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施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施工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5
页码: 194-1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输变电施工队伍在1955年至1964年间,先后完成了古田至福州的110千伏线路、南平至三明的220千伏线路、古田至南平的110千伏线路等输电线路的施工。这些线路的施工面临着高山深涧、原始森林等地理困难,施工队伍采用了无动力下滑式运输索道等新技术,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效。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力工业 输变电工程

内容

1955年9月动工的110千伏古(田)福(州)线路,全长86.30公里,其中古田至水口段26公里、铁塔77基,水口至福州段60.30公里、木塔287基。由燃料工业部武汉送变电工程局第一工程处(后改为上海电业局送变电工程处)承建。当时,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视察沿线时指示当地政府给予支持,由省公安厅派一个武装班担任施工警卫。1956年3月1日,古福线路与110千伏福州西郊变电站同时竣工投运。1958年4月及5月,该施工队伍又相继建成了110千伏古(田)南(平)线路和南平黄墩变电站。同年12月,该工程处部分职工257人下放福建,与福建省古福三输变电工程筹备处、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队(14人)合并,组成福建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处,后又招收345名学徒,到年末有职工623人,施工设备4台,动力及生产设备4台,仪器仪表7台,运输设备9台。
  1959年10月,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处改称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公司(下简称省输变电公司)。从当年3月到12月,以扩大总承包方式,先后动工架设220千伏南(平)三(明)线和古(田)南(平)线。南三线长78.1公里,横贯闽北高山峡谷和原始森林,有8处跨山档距达900米至1100米,有的铁塔架在200米高的峭壁上。许多器材都由人抬肩杠通过羊肠小道运上去,平均人力运距6公里。许多刚下放福建的职工,第一次在山区施工,缺乏经验,施工设备又少,体力劳动十分繁重。当时,塔基在现场浇制,铁塔构件由南京、上海有关单位加工,运到工地后分解组装,由木抱杆分片吊装;导线靠人力小圈挑运、边运边放,下坡靠高低差展放,上坡用人力绞磨牵拉;采取单线紧线法,液压连接,接地装置为水平式。经近9个月的紧张施工,于当年12月竣工,验收合格。接着动工架设的古南线,长66.19公里,学习外省的施工经验,采用“地面划印”紧线施工法,提高工效两倍。在架设123至125号塔间跨越古田溪铁塔的线路时,他们首创无机械动力自动驱动的往复式双索架空索道,只用10人操作装卸,每小时工效达7至10吨,解决了跨越大山谷运输砂石料、塔材及展放导线的难题。古南线于1960年10月竣工,11月25日通过验收,质量评为良。
  在上述线路施工的同时,该处于1959年5月,以扩大总承包承建110千伏三明列西变电站(容量1.5万千伏安)。当时三明是新工业区,生产、生活条件很差,职工们自己动手搭盖草棚作为宿舍、仓库和加工厂,运输材料设备从几十公斤到1吨多重,都靠职工用胶轮板车拉运。重达52吨的主变压器,也是由职工自己动手从火车上卸车,靠1台手推绞磨,拖运300米到现场。经过施工人员的艰苦努力,于当年12月竣工,工程质量评为合格。
  1960年3月、1961年1月省输变电公司(1964年后公司机构变动频繁,以下统称省输变电施工队伍)承建110千伏福州东郊变电站和将东联络线先后动工。这时正值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程施工曲折反复。东郊变电站容量为3.15万千伏安,因等待设备到货而耽误时间,至1964年5月才竣工。将东线从将军山变电站到东郊变电站仅29.54公里,由于设计更改25次(项),材料准备不足,先后5次大停工,施工队伍进出频繁,而且施工管理薄弱返工多,并发生了1起重伤、5起轻伤事故。该工程至同年7月建成,工程总评合格,共历时3年半,耗用3.16万工日,超过正常用工47%。
