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科技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65
颗粒名称: 第六篇 科技教育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23
页码: 199-221
摘要: 本篇记述了福建省电力工业科技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科研、科技信息、技术监督、学校教育、工人文化技术培训、干部专业技术培训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力工业 科技教育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电力工业大部分是小电厂,设备陈旧,技术人员很少,职工中文盲、半文盲占多数。全省电力科技和教育工作十分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电力工业系统开始逐步重视科技和教育工作。在科技方面,初期主要是学习、推广苏联和东欧的电力技术和有关规范、规程等,针对电力生产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在教育方面,最初主要是开展文化扫盲教育,传授电力技术基础知识,进行岗位培训等,并选送少数年轻干部、工人到大中专院校深造。
  5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福建电力工业发展,全省电力科技人员数量成倍增长,素质逐步提高,电力科技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并结合福建电力生产和建设的特点,进行了不少的探索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在教育方面,除了继续加强各种形式的在职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外,开始组建电力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培养后备技术干部和工人。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国家科教兴国的决策,福建电力系统把科技和教育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从组织领导、资金、设备以及规章制度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实加强科技和教育工作。根据全省电力工业加速发展以及“三大”(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三高”(高电压、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在科技方面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超前性的技术改造、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方面,开展了全员性、多学科、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使职工文化与技术素质普遍提高,也增强了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为全省电力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和人才条件。
  第一章 科技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省均系小型自发自供的电厂,火电最大的机组只有3000千瓦,水电最大的机组只有132千瓦,其余多是100千瓦以下机组。当时除福州电气公司等极少数电力企业有一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有所开展外,不少电厂只有1一2个甚至没有技术人员,科技工作十分薄弱。民国30年(1941年)福州电气公司曾尝试掺烧省内建瓯县梨山煤矿的无烟煤。民国24年该公司技术人员自已设计组织施工的福州至长乐县莲柄港33千伏输电线路,跨越乌龙江的跨距730米、铁塔高度54.9米,在当时国内输电线路中均名列前茅。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海运被封锁,燃油供应中断。福建电力技术人员,克服种种困难,进行技术改造,改用木材、木炭、松根油等作为火力发电燃料,并采用改制、自制设备和代用材料,开发小水电。但由于社会条件限制,战争连绵,不少有志有才的电力技术人员无法施展才智。全省电力工业科学技术水平很低,留下的科技资料极少。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电力工业仍是自发自供的小电厂,主要是推广应用苏联和东欧的电力技术,并针对生产和建设中实际问题,开展合理化建议,组织具体技术经验交流等,同时开始逐步加强电力科技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当时,福建水电开发,在国内和苏联专家帮助下,科技水平起点较高。装机2台6000千瓦的古田水电站一级一期工程,在高硬度的花岗岩地带,打通了1758米引水隧洞,创造了月进尺202米的先进记录,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地下水电厂。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福建电力工业有了较快发展,电力设计、安装、科研、电网调度、中心试验等专业机构相继建立,科技人员迅速增加,素质也有提高。电力科技在学习推广省内外经验的同时,开始逐步探索适合福建特点的发展道路。在此期间,已能自已设计、安装单机6000千瓦以下火电厂和110千伏以下输变电工程,并开始探索省内低挥发份无烟煤燃烧技术。水电方面,古田水电站一级水库混凝土大坝施工中,创一次连续浇注45米高坝块、浇注量1.66万立方米的先进记录;同时随着一级电站全面建成、三级电站局部投产,开始实行单级、两级优化调度,并进行全梯级优化调度课题研究。电网方面继闽北电网从66千伏升压110千伏运行之后,在闽西南陆续出现35千伏地区性小电网;在输电线路建设中,创造了如一次终勘定位法、35、110千伏线路单杆系列、架空索道运输等适合福建多山地形特点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电网调度实现了电力线载波通信,并开始远动装置试点。随着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中心试验所的成立,热工、化学、绝缘等技术监督和电力科技情报工作,逐步加强。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福建电力工业虽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但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电力科技水平也相应提高。古田溪水电站4个梯级全面建成,开始进行单库多梯级优化调度;其他主要河流的骨干水电站也相继动工或建成;池潭水电站在大坝施工中,研制成功高效缝面处理工具——高压冲毛机,并成功地应用超量粉煤灰掺合料。火电方面,设计安装一批燃用当地无烟煤为主的单机1.2万千瓦至2.5万千瓦机组,电力锅炉燃烧无烟煤技术开始有新的突破;并着手技术改造低效除尘器。电网方面,闽北电网和闽西南电网先后建成110千伏网架,开始在线路上推广耦合接地线防雷,取得较好防雷效果。电力技术监督和科技情报工作也都有一定的进展。在此期间,有不少科技项目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其中有5项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电力科技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下,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全省先后召开了水利电力、电力科技工作会议,总结、部署电力科技工作,在省电力工业局成立了科技小组,同时把省电力中心试验所充实改组为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从上到下加强科技工作组织领导;设立了省电力科技开发基金和奖励基金,增加了科技工作投资;相继制订了全省“六五”、“七五”电力科技发展规划和1986年至2000年电力科技发展规划设想,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建立了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并开始进行科技体制的初步改革;更广泛地与国内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有关厂家协作进行科技攻关,加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步伐,从而有力地促进福建电力科技工作的开展,使全省电力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水电方面,在继续发展中小型水电站的同时,先后动工兴建2个大型水电站,尤其号称闽江干流第一坝的水口水电站,总装机140万千瓦,其规模在华东首屈一指,施工现代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着骨干水电站库群的出现,福建电网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闽江流域水电厂库群联合优化调度,80年代后期又根据混联水电站库群的新特点,取得了闽江上游两大支流水电厂联合最优日负荷分配计算程序研究成果。火电方面,在此期间,连续跨上两大台阶,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建设单机5万至10万千瓦高温高压机组、燃烧省内无烟煤为主的坑口电厂;80年代中期以后,建成了2台单机35万千瓦亚临界压力机组,燃烧省外煤炭的福建首座港口电厂——华能福州电厂,该厂全套引进日本制造的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装备。在此期间,福建无烟煤燃烧技术先后列入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六五”攻关成果经鉴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七五”计划攻关成果经鉴定其燃烧技术的经济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火电节能安全技术的科研如高效风机、高效水泵、防腐保护、超声波和涡流探伤手段等也取得一定成果。在电网方面,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进入了全国13个百万千瓦以上电网的行列,1988年实现220千伏环网运行,1989年基本实现220千伏双环网,电网调度现代化有重大的进展。