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施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6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施工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11
页码: 188-198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电力工业施工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发电工程安装、输变电工程施工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电力工业 施工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电力工程施工,一般都由国内外营造商、厂家承包,或由各电力企业雇用技工自营。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6年(1917年)、10年各增装1台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均雇用日本技工安装;民国19年扩建1台3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发电设备安装、厂房铁架构筑分别由捷克斯可达工厂和上海明昌机器厂承包;输电、变电和配电工程,均由该公司自己组织施工。民国24年该公司架设的福州至长乐莲柄港33千伏线路22.6公里,也由该公司雇工自己组织施工的。民国27年动工兴建的永安桂口水电站,由省建设厅工务局承担施工任务。民国37年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成立后,具体负责古田溪水电站前期工程施工。
  新中国成立初期,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工程施工,仍由接管后的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后改为101工程处)继续承担。与该电站配套的110千伏古(田)福(州)线、古(田)南(平)线和福州西郊变电站、南平黄墩变电站,均由燃料工业部武汉送变电工程局第一工程处(后改为水利电力部上海电业局送变电工程处)承担施工任务。其余小型火电厂和输变电工程,一般由省工业厅安装队(后改名工业厅设计安装公司)负责机电安装;其土建工程施工多由工程所在地的省、市建筑公司施工。小型水电站由各级水利电力部门组织施工。1956年,古田溪水电站一级一期工程完成后,工地上大批技术骨干陆续调往电力工业部所属有关设计施工部门。
  1958年后,福建省水利电力厅安装工程队、送变电工程处和晋江水利工程局等专业施工队伍相继成立,开始承担省内一般中小型火电厂、水电站和输变电工程施工任务。古田溪一级二期和二、三、四级电站及池潭水电站等骨干水电站工程,均由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60年代和70年代,省属电力施工队伍经历多次变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分别改组成两个单位: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火电安装和输变电工程施工)和省水利水电工程局(负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闽江水电工程局(一度改称省电力工程一团)在70年代初中期曾下放福建省管理,负责完成了安砂水电站工程的施工任务。
  1983年,福建电网上划水利电力部管理后,省电力建设公司归省电力工业局领导,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归省水利水电厅领导。这时,大型骨干项目:沙溪口水电站仍由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水口水电站由中日合营的华田联营工程公司(闽江水电工程局施工力量占主要部分)承包施工;华能福州电厂土建和安装工程分别由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和部属西北电力建设局第一工程公司承担施工,外围工程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其余省内火电厂及输变电工程基本上由省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中小型水电站和县电网输变电工程一般由各级水利电力施工队伍承建。
  1989年6月,省电力建设公司按专业划分,分别组成两个公司:省第一电力建设公司,主要承担火电厂安装任务;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主要承担输变电工程施工任务。
  第一节 发电工程安装