  1960年4月,220千伏古(田)福(州)线路开始施工。该线路长88.64公里,铁塔207基,沿线较复杂的山地约占50%。当工程施工至福州北峰库里段,有5基塔位面临高山深涧。为了解决这段施工的运输困难,他们利用高低差约50米的地形,架设两端跨距约400米的无动力下滑式运输索道,每次运输重量约1000公斤,以12人操作装卸,每小时运输量可达10吨,既减轻劳动强度又提高工效。1961年5月,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在福州召开全国输电线路施工架空索道运输会议,与会人员到索道运输现场参观,均表赞扬。1964年5月3日,该线路竣工,质量评为良。省输变电施工队伍从成立到1964年的6年中,共架设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输电线路27条,长539.58公里;安装35千伏、110千伏变电站16座,总容量16.69万千伏安。使闽北电网220千伏干线从福州经古田、南平至三明全线架通,共计完成建安工作量2321.47万元。在此期间,这支施工队伍经历了较大的起伏。1959年至1963年,职工从945人减少到365人,建安工作量从494.1万元减少到68.16万元。
  1964年底开始,省输变电施工队伍主要投入闽西南电网网架建设。同年12月,110千伏漳(州)厦(门)线路39.55公里动工。全线采用自产的直径300毫米等径水泥杆,基础全部为预制“三盘”(拉、底、卡盘),以倒落式木抱杆立杆,于1965年5月竣工,质量评为良。
  1966年到1967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由于广大职工的努力,这支施工队伍完成输电线路7条、总长177.6公里(110千伏三清、南青线路2条长97.3公里,35千伏5条长80.3公里);安装变电站7座、总容量4.31万千伏安(110千伏青州变电站0.7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6座3.56万千伏安)。随后,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加剧,1968年几乎全年停工。
  1969年到1973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先后建成110千伏的龙(岩)漳(平)第二段、南(靖)漳(州)、矶(头)龙(岩)、龙(岩)芦(下坝)、龙(岩)南(靖)等5条输电线路,总长267.44公里,闽西南电网网架逐步形成。在南漳线施工中,3次跨越九龙江,其中架设2基高度51.7米(以8至15根段直径400毫米等径水泥电杆焊接而成),为当年全省最高水泥电杆。施工中由技术员杨盛辉、老师傅周志良设计、试验的自制方形铁抱杆(边长500毫米、高28米)进行立杆,取得成功。该线路采用硝铵炸药压接导线(该压接法首次用于龙(岩)漳(平)线路龙岩至苏邦段)。这些新工艺使线路施工水平又提高一步。同期,因闽北电网严重缺电,1971年7月省水利电力局组织以省电力工程二团320名职工为主,和邵武电厂、南平电厂、三明热电厂、闽北高压供电管理所、莆田闽福电灌工程指挥部及沿线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共组成2000人的会战队伍,由二团团长张登安在现场指挥,突击架设110千伏邵(武)顺(昌)线。这条线路长86公里,有13公里经过高山原始森林,杆基档距最大达931米,1400吨器材平均人力运距8公里,工程较艰巨。施工中开展为人民立功竞赛活动,并发动制杆工人突击生产所需的水泥电杆。当时正值炎热季节,参战的职工战高温,冒酷暑,起早摸黑,放弃午休,从接受任务、备料、加工到架设完成仅用45天,于8月31日建成投产,使邵武电厂富余电源及时输入闽北电网。但施工过程存在一些接地网安装缺陷等质量问题,并发生了一起运输中水泥杆压死民工1人的事故。
  在此期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还为闽西南电网建成110千伏漳州东啤、龙岩龙门变电站2座、容量2.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5座、容量2.9万千伏安。1969年10月,省内首座220千伏南平马站变电站(容量8万千伏安)工程开工。这座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制造的,厂家图纸不全,到货设备中有1箱DW3—220油开关套管破损、控制箱及机件严重生锈,安装难度大。参加施工的职工顶住“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同心协力,细心钻研,精心施工。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自制1个长4.2米、宽1.5米、高1米的烘箱,修复破损的套管,为施工赢得了时间。1971年6月竣工投产,运行情况良好。1965年至1973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共架设输电线路有:35千伏33条、总长476.90公里,110千伏19条、总长797.28公里;安装变电站有:35千伏17座、总容量7.88万千伏安,110千伏12座、总容量14.49万千伏安,220千伏1座、总量8万千伏安;完成建安工作量2552.49万元。1973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有职工6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6人);拥有施工设备15台,动力及生产设备23台,仪器仪表13台,运输设备28台;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5041元,工程成本降低率3.53%。
