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调度运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3000081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调度运行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5
页码: 140-144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电网调度运行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运行方式编制、电能质量、电网稳定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电网 调度运行

内容

调度运行主要任务是做好年、季、月、日运行方式编制,保持正常供电,确保电能质量和电网稳定。本省电网调度运行始于50年代后期。1958年,闽北电网开始编制日运行方式和系统结线运行方案。1965年,该电网开始编制年度运行方式和季度、月度计划。1973年,闽西南电网形成后,由于用电负荷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电力供应又大起大落,该电网除日运行方式较正常外,年、季、月运行调度则难于开展。1980年2月,福建电网形成,次年就开始实现统一调度,使用TQ-16型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力潮流和稳定计算,并逐步加强年、季、月、日运行编制,使之步入正规阶段。
  第一节 运行方式编制
  福建电网运行方式的编制,是从1958年负责闽北电网中调任务的省水电厅电业局调度科成立开始。早期设专业人员1人,仅编制日运行方式和系统结线运行方案。1963年,中心调度所成立运行方式组,人员增至4人。1965年开始编制年度运行方式和季度、月度计划,并按水文预报,分月安排电量、水电出力和水火电检修容量,确定分月平均可调出力,作好年度、季度的电力电量平衡。同时,开展潮流分析计算,提出改进措施,供调度运行控制及省局编制年度计划参考。1968年,运行方式专业人员参加“清队”学习班,1969年,全部人员下放,由调度员兼作日运行方式编制,其他工作中断。1973年,专业人员恢复至3人,原来各项工作重新恢复,但重点放在负荷预测,电力电量平衡,检修安排及简易潮流计算等方面。
  闽西南电网的前身漳厦电网和闽西电网调度室,各配备有运行方式专业人员1人,只编制日运行方式计划。1973年,闽西南电网形成,闽西南电力公司中心调度室配备运行方式专业人员2—3人,但该电网从1973—1979年,用电负荷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网内水电均系径流开发,火电调节能力不足,每逢大雨全部水电满发,出现旱情则出力锐减,电力供应大起大落,除了日运行方式比较正常外,月度、季度的运行方式只进行电力电量平衡、检修安排和简易潮流计算等工作,年度运行方式编制无法开展。
  1981年,福建电网实现统一调度,中调所运行方式组配专业人员9人,开始使用TQ-16型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力潮流和稳定计算。1984年,运行方式组改设科,人员增至12人,年、季、月、日运行方式编制均步人正规阶段。到1990年,各种运行方式编制的内容、方法和执行情况如下:
  年度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全年分月系统最大有功、无功负荷和电量平衡以及系统与主要发电厂有功、无功的最大、最小出力;水电厂水务计划;主设备大、小修计划进度;各发电厂经济出力分配方案;系统正常主结线及电压水平和潮流分布图;系统的稳定运行极限及所采取的措施;系统运行方式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等。于每年一季度编制完成,经省电力工业局审批后,供局内各有关职能部门对生产计划、技术、基本建设和物资供应进行综合平衡的依据和参考。
  季度、月度运行方式:是在执行年度运行方式中,根据当季、当月电网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的。主要包括无功管理;对系统最大有功、无功及电量分配;季度电压曲线,降低网损措施;水电厂月末水库水位控制原则;水火电经济调度以及主设备检修安排等。季度运行方式于每季前一个月、月度运行方式于前一个月下旬编制,经省电力工业局批准,下达各发供电单位,以指导系统的运行和检修工作的计划安排。
  日运行调度计划:主要包括全系统每小时的有功、无功负荷与用电量预计;各发电厂出力分配;主系统结线方式变更和相应的继电保护装置调整要求,对申请设备检修和停役的审批;重大操作计划及反事故措施等。日运行调度计划于前一日17时以前经中调所领导批准,以调度命令下达发供电单位,作为调度运行依据。
  由于上述各项运行方式编制正常开展,使电网运行情况做到上下心中有数,电能质量和安全经济运行水平不断提高。1981—1990年,电网频率和电压合格率均符合部颁和省电力工业局的考核标准。