  福建火电安装专业队伍,创建于1958年8月。系由当时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基本建设局在南平造纸厂热电站(下简称南纸热电站)的安装人员123人下放,与福建省水利电力厅电业局检修队合并组成福建省水利电力厅安装工程队(下简称省安装队),共20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人、工人165人)。当年底,职工增至637人,分设3个工段。施工设备仅30台,总动力175.56千瓦,人均施工机械动力装备率只有0.275千瓦。
  省安装队成立后,在继续承担南纸热电站1号机组2台锅炉和2号机组的设备安装任务的同时,又承建三明热电厂一、二期工程的安装任务。南纸热电站1号机组是民主德国制造的2000千瓦背压式汽轮发电机,配2台25吨/时锅炉;2号机组系罗马尼亚制造的3000千瓦抽汽式汽轮发电机,配2台20吨/时锅炉。由于缺乏进口设备安装经验,该队与纸厂共同派人到山东学习同类机组的安装、运行经验。为了克服施工和起重设备不足的困难,发动工人自制校正汽机扬度的垫尺,并设法把锅炉的主柱组件改为单根吊装,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2台汽轮发电机组分别于1958年10月、1960年8月竣工投入运行,安装质量评为优良,得到驻工地的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专家的好评。1959年4月省安装队改为省机电安装工程处,下设四个工程队。由第二工程队继续承担三明热电厂两期工程安装2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分别安装1台40吨/时链条炉、1台75吨/时煤粉炉。参加施工的211人(高峰时350人)80%以上是新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只有6人。当时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住的是毛竹工棚,施工机械只有5台电焊机、3台卷扬机及少数机修设备。职工们在施工中艰苦创业、克服困难,于当年9月、次年12月先后完成2台机组安装任务,安装质量评为良好。
  在此期间,省机电安装工程处第一工程队只用7个多月时间,于1959年7月完成福州电厂排尾发电所扩建1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安装,取得快速优质的成绩,当年该队管道班班长彭金荣被评为省工交系统先进生产者。第三工程队在厦门杏林电厂建设中,克服了土建与安装交叉作业的矛盾,以及设备到货不齐、项目缓建又复建等困难,于1960年2月、1963年7月先后完成2台6000千瓦机组的安装,工程质量评为良好。同时还先后安装了一批容量200~2500千瓦的柴油、汽轮、水力等各种类型发电机组。1964年安装二队职工乐克勤被评为省工交系统先进生产者。
  从1958年建队到1965年,共完成6000千瓦及以下发电机组37台,总容量7.86万千瓦的安装任务,共计完成建安工作量965.67万元,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一度推行“简易发电”,在施工中片面追求速度,给一些电厂留下不少缺陷和隐患,使得后来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填平补齐”工作。这一期间,电力安装机构经过多次更动,1964年7月与省输变电工程公司合并,组成为省机电安装工程公司。火电安装下设2个工程队,到1965年底,有职工32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人,有各种施工机械78台,总动力402.26千瓦,人均机械动力装备率1.24千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3196元。
  1966年,该公司先后承接三明热电厂三期工程和邵武(药村)电厂的安装任务。在三明热电厂安装的1台捷克制造的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和75吨/时煤粉炉,于当年5月开工。这是该公司首次安装的1.2万千瓦机组。由于缺乏经验,他们派人到安徽学习,并请技师到工地指导。安装中没有大型吊装机械,采取立三根扒杆及垫枕木的方法起吊大件,于1967年7月竣工投产,经评定安装质量优良。同年,在邵武电厂安装2台捷克造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配2台75吨/时煤粉炉。为了适应安装需要,自己设计制造了1台起重60吨、360度旋转的大型桅杆吊,经过反复核算、修改、试验,并在浙江省火电安装公司帮助下,于1968年3月组装试吊成功,使安装工效和安全系数显著提高。同时,应用聚氯乙烯手套干包电缆头及环氧树脂电缆终端头新技术,解决了电缆头漏油问题;自制1台直径32—133型电动弯管机,改变了过去中型口径钢管用手工热煨弯制的落后工艺,工效提高一倍多。1969年9月1号机组按期竣工投产。2号机组于1971年8月安装完成,9月1日移交生产。2台机组安装质量均评为优良。
