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科研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5
页码: 201-20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电力科技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电力生产和建设中,围绕福建特点,对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和电力建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如晶体管钻孔电视装置、锅炉燃烧低挥发份无烟煤技术、稳态稳定试验等。这些成果在福建电力工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力工业 科研

内容

福建省从50年代中期以后,围绕电力生产和建设中的关键,逐步扩大科技工作范围,并根据省内水力资源丰富、煤炭资源无烟煤占99%以上等特点,探索适合福建特点的科技路子。水电方面,50年代中后期就抓紧主要河流的普查和开发规划工作,古田溪水电站一级工程建成以后,随着梯级电站全面建成和其他河流水电的陆续开发,不断地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优化调度的探索研究,从单级单库、单库多级发展到水电站库群的优化调度,并及时利用研究成果,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了长期在福建电力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水电的潜力,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火电方面,随着省内无烟煤开采逐年增长,始终把无烟煤燃烧技术作为重点,30多年持续探索研究,在锅炉改造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作过许多尝试,燃烧锅炉从层式、沸腾层式发展到悬浮式,从低温低压、中温中压发展到高温、鼓风、破碎、操作等摸索一套对应措施,不仅为发展坑口电厂,节约成本打开新路,也为福建无烟煤在各行业燃用开辟广阔天地。在电力建设方面,尤其是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摸索出不少适合福建山高、林密、雷电多特点的技术。在搞好上述重点课题的同时,围绕着福建电力生产和建设中关键环节,在节能、安全发电、环境保护、电网技术装备、电力系统稳定,调度自动化等各个方面的试验研究,也逐步开拓领域,都取得一定的成果。
  福建电力科技在30多年探索前进中,取得不少成果。其中1978年前有5项成果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此后到1990年计有主要成果123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2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5项)。
  一、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项目
  (一)晶体管钻孔电视装置
  1971年4月省电力中心试验所倪建平开始研制的晶体管钻孔电视装置,到1972年4月完成。主要是通过增设同步机使场频不受电源频率的影响,在直流供电方面取得了稳压措施,解决供电电压幅值不稳的影响,且提高了水平清晰度。该装置曾在水口水电站工程地质勘测和陕西省安康水电工程地质勘测使用,均取得成效。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二)锅炉燃烧低挥发份无烟煤及节油技术措施
  邵武电厂在1976年至1977年间采取高参数、压红线、“五勤”(勤观察、检查、分析、监视、调整)、“五稳”(汽压、汽温、水位、CO₂和负荷稳)措施,供电煤耗率由787克/千瓦时降至752克/千瓦时,节油技术措施也取得成效。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三)锅炉燃烧低挥发份无烟煤技术
  龙岩电厂于1976年至1977年通过调整卫燃带,改造粗细粉分离器,使锅炉效率提高到86%,供电煤耗率和助燃油耗率分别由829克/千瓦时和13克/千瓦时降低到615克/千瓦时和5克/千瓦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四)锅炉燃烧福建省无烟煤技术
  泉州(清源山)电厂于1974年至1978年把链条炉改为半沸腾炉,并加敷卫燃带,燃用天湖山无烟煤时,锅炉效率由63.5%提高到74.4%,燃用漳平煤时,锅炉效率由81.4%提高到84.6%。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五)TQ—1300吨/米塔式起重机
  省电力建设公司于1976年至1978年间吸取各式起重机的优点,设计研制1台TQ—1300吨/米,起重高度80米,起重量80吨的轨道自走塔式起重机,适用范围广,稳定性好,为承担大容量的电厂设备安装创造有利条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二、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目
  (一)福建水力资源普查成果
  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于1979年完成的福建水力资源普查成果,为福建省水能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获1981年电力工业部科技成果荣誉奖,1982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6-17型高效、高压风机的研制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与福州大学协作,于1981年研制成6—17型高效、高压离心式风机,比其他类似风机效率高18%—20%,获198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宽间距新型电除尘器