  第二节 电能质量
  电能质量的主要指标是频率、电压和谐波。它们对电网稳定运行,线损高低,以及工农业产品质量和用电单耗都有直接影响。
  一、频率
  福建省电网的频率,按规定要保持在50赫兹运行,一般不得超过±0.2赫兹,最大不得超过±0.5赫兹。频率的调整以中调标准钟为准,要求电钟与标准钟的误差不得大于或小于1分钟。
  1956—1979年,闽北电网电源比较富裕,调峰容量较好,频率保持在正常的50±0.5赫兹范围内运行。1973—1979年闽西南电网由于电源不足,调峰容量又紧缺,在晚峰和枯水期,频率一般只能维持在49赫兹运行,在用电负荷超过时,只能采取限电以保持频率。
  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后,电网总体结构逐步改善,频率合格率从1981—1987年都保持在99.86%—100%之间,均超过部颁考核标准99%的要求。频率考核从1986年起由正点考核改为连续考核。
  1988年9月,华能福州电厂第一台35万千瓦发电机组投产。按日本厂家规定,该机组运行频率允许值为50.5—48.5赫兹;低频越限允许积累时间:47.5—48.5赫兹15分钟,47.0—47.5赫兹3分钟、46.9—47.0赫兹1分钟,不允许低于46.9赫兹;高频越限允许积累时间:50.5—51.0赫兹30分钟,51.0—51.5赫兹3分钟,51.5—51.6赫兹1分钟,不允许高于51.6赫兹。超过允许范围和积累时间,将导致汽轮机叶片疲劳,影响使用寿命。
  华能福州电厂单机容量占全网低谷和高峰负荷的39%和25%。为了防止机组因突然甩负荷而导致系统频率、电压崩溃,保证电网安全运行,1988年福建电网对频率运行规定调整为50±0.3赫兹变幅控制。同时,指定古田溪水电厂为第一调频厂,安砂、池潭水电厂为第二调频厂,永安火电厂为汛期第二调频厂,古田溪水电厂,永安火电厂作为系统监视点。第一调频厂担负50±0.2赫兹范围内调频,第二调频厂在系统频率超出50±0.3赫兹时,立即参加调频,直至恢复到50±0.3赫兹范围为止。当系统频率超出50±0.5赫兹时,所有发电厂立即协助调频。全网频率调整由中调所调度员指挥,调频厂值长负有同等责任。系统频率以中调所数字和记录频率表为准,时间以中调所标准钟和电钟为准。调频厂和频率监视点于每月15日与中调核对1次频率表,各地调、发电厂、变电站要求经常与中调所核对频率表和时间,以保证全网计量标准一致。从而使1988年、1989年、1990年电网频率分别达到99.86%、99.98%、99.98%。
  二、电压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各发供电单位供电电压,送电以10(6.0)、3.3(2.3)千伏为主,配电为380和220/110伏。1952年,福州至莲柄港输电线路以35千伏送电。1956—1958年,闽北电网形成初期,110千伏古福I路和古南I路曾以66千伏运行,至1959年才升压到110千伏运行。1966年形成的漳厦电网和1969年形成的龙漳电网(后发展为闽西电网),初期均以35千伏运行。1973年漳厦电网与闽西电网联接为闽西南电网,升压到110千伏运行。
  1980年,福建电网形成,电压运行等级统一为220、110、35千伏和10(6.0)千伏、380/220伏。主网以220千伏线路为主,110千伏线路相配合,地区供电以35千伏为主,配电线路为10(6.0)千伏和380/220伏,电压运行管理,按调度管辖范围,实行分级管理和考核。当年电网开始按水利电力部颁发的“关于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管理条例(试行)”执行,电压运行管理逐步正规。中调所在编制年、季、月运行方式时,对电压运行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由各地调、发电厂、变电站以及考核点、监视点执行,使电压波动控制在额定电压的±5%范围内。
  各考核点和监视点值班人员按中调所下达的无功出力分配曲线,监视调整电压。在高峰、低谷和高低峰交替时,分别调整母线电压逼近上限、下限运行和上下限之间均匀变化。当调整能力受限制,电压曲线无法符合要求时,立即报告中调所调度员。中调所调度员负责掌握系统各考核点和监视点的电压水平,发现电压超出允许偏差范围,立即设法采取措施,注意无功就地平衡,使系统电压得到合理调整。从而使1981—1984年,福建电网的电压合格率达到98.7%—99.12%,都超过了98%的考核标准。
  随着系统的扩大和网络结构不断完善,1985年福州东郊变电站2台3万千乏调相机投入运行,从1985年以后,电压合格率都保持在99%以上。1988年12月,华能福州电厂第2台35万千瓦机组投产,福建电网电压运行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至1990年电压合格率为99.2%。
  三、谐波
