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电工程安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电工程安装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5
页码: 189-1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火电安装专业队伍成立于1958年,由上海电力基本建设局在南平造纸厂热电站的安装人员与福建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检修队合并组成。在三明热电厂、南纸热电站等项目中,他们克服困难,自制校正汽机扬度的垫尺等设备,保证安装顺利进行。到1965年,共完成6000千瓦及以下发电机组37台,总容量7.86万千瓦的安装任务。在三明热电厂安装的1台捷克制造的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和75吨/时煤粉炉,于当年5月开工。这是该公司首次安装的1.2万千瓦机组。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力工业 发电工程

内容

福建火电安装专业队伍,创建于1958年8月。系由当时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基本建设局在南平造纸厂热电站(下简称南纸热电站)的安装人员123人下放,与福建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检修队合并组成福建省水利电力厅安装工程队(下简称省安装队),共20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人、工人165人)。当年底,职工增至637人,分设3个工段。施工设备仅30台,总动力175.56千瓦,人均施工机械动力装备率只有0.275千瓦。
  省安装队成立后,在继续承担南纸热电站1号机组2台锅炉和2号机组的设备安装任务的同时,又承建三明热电厂一、二期工程的安装任务。南纸热电站1号机组是民主德国制造的2000千瓦背压式汽轮发电机,配2台25吨/时锅炉;2号机组系罗马尼亚制造的3000千瓦抽汽式汽轮发电机,配2台20吨/时锅炉。由于缺乏进口设备安装经验,该队与纸厂共同派人到山东学习同类机组的安装、运行经验。为了克服施工和起重设备不足的困难,发动工人自制校正汽机扬度的垫尺,并设法把锅炉的主柱组件改为单根吊装,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2台汽轮发电机组分别于1958年10月、1960年8月竣工投入运行,安装质量评为优良,得到驻工地的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专家的好评。1959年4月省安装队改为省机电安装工程处,下设四个工程队。由第二工程队继续承担三明热电厂两期工程安装2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分别安装1台40吨/时链条炉、1台75吨/时煤粉炉。参加施工的211人(高峰时350人)80%以上是新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只有6人。当时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住的是毛竹工棚,施工机械只有5台电焊机、3台卷扬机及少数机修设备。职工们在施工中艰苦创业、克服困难,于当年9月、次年12月先后完成2台机组安装任务,安装质量评为良好。
  在此期间,省机电安装工程处第一工程队只用7个多月时间,于1959年7月完成福州电厂排尾发电所扩建1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安装,取得快速优质的成绩,当年该队管道班班长彭金荣被评为省工交系统先进生产者。第三工程队在厦门杏林电厂建设中,克服了土建与安装交叉作业的矛盾,以及设备到货不齐、项目缓建又复建等困难,于1960年2月、1963年7月先后完成2台6000千瓦机组的安装,工程质量评为良好。同时还先后安装了一批容量200~2500千瓦的柴油、汽轮、水力等各种类型发电机组。1964年安装二队职工乐克勤被评为省工交系统先进生产者。
  从1958年建队到1965年,共完成6000千瓦及以下发电机组37台,总容量7.86万千瓦的安装任务,共计完成建安工作量965.67万元,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一度推行“简易发电”,在施工中片面追求速度,给一些电厂留下不少缺陷和隐患,使得后来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填平补齐”工作。这一期间,电力安装机构经过多次更动,1964年7月与省输变电工程公司合并,组成为省机电安装工程公司。火电安装下设2个工程队,到1965年底,有职工32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人,有各种施工机械78台,总动力402.26千瓦,人均机械动力装备率1.24千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196元。
  1966年,该公司先后承接三明热电厂三期工程和邵武(药村)电厂的安装任务。在三明热电厂安装的1台捷克制造的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和75吨/时煤粉炉,于当年5月开工。这是该公司首次安装的1.2万千瓦机组。由于缺乏经验,他们派人到安徽学习,并请技师到工地指导。安装中没有大型吊装机械,采取立三根扒杆及垫枕木的方法起吊大件,于1967年7月竣工投产,经评定安装质量优良。同年,在邵武电厂安装2台捷克造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配2台75吨/时煤粉炉。为了适应安装需要,自己设计制造了1台起重60吨、360度旋转的大型桅杆吊,经过反复核算、修改、试验,并在浙江省火电安装公司帮助下,于1968年3月组装试吊成功,使安装工效和安全系数显著提高。同时,应用聚氯乙烯手套干包电缆头及环氧树脂电缆终端头新技术,解决了电缆头漏油问题;自制1台直径32—133型电动弯管机,改变了过去中型口径钢管用手工热煨弯制的落后工艺,工效提高一倍多。1969年9月1号机组按期竣工投产。2号机组于1971年8月安装完成,9月1日移交生产。2台机组安装质量均评为优良。