  1972年,安装一、二队同时承担龙岩铁石洋电厂工程和永安火电厂一期扩建工程的安装任务。龙岩铁石洋电厂为2台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是当时“小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因用电要求急,采取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做法。1号机组于1972年3月开始安装,在汽轮发电机安装时,汽机房桥式起重机尚未到货,采用临时安装的土扒杆进行吊装。当年12月进行72小时试运行时,由于基建和施工中遗留问题较多,难以正常运行,经过处理改善,到次年5月才正式投产。2号机组于1974年4月开始安装,1975年7月试运行,经验收安装质量评为良好。永安火电厂一期扩建工程为2台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是当时省内火电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主要特点是:燃烧省内无烟煤,锅炉系统增加了掺烧重油装置;汽轮机凝结冷却循环水采用水下自流引水系统及电气出线采用高架结构布置等。施工中除使用自制60吨桅杆吊外,还推行多项新技术,如:采用车床动力头进行厚壁钢管切割破口代替手工錾破口,速度快、质量好,提高了钢管焊接质量,采用体外校验汽轮机的危急保安器,避免了因运行校验而带来的汽轮机开开停停的弊病,提高了工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号机组于1975年3月4日投产发电。2号机组于同年12月完成安装,正式投产。2台机组均取得整套启动试运行一次成功,安装质量评为优良。从1966年至1976年,共完成安装火电、水电机组18台,总装机容量14.34万千瓦;建安工作量1462.06万元。1976年末,安装一、二队有职工5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人。当年因工程任务不饱满,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873元,拥有施工机械277台,总动力1605.66千瓦,人均机械动力装备率2.88千瓦。
  1977年,省机电安装一、二队合并组成火电安装工程处(下简称火电工程处),承担安装永安火电厂二期扩建2台5万千瓦高温高压汽轮发电机组(即3、4号机组),福建火电工程安装水平又跨上了新台阶。为了解决大件吊装问题,自行设计制造了1台当时省内起重量最多(80吨),起吊高度最高(80米)的TA—1300吨/米塔式轨道自走式起重机,和2台起重量40/5吨、跨度42米、高16米的门式轨道起重机。塔吊提高了吊装设备的组合率,保证了组装质量,在第一台机组安装时,重达70多吨的锅炉最大组合件一次吊装成功。塔式起重机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状和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在施工中,还开展多项技术革新:采用支撑法,用起重量50吨的桥式起重机吊装100吨重的发电机静子成功;用稳压与降压法联合吹管工艺,既提高了吹管质量,又节省了燃料;用预制环氧树脂应力锥,代替黑玻璃丝带包缠的老工艺,使35千伏终端电缆头制作又快又好。该厂3号机于1977年8月1日开工,到1978年1月17日安装完成。在试运行时,因油泵震动大,出口压力油管接头多次断裂。经启动委员会研究决定,将该泵拆除换装齿轮油泵,并在永安火电厂的配合协助下处理各种缺陷100多项,于当年9月正式投产。该厂4号机于1977年9月开始安装时,火电工程处因力量不足,只负责4号机组的锅炉系统和全厂电气设备的安装,汽轮发电机本体由永安火电厂组织力量安装。整套机组安装于1979年12月7日完成72小时试运行,移交生产。二期工程安装质量总评为优良。当年底火电工程处汽机队党支部书记张祖祥获省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在安装厦门杏林电厂2台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时,火电工程处在劳动力不足,施工机械两地交叉使用的条件下,大胆改革管理办法,试行班组施工人工费包干,不仅克服了劳动力不足和设备不足的困难,而且工期比过去安装同类机缩短三分一时间。在安装汽轮发电机时,使用负载30吨重的行车安全吊起45吨的发电机静子,保证了主设备的顺利安装。2台机组分别在1979年1月1日、1980年8月19日竣工,经验收安装质量评为优良。
  1981年7月,永安火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动工。火电工程处负责安装2台10万千瓦高温高压、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配2台410吨/时锅炉(即5、6号机组)。国家计委要求在1985年内全部建成。第一台机组于1983年7月15日开始安装,这期扩建的特点是:工期紧,场地狭窄,机械设备不足;大量设备、材料都得二次或三次搬运;安装力量不足,按部颁规定,安装10万千瓦机组定员为1100—1300人,而当时仅有714人。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该处采取了许多措施:经过科学计算,用80吨塔吊试吊总重超过80吨的锅炉组合件成功;自制换钩器,吊装锅炉大件时在炉内换钩,工效提高1倍;在汽机房、锅炉组合场等施工点装设龙门吊,在锅炉上增设炉顶吊,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使5号机组提前68天完成安装任务。在开展劳动竞赛中,火电工程处锅炉队副队长郑荫基获省劳动模范称号。