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调度自动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28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调度自动化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3
页码: 150-152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远动、在线计算机系统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电网 调度自动化

内容

福建电力系统的调度自动化,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60年开始,进行控制端与被控端的远距离自动监控(简称远动),至1983年远动装置布点结束,各远动彼此间基本上相对独立。第二阶段从1980年后,着手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以微机运动为基础,及多种外围设备、信息传输和软件等组成的整套调度自动化工作,至1990年,全网调度自动化部分达到实用化程度。
  第一节 远动
  1960年,省电力中心试验所继电保护组与福州供电所合作进行远动试点,设计和试制一套机电型有接点式远动设备,利用架空音频电缆信息通道,安装在供电所调度室与35千伏义洲变电站,运行不到半年,因一次设备的控制部分不良及通道、维护等问题未及时解决而工作中断。1966年初,上海水电勘测设计院为古田溪梯级电站调度设计一套远动方案,装置采用上海低压电器科研所设计、上海华通开关厂制造,在国内梯级电站调度有创新意义的全晶体管无接点式、串连通道的YZS-1/4设备。但因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受“批判”,以致1969年远动设备到货时被搁置一旁,远动工作再次中断。
  1973年古田溪梯级电站全部建成投产,1974年古田溪水电站成立全省第一个远动班组,着手整顿被搁置的设备,利用架空弱电明线为信息通道(后改为电力线载波通道),陆续在厂部调度室和二、三、四级电站安装调试,1976年投入运行,在电站运行安全监视和水能经济调度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1974年,闽北电网中调所在该所与福州东郊变电站试装1套有接点式SF-58装置,因限于人力,时干时停。1976年,省电力中心试验所远动室协助对该装置进行调试后投入运行,但运行情况不好,不久停用。1979年,闽北电网中调所及有关单位筹建远动班组。次年在中调所、福州西郊变电站和二明列西变电站安装、调试并投入2套无接点式YZY和SZY型远动装置。
  闽西南电网于1974年在中调室继保组配备远动专业人员,次年安装从漳州中调室至东屿变电站的1套SF-58型远动装置投入运行。以后相继安装了中调室至南靖船场溪水电厂、厦门东渡变电站、泉州后茂变电站等3套SF-58型装置,运行正常,为调度提供大量信息。1977年后又增添2套无接点式的YZM和WYZ型远动装置,分别安装在厦门杏林电厂、龙岩龙门变电站,但未调试好,后又因电网情况变化而未投运。
  2个区域电网中调至各厂、站间的远动信息通道,均使用音频电缆或电力线载波加音频电缆转接,信息传输速率为120和250波特/秒。
  1981年福建电网实行统一调度,为了适应自动化发展的需要,中调所继保组远动班开始负责全网远动工作,远动装置布点重新调整。原闽西南电网远动装置除东屿变电站1套留交漳州供电局地调使用外,其余陆续停用;在东屿变电站和古田溪水电厂各加1套YZY型装置用以转发远动信息至中调所;在永安火电厂、安砂水电厂各装1套YZY和SZY型装置。这些装置运行效果较好。1982年3月系统曾发生1次振荡事故,由于调度员从远动仪表中觉察,及时处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1983年底,中调所可从三明列西、漳州东屿、福州西郊变电站和古田、永安、安砂电厂等处的装置收集到共10个厂站的远动信息供调度监视电网运行之用,信息通道亦有部分改用微波,至此远动装置布点结束。1986年从古田、永安电厂至中调所装置的远动信息试行接入中心微机系统进行处理,但效果不好。至1987年此类型的远动装置全部换成微机远动终端。
  第二节 在线计算机系统