  邵武电厂沈德光等与省电力中心试验所李从义、西安电力研究所陈国渠等于1978年至1980年间自己设计的宽间距、高电压除尘技术和横向槽型集尘极板,除尘效率达99.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82年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FMD-100型反击式破碎机除尘改革
  1983年至1984年4月,永安火电厂与华东电力设计院联合研究的在反击式破碎机加装外抱回风管和调节风门,属国内首创,上煤时可防止堵塞回风间隔,且使工作地带含尘浓度减少99.5%。获1984年劳动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五)220千伏古福Ⅱ路、110千伏福莆泉线静态稳定试验
  1982年1月至1983年11月,省电网中心调度所、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水利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共同进行电力系统静态稳定试验求得古福Ⅱ路静态稳定极限,福甫线输送容量从原来的6万千瓦提高到8万千瓦,全年可多供电量4500万千瓦时。获1984年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六)变压器潜伏性故障监测装置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游荣文、严振华和北京市、吉林省等的有关所、厂共同研制变压器潜伏性故障检测仪后,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于1984年又承担完成了变压器故障监测仪线路的研制,取得成效,经北京774厂投入生产。获1985年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七)DBQ—3千瓦电源变换装置
  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罗明省和省电力建设公司章雷、林金练等于1984年采用交流220伏电源经变压器整流后对48伏蓄电池充电,当交流电源消失后,除供直流负载外还能自动切换输出交流电压,取得电压稳定度的效果。获1985年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八)XDB—F₂型高稳定度三相工频电源装置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林保恭、郭汉康等于1979年至1983年研制成功高稳定度三相工频电源装置,经省电力工业局组织技术鉴定,认为该装置实用性好,功率稳定优于0.02%分钟,在国内同类型装置中具有先进水平,后转由南京自动化设备厂生产。获1985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九)“六五”福建省低挥发份无烟煤燃烧技术试验研究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黄少鹗和永安火电厂黄家穆、厦门电厂洪金鹏、华中工学院陈迪训等于1983年至1985年针对福建省无烟煤挥发份低、难着火、难燃烧的特点,在永安火电厂1号炉研究采取3次风喷嘴缩腰布置,改进给粉机、混合器、增设卫燃带、新型粗细粉分离器,使锅炉效率提高7.5%,助燃油下降50.8%,制粉单耗下降12%。以类似方法在厦门电厂4号炉试验,锅炉效率提高5.8%,助燃油下降54%,制粉单耗下降26%。获1986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国家科技攻关奖。
  (十)气相色谱检测充油电气设备内部故障的振荡脱气法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张仲旗、游荣文、刘景琛等于1976年至1981年6月经反复试验在一个容器里,加入定量的油样和气体,通过充分振荡,使油中气一油两相间建立动态平衡。试验成功后在省内推广应用,1984年省电力工业局组织鉴定认为重现性好、准确性高、适应性广、推荐将该法列入色谱导则。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稀土低碳白口铸铁磨球
  省电力建设公司朱效民、吴松彩、王宁、应嘉熙与福州大学赖植滨、张茂薰等共同于1985年2月研制成功的稀土低碳白口铸铁磨球,属国内首创,质量稳定,耐磨性质好,达国内先进水平。获1986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十二)GYT-60型钢索式液压提升装置
  省电力建设公司张晓鲁与水电部电力建设研究所唐具体、常州电力机械厂俞伯华、杨盛辉、叶渊等共同于1984年研制成功GYT—60型钢索式液压提升装置。本装置具有运行平稳、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1986年6月,省电力建设公司在湖南临澧协助架设500千伏葛洲坝一常德一株洲超高压线路时,在国内首次应用全侧装、半倒装、混合倒装液压提升立塔的方法,受到水利电力部及输变电同行的好评。获1986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三)WLT-1微处理机型励磁调节器
  池潭水电厂陈纪榕等与南京自动化研究所李仍禄、陈贤明、张在德、许和平等于1986年共同研制的以单板计算机为核心的WLT—1微处理机型励磁调节器,印刷电路板数量少,焊点少,接插件少,具有通用性强,灵活性大,可靠性高等特点,获1986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四)GGAJ02型自动控制高压硅整流设备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郑长明和龙岩空气净化设备厂张莲英、史敏芳等于1986年1月共同研制成功的GGAJ02型自动控制高压硅整流设备,系电除尘新型供电装置。本装置具有最佳火花频率跟踪、可控硅调压闭锁时间的自动跟踪,临界火花电压跟踪的特性。经投入邵武、永安电厂运行取得除尘明显效果。获1986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五)电除尘器微机控制供电装置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施为尧、郑长明和龙岩空气净化设备厂苏新旺、张炳旺等于1986年8月共同研制电除尘器微机控制供电装置,把除尘机理的研究与微机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智能控制,具有除尘效率高、应用灵活可靠、适用范围广的优点。