机组投入试运行后,由于设备制造质量差,设计、安装也存在问题,加上运行人员对新机组操作不熟练等,以致机组从1984年8月4日投入试运行达两个半月,锅炉点火20次,汽机启动12次,发电并网8次没有成功。该处在电厂的积极配合下,处理了许多设备缺陷和施工遗留问题,使机组于当年10月25日正式投产发电。经验收安装质量分别评定:汽机、电气、燃料系统为优良;热工、化学、锅炉为良;出灰系统合格。1985年1月,6号机组开始安装。同年9月21日火电工程处改称火电安装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这台机组的基建由省火电工程承包公司总承包,分公司负责安装,并与承包公司签订施工奖罚合同,分公司内部也层层承包,并对关键项目实行质量奖、工期奖,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安装中采用网络计划指导施工,加强质量管理。省电力工业局也多次派人到工地检查督促施工质量。该机组于同年9月29日顺利完成24小时满负荷运行,提前93天竣工,移交生产,安装质量总评为优良,全面完成承包合同所规定的指标。省电力建设公司获水利电力部授予“1985年全国电力建设投产工程功臣单位”的称号。
  1986年4月7日,分公司承建的漳平电厂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第一台机组开始安装。这台机组是列入当年全国装机投产500万千瓦计划的项目。为了争取主动,分公司提前派人进驻工地,进行准备工作,把在永安驻地的职工及施工机具及时迁抵漳平。施工中,他们充分发挥在永安火电厂三期扩建中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精心组织施工,把锅炉大件吊装到水压试验、汽机扣大盖到厂用电受电、供水系统通水、并网发电等四部分项目集中力量突击,使1号机组于当年11月30日竣工,并完成72小时满负荷试运行,12月9日移交生产,达到国内安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1987年3月13日,2号机组开始安装,9月25日并网发电,实际工期197天,比1号机组又快了41天,并取得了锅炉水压试验、厂用电系统受电、主要附属机械试转、锅炉整体启动、汽轮发电机启动、并网发电和72小时试运行等6项一次成功。整个漳平电厂一期工程,从主厂房开工到2台机组全面投产发电,只用29个月15天,超过了1985年国内同类机组工期最快的山西漳泽电厂,创造出“漳平速度”。1987年省电力建设公司获得水利电力部授予“1986年电力建设投产功臣单位”称号。分公司副班长陈樟武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班长称号,公司经理林大茂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分公司副经理李泉林获“全国电力建设功臣”称号。
  1986年8月,华能福州电厂一期工程(2台日本造3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开工。分公司承包外围工程安装,包括9个系统、180个分项工程,安装工作量2062万元。这一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露天作业多,并受自然条件和土建施工的制约。1987年2月15曰外围工程开始安装,由于不少土建交付安装工期比计划推迟2至3个月,加上日方供应的设备中,有的是首次制造的产品,有的资料不全,有的要领书计算有误,给安装增加不少困难。为了保证主机如期试转,分公司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解决了不少设备上存在的问题。在煤码头安装的2台1500吨/时链条式连续卸船机,是日方首次设计制造的产品,也是分公司首次安装,既没有资料参考,更没有实践经验,存在许多困难。他们集中全力并动员有钳工技术的管理人员也投入第一线,日夜奋战162天,顺利地完成了检修、安装和调试工作,得到日方代表称赞。在煤场安装2台1300~1500吨/时斗轮堆取料机也是日方新产品,因未经整机组装、试验,以致安装中发生翻倒事故。经现场检査分析,认为日方要领书未写明施工顺序,确认负有责任,同意赔偿损失。为了解决土建与安装交叉施工的矛盾,他们利用土建职工午休的时间进行安装,并在工地用餐,连续施工;还实行“大礼拜”制度,加班加点,使全部外围安装项目于1988年8月相继完成,保证了主机如期运转。因此获得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颁发的“工程进度金牌”1枚,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公司经理林大茂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6月,省火电安装分公司改称省第一电力建设公司(下简称省电建一公司)。1990年6月,该公司承担省重点项目福建炼油厂的厂外供水系统工程施工。这一工程包括安装各种设备217台,钢管总重量2100吨,其中直径820毫米长8102米、直径529~325毫米长4385米;中途加压站和净化站各1座,建筑面积1231平方米,共计建筑安装工作量2860万元。输水管沿线经过3乡、11村,需穿越公路、民房、水塘、水渠的复杂地形,施工难度较大。该公司在当地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密切与当地农民的关系,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于次年6月4日竣工供水。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1.7%,经验收工程质量评为优良,获福建炼油厂立功竞赛“先进集体”。
