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安全自动装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安全自动装置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2
页码: 155-1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电网的安全自动装置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最早的安全自动装置是1956年古田溪水电站一期工程投产时配备的发电机自动调节励磁、半自动自同期、厂用电备用电源自投等装置。进入70年代后,着重发展与全网运行关系密切的安全自动装置。
关键词: 福建省 安全装置 继电保护

内容

福建最早的安全自动装置是1956年古田溪水电站一期工程投产时配备的发电机自动调节励磁、半自动自同期、厂用电备用电源自投等装置。1959年,三明、福州电厂和南平黄墩、福州西郊变电站的馈线开始安装开关自动重合闸,使线路故障跳开后能自动重合,并有50%—70%的机会立即恢复供电。60年代初期,全省电力系统普遍推广强行励磁、自动调节励磁及重合闸,双电源线路则采用检查线路无电压或检査同期重合闸(曾一度使用捕捉同期环节,因效果不佳被淘汰)。为了防止电源突然断开所引起的频率大幅度下降,1962年闽北电网有关电厂、变电站和大用户开始加装低频减载装置,至1965年完成预定任务。1963—1965年,在全省进行厂用电系统自动装置整顿,拆除了不合理的低电压及其自动联锁跳闸,改进重要电动机的自起动和厂用电备用电源自投,以提高发电生产的可靠性。
  进入70年代后,着重发展与全网运行关系密切的安全自动装置。1971年,在南平马站变电站的出线上配备SC4型故障录波器,以后又在主要110千伏线路及220千伏线路装设。录波装置对分析事故和保护动作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记录。1972年,古南Ⅱ路首先使用单相重合闸,有效地提高了电网运行可靠性。此后,凡220千伏线路全部配备经改进的综合重合闸(以单相重合方式进行)。1975年,永安火电厂配备自动准同期装置以缩短机组并车时间。1977年,该厂于三永Ⅱ路上安装逻辑切机装置,当线路故障时可保持发、送电功率平衡。同年,福州东郊变电站扩建时,采用光线示波原理构成的PGL录波装置,以取代维护复杂、影响直流绝缘下降等缺点的SC4型录波器,效果较好,被广泛装设。1979年古福Ⅱ路在古田、东郊两端分别加装检查电压和联跳电源线路等环节后,使用多相重合方式运行的综合重合闸。因效果不好,未再推广。
  1983年,为解决大环网运行所带来的振荡事故,在莆田筱塘和泉州后茂变电站分别加装许昌继电器研究所制造的ZZJ-2阻抗型振荡解列装置,动作可靠,厦门李林变电站亦装用。1984年,筱塘变电站加装1套永(泰)莆(田)线或甫泉线可调换使用的备用电源自投装置,以配合电网的开环运行方式。同年开始安装经过改进的、带有记忆功能,并可拍录故障前波形的PGL-GJ录波屏。
  1988年,华能福州电厂及其配套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为了解决“大机组、小电网”带来的电网能否稳定安全运行的突出问题,在安全自动装置方面,采取以下措施:系统更换和加装数字式低频减载装置200多套,紧急时可按需要切除近40%的负荷;在古田二级、安砂、池潭等水电厂装设低频自起动机组的装置及二级I号机调相改发电运行的装置;在厦门、龙岩、邵武等火电厂安装低频保厂用电装置,在6座220千伏变电站增加低频或低频低压解列装置;在山美水电站和列西变电站等7处安装顺、逆功率和高、低频解列县电网装置;在华安等4个水电厂、厦门等3个火电厂配备高频切机装置,从而使电网在出现危及全网运行的事态时,能够维持出力与负荷的平衡、频率与电压的限额,经过华能福州电厂多次甩负荷和220千伏线路故障的考验,仍可正常运行。与此同时,电网还装设了法国TPE-2000录波器,DLDS测距仪、西门子公司WT-96综合重合闸及日本的多相重合闸等从外国引进的自动装置。1990年,福建电网基本形成220千伏双回路环形网架,共使用71套综合重合闸装置,单相重合成功率高达88.5%;配置了新一代的DGL-1微机型故障录波器,能直接测算出故障点的距离等数据,性能较为完善;尤其是增设JYT远方联切负荷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当年底,各种安全自动装置已基本达到电网运行所必需的配置水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