  1972年,安装一、二队同时承担龙岩铁石洋电厂工程和永安火电厂一期扩建工程的安装任务。龙岩铁石洋电厂为2台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是当时“小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因用电要求急,采取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做法。1号机组于1972年3月开始安装,在汽轮发电机安装时,汽机房桥式起重机尚未到货,采用临时安装的土扒杆进行吊装。当年12月进行72小时试运行时,由于基建和施工中遗留问题较多,难以正常运行,经过处理改善,到次年5月才正式投产。2号机组于1974年4月开始安装,1975年7月试运行,经验收安装质量评为良好。永安火电厂一期扩建工程为2台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是当时省内火电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主要特点是:燃烧省内无烟煤,锅炉系统增加了掺烧重油装置;汽轮机凝结冷却循环水采用水下自流引水系统及电气出线采用高架结构布置等。施工中除使用自制60吨桅杆吊外,还推行多项新技术,如:采用车床动力头进行厚壁钢管切割破口代替手工錾破口,速度快、质量好,提高了钢管焊接质量,采用体外校验汽轮机的危急保安器,避免了因运行校验而带来的汽轮机开开停停的弊病,提高了工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号机组于1975年3月4日投产发电。2号机组于同年12月完成安装,正式投产。2台机组均取得整套启动试运行一次成功,安装质量评为优良。从1966年至1976年,共完成安装火电、水电机组18台,总装机容量14.34万千瓦;建安工作量1462.06万元。1976年末,安装一、二队有职工5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人。当年因工程任务不饱满,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873元,拥有施工机械277台,总动力1605.66千瓦,人均机械动力装备率2.88千瓦。
  1977年,省机电安装一、二队合并组成火电安装工程处(下简称火电工程处),承担安装永安火电厂二期扩建2台5万千瓦高温高压汽轮发电机组(即3、4号机组),福建火电工程安装水平又跨上了新台阶。为了解决大件吊装问题,自行设计制造了1台当时省内起重量最多(80吨),起吊高度最高(80米)的TA—1300吨/米塔式轨道自走式起重机,和2台起重量40/5吨、跨度42米、高16米的门式轨道起重机。塔吊提高了吊装设备的组合率,保证了组装质量,在第一台机组安装时,重达70多吨的锅炉最大组合件一次吊装成功。塔式起重机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状和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在施工中,还开展多项技术革新:采用支撑法,用起重量50吨的桥式起重机吊装100吨重的发电机静子成功;用稳压与降压法联合吹管工艺,既提高了吹管质量,又节省了燃料;用预制环氧树脂应力锥,代替黑玻璃丝带包缠的老工艺,使35千伏终端电缆头制作又快又好。该厂3号机于1977年8月1日开工,到1978年1月17日安装完成。在试运行时,因油泵震动大,出口压力油管接头多次断裂。经启动委员会研究决定,将该泵拆除换装齿轮油泵,并在永安火电厂的配合协助下处理各种缺陷100多项,于当年9月正式投产。该厂4号机于1977年9月开始安装时,火电工程处因力量不足,只负责4号机组的锅炉系统和全厂电气设备的安装,汽轮发电机本体由永安火电厂组织力量安装。整套机组安装于1979年12月7日完成72小时试运行,移交生产。二期工程安装质量总评为优良。当年底火电工程处汽机队党支部书记张祖祥获省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在安装厦门杏林电厂2台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时,火电工程处在劳动力不足,施工机械两地交叉使用的条件下,大胆改革管理办法,试行班组施工人工费包干,不仅克服了劳动力不足和设备不足的困难,而且工期比过去安装同类机缩短三分一时间。在安装汽轮发电机时,使用负载30吨重的行车安全吊起45吨的发电机静子,保证了主设备的顺利安装。2台机组分别在1979年1月1日、1980年8月19日竣工,经验收安装质量评为优良。
  1981年7月,永安火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动工。火电工程处负责安装2台10万千瓦高温高压、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配2台410吨/时锅炉(即5、6号机组)。国家计委要求在1985年内全部建成。第一台机组于1983年7月15日开始安装,这期扩建的特点是:工期紧,场地狭窄,机械设备不足;大量设备、材料都得二次或三次搬运;安装力量不足,按部颁规定,安装10万千瓦机组定员为1100—1300人,而当时仅有714人。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该处采取了许多措施:经过科学计算,用80吨塔吊试吊总重超过80吨的锅炉组合件成功;自制换钩器,吊装锅炉大件时在炉内换钩,工效提高1倍;在汽机房、锅炉组合场等施工点装设龙门吊,在锅炉上增设炉顶吊,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使5号机组提前68天完成安装任务。在开展劳动竞赛中,火电工程处锅炉队副队长郑荫基获省劳动模范称号。机组投入试运行后,由于设备制造质量差,设计、安装也存在问题,加上运行人员对新机组操作不熟练等,以致机组从1984年8月4日投入试运行达两个半月,锅炉点火20次,汽机启动12次,发电并网8次没有成功。该处在电厂的积极配合下,处理了许多设备缺陷和施工遗留问题,使机组于当年10月25日正式投产发电。经验收安装质量分别评定:汽机、电气、燃料系统为优良;热工、化学、锅炉为良;出灰系统合格。1985年1月,6号机组开始安装。同年9月21日火电工程处改称火电安装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这台机组的基建由省火电工程承包公司总承包,分公司负责安装,并与承包公司签订施工奖罚合同,分公司内部也层层承包,并对关键项目实行质量奖、工期奖,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安装中采用网络计划指导施工,加强质量管理。省电力工业局也多次派人到工地检查督促施工质量。该机组于同年9月29日顺利完成24小时满负荷运行,提前93天竣工,移交生产,安装质量总评为优良,全面完成承包合同所规定的指标。省电力建设公司获水利电力部授予“1985年全国电力建设投产工程功臣单位”的称号。