  1989年、1990年该公司共承接了省外与系统外工程8项,完成建安工作量5601.09万元,实现利润146.4万元,上交税金29.3万元。199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49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这支火电安装队伍,从1958年至1990年共安装发电工程62座(次),火力、水力发电机71台、总容量97.73万千瓦,锅炉55台、总容量4338吨/小时,以及电厂外围工程和系统外的安装工程。累计完成建安工作量1.52亿元。1990年末,省第一电力建设公司有职工1184人,其中工人973人,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211人;评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45人,技师10人。拥有各种施工机械373台,总功率9494千瓦,机械设备原值1094万元、净值848万元,全员机械动力装备率人均8.02千瓦。具备承建单机容量20万千瓦火电厂的施工能力,被国家建设部核定为一级施工企业,当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施工
  1955年9月动工的110千伏古(田)福(州)线路,全长86.30公里,其中古田至水口段26公里、铁塔77基,水口至福州段60.30公里、木塔287基。由燃料工业部武汉送变电工程局第一工程处(后改为上海电业局送变电工程处)承建。当时,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视察沿线时指示当地政府给予支持,由省公安厅派一个武装班担任施工警卫。1956年3月1日,古福线路与110千伏福州西郊变电站同时竣工投运。1958年4月及5月,该施工队伍又相继建成了110千伏古(田)南(平)线路和南平黄墩变电站。同年12月,该工程处部分职工257人下放福建,与福建省古福三输变电工程筹备处、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队(14人)合并,组成福建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处,后又招收345名学徒,到年末有职工623人,施工设备4台,动力及生产设备4台,仪器仪表7台,运输设备9台。
  1959年10月,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处改称省水利电力厅输变电工程公司(下简称省输变电公司)。从当年3月到12月,以扩大总承包方式,先后动工架设220千伏南(平)三(明)线和古(田)南(平)线。南三线长78.1公里,横贯闽北高山峡谷和原始森林,有8处跨山档距达900米至1100米,有的铁塔架在200米高的峭壁上。许多器材都由人抬肩杠通过羊肠小道运上去,平均人力运距6公里。许多刚下放福建的职工,第一次在山区施工,缺乏经验,施工设备又少,体力劳动十分繁重。当时,塔基在现场浇制,铁塔构件由南京、上海有关单位加工,运到工地后分解组装,由木抱杆分片吊装;导线靠人力小圈挑运、边运边放,下坡靠高低差展放,上坡用人力绞磨牵拉;采取单线紧线法,液压连接,接地装置为水平式。经近9个月的紧张施工,于当年12月竣工,验收合格。接着动工架设的古南线,长66.19公里,学习外省的施工经验,采用“地面划印”紧线施工法,提高工效两倍。在架设123至125号塔间跨越古田溪铁塔的线路时,他们首创无机械动力自动驱动的往复式双索架空索道,只用10人操作装卸,每小时工效达7至10吨,解决了跨越大山谷运输砂石料、塔材及展放导线的难题。古南线于1960年10月竣工,11月25日通过验收,质量评为良。
  在上述线路施工的同时,该处于1959年5月,以扩大总承包承建110千伏三明列西变电站(容量1.5万千伏安)。当时三明是新工业区,生产、生活条件很差,职工们自己动手搭盖草棚作为宿舍、仓库和加工厂,运输材料设备从几十公斤到1吨多重,都靠职工用胶轮板车拉运。重达52吨的主变压器,也是由职工自己动手从火车上卸车,靠1台手推绞磨,拖运300米到现场。经过施工人员的艰苦努力,于当年12月竣工,工程质量评为合格。
  1960年3月、1961年1月省输变电公司(1964年后公司机构变动频繁,以下统称省输变电施工队伍)承建110千伏福州东郊变电站和将东联络线先后动工。这时正值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程施工曲折反复。东郊变电站容量为3.15万千伏安,因等待设备到货而耽误时间,至1964年5月才竣工。将东线从将军山变电站到东郊变电站仅29.54公里,由于设计更改25次(项),材料准备不足,先后5次大停工,施工队伍进出频繁,而且施工管理薄弱返工多,并发生了1起重伤、5起轻伤事故。该工程至同年7月建成,工程总评合格,共历时3年半,耗用3.16万工日,超过正常用工47%。