输变电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也明显提高,不少工程获得部、省级优秀设计或优质工程奖,其中厦门集美到高崎4.39公里220千伏海底电缆工程的电压等级、线路长度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在国内尚属罕见,线路施工中的火箭放线、高塔倒装组立及高空索道群运输吊装等,均有独特的创新。这期间,福建电网在迅猛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长距离单回路电磁环网和大机组小电网两大严重威胁系统稳定的不利条件,均通过及早进行科研攻关,采取了相应对策,得到有效调控,基本保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从80年代初起步,到80年代中期已逐步扩大到调度、科研、设计、发供电以及企业管理各个领域。1987年后开始逐步实施全系统计算机网络总体规划,分批分期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和网络建设。与此同时,全省电力系统技术监督网络进一步健全,并陆续引进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电力科技情报工作也进入有的放矢地开展调研活动的阶段,为福建电力生产和建设重大科技课题,及时提供重要信息,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福建电力科技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到1990年,福建电力系统共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的1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77人,中级职称的1307人,全省不仅建立了多层次的科技工作网,作为全省电力“四个”中心(技术监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情报中心)的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也相应充实加强,全所职工从1976年的134人增至267人,其中科技人员159人(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64人),比1976年增长124%,固定资产原值1644.81万元,比1976年增长近10倍,储藏了大量的电力科技信息,技术装备的数量和水平有显著的增长和提高,其中有些具有80年代水平的高精度、大容量的测试仪器和装置,为福建电力科技工作进一步迈向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科研
  福建省从50年代中期以后,围绕电力生产和建设中的关键,逐步扩大科技工作范围,并根据省内水力资源丰富、煤炭资源无烟煤占99%以上等特点,探索适合福建特点的科技路子。水电方面,50年代中后期就抓紧主要河流的普查和开发规划工作,古田溪水电站一级工程建成以后,随着梯级电站全面建成和其他河流水电的陆续开发,不断地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优化调度的探索研究,从单级单库、单库多级发展到水电站库群的优化调度,并及时利用研究成果,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了长期在福建电力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水电的潜力,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火电方面,随着省内无烟煤开采逐年增长,始终把无烟煤燃烧技术作为重点,30多年持续探索研究,在锅炉改造和相应的技术措施作过许多尝试,燃烧锅炉从层式、沸腾层式发展到悬浮式,从低温低压、中温中压发展到高温、鼓风、破碎、操作等摸索一套对应措施,不仅为发展坑口电厂,节约成本打开新路,也为福建无烟煤在各行业燃用开辟广阔天地。在电力建设方面,尤其是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摸索出不少适合福建山高、林密、雷电多特点的技术。在搞好上述重点课题的同时,围绕着福建电力生产和建设中关键环节,在节能、安全发电、环境保护、电网技术装备、电力系统稳定,调度自动化等各个方面的试验研究,也逐步开拓领域,都取得一定的成果。
  福建电力科技在30多年探索前进中,取得不少成果。其中1978年前有5项成果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此后到1990年计有主要成果123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2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5项)。
  一、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项目
  (一)晶体管钻孔电视装置
  1971年4月省电力中心试验所倪建平开始研制的晶体管钻孔电视装置,到1972年4月完成。主要是通过增设同步机使场频不受电源频率的影响,在直流供电方面取得了稳压措施,解决供电电压幅值不稳的影响,且提高了水平清晰度。该装置曾在水口水电站工程地质勘测和陕西省安康水电工程地质勘测使用,均取得成效。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二)锅炉燃烧低挥发份无烟煤及节油技术措施
  邵武电厂在1976年至1977年间采取高参数、压红线、“五勤”(勤观察、检查、分析、监视、调整)、“五稳”(汽压、汽温、水位、CO₂和负荷稳)措施,供电煤耗率由787克/千瓦时降至752克/千瓦时,节油技术措施也取得成效。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三)锅炉燃烧低挥发份无烟煤技术
  龙岩电厂于1976年至1977年通过调整卫燃带,改造粗细粉分离器,使锅炉效率提高到86%,供电煤耗率和助燃油耗率分别由829克/千瓦时和13克/千瓦时降低到615克/千瓦时和5克/千瓦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四)锅炉燃烧福建省无烟煤技术
  泉州(清源山)电厂于1974年至1978年把链条炉改为半沸腾炉,并加敷卫燃带,燃用天湖山无烟煤时,锅炉效率由63.5%提高到74.4%,燃用漳平煤时,锅炉效率由81.4%提高到84.6%。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五)TQ—1300吨/米塔式起重机
  省电力建设公司于1976年至1978年间吸取各式起重机的优点,设计研制1台TQ—1300吨/米,起重高度80米,起重量80吨的轨道自走塔式起重机,适用范围广,稳定性好,为承担大容量的电厂设备安装创造有利条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二、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目
  (一)福建水力资源普查成果
  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于1979年完成的福建水力资源普查成果,为福建省水能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获1981年电力工业部科技成果荣誉奖,1982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6-17型高效、高压风机的研制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与福州大学协作,于1981年研制成6—17型高效、高压离心式风机,比其他类似风机效率高18%—20%,获198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宽间距新型电除尘器
  邵武电厂沈德光等与省电力中心试验所李从义、西安电力研究所陈国渠等于1978年至1980年间自己设计的宽间距、高电压除尘技术和横向槽型集尘极板,除尘效率达99.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1982年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FMD-100型反击式破碎机除尘改革
  1983年至1984年4月,永安火电厂与华东电力设计院联合研究的在反击式破碎机加装外抱回风管和调节风门,属国内首创,上煤时可防止堵塞回风间隔,且使工作地带含尘浓度减少99.5%。获1984年劳动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五)220千伏古福Ⅱ路、110千伏福莆泉线静态稳定试验
  1982年1月至1983年11月,省电网中心调度所、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水利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共同进行电力系统静态稳定试验求得古福Ⅱ路静态稳定极限,福甫线输送容量从原来的6万千瓦提高到8万千瓦,全年可多供电量4500万千瓦时。获1984年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六)变压器潜伏性故障监测装置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游荣文、严振华和北京市、吉林省等的有关所、厂共同研制变压器潜伏性故障检测仪后,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于1984年又承担完成了变压器故障监测仪线路的研制,取得成效,经北京774厂投入生产。获1985年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七)DBQ—3千瓦电源变换装置
  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罗明省和省电力建设公司章雷、林金练等于1984年采用交流220伏电源经变压器整流后对48伏蓄电池充电,当交流电源消失后,除供直流负载外还能自动切换输出交流电压,取得电压稳定度的效果。获1985年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八)XDB—F₂型高稳定度三相工频电源装置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林保恭、郭汉康等于1979年至1983年研制成功高稳定度三相工频电源装置,经省电力工业局组织技术鉴定,认为该装置实用性好,功率稳定优于0.02%分钟,在国内同类型装置中具有先进水平,后转由南京自动化设备厂生产。获1985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九)“六五”福建省低挥发份无烟煤燃烧技术试验研究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黄少鹗和永安火电厂黄家穆、厦门电厂洪金鹏、华中工学院陈迪训等于1983年至1985年针对福建省无烟煤挥发份低、难着火、难燃烧的特点,在永安火电厂1号炉研究采取3次风喷嘴缩腰布置,改进给粉机、混合器、增设卫燃带、新型粗细粉分离器,使锅炉效率提高7.5%,助燃油下降50.8%,制粉单耗下降12%。以类似方法在厦门电厂4号炉试验,锅炉效率提高5.8%,助燃油下降54%,制粉单耗下降26%。获1986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国家科技攻关奖。