  谐波是衡量电能质量的内容之一。福建电网在1987年以前,谐波对电网运行影响甚微,未引起重视。1988年7月,电网开始向鹰厦铁路电气化的4座110千伏牵引变电站(总容量18.3万千伏安)送电后,引起了单相非线性用电设备(如整流器、电炉)、冲击性负荷和铁路电气化用电等三相不平衡,使电网谐波分量激增,影响沿线附近电厂的发电机组正常运行和电能质量,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危害。1989年5月,省电力工业局成立谐波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系统谐波管理的协调、审核、审定和检查督促。省电力试验研究所设立谐波监测站,负责日常监测技术管理。有关供电局设立监测管理小组,负责所辖区域内的谐波管理监测工作。同时,开始对现有谐波源的电力用户进行谐波量测试,对超标准用户进行分批治理,并严格管理新的超标电力用户的用电申请,要求谐波分量抑制在许可范围内,才能供电。
  第三节 电网稳定
  在1979年前,闽北电网和闽西南电网由于系统规模较小,均未发生因系统振荡而引发的电网稳定问题。
  1980年,闽北、闽西南2个电网联网,系统规模扩大,但因只是通过110千伏福莆泉线路弱联系,网络结构薄弱,系统稳定问题开始突出。1982年3月13日,220千伏三永Ⅱ路和110千伏三永I路相继出现故障跳闸,电网暂态稳定破坏而发生振荡,由于调度处理及时,未造成停电。1983年3月,永安至漳平220千伏线路送电漳平(暂以110千伏运行)并连接龙岩龙门、漳州东屿和厦门东渡变电站,电网出现220千伏一110千伏电磁环网运行,因电网稳定储备系数低,又未采取相应的自动解列装置等有效措施,给电网稳定运行造成威胁。当年7月16日,220千伏南三线出现故障三相跳闸,引起系统振荡,并因调度处理失误,使福州东郊变电站全站停电。
  为了提高电网稳定运行水平,省电力工业局于1983年7月多次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研究采取电网稳定对策。当年,根据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力系统稳定导则》,制订“福建省电力系统稳定规程(试行)”,决定福莆泉线110千伏线路输送功率在未取得准确的试验数据前,暂定不超过6万千瓦,并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稳定计算和准备系统静稳定试验。
  1983年8月至9月,将泉州后茂变电站莆泉线105号开关及莆田筱塘变电站莆泉线154号开关的LH-11型距离保护解除振荡闭锁接线,兼作线路保护和振荡解列的保护措施。10月10日,在泉州后茂变电站安装投运ZZJ-2型振荡解列装置。省电网中心调度所和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在水利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的协助和有关厂(站)配合下,于10月12日14时30分对联接南北网的110千伏福莆泉线正式进行了2次静态稳定极限试验。当110千伏福莆泉线有功达10.2万千瓦时系统发生振荡,后茂变电站105号开关ZZJ-2型振荡解列装置和被解除振荡闭锁的LH-11型距离保护,同时动作跳闸,证实该装置正确可靠,于当日16时30分成功完成试验。通过试验摸清了电网静稳定极限及有关基本数据,使福甫线允许输送容量从原来的6万千瓦提高到8万千瓦,增长33%,全年可多供电量4500万千瓦时,收到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一科研项目获得水利电力部1984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4年9月,永安至厦门李林变电站220千伏线路送电,电磁环网打开,电网稳定得到改善。1985年后,永安一三明一南平一福州和漳平至漳州等220千伏第二回路先后建成投入运行,电网网架得到加强,振荡事故显著减少。1986年后,电网在稳定运行方面继续采取了措施,网架建设也逐步得到加强,未再发生因振荡而引起的稳定破坏事故。
  1988年9月,华能福州电厂投产后,出现大机组小电网的问题,对电网的安全稳定带来了新的不利因素。为了避免和减少因大机组异常运行给系统稳定运行造成危害,全网加强了安全自动装置工作,采用新型低频继电器,对主要水电厂和永安火电厂分别装设高频切机低频自起动和联锁切机装置;对220千伏枢纽变电站装设低频低压解列装置;对县电网与主网接口处装设顺功率低频、逆功率高频解列装置。同时,在电网稳定计算方面,引进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编制的直流混合电力系统综合计算程序进行计算,满足了电网稳定计算时间和准确度的要求。至1990年,电网经受初步考验,基本安全稳定运行。但大机小网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全网尚需加强220千伏网架和电源建设,进一步发展用电负荷,以保证电网安全运行。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福建省志·电力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福建省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由述、志、记、图、表、录等组成。时限上自1900年,下迄199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