  1960年4月,220千伏古(田)福(州)线路开始施工。该线路长88.64公里,铁塔207基,沿线较复杂的山地约占50%。当工程施工至福州北峰库里段,有5基塔位面临高山深涧。为了解决这段施工的运输困难,他们利用高低差约50米的地形,架设两端跨距约400米的无动力下滑式运输索道,每次运输重量约1000公斤,以12人操作装卸,每小时运输量可达10吨,既减轻劳动强度又提高工效。1961年5月,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在福州召开全国输电线路施工架空索道运输会议,与会人员到索道运输现场参观,均表赞扬。1964年5月3日,该线路竣工,质量评为良。省输变电施工队伍从成立到1964年的6年中,共架设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输电线路27条,长539.58公里;安装35千伏、110千伏变电站16座,总容量16.69万千伏安。使闽北电网220千伏干线从福州经古田、南平至三明全线架通,共计完成建安工作量2321.47万元。在此期间,这支施工队伍经历了较大的起伏。1959年至1963年,职工从945人减少到365人,建安工作量从494.1万元减少到68.16万元。
  1964年底开始,省输变电施工队伍主要投入闽西南电网网架建设。同年12月,110千伏漳(州)厦(门)线路39.55公里动工。全线采用自产的直径300毫米等径水泥杆,基础全部为预制“三盘”(拉、底、卡盘),以倒落式木抱杆立杆,于1965年5月竣工,质量评为良。
  1966年到1967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由于广大职工的努力,这支施工队伍完成输电线路7条、总长177.6公里(110千伏三清、南青线路2条长97.3公里,35千伏5条长80.3公里);安装变电站7座、总容量4.31万千伏安(110千伏青州变电站0.7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6座3.56万千伏安)。随后,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加剧,1968年几乎全年停工。
  1969年到1973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先后建成110千伏的龙(岩)漳(平)第二段、南(靖)漳(州)、矶(头)龙(岩)、龙(岩)芦(下坝)、龙(岩)南(靖)等5条输电线路,总长267.44公里,闽西南电网网架逐步形成。在南漳线施工中,3次跨越九龙江,其中架设2基高度51.7米(以8至15根段直径400毫米等径水泥电杆焊接而成),为当年全省最高水泥电杆。施工中由技术员杨盛辉、老师傅周志良设计、试验的自制方形铁抱杆(边长500毫米、高28米)进行立杆,取得成功。该线路采用硝铵炸药压接导线(该压接法首次用于龙(岩)漳(平)线路龙岩至苏邦段)。这些新工艺使线路施工水平又提高一步。同期,因闽北电网严重缺电,1971年7月省水利电力局组织以省电力工程二团320名职工为主,和邵武电厂、南平电厂、三明热电厂、闽北高压供电管理所、莆田闽福电灌工程指挥部及沿线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共组成2000人的会战队伍,由二团团长张登安在现场指挥,突击架设110千伏邵(武)顺(昌)线。这条线路长86公里,有13公里经过高山原始森林,杆基档距最大达931米,1400吨器材平均人力运距8公里,工程较艰巨。施工中开展为人民立功竞赛活动,并发动制杆工人突击生产所需的水泥电杆。当时正值炎热季节,参战的职工战高温,冒酷暑,起早摸黑,放弃午休,从接受任务、备料、加工到架设完成仅用45天,于8月31日建成投产,使邵武电厂富余电源及时输入闽北电网。但施工过程存在一些接地网安装缺陷等质量问题,并发生了一起运输中水泥杆压死民工1人的事故。
  在此期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还为闽西南电网建成110千伏漳州东啤、龙岩龙门变电站2座、容量2.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5座、容量2.9万千伏安。1969年10月,省内首座220千伏南平马站变电站(容量8万千伏安)工程开工。这座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制造的,厂家图纸不全,到货设备中有1箱DW3—220油开关套管破损、控制箱及机件严重生锈,安装难度大。参加施工的职工顶住“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同心协力,细心钻研,精心施工。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自制1个长4.2米、宽1.5米、高1米的烘箱,修复破损的套管,为施工赢得了时间。1971年6月竣工投产,运行情况良好。1965年至1973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共架设输电线路有:35千伏33条、总长476.90公里,110千伏19条、总长797.28公里;安装变电站有:35千伏17座、总容量7.88万千伏安,110千伏12座、总容量14.49万千伏安,220千伏1座、总量8万千伏安;完成建安工作量2552.49万元。1973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有职工6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6人);拥有施工设备15台,动力及生产设备23台,仪器仪表13台,运输设备28台;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5041元,工程成本降低率3.53%。