  (十)气相色谱检测充油电气设备内部故障的振荡脱气法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张仲旗、游荣文、刘景琛等于1976年至1981年6月经反复试验在一个容器里,加入定量的油样和气体,通过充分振荡,使油中气一油两相间建立动态平衡。试验成功后在省内推广应用,1984年省电力工业局组织鉴定认为重现性好、准确性高、适应性广、推荐将该法列入色谱导则。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稀土低碳白口铸铁磨球
  省电力建设公司朱效民、吴松彩、王宁、应嘉熙与福州大学赖植滨、张茂薰等共同于1985年2月研制成功的稀土低碳白口铸铁磨球,属国内首创,质量稳定,耐磨性质好,达国内先进水平。获1986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十二)GYT-60型钢索式液压提升装置
  省电力建设公司张晓鲁与水电部电力建设研究所唐具体、常州电力机械厂俞伯华、杨盛辉、叶渊等共同于1984年研制成功GYT—60型钢索式液压提升装置。本装置具有运行平稳、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1986年6月,省电力建设公司在湖南临澧协助架设500千伏葛洲坝一常德一株洲超高压线路时,在国内首次应用全侧装、半倒装、混合倒装液压提升立塔的方法,受到水利电力部及输变电同行的好评。获1986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三)WLT-1微处理机型励磁调节器
  池潭水电厂陈纪榕等与南京自动化研究所李仍禄、陈贤明、张在德、许和平等于1986年共同研制的以单板计算机为核心的WLT—1微处理机型励磁调节器,印刷电路板数量少,焊点少,接插件少,具有通用性强,灵活性大,可靠性高等特点,获1986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四)GGAJ02型自动控制高压硅整流设备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郑长明和龙岩空气净化设备厂张莲英、史敏芳等于1986年1月共同研制成功的GGAJ02型自动控制高压硅整流设备,系电除尘新型供电装置。本装置具有最佳火花频率跟踪、可控硅调压闭锁时间的自动跟踪,临界火花电压跟踪的特性。经投入邵武、永安电厂运行取得除尘明显效果。获1986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五)电除尘器微机控制供电装置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施为尧、郑长明和龙岩空气净化设备厂苏新旺、张炳旺等于1986年8月共同研制电除尘器微机控制供电装置,把除尘机理的研究与微机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智能控制,具有除尘效率高、应用灵活可靠、适用范围广的优点。经省、部两级技术鉴定认为属国内首创,技术领先,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六)MCCKY11—100/5电除尘脉冲供电装置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林国栋、张家和等和龙岩空气净化设备厂于1986年联合研制MCCK-Y11—100/5电除尘脉冲供电装置,并在邵武电厂试运行,证明可靠性高,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年经水利电力部组织技术鉴定认为该装置的研制攻克了脉冲变压器的结构设计,快速可控硅链的同步触发等技术关键,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外同类型的技术指标。获1988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七)古田、安砂、池潭水电站库群联合优化调度
  省电网中心调度所潘慧玲、乐玉华、黄妹妹和河海大学水资源水文系叶秉如、许静仪等于1982年6月至1988年4月联合对古田、安砂、池潭电厂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研讨中,采取用两时段优化解析与逐次优化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库群联合优化调度问题。其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应用本优化方法后,平均每年可增发电量1800万千瓦时。获1988年水利电力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十八)粉煤灰综合回收碳、微珠及尾灰分选工艺
  永安火电厂兰荣顺、郑群星、陈天波和长沙矿冶研究所周光惠、郭桂清等于1984年4月至1988年1月共同研究出从粉煤灰中筛选精碳、微珠和尾灰的新工艺,该工艺流程合理,可连续分选出精碳,微珠和尾灰3种产品,具有回收率高、分选工艺灵活、工艺流程适应性强的特点。1987年至1989年处理粉煤灰共创产值282万元,利润92万元。获1988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九)55千瓦风力发电机组
  省电力工业局与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平潭风力发电试验站、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玻璃钢研究所等于1978年3月至1989年12月共同研制的55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经11年时间不断改进,至1989年调试成功。该机组对于采用同步发电机变距调节的中型风力发电机组,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获1990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十)“七五”福建低挥发份无烟煤燃烧新技术试验研究
  省电力工业局、永安火电厂、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理工学院等试验研究部门,从1986年1月至1989年11月,在“六五”无烟煤攻关的基础上,再度协同攻关,采取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试验研究和应用燃烧新技术,在永安火电厂5号炉试验,使锅炉效率由83.7%提高到86.97%,助燃油耗率由22.2克/千瓦时降低到14.6克/千瓦时,经能源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鉴定,认为攻关试验在无烟煤四角燃烧锅炉上进行了创造性工作,其燃烧技术达到的经济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获1990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十一)无氧铜杆生产线谐波抑制措施
  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福州电线厂于1990年1月协作研究在工频感应炉自耦变压器二次侧串人自行设计的纵向阻波电抗技术方案,解决了谐波干扰问题。该措施具有电路简单、运行可靠、抑制谐波效果好等优点。获1990年省科技步进三等奖。
  (二十二)福州地区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福州供电局、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营第924厂协作研究装置福州地区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于1989年至1990年间安装用户终端207台。在试运和投运的半年里少拉线路77条次,多供电1412万千瓦时,增收电费183万元,多创工业产值7000万元。获1990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二节 科技信息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电力企业普遍不设科技资料室和管理人员,留下的科技资料极少。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重视科技信息工作。各电力企业逐步加强电力科技文献、档案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配备专职或兼职资料管理人员。1961年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中心试验所(简称省中心试验所)设立科技资料室,担负省内外电力系统专题技术报告、总结资料的交换、整理、保管。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技术专业会议和现场活动等科技情报的需要,全省各电力企业也先后成立技术资料室(组)。1964年,省中心试验所在技术资料室基础上扩大成立技术情报组,负责技术情报和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出版专题技术报告,翻印省外有关会议的技术文件。专业人员增至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改名为资料组。1972年,省中心试验所创办供内部交流用的《福建电力通讯》。1974年,省电力中心试验所成立技术情报室,扩展了技术资料的检索业务,对省内外电力工业的科技成果每年都编印《省电力工业科研与技术革新成果选编》。次年增办期刊《电力技术简讯》,内设技术交流,译文选登和会议报导等栏目,进一步推动科技信息交流。1977年8月,省水利电力局召开全省电力技术情报工作会议,会议决定组建福建省电力科技情报网,并通过情报网组织试行条例。次年成立由16个成员单位组成的水电生产专业情报网,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加强各水电厂之间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情报交流工作。同年召开福建省带电作业工作会议,并决定当年成立省带电作业情报站。1979年,闽西南电力公司创办《闽西南生产技术通讯》季刊。