经省、部两级技术鉴定认为属国内首创,技术领先,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六)MCCKY11—100/5电除尘脉冲供电装置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林国栋、张家和等和龙岩空气净化设备厂于1986年联合研制MCCK-Y11—100/5电除尘脉冲供电装置,并在邵武电厂试运行,证明可靠性高,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年经水利电力部组织技术鉴定认为该装置的研制攻克了脉冲变压器的结构设计,快速可控硅链的同步触发等技术关键,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外同类型的技术指标。获1988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七)古田、安砂、池潭水电站库群联合优化调度
  省电网中心调度所潘慧玲、乐玉华、黄妹妹和河海大学水资源水文系叶秉如、许静仪等于1982年6月至1988年4月联合对古田、安砂、池潭电厂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研讨中,采取用两时段优化解析与逐次优化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库群联合优化调度问题。其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应用本优化方法后,平均每年可增发电量1800万千瓦时。获1988年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十八)粉煤灰综合回收碳、微珠及尾灰分选工艺
  永安火电厂兰荣顺、郑群星、陈天波和长沙矿冶研究所周光惠、郭桂清等于1984年4月至1988年1月共同研究出从粉煤灰中筛选精碳、微珠和尾灰的新工艺,该工艺流程合理,可连续分选出精碳,微珠和尾灰3种产品,具有回收率高、分选工艺灵活、工艺流程适应性强的特点。1987年至1989年处理粉煤灰共创产值282万元,利润92万元。获1988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九)55千瓦风力发电机组
  省电力工业局与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平潭风力发电试验站、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玻璃钢研究所等于1978年3月至1989年12月共同研制的55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经11年时间不断改进,至1989年调试成功。该机组对于采用同步发电机变距调节的中型风力发电机组,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获1990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十)“七五”福建低挥发份无烟煤燃烧新技术试验研究
  省电力工业局、永安火电厂、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理工学院等试验研究部门,从1986年1月至1989年11月,在“六五”无烟煤攻关的基础上,再度协同攻关,采取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试验研究和应用燃烧新技术,在永安火电厂5号炉试验,使锅炉效率由83.7%提高到86.97%,助燃油耗率由22.2克/千瓦时降低到14.6克/千瓦时,经能源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鉴定,认为攻关试验在无烟煤四角燃烧锅炉上进行了创造性工作,其燃烧技术达到的经济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获1990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十一)无氧铜杆生产线谐波抑制措施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福州电线厂于1990年1月协作研究在工频感应炉自耦变压器二次侧串人自行设计的纵向阻波电抗技术方案,解决了谐波干扰问题。该措施具有电路简单、运行可靠、抑制谐波效果好等优点。获1990年省科技步进三等奖。
  (二十二)福州地区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福州供电局、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营第924厂协作研究装置福州地区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于1989年至1990年间安装用户终端207台。在试运和投运的半年里少拉线路77条次,多供电1412万千瓦时,增收电费183万元,多创工业产值7000万元。获1990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德光
相关人物
陈国渠
相关人物
李从义
相关人物
严振华
相关人物
林保恭
相关人物
郭汉康
相关人物
黄少鹗
相关人物
黄家穆
相关人物
洪金鹏
相关人物
陈迪训
相关人物
张仲旗
相关人物
游荣文
相关人物
刘景琛
相关人物
朱效民
相关人物
吴松彩
相关人物
王宁
相关人物
应嘉熙
相关人物
赖植滨
相关人物
张茂薰
相关人物
张晓鲁
相关人物
俞伯华
相关人物
杨盛辉
相关人物
叶渊
相关人物
李仍禄
相关人物
陈贤明
相关人物
张在德
相关人物
许和平
相关人物
郑长明
相关人物
张莲英
相关人物
史敏芳
相关人物
施为尧
相关人物
苏新旺
相关人物
张炳旺
相关人物
林国栋
相关人物
张家和
相关人物
潘慧玲
相关人物
乐玉华
相关人物
黄妹妹
相关人物
叶秉如
相关人物
许静仪
相关人物
兰荣顺
相关人物
郑群星
相关人物
陈天波
相关人物
周光惠
相关人物
郭桂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