  1974年后,省输变电施工队伍继续建设闽北、闽西南两个电网延伸的网架。到1980年先后完成110千伏安(砂)永(安)、井(山)杏(林)、池(潭)泰(宁)、华(安)漳(州)、福(州)莆(田)、莆(田)泉(州)和220千伏三(明)永(安)、池(潭)三(明)等输电线路,计长980.1公里。在这段时间,又陆续解决一些施工技术问题:1975年施工的220千伏三(明)永(安)Ⅱ回路101基铁塔,全部使用省输变电公司自己加工的镀锌铁塔;线路直线塔和转角塔均为埋入式,并分别采用预制和现浇的基础;导线压接开始使用塑B(太铵)炸药。1978年,在110千伏福(州)莆(田)线路闽侯段跨闽江的两岸铁塔(高82.4米)施工中,首次采用灌注桩基础、无抱杆倒粧立塔新工艺;该线路有一段放线由于跨距500米、沟深250米,无法用人工放线,试用了工程师许少白主持研制的火箭放线,获得成功。“火箭”放线技术被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总局列为建国30周年输电线路施工新成就(该“火箭”发射器获国际布鲁塞尔尤里卡金奖)。1980年在220千伏池(潭)三(明)线路施工中,使用木抱杆及钢管内外抱杆同时立塔,并普及机动绞磨放紧线、立塔,有5基铁塔还采用高低腿基础,减少了土石方开挖量。使这条82.08公里长,又大部分位于高山峻岭地带的线路,在5个月内如期竣工,质量评为良。
  在此期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先后建成110千伏的泰宁、龙岩龙门二期、漳州、漳平、莆田等变电站,并完成福州东郊、三明列西变电站扩建工程。福州东郊变电站扩建工程,将原2台110千伏主变压器更换为2台220千伏主变压器(容量各为9万千伏安)使古福Ⅱ回路从110千伏升压至220千伏运行。三明列西变电站扩建增容1台220千伏主变压器(容量6.3万千伏安),使闽北电网的福州经古田、南平、三明至永安全线,于1978年升压到220千伏运行。同年6月,成立福建省电力建设公司(以下简称省电建公司)送变电工程处。
  1974年到1980年,省输变电施工队伍共架设输电线路有:35千伏14条、总长296.97公里,110千伏17条,总长514.19公里,220千伏2条、总长127.31公里;安装变电站有:35千伏6座、总容量3.20万千伏安,110千伏7座、总容量15.80万千伏安,220千伏3座(次)、总容量24.3万千伏安;完成建安工作量2974.09万元。这些工程的完成,使闽北、闽西南2个电网网架进一步完善与加强,特别是1980年架通的110千伏莆泉线,使2个区域性电网联接起来,形成福建电网。当年末,省电建公司送变电工程处有职工75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5人);拥有施工设备74台,动力及生产设备46台,仪器仪表20台,运输设备32台;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6790元,工程成本降低率10.82%。
  1981年,省电建公司送变电工程处(1985年改称送变电分公司)主力投入220千伏网架建设。到1987年,相继建成永(安)(漳)平、漳(平)厦(门)I、Ⅱ回、永(安)福(州)Ⅱ回、井(山)李(林)I回、井(山)(笏)石Ⅱ回等220千伏线路,总长798.85公里,同时还完成了厦门跨海高塔线路及地方建设的110千伏漳(州)云(霄)线等线路工程。这是本省输变电施工进度较快、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的阶段。1981年10月动工的厦门东渡跨海高塔线路工程,包括12基锚塔、2基分别在荒岛及山顶的122.6米高的拉线高塔,采用220千伏同塔双回路跨越设计架设,跨越耐张段长2.8公里(其中跨主航道1.19公里、跨次航道0.61公里)。塔基均处于风口,施工期正值大风季节,架设难度大。他们使用9台卷扬机,采取“全倒装立塔”,并根据地势高低不等,自制防倾拉线同步装置,提升中在指挥台随时调整偏差,达到安全、省工、省时的效果。经验收评定,该工程质量达到国内同类工程先进水平,被水利电力部评为单项标兵工程。在1982年漳厦I回路施工中,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编制检验标准和方法,强化人员培训,把好原材料关,事先监督和中间验收,结合奖罚等,从而使全线路基础合格率、工程合格率均达100%,7项分部工程总的优良率平均为98.56%,被评为省优质工程。在1985年三(明)永(安)Ⅱ回路施工中,他们采用直径108毫米小钢管抱杆立塔,具有机动灵活、占场地小、减少青苗赔偿等优点,为以后施工所普遍采用。1986年7月,省电建公司成立闽南三线指挥部,统一协调井(山)李(林)I回路、(漳)平总(山)Ⅱ回路和漳(州)云(霄)线路共286.47公里工程施工。在施工中开展为工程立功竞赛活动,全部工程至1987年4月如期完成。当年,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该公司“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和送电一工区“重点项目先进集体”称号。