  80年代,福建省电力建设加快,逐年引进国际先进装备和技术。1980年7月,召开全省电力科技情报工作座谈会,总结3年来福建省电力科技情报工作和修订情报网组织条例。随后,省电机工程学会与省电力中心试验所联合创办《电力与电工》学术季刊,刊登电力电工科技论述、技术探讨、电器制造、电能应用、电力生产建设、科研试验的国内外经验、以及译文选登、会议报导等。1981年3月,召开带电作业情报站会议,传达交流华东六省一市带电作业情况和福建省活动计划。1982年起,全省电力系统开始加强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健全了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变压器、油开关、机炉主要辅助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设备的技术档案、台帐,以及这些设备运行、改造、缺陷、事故的主要情况,建立水、煤、油、环境检测和电力系统线路的数据资料、技术档案、基建档案、科研档案,列出分类帐和卷名目录。同时加强科技课题的管理和技术成果管理制度,并扩大对外科技情报交流,及时为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情报信息。1987年11月,省电力工业局召开全省电力系统技术情报工作会议,会议讨论通过《福建省电力工业局科技情报工作规划》、《福建省电力科技情报网章程》和《福建省专业生产技术情报网组织条例》等3个文件,提出科技情报网重点项目安排,并宣布正式成立福建省电力工业局科技情报网,牵头单位为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常设专职机构为技术情报室,同时还代行省直机关电力情报站的管理职能,为全省电力系统的科学技术情报归口单位,对所属单位的情报工作进行管理,内设情报研究、编辑刊物、阅览室、综合档案库、图书库、期刊库、资料库、声像室和机检室情报资料储存、检索和服务场所。省电力科技情报网参加华东电力情报协作网等区域性或全国专业性的电力科技情报网。
  1988年7月,省电力工业局召开录像工作座谈会,决定成立省电力企协录像专业委员会,协调省属电力企业各录像点的工作。10月,召开全省供用电技术情报工作会议,宣布成立福建省供用电技术情报网,以替代原带电作业情报网,有个成员单位参加,并创办《福建省供用电情报》网刊。同年11月,召开福建省火电专业情报学术讨论会,会上决定成立省火电技术情报网,讨论通过情报网工作条例,参加情报网成员单位17个,并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随即创办(福建火电情报》网刊。1989年7月,召开科技情报网业务研讨会,具体讨论了火电、水电、供用电技术情报网今后的工作任务。
  80年代后期,福建省电力科技情报网组织健全,情报工作已进入有的放矢地开展情报调研活动,出版情报刊物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情报交流活动,先后进行《300—350兆瓦火电机组技术特点》、《大型汽轮发电机在线监察与故障诊断》、《锅炉防磨与防爆》、《无烟煤燃烧与控制》、《国外电力系统稳定措施》、《输电线路绝缘子污染的新型监测器》、《火力发电厂灰水治理》等一些有针对性、超前性的专题调研报告,对福建省大型机组建设设计选型、提高电力设备和电力网运行安全稳定可靠性的技术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至1990年底,《电力与电工》(已出版39期)、《电力技术简讯》(已出版61期)、《福建火电厂生产简讯》等3个全省性的专业网的网刊,都具有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特点。各专业情报网的年会,技术专题交流会,座谈会和信息发布会等各有特色,重点内容比较突出。省属电力系统各单位还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参加地区性或全国性专业技术情报网;省电力建设公司分别参加了火电、送变电、电力修造、建筑施工等17个情报网;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也参加了17个设计类的科技情报网。
  1990年底,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所的科技情报室已馆存中外文图书、辞典、技术手册等6000多种、9206册,资料1.8万余册,技术报告、科研成果等技术档案1900余册,标准、样本等2380册,中外文刊物290种,还订阅中国科技情报所、水利电力情报所、机械部情报所等单位的文摘、题录等;装备CONPAM—386S型微机1台,建立了现代化文献管理和检索系统;从事科技情报人员达1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4人,设有情报、文献、编辑、声像等4个专业。成为全省电力系统科技信息中心。
  第三节 技术监督
  为了从技术措施上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福建省在50年代后期逐步开展技术监督工作。1958年10月,组建福建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中心试验所,开始着手进行热工监督、化学监督和绝缘监督。1962年,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确定中心试验所作为局技术监督的职能部门,并制定了化学、热工、绝缘专业技术监督制度。通过普查、互查、组织培训及竞赛评比等方法开展专业技术监督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刚刚起步的技术监督工作受到了冲击,无法开展正常工作。70年代初期,逐步恢复技术监督工作。1974年,开始进行金属监督工作。至此,电力系统技术监督工作全面展开。1981年,省电力中心试验所改称省电力试验研究所。1984年,省电力工业局、电力试验研究所及各发供电单位配备充实了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了专业技术监督网,逐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进一步推动全省电力系统技术监督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一、绝缘监督
  1958年,省中心试验所高压试验组开始承担绝缘监督工作,协助发供电单位进行电气设备投产前的检査验收。1962年,按照水利电力部加强技术监督工作的指示,省中心试验所和各发供电单位开始把绝缘监督列为高压试验班(组)的一项重要工作。1963年,省水利电力厅制订了《福建省电力系统绝缘监督暂行制度》,明确省中心试验所高压试验室为本省电力系统绝缘监督中心。至1965年,省中心试验所协助福州、厦门两供电所进行配电变压器冲击试验210多台,査出9台有绝缘缺陷,进行现场解体处理,提高了配电变压器的质量,使运行损坏率由5台/百台•年降到0.5台/百台•年,同时,还修订了检修工艺,提高了检修质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绝缘监督工作一度停顿。1970年恢复绝缘监督,制定了《福建省电力工业绝缘监督工作条例》,从1972年起每年召开一次省属发供电单位绝缘工作会议,交流经验,推广应用新技术。1973年,省中心试验所针对发电机定子线圈接头焊接不良引起导线过热断脱问题,研制出涡流探测仪,经在安砂、池潭等电厂试用,査出焊接质量不良线棒接头多处,得到及时处理。从1976年至1979年先后应用光电技术测定发电机短路部位,推广应用“电阻突变法”测量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研制成功灵敏度高、抗干扰强的JFZ—1型局部放电指示仪,同时还推广油色谱分析方法。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对部分发供电单位进行高压开关增容、改造与完善工作,改善开关性能,减少绝缘事故。
  1980年后,整顿健全了各级绝缘监督网,定期召开电气设备绝缘状况分析会,并加强基础技术管理工作,建立了设备台帐、设备绝缘标示图、缺陷登记簿,还建立了全省主要变压器、发电机、开关等电气设备的微机数据库,.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绝缘监督的管理。从1982年起,开展了厂(局)际绝缘监督工作评比竞赛活动。1982年至1990年,福建电网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完好率平均达到98%以上,缺陷消除率超过95%。全省主设备绝缘电气事故逐年都有明显的降低。
  二、化学监督
  50年代,福建省发电机组容量小,各电厂自已对水、汽、煤、油作简单的化验。1960年,首次召开省属火电厂化学专业会议,加强运行中的化学监督工作。1963年,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制订并颁发了《水汽质量和大修中热力设备、结垢、腐蚀、积盐等程度的评价规定与实施细则》及《油务监督工作评价暂行规定》,随后又制订《福建省化学监督暂行条例》,为各单位开展化学监督工作提供了依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化学监督工作因受影响而停顿。1972年,恢复化学监督工作后,颁发《福建省水利电力局化学工作监督条例》,各发供电单位逐步建立了有关规章制度。1982年,对化学监督工作条例进行了修订,并组织开展厂(局)际竞赛评比,通过自查、巡回检查,交流评比,促进化学监督工作水平的提高。1988年,省电力工业局根据部颁《化学监督制度》和新的水汽质量标准,再次修订《福建省电力系统化学监督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强化学监督工作。
  (一)水汽质量监督
  50年代,火电机组容量很小,水处理设备简陋,主要靠软化水和炉内加磷酸三钠处理来防止热力设备结垢。1962年,首次对厦门电厂1号炉采用盐酸清洗,效果较好。后来对永安电厂、漳州糖厂自备电厂等基建新炉也进行过多次酸洗,都取得了满意效果。1972年,为了提高淋盘式除氧器的除氧效率,减少热力设备的腐蚀,省中心试验所协助省属6个电厂将11台淋盘式除氧器改为喷雾一淋盘式除氧器,提高了除氧器的出力和除氧效率。同年,对莲坂电厂首次进行凝汽器铜管镀膜处理,有效地防止了铜管腐蚀,减少了泄漏。1974年,推广逆流再生水处理工艺,不但能改善出水质量,而且可降低盐耗30%—40%,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79年,贯彻部颁《水汽试验方法》时,组织省属火电厂分工负责对试验方法中的硬度、溶解氧、PH值等7个主要项目,采用11种方法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即召开全省水汽试验方法经验交流会,全面推行部颁试验方法。1982年至1984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成功采用快速容量法分析测定水垢中铁、铜等含量,采用气敏氨电极测定水汽中的氨含量,避免了使用有毒试剂,改善了操作条件。1989年,该所试制成功凝汽器冷却水泄漏在线检测仪,在漳平电厂1号、2号机组上使用,效果良好,使检测手段自动化提高了一步。
  (二)油质监督
  50年代,福建省发供电单位即开始对绝缘油,透平油等作简单的分析试验,以监督油质对汽机、变压器运行的影响。60年代,开始在主要变压器安装热虹吸器,以防止油质劣化,并进行废油再生工作。7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油中气体色谱分析。
  1978年,省中心试验所针对真空脱气装置存在的问题,研制成功振荡脱气装置。用振荡法对油样进行脱气,效果良好,随即在全省推广使用(该装置1986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8年列入部颁标准试验方法)。1981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与吉林、北京等电力试验研究所协作制成BGY—1型变压器潜伏性故障监测装置,在省内电力企业安装16台,使用效果良好,该成果获得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和1987年间,在邵武电厂1号、2号机组采用“801”吸附剂净化处理乳化透平油,效果良好。1989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开始建立全省油质监督微机数据库,使油务监督纳入微机管理。为了加强对六氟化硫气体的管理和质量监督,1989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着手筹建福建省电力系统六氟化硫气体质量检测中心,对六氟化硫气体某些项目进行试验,经检查发现有多台六氟化硫气体设备存在水份超标和气体泄漏等问题,为检修处理提供依据。
