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济调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1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经济调度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4
页码: 144-147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电网经济调度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电厂经济调度、火电厂经济调度、无功经济调度及网损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电网 经济调度

内容

福建省从闽北电网形成后,为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力求电力系统在最经济合理的运行方式下运行,加强了水电厂的经济调度。对闽北、闽西南2个电网的火电厂的经济调度均依据直观的煤耗率和燃料成本高低进行。2个电网并网前,对无功经济调度和网损管理,均无明确的管理规定和考核办法。
  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后,网内逐步形成水电站库群,经济调度发展成为较复杂的多库多梯级的水电站库群优化调度。与此同时,火电厂的等微增率调度的科研、测试以及人员培训工作开始加强,逐步接近实施阶段。无功经济调度和网损管理,在此期间也开始步上正轨,从而使电网的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1980年、1982年、1987年三次获得省节能领导小组、省经济委员会和省科学委员会、省总工会和省计划委员会分别授予的节能奖状、奖旗。
  第一节 水电厂经济调度
  福建水电厂经济调度首先在闽北电网开始。1960年8月,古田溪水电站一级年调节水库正式投入运行后,开始实施单库单站经济调度,采用以时历法编制的调度图为参考,结合系统用电需要与气象水文预报,控制季末、月末水库水位,灵活调度,保持高水位经济运行,汛期及时腾空库容预先发电,抓准机遇多蓄来水,使水能得到充分利用。
  1965年,古田溪水电站三级电站1台机组投产,二、三、四级电站均已全面动工。为了合理发挥各梯级水能的作用,该站与武汉水电学院协作,开始进行梯级经济调度的研究,拟定了一级电站厂内经济运行方案和一、三级电站负荷分配简化方案,初步实施了一库两站的经济调度。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以致梯级经济调度研究中断。
  1973年12月,古田溪四个梯级电站全面投产后,1974年古田溪水电站与武汉水电学院恢复全梯级负荷分配的研究,发展成单库多梯级优化调度,编制了4座梯级电站日负荷最优分配计算,作为各级电站日负荷最优分配的技术依据。1975年1月,省中调所、古田溪水电站又与武汉水电学院合作,利用动态规划编写了“古田溪梯级水电站经济运行长期最优运行方式的研究”。1976年,开始利用该科研成果的优化调度图,进行各梯级电站水库调度。1978年,古田溪水电厂梯级调度室成立,全面实施优化调度,提高了梯级水库运行水位和综合效率,一级电站发电耗水率降低2.5%,梯级电站水能利用率提高7.4%,梯级区间季节性电能提高4.3%。1978—1984年共节水多发电4.44亿千瓦时,为同期全厂发电量的7.85%。在安砂水电站的季调节水库投入运行时,也采用了古田溪水电站早期实施的单库单站的经济调度方法。
  闽西南电网由于网内水电厂均系径流开发,故未开展水电站经济调度工作。
  1980年2月,福建电网形成。当年5月,池潭水电厂不完全年调节水库投入正常运行。1982年2月,省中调所协同安砂水电厂引进柘溪型水库优化调度模式,编制并实施安砂水电厂优化调度方案。同年6月,为了更好地发挥网内电站库群补偿调节联合调度的经济效益,省中调所与河海大学水资源水文系协作进行闽江流域内的“古田、安砂、池潭水电厂库群年联合优化调度”研究,经过近两年的计算修改、补充,提出了库群年联合优化调度的科研论证方法和源程序研制报告。1984年开始实施,按照3库的最优负荷分配指导调度,取得较好效益,年平均增加发电量1800万千瓦时。该成果获1988年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2月,根据沙溪口、范厝水电厂相继投产,网内形成较复杂的混联水电站库群的状况,省中调所与武汉水电学院合作开发闽江上游沙溪、富屯溪流域内“安砂、池潭、范厝、沙溪口4个水电厂联合最优日负荷分配计算程序”,该程序成果在1990年完成。从1980—1990年,古田、安砂、池潭、华安、船场溪等省属水电厂共节水多发电14.95亿千瓦时,年平均多发电1.36亿千瓦时。