  这一期间的施工,也出现一些忽视质量和安全等问题。1981年在永平线路施工中,由于采用当地的砂石料和水泥未作级配试验,造成108个塔腿基础达不到设计要求,经采取补救措施,返工损失3.7万元。1985年在永(安)福(州)Ⅱ回路施工中,有些青年工人思想麻痹,发生3起抱杆倾倒,造成3人轻伤事故;在福州洋里,因基坑错位,有2座浇好混凝土的塔基不得不“抱杆移位”返工。1987年4月10日,在漳(平)厦(门)Ⅱ回路总(山)李(林)路段施工中,由于牵引放线在信号联系不上又无人监护下进行,造成倒塔事故,砸死民工1人。
  从1981年到1987年,省送变电分公司还建成三明列西、福州的东郊、马尾、北郊、鳌峰、五四、厦门李林、漳州总山、长乐马航、福清高山等110千伏及220千伏变电站15座(次),总容量86.75万千伏安。其中,1986年建成的220千伏福州北郊变电站,是省内首座高型布置的变电站(安装上层隔离开关及支柱绝缘子难度最大),该工程质量评为优良。1987年动工的220千伏漳州总山变电站,是漳平电厂2号机组输出配套工程,任务重工期紧,在漳州供电局配合下,省电建公司发挥技术优势,以变电工区为主,还从送电、火电安装队伍抽调人员参加施工,集中公司试验室人员突击调试,实行分项经济承包,仅用78天就完成任务,工期比部颁定额缩短一半,质量评为优良。
  省送变电分公司于1987年7月开始,担负华能福州电厂配套输变电工程施工。到;1988年底,相继完成220千伏福(华能福州电厂)东(郊变电站)、福(华能福州电厂)红(山变电站)、北(郊变电站)红(山变电站)、闽江高塔、井(山)(笏)石I回路(林)中(笏)石I、Ⅱ回路,福(华能福州电厂)(林)中I、Ⅱ回路,李(林)半(兰山)线陆缆工程,以及220千伏泉州井山、福州红山、莆田笏石、福清林中等变电站,实现福建220千伏输电网架单回路环网。这些工程的主设备及部分材料从7个国家进口,施工技术要求高,通过施工实践,提高了送变电施工的技术水平。1987年9月动工的闽江高塔工程,是华能福州电厂输往福州东郊及红山变电站的咽喉工程。其中两段跨江档各为1027米及959米,共组立4基高塔、4基锚塔,最高为80.7米,最重达81.8吨。鉴于铁塔多建在悬崖陡坡上,铁塔构件及机具(最重单件达0.9吨及1.3吨)人力抬运困难,江上来往船只频繁,不允许长时间封航。为了解决施工困难,分公司副经理周志良及技术人员深入工地勘察地形,打破以往施工常规,拟定了采用高空索道的施工方案。还根据其地形的不同特点,采用了液压提升倒装、落地通天抱杆、小抱杆等3种立塔法。经过施工人员群策群力,利用索道运输,使工程材料运输的时间节省1600工日;利用索道立塔,解决了地形不具备操作的难题;利用索道放线,节约费用4.5万元,又避免导线落水浸蚀,保证了安全,而且,总封航时间由8天缩短到13小时。受到在现场参观的中国机电工程学会送变电专家们的赞誉,认为采用索道立塔是创新,在书本里是找不到的。这一工程比指令性工期提前6天完成,于1988年2月23日竣工,质量评为优良,保证了向华能福州电厂倒送起动电源的要求,得到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的嘉奖。同年11月建成的220千伏李半线陆缆工程2.90公里,系当时国内同电压等级最长的陆缆,填补了该公司高压充油电力电缆的施工空白。泉州井山变电站的工程质量获全国对口检查评比总分第一,被能源部评为“部级优质工程”。福州红山变电站是户内式铝合金管型母线,六氟化硫组合电器,其吊装难度大、焊接要求高、工艺要求严,都是福建变电站施工前所未有的。但其安装工期,较外国专家预计的工期提前近20天完成,经质量验收总评为优良级。
  1989年6月,省电建公司撤销,在送变电分公司的基础上组成福建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1990年,该公司完成了220千伏东(渡)半(兰山)线路、井(山)李(林)11回路以及厦门半兰山、新东渡变电站;并架通了220千伏井(山)(笏)石n回、福(华能福州电厂)北(郊)线、红(山)甘(棠)线路;建成220千伏龙岩曹溪、邵武故县、石狮山兜等变电站,使福建电网基本形成220千伏双回路环网。
  福建输变电施工队伍从1958年成立到1990年,共架设输电线路163条,总长4723.3公里,其中220千伏35条、长2019.27公里,110千伏55条、长1555.51公里,35千伏73条、长1148.59公里;安装变电站104座次、总容量393.74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28座次、容量290.30万千伏安,110千伏35座次、容量82.54万千伏安,35千伏41座次、总容量20.90千伏安。
  1990年末,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有职工1907人,其中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341人,工人1566人。评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91人,技师6人。输变电施工设备原值1204.21万元,净值811.81万元;拥有施工设备269台,动力及生产设备115台,仪器仪表202台,运输设备51台,总功率5993.74千瓦;动力装备率人均3.14千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2.38万元,工程成本降低率5.6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