  (三)燃料监督
  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发电燃煤的工业分析和发热量测定。1965年,开始采用2节炉高锰酸银法进行煤中的氢、炭元素测定。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开始做灰溶点和煤的哈氐可磨性系数测定,及灰成份分析。
  1985年后,因锅炉燃油量增加,开始进行油的比重,发热量等项目的测定。1986年,为配合无烟煤燃烧技术研究课题,配备LCT型热差天平,开展福建省无烟煤燃烧特性试验,绘制出5个主要煤种的燃烧特性曲线,并进行着火点的试验研究,为燃用福建省无烟煤提供了可靠数据。次年又开展了煤粉,煤灰细度分析测试,为锅炉除尘和飞灰回燃等试验研究提供依据。1989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研制成功多功能煤质测试仪,测定煤中的碳、氢、氮、硫元素及灰溶点,操作简便,测试准确。同年,首次对火电厂燃料化验人员进行燃煤采制取证考核发证工作,有46人通过考核取得能源部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书。
  三、金属监督
  60年代初期,福建省各发电厂均未配金属专业人员,只有省中心试验所热工组配备3名金相、探伤专业人员。“文化大革命”时人员被调到电力建设公司。1975年,根据电力生产需要在省中心试验所重建金属专业,开始开展金属监督工作。1977年,对省属各发电厂及库存合金钢材进行光谱普査,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对各厂加强合金钢材管理,并建立有关规章制度,配备光谱验钢镜,培训光谱人员。1979年,首次召开火电厂金属监督工作座谈会,会后各厂陆续配备了金属监督专责人,建立主要设备用钢台帐,机组运行台帐,超温超压记录及各种制度。
  随着金属监督工作量的增加,从1980年起各单位陆续配备X光探伤机、超声波探伤仪、测厚仪、硬度计等。1981年,举办焊工培训班,以后每年都坚持办班培训及焊工考核发证。1982年,制定了《福建省火力发电厂金属监督工作条例》(试行),同时组织各电厂开展金属监督工作厂际竞赛。1982年至1984年,对“文化大革命”中制造的锅炉汽包和下降管进行焊缝普查,发现厦门电厂3号、4号炉下降管角未焊透,得到及时处理。1985年,修订颁发了《福建省火电厂金属监督工作条例》,各电厂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同年,对永安火电厂4台汽机低压缸转子中心孔超声波探伤,发现中心孔表面有5条3毫米长的纵向裂纹,及时进行了处理。1987年,首次开展主汽管支吊架普査,发现永安、漳平两电厂部分支吊架有严重缺陷,经处理后消除了事故隐患。1988年,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将历年来收集的火电厂有关金属监督的事故资料输入微机,应用微机进行科学管理。1990年,结合机组大修对发电机护环进行超声波探伤,发现漳平电厂1号机护环存在严重裂纹,及时更换,避免了重大事故。
  四、热工监督
  热工监督始于60年代初,省中心试验所筹建热工标准量值试验室,开展热工标准量值传递,同时承接各电厂送检的压力、温度和转速等表计的检定工作。各火电厂也先后设置了热工仪表班(组),初步建立热工仪表管理制度、仪表保管维修制度等。1965年,为了加强水、汽流量的技术监督,组织人员对各火电厂水、汽流量测量装置进行普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协助各厂就地研究处理,并培训了有关人员。1966年起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刚起步的热工监督工作暂时停顿。
  1975年,恢复热工监督工作后,针对各电厂燃煤计量存在的问题,省中心试验所协助各电厂安装调试电子皮带秤,并举办电子基础知识和电子秤培训班,以提高热工人员技术水平。1977年至1978年,省中心试验所与三明热电厂共同研制成功锅炉灭火保护装置,动作可靠,反应灵敏。1978年,省中心试验所设立热工试验室,进一步加强热工监督工作。随后举办了DDZ—Ⅱ型仪表学习班。1982年,制定《福建省电力工业热工技术监督工作条例》,组织全省各电厂开展热工技术监督竞赛评比。1983年,水利电力部颁发《火力发电厂热工技术监督规程》后,各厂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热工监督的规章制度,建立了省属各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装置、保护装置的技术档案,加强了热工技术监督的基础工作。1985年,根据全省电厂热工保护的运行情况,编写了ZQE—11型轴向位置检测与保护装置、转速检测与超速保护装置、胀差装置、逆止门、高压加热器保护及锅炉安全门等检修试验规程。1986年至1990年间,对基层单位34套标准计量装置进行了技术考核认证工作,对全体热工计量人员进行考核发证工作。
  五、水工监督
  5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省的水力发电厂开始逐步建立水工建筑物观测、维护等制度,开展水工监督工作。1956年,古田水电站一级一期工程竣工,设立水工分场,其拦河坝是临时性的木框填石坝。1958年该电站一级水库大坝动工后,水工分场技术人员配合施工单位进行大坝和水工建筑物工程质量检查,参与观测设备的埋设及有关水工资料的整理,制订水工观测规程,并开始对部分水工建筑物进行观测。1959年6月,一级大坝封孔蓄水后,陆续开始对大坝水平位移、沉陷、扬压力、渗漏水、地下水位、宽缝水位以及进水口位移、坝前淤积、坝后冲刷等项目定期观测。通过观测,发现有8个坝段坝基排水孔平均渗透压力超过设计值,其中4个坝段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小于设计要求,均按照设计单位提出的方案,采取帷幕补强灌浆,补做排水孔等措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排水孔漏水量较大,也作了相应的钻孔灌浆处理。在初期观测中还发现原有观测仪器装置精密度达不到大坝监测的要求,开始着手进行观测系统改造。
  60年代以后,古田溪水电站二、三、四级的大坝相继建成,开始进行观测,观测项目基本参照一级的要求,结合各级的特点,各有增减。1964年,一级大坝新的观测系统投入使用,经3年观测对比后,停用旧的观测系统。在此前后,该电站还针对一些水工的缺陷和问题,陆续进行一级大坝左岸土石坝接头上游石护坡翻修,一级4米蝴蝶阀室防潮处理以及四级蓄电池室大修等工程。同时,还分别对1960—1963年、1964—1974年两个时段(后又分1975—1979年、1980—1985年两个时段)各梯级水工观测资料整理汇编。1968年,船场溪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设5个水工维护班。该电站系径流开发,渠道长,水工建筑物多,且基建质量差,运行后水工缺陷不断暴露。为了维持正常通水发电,70年代初,先后对渠道坍方缺口、渠堤崩坍、闸坝和前池进水口拦污栅破损变形以及混凝土压力管漏水等进行抢修和补强加固,并增建一批排砂闸。
  70年代中期以后,安砂、池潭2个蓄水调节的水电厂,均设立水工分场,基本上参照古田溪水电站有关的规章制度,结合本厂的实际,开展水工观测和维护工作。安砂水电厂根据运行初期发现的问题,对引水隧洞局部剥蚀、冲刷和漏水,进行灌浆补强,对厂房潮气严重和伸缩缝漏水,重新改造处理。华安水电站建成和船场溪水电站全面竣工后,也都设立水工分场。1980年,华安水电厂拦河闸坝正式蓄水,经1年观测拦河闸坝的水平位移、沉陷、扬压力3项数值,均符合设计的要求。由于该厂系径流开发、渠线长、水工建筑多,基建质量差,缺陷较多。80年代初以前,华安与船场溪2个厂都进行缺陷处理。船场溪水电厂先后在前池进水口上游增设2座电动拦污栅、把6个泄水闸木质闸板改为钢闸板、把2条混凝土压力引水管改为压力钢管。同时,突击抢修处理了因台风暴雨造成的沿渠公路坍方、渠道山坡冲刷、坝区进水口堵塞等工程。华安水电厂相继进行了前池拦污栅改造、温水溪渡槽出口渠段改造加固工程,并在所有拦河闸闸门中部增设锁定板,使闸门悬吊时达到设计要求的高程。在此期间,古田溪水电厂从1978年开始,每年汛期前均对各梯级水工建筑物全面进行一次评级,以便为防汛做好准备。
  1983年,在企业全面整顿中,各水电厂普遍加强水工监测、维护和缺陷管理等规章制度,改善观测条件,径流电厂还坚持经常性的巡视、检查、维修养护和定期大修工作。当年,华安水电厂开始每年汛前对主要水工建筑物和相关的机电设备进行一次评级活动。1984年,古田溪水电厂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各梯级大坝拦洪鉴定。安砂水电厂大坝水平位移观测改用CZ—100数字遥控觇标,垂直位移也改按二等水准要求测量,以提高观测精度。1985年,华安水电厂通过坝闸水工模型试验,修改泄洪程序,对减轻泄洪冲刷下游河床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省电力工业局确定在古田溪水电厂进行一级大坝鉴定。水利电力部水电站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把这次鉴定作为国内水电站大坝定期检查的试点,并派有关专家到厂指导。这次鉴定包括设计复核、施工和运行复査等15项专题,分别委托有关设计、科研、院校和古田溪水电厂等单位分工研究并提出专题报告。1987年召开第一次专家组会议。1988年5月,各项专题和准备工作就绪,由省电力工业局主持召开古田溪水电站一级大坝第一次鉴定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关专家通过对各专题报告的综合分析,提出一级大坝安全情况的结论是:工程设计全面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大坝运行未出现事故迹象;坝基稳定未出现不安全因素;从复核受力坝段三维有限元分析和坝体混凝土老化试验结果,坝体结构可满足设计要求;大坝近坝库区未发现危及大坝安全的地质问题。据此,会议认为古田溪水电站一级大坝属于基本正常运行的大坝。在此期间,福建第二个大型水电厂——沙溪口水电厂于1987年水工工程竣工,成立水工科。下设3个班,投入水工监督工作。
  从1983年后至1990年,福建各水电厂为了消除水工缺陷,进行了大量工作。古田溪水电厂相继完成了一级1号、2号机主阀更新改造土建工程、一级高头岭土坝(副坝)恢复性大修加固、二级厂房防洪工程等项目,并对一级、四级溢洪道闸板上游面进行喷镀锌防锈。安砂水电厂先后对大坝和厂房伸缩缝沥青老化重新填补处理,对尾水管局部管壁与混凝土衬砌分离、空穴进行灌浆补强,对溢洪道、进水闸和底孔泄水闸闸板迎水面普遍喷镀锌防锈,并增设进水口浮动拦污栅。华安水电厂通过修复水毁工程,持续3年对闸坝下游河道进行整治,保护河床,稳固坝基。对渠系险工地段进行加固补强,并针对不同渠段的特点采取一系列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相结合的措施,使引水渠系逐步完善。船场溪水电厂进行拦河闸坝改造,对达不到设计标准的非溢流坝段,重新加高培厚,并在上游淤砂最严重的地方增建1座泄水排砂闸。池潭水电厂在竣工后先后发现6号坝段压力偏高、11号坝段坝体漏水,均由原施工单位灌浆补强。漏水基本解决,但扬压力仍略高于设计值。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各水电厂水工工况明显改善,对保证电厂安全运行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计算机应用
