959年6月,一级大坝封孔蓄水后,陆续开始对大坝水平位移、沉陷、扬压力、渗漏水、地下水位、宽缝水位以及进水口位移、坝前淤积、坝后冲刷等项目定期观测。通过观测,发现有8个坝段坝基排水孔平均渗透压力超过设计值,其中4个坝段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小于设计要求,均按照设计单位提出的方案,采取帷幕补强灌浆,补做排水孔等措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排水孔漏水量较大,也作了相应的钻孔灌浆处理。在初期观测中还发现原有观测仪器装置精密度达不到大坝监测的要求,开始着手进行观测系统改造。
  60年代以后,古田溪水电站二、三、四级的大坝相继建成,开始进行观测,观测项目基本参照一级的要求,结合各级的特点,各有增减。1964年,一级大坝新的观测系统投入使用,经3年观测对比后,停用旧的观测系统。在此前后,该电站还针对一些水工的缺陷和问题,陆续进行一级大坝左岸土石坝接头上游石护坡翻修,一级4米蝴蝶阀室防潮处理以及四级蓄电池室大修等工程。同时,还分别对1960—1963年、1964—1974年两个时段(后又分1975—1979年、1980—1985年两个时段)各梯级水工观测资料整理汇编。1968年,船场溪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设5个水工维护班。该电站系径流开发,渠道长,水工建筑物多,且基建质量差,运行后水工缺陷不断暴露。为了维持正常通水发电,70年代初,先后对渠道坍方缺口、渠堤崩坍、闸坝和前池进水口拦污栅破损变形以及混凝土压力管漏水等进行抢修和补强加固,并增建一批排砂闸。
  70年代中期以后,安砂、池潭2个蓄水调节的水电厂,均设立水工分场,基本上参照古田溪水电站有关的规章制度,结合本厂的实际,开展水工观测和维护工作。安砂水电厂根据运行初期发现的问题,对引水隧洞局部剥蚀、冲刷和漏水,进行灌浆补强,对厂房潮气严重和伸缩缝漏水,重新改造处理。华安水电站建成和船场溪水电站全面竣工后,也都设立水工分场。1980年,华安水电厂拦河闸坝正式蓄水,经1年观测拦河闸坝的水平位移、沉陷、扬压力3项数值,均符合设计的要求。由于该厂系径流开发、渠线长、水工建筑多,基建质量差,缺陷较多。80年代初以前,华安与船场溪2个厂都进行缺陷处理。船场溪水电厂先后在前池进水口上游增设2座电动拦污栅、把6个泄水闸木质闸板改为钢闸板、把2条混凝土压力引水管改为压力钢管。同时,突击抢修处理了因台风暴雨造成的沿渠公路坍方、渠道山坡冲刷、坝区进水口堵塞等工程。华安水电厂相继进行了前池拦污栅改造、温水溪渡槽出口渠段改造加固工程,并在所有拦河闸闸门中部增设锁定板,使闸门悬吊时达到设计要求的高程。在此期间,古田溪水电厂从1978年开始,每年汛期前均对各梯级水工建筑物全面进行一次评级,以便为防汛做好准备。
  1983年,在企业全面整顿中,各水电厂普遍加强水工监测、维护和缺陷管理等规章制度,改善观测条件,径流电厂还坚持经常性的巡视、检查、维修养护和定期大修工作。当年,华安水电厂开始每年汛前对主要水工建筑物和相关的机电设备进行一次评级活动。1984年,古田溪水电厂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各梯级大坝拦洪鉴定。安砂水电厂大坝水平位移观测改用CZ—100数字遥控觇标,垂直位移也改按二等水准要求测量,以提高观测精度。1985年,华安水电厂通过坝闸水工模型试验,修改泄洪程序,对减轻泄洪冲刷下游河床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省电力工业局确定在古田溪水电厂进行一级大坝鉴定。水利电力部水电站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把这次鉴定作为国内水电站大坝定期检查的试点,并派有关专家到厂指导。这次鉴定包括设计复核、施工和运行复査等15项专题,分别委托有关设计、科研、院校和古田溪水电厂等单位分工研究并提出专题报告。1987年召开第一次专家组会议。1988年5月,各项专题和准备工作就绪,由省电力工业局主持召开古田溪水电站一级大坝第一次鉴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关专家通过对各专题报告的综合分析,提出一级大坝安全情况的结论是:工程设计全面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大坝运行未出现事故迹象;坝基稳定未出现不安全因素;从复核受力坝段三维有限元分析和坝体混凝土老化试验结果,坝体结构可满足设计要求;大坝近坝库区未发现危及大坝安全的地质问题。据此,会议认为古田溪水电站一级大坝属于基本正常运行的大坝。在此期间,福建第二个大型水电厂——沙溪口水电厂于1987年水工工程竣工,成立水工科。下设3个班,投入水工监督工作。
  从1983年后至1990年,福建各水电厂为了消除水工缺陷,进行了大量工作。古田溪水电厂相继完成了一级1号、2号机主阀更新改造土建工程、一级高头岭土坝(副坝)恢复性大修加固、二级厂房防洪工程等项目,并对一级、四级溢洪道闸板上游面进行喷镀锌防锈。安砂水电厂先后对大坝和厂房伸缩缝沥青老化重新填补处理,对尾水管局部管壁与混凝土衬砌分离、空穴进行灌浆补强,对溢洪道、进水闸和底孔泄水闸闸板迎水面普遍喷镀锌防锈,并增设进水口浮动拦污栅。华安水电厂通过修复水毁工程,持续3年对闸坝下游河道进行整治,保护河床,稳固坝基。对渠系险工地段进行加固补强,并针对不同渠段的特点采取一系列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相结合的措施,使引水渠系逐步完善。船场溪水电厂进行拦河闸坝改造,对达不到设计标准的非溢流坝段,重新加高培厚,并在上游淤砂最严重的地方增建1座泄水排砂闸。池潭水电厂在竣工后先后发现6号坝段压力偏高、11号坝段坝体漏水,均由原施工单位灌浆补强。漏水基本解决,但扬压力仍略高于设计值。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各水电厂水工工况明显改善,对保证电厂安全运行起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