  1986年4月7日,分公司承建的漳平电厂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第一台机组开始安装。这台机组是列入当年全国装机投产500万千瓦计划的项目。为了争取主动,分公司提前派人进驻工地,进行准备工作,把在永安驻地的职工及施工机具及时迁抵漳平。施工中,他们充分发挥在永安火电厂三期扩建中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精心组织施工,把锅炉大件吊装到水压试验、汽机扣大盖到厂用电受电、供水系统通水、并网发电等四部分项目集中力量突击,使1号机组于当年11月30日竣工,并完成72小时满负荷试运行,12月9日移交生产,达到国内安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1987年3月13日,2号机组开始安装,9月25日并网发电,实际工期197天,比1号机组又快了41天,并取得了锅炉水压试验、厂用电系统受电、主要附属机械试转、锅炉整体启动、汽轮发电机启动、并网发电和72小时试运行等6项一次成功。整个漳平电厂一期工程,从主厂房开工到2台机组全面投产发电,只用29个月15天,超过了1985年国内同类机组工期最快的山西漳泽电厂,创造出“漳平速度”。1987年省电力建设公司获得水利电力部授予“1986年电力建设投产功臣单位”称号。分公司副班长陈樟武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班长称号,公司经理林大茂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分公司副经理李泉林获“全国电力建设功臣”称号。
  1986年8月,华能福州电厂一期工程(2台日本造3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开工。分公司承包外围工程安装,包括9个系统、180个分项工程,安装工作量2062万元。这一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露天作业多,并受自然条件和土建施工的制约。1987年2月15曰外围工程开始安装,由于不少土建交付安装工期比计划推迟2至3个月,加上日方供应的设备中,有的是首次制造的产品,有的资料不全,有的要领书计算有误,给安装增加不少困难。为了保证主机如期试转,分公司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解决了不少设备上存在的问题。在煤码头安装的2台1500吨/时链条式连续卸船机,是日方首次设计制造的产品,也是分公司首次安装,既没有资料参考,更没有实践经验,存在许多困难。他们集中全力并动员有钳工技术的管理人员也投入第一线,日夜奋战162天,顺利地完成了检修、安装和调试工作,得到日方代表称赞。在煤场安装2台1300~1500吨/时斗轮堆取料机也是日方新产品,因未经整机组装、试验,以致安装中发生翻倒事故。经现场检査分析,认为日方要领书未写明施工顺序,确认负有责任,同意赔偿损失。为了解决土建与安装交叉施工的矛盾,他们利用土建职工午休的时间进行安装,并在工地用餐,连续施工;还实行“大礼拜”制度,加班加点,使全部外围安装项目于1988年8月相继完成,保证了主机如期运转。因此获得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颁发的“工程进度金牌”1枚,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公司经理林大茂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6月,省火电安装分公司改称省第一电力建设公司(下简称省电建一公司)。1990年6月,该公司承担省重点项目福建炼油厂的厂外供水系统工程施工。这一工程包括安装各种设备217台,钢管总重量2100吨,其中直径820毫米长8102米、直径529~325毫米长4385米;中途加压站和净化站各1座,建筑面积1231平方米,共计建筑安装工作量2860万元。输水管沿线经过3乡、11村,需穿越公路、民房、水塘、水渠的复杂地形,施工难度较大。该公司在当地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密切与当地农民的关系,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于次年6月4日竣工供水。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1.7%,经验收工程质量评为优良,获福建炼油厂立功竞赛“先进集体”。
  1989年、1990年该公司共承接了省外与系统外工程8项,完成建安工作量5601.09万元,实现利润146.4万元,上交税金29.3万元。199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49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这支火电安装队伍,从1958年至1990年共安装发电工程62座(次),火力、水力发电机71台、总容量97.73万千瓦,锅炉55台、总容量4338吨/小时,以及电厂外围工程和系统外的安装工程。累计完成建安工作量1.52亿元。1990年末,省第一电力建设公司有职工1184人,其中工人973人,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211人;评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45人,技师10人。拥有各种施工机械373台,总功率9494千瓦,机械设备原值1094万元、净值848万元,全员机械动力装备率人均8.02千瓦。具备承建单机容量20万千瓦火电厂的施工能力,被国家建设部核定为一级施工企业,当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