  随着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1979年省电网中心调度所建立计算机组,并派人到上海计算机厂培训。次年购进1台TQ—16型电子计算机,研究省电网运行方式的潮流、稳定、短路故障和经济调度计算等问题。1981年4月,正式启机算题,专业人员逐步增至11人。应用电算结果,原闽西南电网汛期多发水电2650万千瓦时,枯水期得到闽北电网电能补充。同时计算了南北联网后线路的允许交换潮流,使福州、莆田、泉州线路输电量从6万千瓦提高到8万千瓦,缓解了沿海城市供电紧张局面,并取得了电网系统运行稳定等多项科研成果。1982年,又应用TQ—16型计算机对电网主要联络线进行静稳试验计算,不仅提高电网稳定水平,还提高了联络线输电能力。从1982年起,还应用计算机进行水电厂水库(单库和库群)优化调度研究,经3年电算结果,平均每年增加发电量1.23亿千瓦时。与此同时,省电网中心调度所开始筹建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微机实时监测、监控工作,与第四机械工业部761厂联合试制的以Z—80型单板机为主体的RMS-1型微机远动装置,于1983年至1984年间在东郊变电站、池潭水电厂安装微机远动终端,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和出口显示,提高了福建电网调度自动化水平。在此前后,池潭水电厂和南京自动化所合作研制国内第一台微机励磁装置,投入运行并通过部级鉴定;福建省电力系统还相继研制了微机控制电除尘器电源,40线流速自动测试仪等微机自动测控装置。省电力试研所从1981年购进1台国产DMJ—3B型模拟电子计算机后,次年对永安火电厂4号炉进行给水自动调节模拟试验,取得最佳参数,1983年又建立了全省发电机、变压器微机数据库。
  为了加强电子计算机应用工作的领导,1983年11月,省电力工业局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的局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编制全省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工作计划。次年,召开第一次全省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福建省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初步规划》,会后,省属发、供电企业和有关设计、科研单位都陆续购置微机设备和软件,确定专人负责。省电力工业局、省电网中心调度所和福州供电局增购一批计算机后,计划、劳工、人事、财务、物资管理,以及设备可靠性管理、计量、线损、事故分析等都应用计算机,使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信息处理和日常办公。福州供电局和省计算机研究所推出的用电管理系统,获1986年省优秀软件产品奖,在省内外一些供电局推广应用。1986年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引进IBM—PC/XT微机和VAX—Ⅱ型小型计算机设备,并开发引进80多套系统软件,54套应用软件,广泛应用于重要设计计算程序,进行技术攻关,加快了设计进度,节约了经费开支,提高了工程设计质量。
  1987年,省电力工业局制订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提出计算机局域网计划,局机关和电力干部学校分别安装3⁺COM信息网络,并开发3⁺网远程功能通过调制解调器,使10余家基层厂(局)与省电力工业局实现远程通信。同年,省电力工业局决定开展软件评优工作,评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项,获奖软件多是电网调度数据处理,厂内等级浮动工资考核和会计财务处理等优秀软件产品。1988年,省电力工业局在召开计算机应用工作会议上审定了全局计算机总体规划,并举办第一期网络培训班,局属电力系统20多个单位专业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后逐步分期分批进行建网。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从1988年起自行开发《工程地质三维模型绘图软件》,获国家工程设计优秀软件铜质奖、能源部二等奖;《送电工程技术经济电脑管理系统》,获能源部工程设计优质软件三等奖,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软件铜质奖;《送电线路工程技术经济电算程序》,获省优秀软件三等奖。1989年,省电力工业局机关采用省内首家应用的粗细缆结合的网络构架,在局长室、总工程师室、总经济师室安装网络工作站,提供领导査询信息画面。1990年,省电力工业局召开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会议,贯彻落实能源部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部署,进一步推进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章 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境内厦门大学、省立理工学校(中专、省机电学校前身),均有设置机电等专业,培养高、中级电力技术人员。当时,全省电力系统职工文化和技术素质都很低,工人中文盲半文盲占多数,职员中专业人员很少。职工教育除福州电气公司曾举办艺术传习所培训学徒外,其余电厂均采取以师带徒方式提高工人技术素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电力企业普遍开展职工文化扫盲教育,进行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组织部分干部、工人参加业余学校学习,并选送少数年轻干部、工人到大中专学校深造。省机电学校仍开设电力技术方面的专业,厦门大学50年代初因院系调整,机电专业调往省外院校。5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不少电力企业开办业余学校、培训班等,组织职工学文化、学技术业务,开展技术讲座、事故预想、规程学习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并加强新工人上岗前的现场培训。1958年,省水利学校改为水利电力学校,创办省电力技工学校,次年成立的福州大学,又开设有关电力技术的专业,扩大了福建电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此后除省技工学校一度停办外,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工作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水利电力学校、省技工学校均于1970年停办,全省电力系统职工教育受到严重削弱。
  70年代中后期,省水利电力学校和省电力技工学校相继恢复。各种职工教育开始逐步恢复加强。进入80年代,根据邓小平“实现四个现代化,教育是关键”的指导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指示,福建电力系统把职工教育提到重要战略地位。省水利电力厅、省电力工业局先后多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增设省泉州电力学校、省电力职工中专学校,把省电力干部培训班改组为省电力干部学校,并大力充实加强各电力学校师资队伍和教育设施。全省各电力企业事业单位普遍设立职工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设置教育科(股),配备专职干部和教师,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并制订了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使全系统职工教育进入了全员性、多层次、制度化的发展阶段。普通教育(即学历证书教育)、职务、岗位合格证书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在全系统有计划地逐步展开,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适应福建电力工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根据人才预测,有针对性、前瞻性地进行了如现代化企业管理、微机应用、外语以及各种新技术等专业培训教育,使全系统职工的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全省电力工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第一节 学校教育
  一、中专教育
  1956年4月,省水利局接办了于1929年5月创办的莆田东山土木工程学校(创办时为莆田东山高级职业学校),校址从莆田县迁至永安县。当年秋参加全省统一招生,招收农村水电站和农田水利两个专业学生250名。1958年秋,该校划归省水利电力厅领导,改名为福建省水利电力学校。60年代初校名多次改动,一度改为学院,大专,曾开设发电厂电力网、电力系统、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热能动力装置和建筑机械、水利工程建筑、农田水利等6个大专专业,共招收学生13个班,毕业501名;开设水利工程建筑、水文、农田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农村电力、建筑机械等8个中专班,共21个班级,毕业855名。其中1958年和1959年在校大中专学生达1000名,教职员工200人。但初办大专班时师资水平、教学设备都未能适应教学需要,而且政治运动多,劳动时间过长,所学知识不够全面。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加教学设备,先后建立物理、化学、建材、力学、水力、土力、水工、电工、热工、电子学等试验室,建立教学、制图、测量、地质、水文气象等模型室,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也逐步充实,学校组织机构设置也逐步趋于合理。至1963年已建成比较完整的中等专业学校。
  1963年至1965年,开设水利工程建筑、农村水电站、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等3个专业的11个中专班级,招收新生550名,学制3年;还招收高中毕业生330名,开设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利工程施工两个专业共6个中专班级,学制为2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接着学生下农村插队劳动,教职工下放或调走。1970年学校解体。