  第二节 火电厂经济调度
  闽北、闽西南电网形成后,火电厂的经济调度相对比较薄弱,系按各厂的供电煤耗率和燃料成本进行调度。1964年,闽北电网开始收集各厂效率试验资料,编拟微增特性曲线,但尚未实施,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网内一些中温中压火电机组投产。70年代中期以后,又陆续有高温高压火电机组投产,火电厂经济调度则按高温高压、中温中压和效率高低的顺序,安排各厂发电出力,并尽可能减少调峰和开停机次数,原则上控制年度、月度的高温高压发电比,装机容量比和全网供电煤耗率指标,以实现电网的经济调度。
  福建电网形成后,1983年,由省中调所为主,省电力试验研究所、福州大学配合,重新开始等微增率研究工作。1984—1987年,先后进行了各厂效率特性试验、人员培训、各厂单机等微增率曲线整编,并由福州大学提供了全网(包括网损修正)等微增率经济调度程序,开始进入系统试用阶段。1988年6月,由于华能福州电厂大机组接入系统,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系统试用暂停,对全网等微增率经济调度仍继续进行研究。
  在开展电网火电厂经济调度工作中,注重提高高温高压装机容量比和发电量比的比重,1990年K值为1.03,达到部颁规定,大于1的要求,使省属火电厂供电煤耗率由1980年的每千瓦时566克,逐渐降到1990年每千瓦时的482克。
  第三节 无功经济调度及网损
  闽北和闽西南电网形成后,无功出力和线路损失分为中调、地调2级管理。省中调所管理系统无功经济调度和直接调度的线路和变压器一次网损,地调负责管理本地区的无功调度和二次线损。当时,因缺乏明确的管理规定和统一考核标准,而且由于电网网架薄弱,系统运行方式主要考虑安全用电,加强统一调度,严格考核调度计划执行情况,提高电压运行,增加受端无功补偿,并及时调整主变压器分接头、调相机组出力及水电厂调相方式,以降低电网的有功损耗。对无功出力,主要考核发电厂按分配出力带足无功、各电压中枢点和主要发电厂母线电压符合曲线规定,尽可能做到无功就地平衡,避免长途输送以降低线损。
  1980年、1982年,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分别颁发了《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管理试行条例》和《线路损失管理试行条例》,福建电网开始贯彻这2个条例,逐步建立系统电压中枢点的考核点和监视点,制订考核标准。省中调所和各供电局在电厂和中枢变电站出口管辖范围的分界点,均安装关口表,分别计量考核,并由各供电局负责定期校核关口表的准确度,由省电力试验研究所负责监督和抽查。电网网损管理设专职人员负责,由省电力工业局生产处和中调所运行方式科专职工程师负责管理线损和考核线损工作,进行线损理论计算,分析存在问题,提出降低线损措施。
  1984年开始,福建电网网架逐年改善,管理措施逐步加强。1985年,福州东郊变电站2台3万千乏调相机投入运行,无功补偿能力得到加强,无功补偿设备增加6万千乏,使福州一莆田一泉州等地有了电压支撑点,从而提高了电网电压运行水平。1987年末,永安一三明一南平一福州和漳平一漳州220千伏线路全线架通。1988年末,全省实现220千伏线路环网运行。1989年9月,全网除永安至漳平外,基本实现220千伏双环网运行,电网结构进一步改善。1986年、1989年先后引用了浙江大学编制的电网计算程序和能源部电力科学院编制的潮流优化程序,用于指导网损管理和运行方式的安排,对降低网损都起了积极作用,一次网损率和全网线损率由1981年的4.87%和8.39%,分别降到1990年的3.26%和6.87%,共节电3.42亿千瓦时。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