  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当年底,省水利电力厅电管局委托第四机械工业部通讯工程公司进行电网调度与通信自动化总体设计。次年3月,电网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调查国内跨区大电网调度自动化现状,并与该公司洽谈,拟定较为先进的调度自动化设计方案。但由于所需投资多,一时难以实施。为此根据微机优势及发展前景,当年底另与第四机械工业部761厂联合试制以Z-80型单板机为主体的RMS-1型微机远动。第一期项目从1983年到1984年,先后在福州东郊变电站、池潭水电厂安装微机远动终端;在中调所安装1套8位微型计算机系统,以EG3003型为主机,Z-80型为中央处理器,配有软盘和小型磁带、显示器(以51厘米彩色电视机改装)、RS-232C型通信口及驱动柜等,实现了东郊、池潭两处远动数据采集、处理、出口显示和数据打印等功能。此时东郊变电站至中调所间的一段信息通道还由音频电缆改为光缆传输。1984年9月,省中调所成立自动化科,加强对调度自动化的管理,并根据发展情况,先后制订、修订了全网调度自动化规划。
  第二期项目在1985年6月开始进行,采用经改进的RMS-Ⅱ型设备,在南平地调,南平马站、黄墩变电站,厦门地调,厦门李林、东渡变电站,永安火电厂和三明列西变电站布点,并对中调所等处的一期设备加以改造,采用了微波或载波与微波接力的信息通道。至1986年底,全网共有11套微机远动与中调所间传递运行信息。其间中调所曾添置1套包括5个显示终端的16位MC-68K微型计算机系统作为主机,但因主机板和硬盘存在较大缺陷难以维修,未能投用。
  1987年,考虑到国内微机远动设备由研究阶段逐步转入批量生产,以及本省调度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决定将RMS-Ⅱ型设备更换为山东烟台无线电六厂制造的DCF-5型微机远动,首批设备在漳平电厂、漳州地调、总山变电站、东屿变电站、省中调所等处安装使用,运行情况良好。总山变电站还在电网基建工程中第一次做到远动与主设备同步投产。并继续在福州北郊、红山、东郊、莆田笏石、泉州井山变电站及安砂、池潭水电厂等处安装或更换为DCF-5型设备。同时,由于南部网络的微波通道中特高频下话路运行不稳定、误码率高,漳州、泉州、莆田等处相继改用国产短程数字小微波传送远动信息。在此期间,电网建立了全网调度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考核和表报制度。
  1988年开始,为适应电网迅速扩大和网络复杂性增加的状况,从引进设备和采取过渡措施两方面着手加强调度自动化。引进设备方面,在华能福州电厂工程中引进1套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安全监控系统,1989年下半年安装完毕后,由日方人员进行调试。1990年8月中日双方会同验收时发现主机功能不足,软件也未过关,实际可容纳的微机远动终端数量有限,达不到合同和技术规范书条款的要求,未获通过,经双方谈判解决办法,至当年底尚无结果。在与电厂配套的输变电工程中,引进美国CST公司的监控系统和微机远动终端(拟装用于厦门、福州地调和沿海各220千伏变电站),以及通信规约转换器(拟装用于省中调所)。1990年上半年设备到货,尚在进行单机测试。在过渡措施方面,省中调所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合作研制带有部分监控功能的通信规约转换设备ES-310H系统,以满足过渡期间的调度需要,使国产终端与引进监控系统配套应用。投运后发挥了国产和引进微机远动终端以及调度端设备的作用,实现了初级监控,效果较佳。由于数字微波误码率低,更适合于传送远动信息,所以部分信息通道也使用了同期引进日本OKI公司生产的480路数字微波电路,传输速率用300和1200波特/秒,运行情况良好。
  1990年底,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等8个供电局地调和古田梯级调度,以及永安、漳平、沙溪口等电厂都成立了远动班组,其他省中调所调度的电厂均配备远动专职人员。全网共有远动专业人员65人,其中省中调所21人。网内共27套微机远动终端的布点为:220千伏变电站16处(其中列西、后山变系使用功能更强的DCF-7或WDF-7装置),中调所调度的电厂10处(其中华能福州电厂用的是日本三菱造终端),以及直接调度的110千伏变电站1处,远动覆盖率达90%。所采集并已接入运行的远动信息量基本完整,达到220千伏负荷潮流和电压考核点的数据为100%,电压监视点的数据为90%,统调电厂发电功率总加的完成率为94%,各地区统配负荷总加的完成率为93%。在省中调所中心调度室的监视器屏幕上以多种曲线、棒图、系统图等形式显示出实时的电网、厂站主结线,主干线负荷潮流,功率、负荷总加,和系统频率、中枢点电压等数据,并直接在调度模拟盘上显示有关的遥测、遥信信息,以及具有报警、制表、打印等功能,为调度员和运行管理人员提供可靠而又直观的全网主要运行信息,并成为电网运行调度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福州、厦门、莆田等地调还装设了山东大学的ES-310H系统,泉州、漳州、龙岩、南平、古田、邵武等地调采用DCX-5主站系统,除三明地调拟安装山东大学的ES-400型改进型系统须于1991年完成,和永安地调暂无装设计划外,各地调均实现初步的监控功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