  1974年春,省水利电力学校复办,实行春季招生。因校舍被占用,把学生分散到古田水电厂和安砂水电厂上课。当年底,被占用的校舍陆续归还。到1976年开设电气运行、锅炉运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焊接、水利工程施工、水利施工机械、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电力、水利工程管理等9个专业,13个班,共招收新生550名,其中中专2个班99名,技工9个班390名,社来社去和厂来厂去2个班61名。
  1978年,恢复统考制度,改为秋季统一招生,恢复和建立试验室,添置试验设备,在加强基础课和课堂教育的同时,有关专业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实习,学校逐步走上正轨。2年间开设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电力、电气运行、汽机运行、继电保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6个专业10个班级,共招收新生449名,其中中专7个班,学生320名;技工3个班,学生129名。学制分为2年制和3年制。
  1979年,学校对部分专业进行调整,共设置水利水电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水电站动力设备、水电站电力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陆地水文等。1980年,福建水利电力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学校建立了教工代表大会制度,设立了实习工厂。从1956年至1984年,福建省水利电力学校输送出大专毕业生533名,中专毕业生2660名,技工524名,社来社去中专毕业生61名。同时,还为水电系统及地方单位举办培训班14期,培训职工765人次,并承担上海电力专科学校2个专业函授辅导站工作和武汉电力学院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函授辅导站工作,两站函授生86名。在此期间,恢复和建立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电工学、电力、电机、电子学、继电保护、电子计算机等试验室,以及测量、绘图、地质、水文、水轮机、线路金具、电气设备等6个模型仪器室,图书资料室也初具规模。
  1984年4月,省电力工业局在泉州创办泉州电力学校,培养电力工业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当年9月参加全省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统一招生,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首届招收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热能动力设备两个专业共83名。
  1985年,福建省水利电力学校和泉州电力学校共招收普通中专、职工中专学生(含自费生)375名。泉州电力学校经过增加实验设备,充实和更新实验设施,提高教学质量,1987年参加部属10所中专统一考试,有4门课获得第一名,1门课获第二名,2门课获第三名。1988年,泉州电力学校送出首届毕业生117名,当年新招6个班240名,在校学生达696名,教职员工231人,当年有4门功课参加能源部部属中专学校互考,均获第一名。当年被省电力工业局评为先进集体,省教育委员会、省公安厅授予整顿校园秩序先进单位。
  1990年,泉州电力学校新招6个专业班230名,年底在校学生达956名;福建省水利电力学校,招收新生5个专业班296名,职工中专71名,年底在校中专学生924名,中专函授生190名。至1990年底的6年间,泉州电力学校共输送出中专毕业生246名,福建省水利电力学校输送出中专毕业生1129名,并为有关部门举办各类培训班42期,培训学员1863名。两校还分别承担上海电力专科学校、武汉水利电力学校等大专院校函授辅导站工作。
  二、技工教育
  1958年秋,福州发电厂和古田水电站分别创办了技工训练班。1959年秋,两所训练班合并,成立福建省水利电力厅电力工人技术学校(两年后更名为福建省水利电力厅电力技工学校)。总校设在福州市台江区新港,分校设在古田水电站。福州新港发电所和古田曹洋水电站分别划为总校和分校的实习工厂。电力技工学校成立初期的学生为原2个技工训练班未结业的学员和本系统原派往省外培训已达1年的学徒,共计520名。该校设置电气运行与检修、汽轮机运行与检修、锅炉运行与检修、水轮机运行与检修、电厂化学、高压试验等专业,学制3年,2年在校学习,1年下厂实习,毕业生的文化要求达到高中程度,实际操作技能达到中级技术工人水平。当时全校教学设备有1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2台,200千瓦水力发电机组2台、6.6千伏配电盘,以及车床、钳床、冲剪床、电焊机等。
  1960年4月至12月,学生先后分4批共442名提前结业,分配到发供电单位。同年招收新生300名,增设继电保护、输电线路和水工观测专业,停办高压试验专业。1962年因精简机构,学校停办,学生遣返,校舍分别移交给福州发电厂、福州供电所和古田水电站。
  1964年6月,学校复办,校址设在福州市台江区排尾,设置汽轮机运行与检修、电气运行与检修、锅炉运行与检修、电厂化学、热工仪表等5个专业,参加全省中等学校统一招生,招收城乡的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2年共招收11个班,学生420名,按照水利电力部劳资司下达的《教学计划》修改草案安排教学与实习。1966年6月,省水利电力厅决定把该校并入福州供电所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划归福州电力公司领导,时值“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1969年2月,全校学生上山下乡插队劳动,随后教职员工也下放劳动。1970年6月,学校正式停办。该校1964、1965年2届学生共415人,均于1984年按中等技术学校待遇补发毕业证书。
  1978年7月,省水利电力局决定再次复办,校名改称福建省水利电力技工学校。因原校舍被其他单位占用,采取分散办学的办法,分别于清流嵩口坪水电站、古田溪水电厂、永安安砂水电厂、泉州市省水利水电工程局、邵武电厂、福州电厂及省电力建设公司等成立7所分校,并由福建省水利电力学校代管1个班。当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共9个专业11个班,学生572名,学制2年。当时学校仅有1名教师主持日常教务工作,专业课教师由各分校所在单位的技术人员兼任。次年又招收5个班学生273名。1980年夏该校复办后的首届毕业生569名毕业,除分配本系统20个生产单位外,有160名调剂分配到外系统。同年9月前后,福州排尾原校址陆续收回,建立简易教室和学生宿舍,开始在排尾校址办学,招收锅炉运行与检修、汽机运行与检修、用电管理和变电站运行与检修等4个专业班共166名,7所分校即相继撤销。至1983年的3年间,每年都招收3—4个班。
  1983年,学校隶属福建省电力工业局,易名福建省电力技工学校。学校建设规模也逐渐扩大,除了原有教学区占地面积14.78亩外,先后还征地13.46亩,建成实验综合楼、生产综合楼、实习工场、职工宿舍楼、学生活动中心和教学大楼等,新增建筑面积11730平方米,为原有建筑物3.2倍,固定资产增至500万元。根据生产技能为主的教学方针,设有电气、热动、钳工等3个实习工场,电工基础、电机、继电保护、电子技术、电工仪表、微机、物理、热动等8个试验室,以及动力模型室,机械零件陈列室等,逐步完善校内实习、实验设施。1985年,全省技工学校检査评比,该校在福州片中名列第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教育先进单位。
  1988年以后,省电力技工学校全部改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1989年,能源部统编技工学校教材,该校担任4门主编、3门主审、3门参编、2门修编的教材编审任务。1990年,招收新生263名,输送出毕业生173名(其中计划外39名)。
  省电力技工学校从复办到1990年的13年间,先后设置发电厂及变电站运行与检修、锅炉运行与检修等15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072名,其中已输送出毕业生2436名,同时还代办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视大学教学班,为水电系统培训在职人员499名。
  第二节 工人文化技术培训
  福建电力事业自本世纪初开始兴办以后,大多数工人系由各厂向社会招收的学徒,文化技术水平较低,有相当多是文盲和半文盲。20年代中期,福州电气公司曾举办艺术传习所,招收学徒培训,其余多以师带徒方式,边干边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力工业发展较快,新建扩建的发供电企业工人需要量日增,除了一部分由技术学校毕业分配以外,绝大部分是向社会招收的学徒,通过各种技术培训,逐步提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至1990年,全省电力系统共有生产工人11704人,其中技师127人,占1.09%;7—8级工人3378人,占28.86%;4—6级工人5809人,占49.63%;3级以下工人2390人,占20.42%。
  一、扫盲与文化补课
  新中国成立后,各电力企业普遍开展扫盲教育工作。1951年,福州电力公司工会组织文化水平低的工人进行扫盲,并组织职工进行业余文化教育。1956年,古田水电站举办业余学校,设有扫盲班、小学班、初中班、全站有73名工人参加文化学习,次年又办起技术训练班,进一步提高工人文化技术水平。其他电厂的工人或参加本单位的扫盲班、夜校学习,或参加地方举办的业余学校学习。60年代前期,部分电力企业先后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技术培训班。这一时期招收的新工人,一般都具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职工文化技术学习受到冲击,各单位文化补习学校(培训班)均停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电力企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组织职工参加文化技术学习。1981年,对35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文化程度在初中毕业以下的5000多人,普遍进行文化技术补课。各单位确定了专职和兼职教师,举办了脱产、半脱产的“双补”(补文化、补技术)学习班。至1985年,全省电力职工经过“双补”后考查,有515人达到会看、会读、会写、会讲的脱盲要求,占应扫盲的95.7%;有2940人取得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书,占应参加初中文化补课对象的82.5%;有2025人取得初级技术补课合格证书,合格率为56.3%。这次补课激发了职工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
  二、岗位培训