  1974年后,省输变电施工队伍继续建设闽北、闽西南两个电网延伸的网架。到1980年先后完成110千伏安(砂)永(安)、井(山)杏(林)、池(潭)泰(宁)、华(安)漳(州)、福(州)莆(田)、莆(田)泉(州)和220千伏三(明)永(安)、池(潭)三(明)等输电线路,计长980.1公里。在这段时间,又陆续解决一些施工技术问题:1975年施工的220千伏三(明)永(安)Ⅱ回路101基铁塔,全部使用省输变电公司自己加工的镀锌铁塔;线路直线塔和转角塔均为埋入式,并分别采用预制和现浇的基础;导线压接开始使用塑B(太铵)炸药。1978年,在110千伏福(州)莆(田)线路闽侯段跨闽江的两岸铁塔(高82.4米)施工中,首次采用灌注桩基础、无抱杆倒粧立塔新工艺;该线路有一段放线由于跨距500米、沟深250米,无法用人工放线,试用了工程师许少白主持研制的火箭放线,获得成功。“火箭”放线技术被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列为建国30周年输电线路施工新成就(该“火箭”发射器获国际布鲁塞尔尤里卡金奖)。1980年在220千伏池(潭)三(明)线路施工中,使用木抱杆及钢管内外抱杆同时立塔,并普及机动绞磨放紧线、立塔,有5基铁塔还采用高低腿基础,减少了土石方开挖量。使这条82.08公里长,又大部分位于高山峻岭地带的线路,在5个月内如期竣工,质量评为良。
  在此期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先后建成110千伏的泰宁、龙岩龙门二期、漳州、漳平、莆田等变电站,并完成福州东郊、三明列西变电站扩建工程。福州东郊变电站扩建工程,将原2台110千伏主变压器更换为2台220千伏主变压器(容量各为9万千伏安)使古福Ⅱ回路从110千伏升压至220千伏运行。三明列西变电站扩建增容1台220千伏主变压器(容量6.3万千伏安),使闽北电网的福州经古田、南平、三明至永安全线,于1978年升压到220千伏运行。同年6月,成立福建省电力建设公司(以下简称省电建公司)送变电工程处。
  1974年到1980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共架设输电线路有:35千伏14条、总长296.97公里,110千伏17条,总长514.19公里,220千伏2条、总长127.31公里;安装变电站有:35千伏6座、总容量3.20万千伏安,110千伏7座、总容量15.80万千伏安,220千伏3座(次)、总容量24.3万千伏安;完成建安工作量2974.09万元。这些工程的完成,使闽北、闽西南2个电网网架进一步完善与加强,特别是1980年架通的110千伏莆泉线,使2个区域性电网联接起来,形成福建电网。当年末,省电建公司送变电工程处有职工7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5人);拥有施工设备74台,动力及生产设备46台,仪器仪表20台,运输设备32台;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6790元,工程成本降低率10.82%。
  1981年,省电建公司送变电工程处(1985年改称送变电分公司)主力投入220千伏网架建设。到1987年,相继建成永(安)(漳)平、漳(平)厦(门)I、Ⅱ回、永(安)福(州)Ⅱ回、井(山)李(林)I回、井(山)(笏)石Ⅱ回等220千伏线路,总长798.85公里,同时还完成了厦门跨海高塔线路及地方建设的110千伏漳(州)云(霄)线等线路工程。这是本省输变电施工进度较快、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的阶段。1981年10月动工的厦门东渡跨海高塔线路工程,包括12基锚塔、2基分别在荒岛及山顶的122.6米高的拉线高塔,采用220千伏同塔双回路跨越设计架设,跨越耐张段长2.8公里(其中跨主航道1.19公里、跨次航道0.61公里)。塔基均处于风口,施工期正值大风季节,架设难度大。他们使用9台卷扬机,采取“全倒装立塔”,并根据地势高低不等,自制防倾拉线同步装置,提升中在指挥台随时调整偏差,达到安全、省工、省时的效果。经验收评定,该工程质量达到国内同类工程先进水平,被水利电力部评为单项标兵工程。在1982年漳厦I回路施工中,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编制检验标准和方法,强化人员培训,把好原材料关,事先监督和中间验收,结合奖罚等,从而使全线路基础合格率、工程合格率均达100%,7项分部工程总的优良率平均为98.56%,被评为省优质工程。在1985年三(明)永(安)Ⅱ回路施工中,他们采用直径108毫米小钢管抱杆立塔,具有机动灵活、占场地小、减少青苗赔偿等优点,为以后施工所普遍采用。1986年7月,省电建公司成立闽南三线指挥部,统一协调井(山)李(林)I回路、(漳)平总(山)Ⅱ回路和漳(州)云(霄)线路共286.47公里工程施工。在施工中开展为工程立功竞赛活动,全部工程至1987年4月如期完成。当年,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该公司“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和送电一工区“重点项目先进集体”称号。