  1950年开始,福州、南平等主要电力企业,为了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开始举办形式多样的技术讲座,由技术人员讲授技术理论知识,开展现场练兵,技术考问、事故预想及事故处理办法等练习,以提高原有工人的技术水平。1956年夏秋间,古田水电站根据一级电站一期发电机组即将投产的需要,从古田、福州等地招收的63名新工人,在厂内学习电力基础理论知识和安全规程,计4个月时间,考试及格后下现场跟班实习,签订师徒合同,包教包学,再经实习考核及格后上岗。经一年的上岗前培训,全部达到初级工水平。随后,这种上岗前现场培训的办法成为各个电力企业招收新工人技术培训的重要形式。并逐步发展到比较系统的技术讲座,考问讲解、技术问答、操作表演、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等。1956年至1966年间,平均一年对工人进行技术问答726人次,事故预想305人次,规程考试904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的电力企业岗位培训一度停顿。1978年以后,全省电力系统又普遍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当年,池潭水电厂筹建处招收100名新工人,安排到古田溪水电厂进行一年的专业培训,而后回到池潭水电厂参加发电机组安装,熟悉设备性能,制订运行操作规程,前后经二年学习培训考核,才走上生产岗位。为了提高在职工人的技术水平,1982年厦门供电局举办有200名职工参加的技术业务比武,在线路维修、变电操作、车辆驾驶等5个项目中进行比赛,交流经验,提高技术水平。省电力建设公司,从1984年开始的7年间,先后9次对941名新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其中1988年初招收的110名学徒,按部颁的《初级工教学大纲》进行10个月的培训,数学、工程力学、电工学等7门专业学科成绩及格,并进行钳工、电工、机械安装等基本工艺实习,才分配到生产单位。漳平电厂新招收的工人,第一批200名学徒,由电厂抽调40名技术人员组成培训队进行近一年的培训,第二批学徒委托泉州电力学校进行培训,培训后经过上岗前考核及格后才能走上岗位。1988年和1989年间,省电力工业局为了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先后组织锅炉检修技术比武、焊工比赛、带电作业比武等。至1990年,全省电力企业新职工有近5000人经过上岗前的培训。
  三、中级工技术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业工人技术水平,省电力工业局在组织职工岗位培训之外,还根据水利电力部关于开展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培训的要求,于1986年开办脱产全科培训班和所属企业自办单科累进班进行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培训。培训课程按水利电力部统一的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授课。当年12月首次进行火电厂和供电局部分工种科目的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培训班统考,参加考试476人,平均成绩62.71分,及格率为59.5%。1987年12月,举行火电厂工人中级技术基础科目统考,参加考试的机、炉、电运行和检修工人261人,及格率达93.7%。1988年、1989年2次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培训的统考,参加的工人分别为286人、263人,及格率分别达94.4%和94.9%。
  供电线路(含送电、配电)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全科培训班委托厦门供电局主办,从1987年9月至1990年6月共举办6期,培训241人,及格率为94.6%。
  变电机修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全科培训班委托省电力技工学校主办,从1987年至1988年6月,培训2期共66人,全部及格。变电运行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全科培训班委托福州供电局主办,从1987年9月至1989年底,培训5期,共222人,及格率为98%。
  电力技术监督工种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全科培训班,委托省电力试验研究所主办,从1988年10月至1989年底,共举办4期8个班,培训148人,及格率97.91%。
  除了统一举办脱产全科培训以外,还组织有条件的企业自行举办累进式的培训班,以加快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培训进程。漳平电厂从1987年下半年至1989年底的2年半时间里,利用电化教学,对13个专业工种的培训对象按部颁教学计划和教材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325人,有314人经考核及格,并得到省电力工业局确认,取得了工人中级技术理论培训合格证。古田溪水电厂组织应培训的对象进行相应科目培训,有75名工人达到全科及格。永安火电厂组织非统考的工种、科目进行培训,有99人通过了工人中级技术理论考试及格。
  福建省电力系统工人经过4年的培训教育,共有2700多名工人获得中级技术理论培训合格标准,占应培训对象的60%左右。
  第三节 干部专业技术培训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电力工业不断发展,电业职工队伍的不断扩大,除了国家分配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毕业生充实以外,福建省电力系统采取选送或委托高等院校代培、自办干部学校进修和组织干部参加电视大学学习等办法,以提高在职干部技术业务水平。
  一、委托代培
  根据1949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福建各主要电力企业每年都抽选一部分有一定文化基础,并有实践经验的青年干部、工人带着工资到专业技术院校脱产学习,毕业后再回原单位工作;未能脱产的则参加当地政府、工会举办的业余学校学习。70年代初,有108名职工以工农兵学员被选送到大专院校深造,1981年定职考试时,有84人成绩及格,承认其大专毕业学历,还有16人承认为大专结业。
  随着电力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福建电力系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委托中专和高等院校培训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1984年,为适应普遍应用微波通信的需要,委托省邮电学校代培电网调度微波通信专业中专生50名,毕业后分配到各供电单位担任微波通信工作。1985年,从日本引进2台35万千瓦发电机组,需要集控专业运行人员,当时中国高等院校未开设这门课程,为适应生产需要,委托华北电力学院热力系增设集控专业,为福建省代培35名集控专业大专生,毕业后成为福建省第一批集控运行人员。1986年,为适应电网调度自动化工作的开展,委托华北电力学院代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专科生6名,电力通信工程专业专科生4名。同年,还委托福州大学代培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及其应用专科生10名,无线电技术专科生2名。1989年,这些毕业生都走上电力企业工作岗位。
  针对全省电力系统财务专业人才不足,1985年委托福州大学代培在职财务干部47名,经成人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后脱产学习2年,取得夜大学大专毕业证书。同时,委托福州大学财经学院从1985年开始的10年内,定向代培500名各类经济专业人员,即每年培训经济类工业会计、基建财务、工业企业管理、计划统计和审计等5个专业人员50名,并从1988年起每年分配50名本科毕业生充实到电力系统有关部门。同时还委托上海电力学院代培物资管理干部,毕业后充实到电力系统的物资岗位。
  二、干校培训
  1958年,省水利电力厅成立了干部训练班,开始为新建、扩建的电厂培训干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培训工作中断。1982年8月,在漳州建立了福建省电力生产、业务技术干部训练班,先后举办2期电力系统财务干部训练班,每期20天,培训省属电力企业财务人员60名。这年还举办1期电力企业厂(局)长31名参加的经营管理学习班,1期电力经济干部企业管理学习班,由省属电力企业科长(或后备科长)共50人参加,学习4个月,考试及格后由福州大学发给单科结业证书。
  1984年8月,在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改组建立福建省电力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定员50人,办学规模200名,当年即配备正副校长、党委书记、教师等共45名,并兴建教学楼1200平方米,学员宿舍1500平方米,购买教职员工宿舍15套。学科和班级的设置是根据省电力工业局下达的计划和电力企业需要而定。学员对象主要是电力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和后备的优秀中青年干部。1984年和1985年,连续开办两期电视大学党政干部专修班,经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及格的在职干部参加学习,学制3年,两期共毕业62名,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为了配合全国国营工交企业经理(厂长)统考,福建省电力企业统考对象99人中除5名参加省经济管理学院学习外,从1984年至1986年分6批参加干部学校办的辅导班学习,课程除学习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外,还增加一门电子计算机技术。经过考试,应试的99人全部及格,取得国家统考委员会的及格证书。
  根据中央组织部等关于加强干部中等专业教育的要求,福建省电力系统未达中专水平的年龄45岁以下领导干部尚有80名,分别参加在福州的省电力技工学校、漳州的省电力干部学校分设的政工和企业管理两个中专班面授辅导站学习,学制2年。从1988年秋人学至1990年学习期满,由省电力干部学校进行毕业考试,成绩全部及格,由省电力工业局发给中专毕业证书,在全省电力系统内可享受全日制中专同等待遇。
  省电力干部学校从建校至1990年底,还举办各类干部专业培训班62期,受训人员有1530人次。其中发、供、用电管理、安监、财会、计划统计、教育、生产、基本建设、科学技术、人事、劳工、物资供应、学校管理等13个微机班、培训429人;举办经济师、助理经济师微机班13期,培训161人;举办文书秘书、政工、工会干部、电力通信、生产企业财务达标升级、电价计算与管理、电力企业管理研讨班等7期,参加培训214人;举办军队转业干部电力基础知识培训班3期,培训73人;举办发电厂车间主任试点班,参加30人,培训45天,经考试及格,由省经济管理干部考核领导委员会发给岗位培训证书。此外,还举办政工干部组织行为学、理论教育轮训班、现代化工程师继续教育专修班、电视大学电力工程专业班、企业管理班和审计专业班等,进一步提高干部文化技术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