  这一期间的施工,也出现一些忽视质量和安全等问题。1981年在永平线路施工中,由于采用当地的砂石料和水泥未作级配试验,造成108个塔腿基础达不到设计要求,经采取补救措施,返工损失3.7万元。1985年在永(安)福(州)Ⅱ回路施工中,有些青年工人思想麻痹,发生3起抱杆倾倒,造成3人轻伤事故;在福州洋里,因基坑错位,有2座浇好混凝土的塔基不得不“抱杆移位”返工。1987年4月10日,在漳(平)厦(门)Ⅱ回路总(山)李(林)路段施工中,由于牵引放线在信号联系不上又无人监护下进行,造成倒塔事故,砸死民工1人。
  从1981年到1987年,省送变电分公司还建成三明列西、福州的东郊、马尾、北郊、鳌峰、五四、厦门李林、漳州总山、长乐马航、福清高山等110千伏及220千伏变电站15座(次),总容量86.75万千伏安。其中,1986年建成的220千伏福州北郊变电站,是省内首座高型布置的变电站(安装上层隔离开关及支柱绝缘子难度最大),该工程质量评为优良。1987年动工的220千伏漳州总山变电站,是漳平电厂2号机组输出配套工程,任务重工期紧,在漳州供电局配合下,省电建公司发挥技术优势,以变电工区为主,还从送电、火电安装队伍抽调人员参加施工,集中公司试验室人员突击调试,实行分项经济承包,仅用78天就完成任务,工期比部颁定额缩短一半,质量评为优良。
  省送变电分公司于1987年7月开始,担负华能福州电厂配套输变电工程施工。到;1988年底,相继完成220千伏福(华能福州电厂)东(郊变电站)、福(华能福州电厂)红(山变电站)、北(郊变电站)红(山变电站)、闽江高塔、井(山)(笏)石I回路(林)中(笏)石I、Ⅱ回路,福(华能福州电厂)(林)中I、Ⅱ回路,李(林)半(兰山)线陆缆工程,以及220千伏泉州井山、福州红山、莆田笏石、福清林中等变电站,实现福建220千伏输电网架单回路环网。这些工程的主设备及部分材料从7个国家进口,施工技术要求高,通过施工实践,提高了送变电施工的技术水平。1987年9月动工的闽江高塔工程,是华能福州电厂输往福州东郊及红山变电站的咽喉工程。其中两段跨江档各为1027米及959米,共组立4基高塔、4基锚塔,最高为80.7米,最重达81.8吨。鉴于铁塔多建在悬崖陡坡上,铁塔构件及机具(最重单件达0.9吨及1.3吨)人力抬运困难,江上来往船只频繁,不允许长时间封航。为了解决施工困难,分公司副经理周志良及技术人员深入工地勘察地形,打破以往施工常规,拟定了采用高空索道的施工方案。还根据其地形的不同特点,采用了液压提升倒装、落地通天抱杆、小抱杆等3种立塔法。经过施工人员群策群力,利用索道运输,使工程材料运输的时间节省1600工日;利用索道立塔,解决了地形不具备操作的难题;利用索道放线,节约费用4.5万元,又避免导线落水浸蚀,保证了安全,而且,总封航时间由8天缩短到13小时。受到在现场参观的中国机电工程学会送变电专家们的赞誉,认为采用索道立塔是创新,在书本里是找不到的。这一工程比指令性工期提前6天完成,于1988年2月23日竣工,质量评为优良,保证了向华能福州电厂倒送起动电源的要求,得到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的嘉奖。同年11月建成的220千伏李半线陆缆工程2.90公里,系当时国内同电压等级最长的陆缆,填补了该公司高压充油电力电缆的施工空白。泉州井山变电站的工程质量获全国对口检查评比总分第一,被能源部评为“部级优质工程”。福州红山变电站是户内式铝合金管型母线,六氟化硫组合电器,其吊装难度大、焊接要求高、工艺要求严,都是福建变电站施工前所未有的。但其安装工期,较外国专家预计的工期提前近20天完成,经质量验收总评为优良级。
  1989年6月,省电建公司撤销,在送变电分公司的基础上组成福建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1990年,该公司完成了220千伏东(渡)半(兰山)线路、井(山)李(林)11回路以及厦门半兰山、新东渡变电站;并架通了220千伏井(山)(笏)石n回、福(华能福州电厂)北(郊)线、红(山)甘(棠)线路;建成220千伏龙岩曹溪、邵武故县、石狮山兜等变电站,使福建电网基本形成220千伏双回路环网。
  福建输变电施工队伍从1958年成立到1990年,共架设输电线路163条,总长4723.3公里,其中220千伏35条、长2019.27公里,110千伏55条、长1555.51公里,35千伏73条、长1148.59公里;安装变电站104座次、总容量393.74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28座次、容量290.30万千伏安,110千伏35座次、容量82.54万千伏安,35千伏41座次、总容量20.90千伏安。
  1990年末,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有职工1907人,其中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341人,工人1566人。评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91人,技师6人。输变电施工设备原值1204.21万元,净值811.81万元;拥有施工设备269台,动力及生产设备115台,仪器仪表202台,运输设备51台,总功率5993.74千瓦;动力装备率人均3.14千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38万元,工程成本降低率5.6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